- 注册
- 2010/11/11
- 帖子
- 2050
- 获得点赞
- 26
- 声望
- 0
- 年龄
- 47
品名:
玄参
别名:
重台、鬼藏、正马、鹿肠、端、玄台、咸、逐马、馥草、黑参、野脂麻、元参、乌元参、羊角参等。
概述:
玄参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久负盛名。
本品为玄参科植物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的干燥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
玄参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以后历代本草均有收录。《名医别录》记述:"玄参生河间及冤句,三月、四月采根暴干"。宋《图经本草》谓:"二月生苗。叶似脂麻,又如槐柳。细茎青紫色。七月开花青碧色。八月结子黑色。又有白花,茎方大,紫赤色而有细毛,有芦若竹者,高五六尺。叶如掌大而尖长如锯齿。其根……一根可生五、七枚,三月八月九月采暴干"。李时珍释其名曰:"玄,黑色也。"并引陶弘景谓:"其茎微似人参,故得参名。"因其根色黑而形如参,故名。又曰:"花有紫白二种。"对照《本草纲目》的附图,可以认为根黑,茎方,花紫色者与现今广泛使用的玄参相似。再《药物出产辨》载:玄参"产浙江杭州府",亦即指此种而言。玄参的炮制,《雷公炮炙论》中亦有记载:"凡采得玄参后,须用蒲草重重相隔,入甑蒸两伏时后出,晒干、拣去蒲草用之。"产地分布:
野生玄参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湖北、广西、安徽;家种玄参主要分布于浙江、四川、湖南、湖北、贵州、河北、陕西、山东、河南、山西;江苏、江西、福建、广东亦有。主产于浙江仙居、盘安、东阳、缙云;湖南龙山、怀化;四川巫山、北川、秀山、南川。湖北建始、巴东;河北晋县,陕西镇坪、平利、南郑,山东沂水、临沂、莒南、河南南阳、安阳;山西芮城;贵州黔西、道真等地亦有大面积种植。浙江所产玄参系著名的"浙八味"之一。为传统地道药材,历来供应全国,远销海外。
地方习用品:北玄参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内蒙古及湖北等省(区);穗花玄参分布于云南西北部。
玄参由于适应性强,管理粗放,产地时有变迁。目前玄参主产于浙江盘安、仙居、东阳、缙云;湖北建始、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根数条,园柱形或纺锤形,长5-12厘米,直径1.5-3厘米,下部常分叉,外皮灰黄褐色。茎直立,四棱形,光滑或有腺状柔毛。叶对生,叶片卵状椭园形,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近截形,边缘具钝锯齿,齿缘反卷;叶背有稀疏散生的细毛。聚伞花序疏散开展,呈圆锥状;花梗长1-3厘米,萼片5裂、卵圆形,先端钝;花冠暗紫色,长约8毫米,5裂;雄蕊4枚,2强,另有1枚退化的雄蕊,呈鳞片状,贴生在花冠管上;花盘明显;子房上位,2室,花柱细长。蒴果卵圆形,先端短尖。种子多数,卵圆形,黑褐色或暗灰色。
巴东、五峰、来风;湖南龙山、怀化;四川秀山、酉山等地。
生态环境:
玄参野生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山坡,山脚路边或山谷阴湿的草丛或溪沟边丛林下。多栽培于向阳的低坡地,土壤多为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生物学特性:
玄参喜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日照时数短的气候条件,能耐寒,忌高温、干旱。生育期当气温在30℃以下,植株生长随温度升高而加快,气温升至30℃以上,生长受到抑制;地下块根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25℃。5-7月地上部生长旺盛,7月开始抽苔开花,8-9月为块根膨大期,11月地上植株枯萎,生育期约300天左右
生长习性:
玄参喜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日照时数短的气候条件,能耐寒,忌高温、干旱。
生长周期:
1年生。
采收及加工:
1、采收 立冬前后玄参地上部茎叶已见枯萎时采收最为适宜。收获时,择晴天掘起根部,勿使挖断,剪去茎叶残枝,抖掉须根泥沙,掰下子芽供留种用,切下块根进行加工。玄参一般亩产200公斤,高产可达400公斤。
2、加工 采收后将玄参块根摊放在晒场上曝晒4-6天,经常翻动,使上下块根受热均匀。每天晚上堆积起来,盖上稻草或其他防冻物,否则会使块根内心空泡。待晒至半干时,修去芦头和须根(如鲜时剪芦头,易使剪口内陷;干后剪芦则因坚硬较费力),堆积4-5天,使块根内部逐渐变黑,水份外渗,然后再晒,经25-30天八成干。如块根内部还有白色,需继续堆积,直至发黑。一般堆晒至足干约需40-50天。如遇连续阴雨天,用火烘加工,将鲜块根放在炕具内,用文火烘烤,烘两天堆放3-4天,使内部水份渗出,反复几次,烘干为度。一般鲜干玄参折率为5∶1。
玄参
别名:
重台、鬼藏、正马、鹿肠、端、玄台、咸、逐马、馥草、黑参、野脂麻、元参、乌元参、羊角参等。
概述:
玄参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久负盛名。
本品为玄参科植物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的干燥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
玄参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以后历代本草均有收录。《名医别录》记述:"玄参生河间及冤句,三月、四月采根暴干"。宋《图经本草》谓:"二月生苗。叶似脂麻,又如槐柳。细茎青紫色。七月开花青碧色。八月结子黑色。又有白花,茎方大,紫赤色而有细毛,有芦若竹者,高五六尺。叶如掌大而尖长如锯齿。其根……一根可生五、七枚,三月八月九月采暴干"。李时珍释其名曰:"玄,黑色也。"并引陶弘景谓:"其茎微似人参,故得参名。"因其根色黑而形如参,故名。又曰:"花有紫白二种。"对照《本草纲目》的附图,可以认为根黑,茎方,花紫色者与现今广泛使用的玄参相似。再《药物出产辨》载:玄参"产浙江杭州府",亦即指此种而言。玄参的炮制,《雷公炮炙论》中亦有记载:"凡采得玄参后,须用蒲草重重相隔,入甑蒸两伏时后出,晒干、拣去蒲草用之。"产地分布:
野生玄参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湖北、广西、安徽;家种玄参主要分布于浙江、四川、湖南、湖北、贵州、河北、陕西、山东、河南、山西;江苏、江西、福建、广东亦有。主产于浙江仙居、盘安、东阳、缙云;湖南龙山、怀化;四川巫山、北川、秀山、南川。湖北建始、巴东;河北晋县,陕西镇坪、平利、南郑,山东沂水、临沂、莒南、河南南阳、安阳;山西芮城;贵州黔西、道真等地亦有大面积种植。浙江所产玄参系著名的"浙八味"之一。为传统地道药材,历来供应全国,远销海外。
地方习用品:北玄参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内蒙古及湖北等省(区);穗花玄参分布于云南西北部。
玄参由于适应性强,管理粗放,产地时有变迁。目前玄参主产于浙江盘安、仙居、东阳、缙云;湖北建始、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根数条,园柱形或纺锤形,长5-12厘米,直径1.5-3厘米,下部常分叉,外皮灰黄褐色。茎直立,四棱形,光滑或有腺状柔毛。叶对生,叶片卵状椭园形,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近截形,边缘具钝锯齿,齿缘反卷;叶背有稀疏散生的细毛。聚伞花序疏散开展,呈圆锥状;花梗长1-3厘米,萼片5裂、卵圆形,先端钝;花冠暗紫色,长约8毫米,5裂;雄蕊4枚,2强,另有1枚退化的雄蕊,呈鳞片状,贴生在花冠管上;花盘明显;子房上位,2室,花柱细长。蒴果卵圆形,先端短尖。种子多数,卵圆形,黑褐色或暗灰色。
巴东、五峰、来风;湖南龙山、怀化;四川秀山、酉山等地。
生态环境:
玄参野生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山坡,山脚路边或山谷阴湿的草丛或溪沟边丛林下。多栽培于向阳的低坡地,土壤多为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生物学特性:
玄参喜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日照时数短的气候条件,能耐寒,忌高温、干旱。生育期当气温在30℃以下,植株生长随温度升高而加快,气温升至30℃以上,生长受到抑制;地下块根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25℃。5-7月地上部生长旺盛,7月开始抽苔开花,8-9月为块根膨大期,11月地上植株枯萎,生育期约300天左右
生长习性:
玄参喜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日照时数短的气候条件,能耐寒,忌高温、干旱。
生长周期:
1年生。
采收及加工:
1、采收 立冬前后玄参地上部茎叶已见枯萎时采收最为适宜。收获时,择晴天掘起根部,勿使挖断,剪去茎叶残枝,抖掉须根泥沙,掰下子芽供留种用,切下块根进行加工。玄参一般亩产200公斤,高产可达400公斤。
2、加工 采收后将玄参块根摊放在晒场上曝晒4-6天,经常翻动,使上下块根受热均匀。每天晚上堆积起来,盖上稻草或其他防冻物,否则会使块根内心空泡。待晒至半干时,修去芦头和须根(如鲜时剪芦头,易使剪口内陷;干后剪芦则因坚硬较费力),堆积4-5天,使块根内部逐渐变黑,水份外渗,然后再晒,经25-30天八成干。如块根内部还有白色,需继续堆积,直至发黑。一般堆晒至足干约需40-50天。如遇连续阴雨天,用火烘加工,将鲜块根放在炕具内,用文火烘烤,烘两天堆放3-4天,使内部水份渗出,反复几次,烘干为度。一般鲜干玄参折率为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