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11/11
- 帖子
- 2050
- 获得点赞
- 26
- 声望
- 0
- 年龄
- 47
品名:
大黄
别名:
掌叶大黄 别名:葵叶大黄、北大黄、天水大黄。
唐古特大黄 别名:鸡爪大黄。
药用大黄 别名:马蹄大黄,南大黄。
概述:
大黄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是国内外药材市场上的重要商品。
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掌叶大黄及唐古特大黄商品习称西大黄;药用大黄商品习称雅黄、南大黄。
大黄是我国最早发现的药材之一,距今已有2000年以上的工药用历史。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历代本草均有收录。陶弘景释其名曰:"大黄,其色也。将军之号,当取其骏快也。"吴普曰:"生蜀郡北部或陇西(今甘肃)、西羌(今青海)、蜀(今四川),地者皆佳。"苏颂曰:"正月内生青叶,似蓖麻,大者如扇。根如碗,长一二尺……四月开黄花(与今药用大黄相符),亦有青红似荞麦花者(与今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相符)。"可见本草所指大黄,包括了大黄属掌叶组的一些植物。
产地分布:
大黄在我国分布较广,野生、家种均有。主要分布于青海、四川、陕西、甘肃、云南、西藏、宁夏、贵州、湖北等省区。
主产于青海达日、班玛、久治、玛沁、甘德、囊谦、玉树、称多、曲麻莱、杂多、治多、贵德、同德、兴海、共和、河南、乐都、循化、都兰;甘肃礼县、宕昌、华亭、天祝、舟曲、迭部、卓尼、庄浪;宁夏泾源、隆德;四川黑水、壤塘、理县、阿坝、茂汶、金川、松潘、若尔盖、小金、南坪、马尔康、汶川、红原、宝兴、汉源、芦山、康定、九龙、丹巴、巴塘、稻城、道浮、雅江、泸定、炉霍、理塘、石渠;西藏比如、索县、巴青、江达、类乌齐;陕西陇县、留坝、城固、镇巴、勉县。
形态特征:
1、掌叶大黄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2米左右。根茎及根部肥厚,黄褐色。茎直立,光滑无毛中空。基生叶有肉质粗壮的长柄,约与叶片等长,叶片宽卵形或近圆形,径可达40厘米,掌状半裂,裂片5(7),每一裂片有时再羽裂或具粗齿,基部略呈心形,上面无毛或疏生乳头状小突起,下面被柔毛;茎生叶较小,互生,具短柄;托叶鞘状,膜质,密生短柔毛。圆锥花序大,顶生,花小,数朵成簇,紫红色或带红紫色;花梗纤细,中下部有关节;花被片小,2轮,内轮稍大,椭圆形;雄蕊9,花药稍大外露;花柱3,柱头头状。果枝多聚拢,瘦果有3棱,沿棱生翅,顶端微凹,基部略呈心形,棕色(图3-1)。
2、诏古特大黄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2米左右。形态与掌叶大黄相似,唯本种的叶片掌状深裂,具3-7裂片;裂片再羽状深裂,小裂片窄长,线状披针形。
3、药用大黄 与掌叶大黄相近,但本种的叶浅裂,呈大齿形或宽三角形;花也较大,呈黄白色,花蕾椭圆形。果枝展开。
态环境:
野生大黄多分布于海拔2000-3700米气候冷凉的高寒山区,生于林缘、灌丛、山坡草地。栽培大黄多在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种植。 大黄—生物学特征
生物学特性:
大黄要要求冷凉的气候条件,喜阳、耐旱。种子在气温5℃时可发芽生长,12-18℃生长较快,2-3天即出苗,低于0℃或高于35℃发芽受到抑制。生育期最适宜的温度为15-22℃,温度超过30℃,生长迟缓。大黄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甚严格,中性及微碱性土壤均可生长,以砂质壤土为宜。粘重土、酸性土和低洼积水地不宜栽培。
种子生命力强达3-4年,播种当年或第2年形成叶簇,每年3月旬至4月返青,第3年5-7月开花、结果,6月下旬果实成熟,11月地上部分枯萎。生长期240天左右。
生长习性:
大黄要要求冷凉的气候条件,喜阳、耐旱。 生长周期:
3-4年生。
采收及加工:
1、采收 生长3-4年即可收获,春秋两季均可采挖;挖取根茎及根。
2、加工 将根茎及根刮去粗皮,大的要纵切两半,长者横切成段;忌切片。用细绳从尾部串起,挂在阴凉风处阴干。鲜大黄切勿堆放、雨淋、火烤、碰撞,以免霉烂、变质。储藏与养护:
大黄按不同规格等级分别包装,一般使用麻袋,每件30公斤左右。有的优质品用木箱盛装。贮存于通风干燥避光处,适宜温度30℃以下,相对湿度70-75%。商品安全水人为10-14%。
本品易早蛀、生霉、变色。贮存时间过长、环境潮湿或商品含水量偏高,易发霉、变色。初霉品表面无明显变化,但质轻、松泡、断面灰黑,有的现霉斑。危害的仓虫主要有咖啡豆象、大斑螟、毒隐翅虫、肩四眼隐翅虫、大谷盗、赤拟谷盗、日本蛛甲、黑毛皮蠹等,多潜匿于内部蛀噬,在表面皱褶缝隙中,仔细观察,可见蛀孔、蛀痕。
储藏期间定期检查,发现受潮或轻度霉变、虫蛀,及时晾晒、翻垛通风或置50-60℃下烘烤1小时处理。虫情严重时,用磷化铝熏杀。最好采用密封抽氧充氮养护。
大黄
别名:
掌叶大黄 别名:葵叶大黄、北大黄、天水大黄。
唐古特大黄 别名:鸡爪大黄。
药用大黄 别名:马蹄大黄,南大黄。
概述:
大黄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是国内外药材市场上的重要商品。
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掌叶大黄及唐古特大黄商品习称西大黄;药用大黄商品习称雅黄、南大黄。
大黄是我国最早发现的药材之一,距今已有2000年以上的工药用历史。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历代本草均有收录。陶弘景释其名曰:"大黄,其色也。将军之号,当取其骏快也。"吴普曰:"生蜀郡北部或陇西(今甘肃)、西羌(今青海)、蜀(今四川),地者皆佳。"苏颂曰:"正月内生青叶,似蓖麻,大者如扇。根如碗,长一二尺……四月开黄花(与今药用大黄相符),亦有青红似荞麦花者(与今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相符)。"可见本草所指大黄,包括了大黄属掌叶组的一些植物。
产地分布:
大黄在我国分布较广,野生、家种均有。主要分布于青海、四川、陕西、甘肃、云南、西藏、宁夏、贵州、湖北等省区。
主产于青海达日、班玛、久治、玛沁、甘德、囊谦、玉树、称多、曲麻莱、杂多、治多、贵德、同德、兴海、共和、河南、乐都、循化、都兰;甘肃礼县、宕昌、华亭、天祝、舟曲、迭部、卓尼、庄浪;宁夏泾源、隆德;四川黑水、壤塘、理县、阿坝、茂汶、金川、松潘、若尔盖、小金、南坪、马尔康、汶川、红原、宝兴、汉源、芦山、康定、九龙、丹巴、巴塘、稻城、道浮、雅江、泸定、炉霍、理塘、石渠;西藏比如、索县、巴青、江达、类乌齐;陕西陇县、留坝、城固、镇巴、勉县。
形态特征:
1、掌叶大黄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2米左右。根茎及根部肥厚,黄褐色。茎直立,光滑无毛中空。基生叶有肉质粗壮的长柄,约与叶片等长,叶片宽卵形或近圆形,径可达40厘米,掌状半裂,裂片5(7),每一裂片有时再羽裂或具粗齿,基部略呈心形,上面无毛或疏生乳头状小突起,下面被柔毛;茎生叶较小,互生,具短柄;托叶鞘状,膜质,密生短柔毛。圆锥花序大,顶生,花小,数朵成簇,紫红色或带红紫色;花梗纤细,中下部有关节;花被片小,2轮,内轮稍大,椭圆形;雄蕊9,花药稍大外露;花柱3,柱头头状。果枝多聚拢,瘦果有3棱,沿棱生翅,顶端微凹,基部略呈心形,棕色(图3-1)。
2、诏古特大黄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2米左右。形态与掌叶大黄相似,唯本种的叶片掌状深裂,具3-7裂片;裂片再羽状深裂,小裂片窄长,线状披针形。
3、药用大黄 与掌叶大黄相近,但本种的叶浅裂,呈大齿形或宽三角形;花也较大,呈黄白色,花蕾椭圆形。果枝展开。
态环境:
野生大黄多分布于海拔2000-3700米气候冷凉的高寒山区,生于林缘、灌丛、山坡草地。栽培大黄多在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种植。 大黄—生物学特征
生物学特性:
大黄要要求冷凉的气候条件,喜阳、耐旱。种子在气温5℃时可发芽生长,12-18℃生长较快,2-3天即出苗,低于0℃或高于35℃发芽受到抑制。生育期最适宜的温度为15-22℃,温度超过30℃,生长迟缓。大黄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甚严格,中性及微碱性土壤均可生长,以砂质壤土为宜。粘重土、酸性土和低洼积水地不宜栽培。
种子生命力强达3-4年,播种当年或第2年形成叶簇,每年3月旬至4月返青,第3年5-7月开花、结果,6月下旬果实成熟,11月地上部分枯萎。生长期240天左右。
生长习性:
大黄要要求冷凉的气候条件,喜阳、耐旱。 生长周期:
3-4年生。
采收及加工:
1、采收 生长3-4年即可收获,春秋两季均可采挖;挖取根茎及根。
2、加工 将根茎及根刮去粗皮,大的要纵切两半,长者横切成段;忌切片。用细绳从尾部串起,挂在阴凉风处阴干。鲜大黄切勿堆放、雨淋、火烤、碰撞,以免霉烂、变质。储藏与养护:
大黄按不同规格等级分别包装,一般使用麻袋,每件30公斤左右。有的优质品用木箱盛装。贮存于通风干燥避光处,适宜温度30℃以下,相对湿度70-75%。商品安全水人为10-14%。
本品易早蛀、生霉、变色。贮存时间过长、环境潮湿或商品含水量偏高,易发霉、变色。初霉品表面无明显变化,但质轻、松泡、断面灰黑,有的现霉斑。危害的仓虫主要有咖啡豆象、大斑螟、毒隐翅虫、肩四眼隐翅虫、大谷盗、赤拟谷盗、日本蛛甲、黑毛皮蠹等,多潜匿于内部蛀噬,在表面皱褶缝隙中,仔细观察,可见蛀孔、蛀痕。
储藏期间定期检查,发现受潮或轻度霉变、虫蛀,及时晾晒、翻垛通风或置50-60℃下烘烤1小时处理。虫情严重时,用磷化铝熏杀。最好采用密封抽氧充氮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