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麻瑞亭治验集

癫疝
癞疝,系因中下虚寒,肝木郁陷,下冲少腹,结于阴囊所致。
【脉证机理】
此症多因情志不舒,加之外感寒湿之邪,致使肝脾郁陷,盘瘀少腹,结于阴囊而成。症见阴囊或左或右坚硬坠痛,牵引少腹,拘急疼痛,因疼痛而致步履艰难,或见大便干结难下,阴囊湿冷。
脉现细濡、弦、关尺大,舌苔白腻。
【治则】
温暖中下,舒肝升陷,化瘀软坚。
【方药】
桂枝木9克贡阿胶9克全当归9克荔枝核9 -12克炒橘核9-12克炒小茴香9克大茴香1-3克
水煎温服。
【方解】
炒小茴香、大茴香,温暖中下;桂枝木、贡阿胶、全当归,舒肝升陷;荔枝核、炒橘核,舒肝止痛,化瘀软坚。
【加减】
大便干结难下者,加肉苁蓉15-30克、炒麻仁9克,润燥滑肠以利便。
【忌宜】
忌食辣椒、酒,切忌房劳,避免大热、大寒刺激。
【按语】
疝为七疝之一,以阴囊偏坠,拘急疼痛为特征。
《素问·骨空论》云:任脉以病,男子内结七疝,《灵枢·经脉篇》云:肝足厥阴之脉……过阴器……大夫瘢疝……是肝所生病
者,故疝气与肝之关系至为密切。多系中下虚寒,肝气郁陷所致。
痛疝为七疝之一,也不外此。征之临床,癫疝多系睾丸炎等疾患,用上方治疗,效果甚佳。
此症有因久病遗精、白浊而成者。
【临床医案】
例1:仲某,男,20岁,西安市人。1978年9月21日初诊。自诉:腹泻两年余,每日2至3次,呈黄色稀便,伴腹痛腹胀,遇寒则加重。经治疗,效不湿,因求治于麻瑞亭。查大便常规:黄色软便,见有鞭虫卵。脉沉细濡、两关独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肾寒,肝木郁陷,化生肠虫。
诊断:鞭虫。
治则:清利肠腑,杀虫止痛。
处方:
槟榔90克雷丸片9克1剂,水煎温服。
9月25日复诊:药后腹泻两次,腹痛明显好转。未注意大便中是否有虫。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处方:云茯苓4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上肉桂6克、大党参9克、赤石脂9克、炒干姜6克、炙米壳6克,3剂,水煎温服。
9月29日三诊:药后腹泻腹痛已愈。查大便常规:正常,未见虫卵。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9月25日方再进,3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2:张某,男,54岁,西安市人。1984年11月1日初诊。自诉:阑尾手术后半年余,恢复尚可,唯右少腹疼痛,大便时干时稀。经治疗,效不显,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弦、关尺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虚肝郁,气血瘀阻。
诊断:阑尾手术后遗症。
治则:健脾疏肝,通利大肠,化瘀止痛。
处方: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桂枝木6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苏泽兰30克广陈皮9克炒杏仁9克缩砂仁5克延胡索6克桉树叶3克冬瓜仁20克3剂,水煎温服。
11月8日复诊:右少腹疼痛减轻,大便明显好转。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上方去广陈皮、冬瓜仁,增延胡索为9克,加制首乌20克、炙米壳3克,3剂,水煎温服。
11月29日三诊:药后腹痛已愈,大便正常。脉舌同前。原方去广陈皮、桉树叶、冬瓜仁,增延胡索为9克,减苏泽兰为20克,加制首乌20克、炙米壳3克,5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月经病
血生于脾,藏于肝,而总统于冲任二脉。脾统血,喜燥而恶湿,肾藏精,其性闭蛰,主冲任二脉,肝主疏泄,性喜条达,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温暖,生发之令畅,则肝木条达,月经调畅,盈缩按时;脾湿肾寒,不能生长肝木,则肝气郁陷,疏泄不遂,冲任失调,月经病作。疏泄太过,则月事先期而至。甚则崩漏不止;疏泄不及,则月事后期方来,甚则闭结而断绝;肝肾阴旺,则经血凝瘀,紫黑成块,腐败不鲜,甚则绝产不生,以致亡身殒命。故治疗妇科疾患,首在调经。
太过不及,虽缘于脾湿肾寒,肝气郁陷,亦缘于肺胃降敛之失常。所以然者,脾胃同属中土,互为表里,互相既济。脾湿则胃逆,胃逆则肺无降路,故肺胃降敛失常。降敛不及,则肝气疏泄愈甚,降敛太过,则肝气郁遏愈加。
治应朔本求源,首当健运中洲,以资经血化生之源,疏肝理气,以调经期之太过不及,温肾潜阳,以固其根本。
妇人之质,有异于男子,病则多宜培补疏调,最忌寒凉伐泄。
先哲仲景,示以温经之法,可谓治疗妇科病之准绳。尊先哲之垂训,视其脏气之偏而慎调之,虽不能尽愈妇科诸疾,也当能差愈过半,非难为之事也。
月经先期 崩漏
【脉证机理】
月经先期为崩漏之先兆,崩漏为先期之剧者。肝木疏泄过旺,肺金收敛不及,则月经先期而至,或淋漓不止;肝木疏泄太过,肺金不能收敛,则病血崩。究其根源,均系中气虚败,肾家虚寒。
脾为生血之本,胃为化气之源,血统摄于肝脾,气藏纳于肺肾。中气虚弱,则肝木郁陷而愈欲疏泄,木愈泄而金愈敛,气虚收敛不及,则月经先期而至,或淋漓不止(漏经),或梗塞不利;木但能泄而金不能敛,则月经滂沛流溢,而病血崩。肾家虚寒,故见经色淡薄。阳虚寒凝,故见月经暗红,或紫黑成块。腰为肾之府,肾寒,故症见腰膝疼痛,酸软无力。肺肾气虚,不能潜藏,则虚阳上浮,故症见头目晕眩,心慌气短,面色咣白。阳虚欲绝,则症见面色苍白,手足逆冷。
月经先期 漏经
月经先期与漏经,均属肝木疏泄过旺,肺气收敛不及所致,故脉现细濡、弦、关寸大,舌苔白薄、或白腻。
【治则】
健脾温肾,舒肝敛肺,调经止血。
【方药】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赤芍12克全当归12克上肉桂6克大党参15克、炒杏仁12克法半夏9克炒杜仲12克棕榈炭12克莲房炭12克炒干姜6克草蔻仁6克
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粉甘草,健脾调中;炒赤芍、全当归,舒肝养血;炒杏仁,清肺理气;大党参,补气止血;法半夏,和胃潜阳;炒杜仲,温阳补肾;棕榈炭、莲房炭,调经止血;上肉桂、草蔻仁、炒干姜,温暖中下。
【加减】
淋漓不止者,加贡阿胶9-12克(烊化),润肝以止漏。腹痛者,加炙米壳3-5克,温暖中下以止痛。大便初干,腹痛者,加肉苁蓉15克、延胡索9克,润燥利便,舒肝止痛。大便初干,胃酸多者,加炒麻仁9-15克、乌贼骨9克,滑肠利便,舒肝和中。气滞者,加广橘红9克,以清肺理气。小便不利者,加炒蒲黄15克,化瘀止血利尿。创伤,小腹痛者,加苏泽兰15-30克、降真香9克,化瘀扶伤以止痛。淋漓不止,紫黑成块者,加三七粉3克(分两次冲服),化瘀以止血。
血崩
血崩为肝木疏泄太过,气虚至极,金不收敛所致,故脉现细濡、稍促动、关寸大、或关尺大、或虚大而芤,舌苔白腻。
【治则】
健脾舒肝,清肺温肾,气血双补,调经止崩。
【方药】
云茯苓15克粉甘草6克炒赤芍15克生地炭15克全当归15克炙黄芪30克炒杏仁12克棕搁炭12克莲房炭12克贡阿胶(烊化)12克煨生姜9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粉甘草,健脾缓中;炒赤芍、全当归、生地炭、贡阿胶,补血润肝止血;炙黄芪,补气固脱;炒杏仁,清肺调气;棕榈炭、莲房炭,调经止血;煨生姜,和胃降逆。
【加减】
气虚者,加红人参9克,或加大党参15克,益气补虚以摄血。腹痛者,加炙米壳3-6克、延胡索6-9克,温暖中下,疏肝以止痛。脉两寸大、尺微者,加法半夏9克,降逆以潜阳。脉关寸大,下寒者,加上肉桂4-6克,温肾以潜阳。脉关尺大,欲脱者,加桂枝木6-9克,升提肝气以防脱。舌苔燥腻者,加北沙参15克,清肺以润燥。尿不利而黄者,加炒蒲黄15克,化瘀止血利尿。
创伤,出血过多者,加刘寄奴6-9克、三七粉1.5-3克(分两次冲服),扶伤以止血。出血不止者,立即输液或输血,以扶正固脱。
【按语】
月经先期与崩漏,属脾肾虚寒,风木郁冲,疏泄太过,气虚不敛。崩症或见上有虚热,但切不可为此标症所惑,本末倒置,径用寒凉伐泄,祸及患者于反掌之间。崩症见有欲脱之征兆者,立即输液或输血,以救其危急。
鲜生姜达表发汗,煨生姜和胃降冲逆,所以鲜生姜用于辜温解表,内伤杂病,胃气上逆者,用煨生姜,以降胃气之冲逆。
月经后期 闭结
【脉证机理】
月经后期为闭结之先兆,闭结为后期之剧者。肝气郁遏,疏泄不畅,肺气敛闭,则月经后期而至,或结塞不畅;肺气敛闭不启,肝气不能疏泄,则病闭结。究其根源,均系中下虚寒,肝胆郁热。
肝胆同气,乙木郁陷,则甲木必逆。郁陷则下热生,逆冲则上热作,甚则盗汗出。热则经脉燔蒸,营阴暗耗,汗泄则亡其阳。肺气敛闭,肝郁疏泄不利,故症见经来结涩不利,血色暗红,或紫黑成块,小腹下坠不适,甚则闭结不通。相火上逆,故症见头目晕眩,胸闷气短,心烦易怒,或见夜热骨蒸盗汗。肝郁胆逆之源,缘于中气之虚,肾家之寒。脾虚则湿增而不运化,胃虚则失其顺降之常,中虚不调,升降不遂,必致肝木郁陷,胆木上逆。胃气不降,君相二火下无降路,不能潜藏,必致肾寒,故症见腰腿酸困无力,积瘀日久,月经方来,或来时腹痛腰酸,艰塞不利。
月经后期
月经后期,系因肺气敛闭,肝气疏泄不畅所致,故脉现细濡、稍滞、关寸大,或见细濡、稍涩、关尺大,舌苔白薄腻。
【治则】
健脾疏肝,清降肺胃,活血通经。
【方药】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桂枝木6克粉丹皮9克老川芎9克陈枳壳9克炒桃仁9-15克法半夏9克苏泽兰20克赤丹参15克石菖蒲9克川牛膝9 -12克缩砂仁6克
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桂枝木、粉丹皮、老川芎,疏肝平胆,通经活血;陈枳壳,宽胸利气;炒桃仁,破血行瘀;法半夏,和胃降逆;苏泽兰、赤丹参,活血行瘀;川牛膝,通经行血;缩砂仁、石菖蒲,暖中行瘀。
【加减】
上热头痛,脉现寸大者,加黄芩炭6-9克,清相火而止头痛。腹痛重者,加延胡索9克、全当归9克,疏肝以止痛。中下湿寒者,加炒干姜3-6克,温暖中下,以散湿寒。脾肾湿寒,肝郁腹痛,脉弦者,去老川芎,增桂枝木为9克,温阳舒肝,升陷以止痛。
中气不足者,加大党参12克,或加红人参6克,以补益中气。肾寒,性机能衰退者,加石楠叶15-20克,温肾以兴阳。
闭结
月经闭结,系因肺气敛闭不启,肝木不能疏泄所致,故脉现细濡、稍涩、关寸大、偶现关尺大,舌苔白腻。
【治则】
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行瘀。
【方药】
云茯芩9克粉甘草6克桂枝木6克粉丹皮9克老川芎9克鹅枳实9克炒桃仁9 -15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泽兰叶30克赤丹参30克草红花9克川牛膝12克石菖蒲9克缩砂仁6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桂枝木、粉丹皮、老川芎,疏肝平胆,通经活血;鹅枳实、广郁金,利气宽胸;法半夏,和胃降逆;炒桃仁、草红花,破血行瘀,通经开闭;苏泽兰、赤丹参,活血行瘀;川牛膝,通经活血;缩砂仁、石菖蒲,暖中行瘀。
【加减】
骨蒸夜热,舌苔黄腻者,去桂枝木,加软柴胡9克,清泄肝胆以退热,加大熟地9-12克,滋润肝血以除蒸。面色枯槁,目下青黑者,加茜草根15克,活血化瘀以通经。小腹有痞块,压之硬痛者,加京三棱9克、蓬莪术9克,破结化瘀以消症。下寒,白带多而清稀者,加蛇床子6克,补肾以止带。
【忌宜】
忌食大辛、大热之品。
【按语】
月经后期与闭结,其本为脾肾湿寒,其标为肝胆燥热,所以不可见其燥热闭结,而辄用凉营泄热之品。用则脾阳颓败,中气愈虚,病反难愈。
茜草根少用止血,多用活血化瘀。
 
痛经
【脉证机理】
痛经,分行经腹痛、经前腹痛、经后腹痛,均系肝木疏泄不遂,刑克脾土使然。经前腹痛,多伴有月经后错;经后腹痛,多伴有月经前错。
经前腹痛
经前腹痛,为痛在月经来潮之前者。系因脾湿肝郁,经脉壅塞,不能疏泄,肺气敛闭太过,因而多见月经过期不来。当泄而不能泄,肝气郁勃冲突,势必刑克脾土,腹主大腹,故症见下腹作痛。痛甚而致阴阳格拒,阳浮于上,故头上汗出,阴沉于下,故小腹冷坠。腰为肾之府,阳虚肾寒,故症见腰痛。胞宫为肾所主,肾虚寒凝,故多见宫寒不孕,绝产不生。肝气郁极,方能疏泄,所以多见月经后错。肝木虽能疏泄,而肺气仍敛闭不启,故经来仍艰涩不利,或紫黑成块。经水既来,则经脉疏通,木气松和,痛也自减或全止。或因脾土被贼,运化迟滞,胃气壅满,上逆而作恶心呕吐。脾湿肝郁,疏泄不利,故脉现细濡、稍弦、关寸大,舌苔白腻。
【治则】
健脾疏肝,理气行瘀,暖下止痛。
【方药】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上肉桂5克广橘红9克炒桃仁12克法半夏9克苏泽兰30克延胡索9克革蔻仁6克赤丹参12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粉甘草,健脾缓急;炒杭芍、粉丹皮,疏肝止痛;广橘红、法半夏,清降肺胃;草蔻仁、上肉桂,温暖中下;炒桃仁、苏泽兰、赤丹参、延胡索,通经活血,行瘀止痛。
【加减】
脉稍弦,月经稍后错者,去上肉桂,加全当归9克,舒肝以止痛。脉弦,月经后错者,去上肉桂,加老川芎9克,通经以止痛。下寒者,加炒干姜6克,温暖中下以祛寒。夜热烦躁,舌苔厚腻者,去上肉桂,加软柴胡6克、生地炭9克,或加大熟地9克,以清胆经之郁热,润肝家之枯燥。脾湿腹胀,小便不利者,加车前草12克,利尿以去湿。胃热呕恶者,去上肉桂,加淡竹茹9克、煨生姜6克,清热和胃,降逆以止呕。
行经腹痛
行经腹痛,为痛在行经始终者。亦因脾湿肝郁,经脉壅遏不通所致。症见月经量少,结涩不利。多系子宫后倾、输卵管不通使然。治同经前腹痛。
【加减】
行经口臭,胸膈烦热,或五心烦热者,加软柴胡6克,或加黄芩炭9克,以清肝胆郁热,或径用“丹栀逍遥散”。经来量少,结涩不利,白带多者,加牡蛎粉12克,破结通经,潜阳以止带。经来量少,时停,腹痛又来,时通时塞者,加补骨脂9克,温肾以通经。行经腰痛者,加炒杜仲12克,痛甚加骨碎补9克,温肾以止痛。输卵管不通者,加石菖蒲9克,行瘀以破结。
经后腹痛
经后腹痛,为痛在月经来潮之后者。系因水寒土湿,血虚肝燥,陷泄不升,因而多见月经先期而至,行经期长,断续不止。肝木枯燥郁遏,贼伤脾土,故症见纳差运迟,小腹隐隐作痛。脾湿肾寒,故症见腰腿困乏无力,大便稀薄,甚则宫寒不孕,即使怀孕,也易流产。脾湿肾寒,肝木郁陷,故脉现细濡、关尺略大,舌苔白薄、或白薄腻。
【治则】
温中暖下,润血舒肝,行瘀止痛。
【方药】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桂枝木6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全当归15克贡阿胶9克(烊化)石菖蒲9克
苏泽兰15克炒干姜6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桂枝木、粉丹皮、贡阿胶、炒杭芍、全当归,疏肝升陷,润血止痛;石菖蒲、苏泽兰,行瘀止痛;炒干姜,温暖中下。
【加减】
脾虚运迟者,加草蔻仁6克,暖中以醒脾。月经量多者,去苏泽兰,加炒莲房15克、棕榈炭9克,调经以止血。月经量多,紫黑成块者,加刘寄奴6克,化瘀以止血。经色暗淡稀薄者,加炒蒲黄12克,以利湿止血。肾寒腰痛者,加炒杜仲】2克,或加骨碎补9克,温肾以止痛。宫寒不孕者,加石楠叶10克,以暖宫寒,或径用“大温经汤”化裁以治之。腹泄者,加炙米壳5克,暖下敛肠以止泄。痛重者,加延胡索9克,疏肝以止痛。气虚不敛,月经量多者,加山萸肉12-15克,敛肺以止血,或加生黄芪15克,益气以止血。
【忌宜】
忌生冷、辛辣食物。宜食营养丰富之食品。勿劳累。
【按语】
经前腹痛、行经腹痛,多因肝气郁滞,经脉结涩所致,因此,疏肝理气,化瘀止痛,为不易之法。但亦当适可而止,以免肝气疏泄太过,而致崩漏。若非白带过多,不用泽泻,以防利脾湿而伤肝阴。
经后腹痛,多因血虚木燥,陷泄不升所致,多见上有标热,而本属脾肾虚寒。血虚木燥,宜补血润血,脾虚肾寒,宜温中暖下。
但不宜过用香燥、大热之品,以防助阳太过,而灼肝阴。更不可见有标热,径用寒凉,戕伐脾肾本已虚惫之阳,致成坠胎、宫寒不孕之祸。
痛在经前,多伴有月经后错;痛在经后,多伴有月经箭错,故当与月经前错、后错互参,灵活变通而治之。
热入血室
【脉证机理】
《金匮要略》云: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此为热入血室也。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行经之时,血室空虚,不慎感受风寒,卫气闭敛,而致营血郁滞;营郁则发热,热自经络乘虚而入客血室,是病热入血室。肝藏血,血室为肝所主,肝胆同气,热邪自厥阴而传少阳,少阳经气不利,横塞胸胁,故证见胸闷气短,甚则状如结胸。少阳相火,不能潜降,势必逆升,相火升炎,烁伤心液,心液耗伤,神不守舍,故而谵语,如见鬼状。血属阴,邪客血室,故入夜则发热谵语,如见鬼状,白昼以如常人,或为一般感冒之状。热客血室,故夜间脉现浮数,舌苔白腻或淡黄腻,白昼脉现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一如常人。
【治则】
益脾和胃,疏肝平胆,清热凉营。
【方药】
醋柴胡9克炒杭芍9克黄芩炭9克粉丹皮9克大熟地15克法半夏9克粉甘草6克煨生姜9克肥大枣3-5枚水煎温服。
【方解】
醋柴胡、黄芩炭,和解清热;炒杭芍、粉丹皮、大熟地,疏肝凉营;法半夏、煨生姜,和胃降逆;粉甘草、肥大枣,和胃益脾,以资化源。
【加减】
气虚者,加大党参12克,以补中益气。腹痛者,加延胡索9克,疏肝以止痛。
【忌宜】
勿受寒凉。忌食生冷、辛辣。注意休息,勿劳累。
【按语】
热入血室,系指经期感受风寒之邪,邪气乘血室空虚,化热入客之疾患,亦名经期感冒。虽系感受风寒,属感冒范畴,但因血虚,邪客血室,故见症不同于一般感冒,治亦迥然而异。要在详询病史,知夜热谵语之源,投以清泄肝胆、和解凉营之剂。虽非易如反掌,也绝非难治。
【临床医案】
例1:韩某,女,36岁,西安市人。1988年3月12日初诊。自诉:月经前错,20天左右来潮一次,量多,色黑有块,10天左右方罢,甚至淋漓不尽,心烦眠差,已近半年。经治疗,无明显好转,仍量多,淋漓不尽,小腹隐痛,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濡、尺涩、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肾寒,肝气郁陷,疏泄不藏。
诊断:月经量多、月经先期。
治则:健脾温肾,舒肝升陷,调经止血。
处方:.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12克制首乌30克全当归9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炒杜仲12克缩砂仁5克炙米壳3克棕榈炭12克炒莲房12克牡蛎粉15克贡阿胶9克(分冲)炮干姜4克三七粉3克(分冲)5剂,水煎温服。
3月19日复诊:药后淋漓已止。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根厚。上方去炙米壳、炮干姜,加白茅根9克,5剂,水煎温服。
3月26日三诊:药后自感尚可,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建泽泻、贡阿胶、炮干姜,减制首乌为20克、炙米壳为2克,加粉甘草6克,5剂,水煎温服。
4月10日四诊:月经昨日来潮,量中等,色不黑,腹不痛。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药尽月经也罢,无其它明显不适。随访3年,未犯病。
例2:张某,女,38岁,陕西省扶凤县人。1988年元月7日初诊。自诉:头晕,心慌,腰腿痛,白带多,月经来潮时腹痛,量多,色黑有块,淋漓不断,十余日不尽,右大腿面痛,当脐跳动,大便初干,已数年。经治疗,无明显好转,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涩、两关偏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肾寒,肝气郁陷,精血不藏。
诊断:月经量多、白带。
治则:健脾温肾,疏肝升陷,调经止带。
处方: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9克制首乌30克全当归9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炒杜仲12克法半夏9克炒芡实12克牡蛎粉15克炒苍术12克棕榈炭12克缩砂仁9克延胡索9克补骨脂9克
10剂,水煎温服。
元月18日复诊:。药后淋漓已止,白带也好转,腰痛减轻,右大腿面仍痛,他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上方去棕榈炭,减缩砂仁为6克,加桂枝木4克,10剂,水煎温服。
2月3日三诊:药后白带已正常,腿痛已愈。月经前天来潮,量较多,色不黑,他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再进,10剂,水煎温服。
2月23日来函称:上方服5剂,月经已罢,药尽诸症痊愈。
例3:姜某,女,16岁,辽宁省沈阳市人。1984年7月4日初诊。其母代诉:其女去年月经初潮,20天左右来潮一次,量多,色黑有块,小腹隐痛。经治疗,效不显,仍月经前移,量多,借出差之机,携女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关尺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虚肝郁,疏泄不藏。
诊断:月经先期、月经量多。
治则:健脾疏肝,调经止血。
处方: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赤芍12克全当归12克制首乌20克广陈皮9克炒杏仁9克炒杜仲12克棕榈炭12克炒莲房12克牡蛎粉12克炒干姜5克5剂,水煎温服。
7月10日复诊:药后月经已止。但有脱发数年。脉细濡、稍滞、关寸大,舌苔白腻。上方去炒赤芍、炒杜仲、棕榈炭、炒莲房、牡蛎粉,增制首乌为30克、炒干姜为6克,减全当归为9克,加黄芩炭9克、炒杭芍9克、法半夏9克、缩砂仁6克、旱莲草9克,5剂,水煎温服。
7月15日三诊:药后自感尚可,脱发有所减轻,他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7月10日方再进,10剂,水煎温服。
7月26日四诊:药后脱发明显减轻。昨日月经来潮,量中等,色不黑,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原方加旱莲草9克,10剂,水煎温服。
10月25日其母来函称:上方服4剂,月经即罢。近几个月月经正常。
例4:韩某,女,47岁,陕西省富平县人。1987年11月27日初诊。自诉:月经过多,紫黑成块,淋漓不尽,右胁下及背痛,胃脘嘈杂不适,脾大二指,半年余。在当地医院以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无效,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滞涩、不柔、关寸大,舌苔燥腻。
辨证:脾湿肝郁,胆胃不降,疏泄不藏。
诊断:功能性子宫出血,胆囊炎☆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暖下止血。
处方: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12克制首乌20克粉丹皮9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炒杜仲12克法半夏9克棕榈炭12克牡蛎粉12克制香附3克炙米壳3克刘寄奴9克炮干姜4克三七粉3克(分两次冲服)
6剂,水煎温服。
12月4日复诊:药后诸症明显好转,月经已止。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上方去刘寄奴,增制首乌为30克,加缩砂仁6克、炒苍术15克,10剂,水煎温服。
12月20日三诊:药后好转。脉舌同前。原方去建泽泻、制首乌、法半夏、制香附、刘寄奴,增牡蛎粉为15克,加粉甘草6克、全当归9克、桂枝木6克、炒苍术15克、缩砂仁6克、延胡索9克,10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5:任某,女,42岁,陕西省礼泉县人。1986年11月23日初诊。自诉:月经量多,色黑有块,经期正常,头昏,头痛,心慌,胃痛吞酸,白带过多,腰痛,全身痛,天阴则前阴发痒,已数年。多经治疗,无明显好转,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左关右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胆胃上逆,上热下寒,精血不藏。
诊断:月经不调、白带。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清上温下,调经止带。
处方:
云茯芩9克建泽泻9克黄芩炭9克炒杭芍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炒杜仲12克法半夏9克延胡索9克牡蛎粉15克炒干姜6克缩砂仁6克炒芡实12克棕榈炭12克10剂,水煎温服。
12月16日复诊:药后诸症均有所好转,头痛亦减轻。脉细濡、关尺大,舌苔白腻。上方去黄芩炭、棕榈炭,加粉丹皮9克、桂枝木6克,10剂,水煎温服。
12月28日三诊:药后白带已正常,它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原方改黄芩炭为粉丹皮9克,加炙米壳3克,10剂,水煎温服。
1987年4月2日来函称:药后诸症均愈。
例6:李某,女,34岁,西安市人。1984年12月22日初诊。
自诉:眩晕,腰痛,月经量少,白带多,数年。经治疗,时好时差,至今未愈,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稍弦、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虚肝郁,肺胃上逆,肾寒不藏。
诊断:月经不调、白带。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温肾潜阳,敛精止带。
处方:
云茯芩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炒杜仲12克法半夏9克炒芡实12克牡坜粉15克北沙参12克草蔻仁4克苏泽兰20克补骨脂9克5剂,水煎温服。
元月8日复诊:药后诸症均减轻。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薄腻。上方去粉甘草,加建泽泻9克,5剂,水煎温服。
上方服10剂,诸症均愈。
 
妊娠
灵枢·决气篇》云:两精相抟,合而成形,常先生身,是谓精。《灵柩·经脉篇》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两精相抟,二气妙凝,合而成形,血以濡之,化其神魂,气以煦之,化其精魄,涵养变化,五气完足,瓜熟蒂落,十月而生,是为人。
未形之先,爰有祖气,祖气之内,包含阴阳。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土也。胎以气化,而不以精化,精为果中之仁,气为仁中之生意,胎得土气,生意为芽,芽生则仁渐枯,故精不能生,结胎者,精中之生意也。胎气既结,血以濡之,而化其魂神,气以煦之,而化其精魄。气统于肺,血藏于肝,而气血之根,总源于脾胃。脾胃属土,乃化生气血、培养胎元之根本,所以黄元御曰:胎妊者,土气所长养也。土气充旺,则四维得养,木火以生长之,金水以收成之,化生五神,爰生五气,以为卫外,产生五精,以为内守,结五脏,以为宫城,开五官,以为门户,日迁月化,潜滋默长,形完气足,十月而生,是为人。
妊娠恶阻
【脉证机理】
《金匮要略》云: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胎气初结,中气凝壅,升降之机堙郁,冲和之气雍破。胃气初郁,故症见口味厌常而喜新。及其两月胎成,胃气阻逆,故症见恶心呕吐,食不下,是病妊娠恶阻。胎气阻膈,而致脾胃不和,肝胆失调,升降倒置,阴不能上承以济阳,则阳盛于上,故见头昏、心慌、气短、口渴、失眼,阳不能下潜以济阴,则坎中阳虚,故腰腿酸困无力。胎气形于脉,故脉现细濡、关寸较大、寸动,舌苔白薄腻。
【治则】
健脾和胃,平胆舒肝,清肺降逆。
【方药】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全当归9克广陈皮9克炒杏仁9克白蔻仁9克姜半夏9克缩砂仁9克煨生姜9克
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全当归,平胆舒肝;广陈皮、炒杏仁、姜半夏,清肺理气,降逆止呕;白蔻仁,和胃止呕;缩砂仁,温中保胎;煨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加减】
腹痛者,加延胡索9克,或加粉丹皮6-9克,疏肝以止痛。
失眠者,加炒枣仁12克、炒五味子9克,敛肺养心以安眠。气虚口渴,舌苔白腻而厚者,加红人参6克、天花粉9克,清热益气,生津以止渴。木香香窜下行,禁用;若与半夏同用,有坠胎之弊。
若素有症疾,怀孕之后,胎连于症,则症亦加重,甚则漏下。因气血同趋养胎,正气虚弱,无以御症使然。脉见细濡、稍弦、关尺大,舌苔白腻、或见舌质较紫。以上方加广郁金9克、粉丹皮9克、苏泽兰15克、炒桃仁15克、缩砂仁9克、石菖蒲9克治之。脾大者,可用“桃核承气汤”,或酌用“抵当汤、丸”治之。
【忌宜】
忌生冷、大辛、大热之食物,勿劳累。宜静卧休息。
【按语】
平脉,指脉象和平,人无疾病之脉,亦即细濡之脉。阴脉小弱,即尺脉微而寸脉稍大之象。手少阴脉动,指脉动在神门穴。手少阴心脉候于左寸,神门脉动,左寸必动,左寸动,右寸也动,故手少阴脉动,即寸脉动之变文。
胎气一结,中气壅阻,阴阳格拒,因而恶阻。法当理气行郁,和胃降逆,清上热而行郁滞。内热者,加清润上焦之品,内寒者,加温中暖下之味,酌其脏腑阴阳之偏而调之,不宜用填补之剂。
素有症疾者,因气血养胎,正虚邪实,可见漏下。法当去症,则漏下自止,经云有故无殒,不必畏犯虚虚之戒。
胎漏
【脉证机理】
胎元化生,一月二月,木气生之;三月四月,火气长之;五月六月,土气化之;七月八月,金气收之;九月十月,水气成之,五气皆足,胎完而生。
土为四象之母,在脏为脾,在腑为胃。脾为生血之本,胃为化气之源,胎元化生,全赖气血之煦濡,故保胎之要,首在培土。中土阳旺,则善纳而健运?化源充足,气血充沛,金火清凉,而上不病热,水木温暖,而下不病寒。木温而火清,则血畅而不凝,金凉而水暖,则气行而不滞,气血环抱而煦濡之,形神安固,绝无伤堕殒落之患。
中气虚衰,则四维失养,生长之气弱,则胎不发育,收成之气弱,则胎不坚完。木火之气衰,则胎堕于初结之月,金水之气弱,则胎殒于将成之时。
中土阳衰,缘于命门火败。《难经·三十六难》云: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命门火败,肾水澌寒,侮土灭火,不生肝木,故胎多堕在火气长养之时。
妊娠三至四月,因阳败火虚,肝气郁陷,贼伤脾土,故堕前小腹F坠疼痛,腰痛下血。木气遏陷,胆胃必逆,故症见头目晕眩,心慌气短,恶心欲吐。肝木郁遏,故脉现弦细、关寸大,舌苔白薄。
【治则】
健脾疏肝,补气止血,温肾固胎。
【方药】
云茯苓9克焦白术9克全当归9克炒杭芍9克上肉桂4克大党参l5克炒杏仁9克炒杜仲12克炒莲房12克棕榈炭12克补骨脂6-9克三七粉3克(分两次冲服)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焦白术,健脾和胃;炒杭芍、全当归,舒肝止痛;大党参,补气固胎;炒杏仁,清肺理气;三七粉、棕榈炭、炒莲房、上肉桂、炒杜仲、补骨脂,温补命门,止血固胎。
【加减】
上有虚热者,加黄芩炭6克,清上以保胎。胎动不安者,加缩砂仁6克,暖中以安胎。肝气郁陷,脉现关尺大、稍弦,小腹下坠疼痛者,去上肉桂,加桂枝木6克,舒肝升陷以止痛。呕吐者,去上肉桂,加煨生姜6 9克,和胃降冲以止呕。
【忌宜】
忌生冷及大辛、大热食品。以营养丰富之食品为佳。勿劳累,宜静卧将息。忌房事。
【按语】
怀孕1至2个月殒胎者,谓之流产;3至4个月殒胎者,谓之小产;6个月以上殒胎者,谓之早产。
命门火衰,为殒胎之源。所以然者,火衰则中气虚寒,气血化源乏竭,无以养胎,故易殒落。治当朔本求源,重在温补肾阳,益命门之火以安胎,兼调脾胃肝胆及止血,则胎动可安,胎漏可止,而无殒落之患。
偶见怀孕7至8月,突然腹内鸣声如啼,谓之胎哭。系因展腰或登高所致。急取黄豆一百粒撤地上,令孕妇弯腰拾取,胎哭随即而止。
妊娠高血压
【脉证机理】
怀孕之后,由于胎气阻洪,气机不利,致使胆胃上逆,肝脾下陷,君相二火不能潜降,以温肾水,肾水不能上承,以济心火,而致上热下寒。上热,故症见头目昏晕,心烦气短,血压升高(以舒张压偏高为主)。下寒,故症见脘腹胀满,小便不利,腰腿酸困疼痛。脾湿肝郁,上热下寒,故脉现细濡、滞涩、或伏涩、关寸大,舌苔白腻。
【治则】
健脾和胃,平胆疏肝,清肺理气,和胃降逆。
【方药】
云茯芩9克建泽泻9克黄芩炭9克炒杭芍9克全当归9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姜半夏9克炒杜仲12克夏枯草12克茺蔚子12克煨生姜9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建泽泻,健脾利湿;黄芩炭、炒杭芍、全当归、夏枯草,平胆疏肝;广橘红、炒杏仁、姜半夏,清肺理气,和胃降逆;炒杜仲、茺蔚子,温阳利尿,降压;煨生姜,和胃降冲。
【加减】
腰痛者,加骨碎补12克,温肾壮腰以止痛。腹胀者,加苏泽兰15克,利湿化瘀以消胀。尺脉弱,小便清长者,加补肾脂9克,温肾以涩尿。肾亏者,加菟丝子9克,暖下以补肾。
【忌宜】
忌辛辣、大热、刺激食物,忌腥荤。宜食清素食品及植物油。
不宜劳累。
【按语】
妊娠高血压,系怀孕之后,气血同趋养胎,致使虚阳上浮,肾家虚寒,脾湿肝郁,肺失通调,水湿瘀阻所致。治同一般高血压,而加温肾利湿之品。尿利湿去则胀消,头目眩晕亦随之而除,血压下降而向愈。
 
妇人杂病
妇人杂病,多因水寒土湿,肝木郁陷,邪气淫孩所致。验之临床,阳虚积冷者多,阴虚热结者少。水寒土湿,肝木郁陷者十之八九,土燥水亏,而生燥热者不过十之一二。《金匮要略》云: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此论提纲携领,此方简捷精当,药味和平无损,功能健脾渗湿,舒肝止痛,切当病机,隅意深刻,可谓论治妇科杂病之纲领。不但主妇人腹中诸疾痛,凭脉辨证,加减化裁,也适用于绝大部分妇科杂病。
带症
带症,多因脾湿肝郁,疏泄不藏,阴精流溢使然。
【脉证机理】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骨空论》云: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肾温则藏,寒则不藏。脾湿肝郁,胆胃不降,则相火不藏,不能温暖肾水,而致肾寒;肾家虚寒,不能生长肝木,肝木抑郁,行其疏泄;肾寒不藏,任脉阴旺,带脉不能收引,故阴精流溢,而病带下。
五脏各有其本色,所以带有青、黄、赤、白、黑五色。一脏偏伤,则一色偏见。腰为肾之府,肾寒,故腰腿酸痛,困乏无力。三焦相火,陷于膀胱,郁生下热,故带下色黄粘稠,腥臭难闻,溺黄涩不利。脾湿肝郁,胆胃上逆,相火升泄,致使上热燔蒸,故症见胸膈满闷,五心烦热,夜热毛蒸,口舌干燥,头昏耳鸣,心烦失眠,恶闻声响。
究其上热下寒之源,过不在心肾,而在于脾家之湿旺。脾家湿旺,中土不运,阻阴阳升降之路,心肾不能交济,故而上热下寒。脾湿则肝郁,故而作酸烧心,纳差运迟,大便初干后溏,或稀溏。脾湿肝郁,上热下寒,故脉现细濡、稍虚涩、关寸大、或稍弦、关尺大、舌苔白腻、或淡黄腻。
【治则】
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敛精止带。
【方药】
云茯苓9克焦白术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全当归12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炒杜仲12克牡坜粉12克炒芡实15克草蔻仁6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焦白术,健脾和胃;炒杭芍、粉丹皮、全当归,平胆疏肝;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清肺降逆;炒杜仲,壮腰止痛;草蔻仁,暖中行瘀;牡蛎粉、炒芡实,敛精止带。
【加减】
上热头痛者,去全当归,加黄芩炭6-9克,清相火而止头痛。肺热,口干苔腻者,加北沙参15克,润肺以清热。月经后错者,加苏泽兰20克、赤丹参15克,行瘀以通经。月经前错者,加棕榈炭12克、炒莲房12克,调经以止血。腹胀者,加苏泽兰20克,行瘀以消胀。腹痛者,加延胡索6-9克,疏肝以止痛。湿热重,前阴作痒,带下黄稠者,去焦白术,加建泽泻9克、半枝莲9-12克,清利湿热以止带。脉现关尺大,月经前错者,加桂枝木6-9克,舒肝升陷以止血。带下色黄,小便黄赤者,加焦山栀6-9克,清利下焦湿热以止带。带下清稀,中气虚弱者,加大党参15克,补中益气以止带。带下色黄,粘稠如脓,气味腥臭者,加焦山栀6-9克、车前草15克,或加白檀香6克,或加鱼腥草9克,或加桉树叶3克,清热解毒,利湿以止带。肾虚下寒,小腹冷痛者,加炒干姜4-6克,暖下以止痛。发热溺涩,带黄作痛者,加炒黄柏6克、焦山栀9克,清利膀胱,凉营以退热。
【忌宜】
忌食辛辣、大热之品。勿受寒受潮,勿坐湿地。
【按语】
带症者,有五色之不同,以白黄两色为多见。白带多属湿寒,黄带多属湿热,其病因均以脾家湿旺为主。湿旺则阻遏阴阳升降之路,阳不能潜降以济阴,则壅滞于上而燔蒸,肾不得温而愈寒,阴不能上承以济阳,则瘀陷子下而流溢,心不得润而上热。上热壅滞,重则症见五心烦热,夜热毛蒸,而究其脾肾,则系一派湿寒。
相火不潜之夜热毛蒸,与阴虚之夜热骨蒸,截然不同,治亦迥然而异。切不可见有上热,径投寒凉滋腻之品,泄火伐阳,必致寒湿愈加而带下愈剧,上热愈甚。
带下当渗利脾湿,轻清上热。但不能过利,须适可而止。所以然者,带症肝胆多有郁热,渗利过度,必伤肝阴,故当慎之。
偶见夜热骨蒸者,用“柴胡地黄汤”治之(方见热入血室)。重用柴胡、熟地,疗效尤佳。
【附方】
下治丸:治滴虫性阴道炎。症见带下黄赤,气味腥臭,前阴奇痒难忍者。
功能:除湿杀虫。
组成:百部30克蛇床子15克枯矾5-8克制法:上三味,捣为细粉,炼蜜50克为丸,绢包。
用法:纳入阴内。
乳痈
乳痈,系因营卫虚弱,风邪入客,营郁化热,壅聚乳房所致。
【脉证机理】,乳汁为气血之所化。营卫即经络之气血,在经在络,名日营卫,在脏在腑,名日气血,名虽异而实为一物。
乳儿期间,部分气血化为乳汁,乳妇之气血因之虚弱,营卫亦虚。若不慎当风,风邪乘虚入客,风伤卫气,而遏营血,致使营卫不和。营郁化热,壅聚乳房,红肿疼痛,恶寒发热,脉浮而数,是病乳痈。当此之时,投以凉营泄热,活血化瘀,兼以辛凉解表,则营郁外泄,微汗出而红肿消,寒热除而疼痛止,乳痈即愈。若失于●
表解,则郁热内伤气血。热伤气分,则卫郁而发热,气之有余便是火,故症见口干口苦,烦热作痛,渴欲饮冷,甚则恶心呕吐,溲溺黄赤。热伤血分,则血瘀化热,壅聚乳房,故症见乳房红肿,硬痛难忍。久则气血瘀滞,热腐血肉而为脓,甚至乳房溃烂,脓血流溢。气血瘀滞,内热壅盛,故脉现滑数,舌苔黄腻、舌质多红紫。
【治则】
疏肝通经,活血化瘀,凉营解表,消肿止痛。
【方药】
桂枝木6-9克粉丹皮9克苦桔梗9克大生地9 -12克炒桃仁15克粉甘草6克
天门冬9 -12克青浮萍12 -15克,水煎温服。
【方解】
桂枝木、粉丹皮、大生地,疏肝通经,行瘀止痛;炒桃仁、苦桔梗,通经活络,化瘀消肿;天门冬,清肺泄热;青浮萍,凉营解表,祛瘀消肿;粉甘草,和中缓急。
【加减】
发热头痛,不恶寒者,去桂枝木,加黄芩炭9克,泄火以退热。呕吐者,加淡竹茹9克,和胃以止呕。乳房肿痛重者,加生枳实6-9克,破气行瘀以止痛。欲化脓者,去桂枝木,加蒲公英15-20克、紫花地丁3克,清热凉血,解毒以消肿。芍药收敛,禁用!
【忌宜】
忌辛辣刺激食品。以清淡食物为宜。注意休息。乳房胀痛者,可用吸奶器将乳汁吸出,勿食用。
【按语】
乳痈,包括乳腺炎等乳房肿痛之疾患。
乳腺炎,可因外感风邪,乳儿吃奶睡着压迫乳房等因素引起。初起营卫不调,营郁化热,症见发热恶寒,乳房红肿疼痛。治以凉营解表,化瘀通经,以上方取微汗,数剂可愈。若迁延失治,入里化热,则去桂枝,加凉营泄热解毒之品以治之。
乳痈初起,虽红肿热痛,然必须用桂枝通经,否则效不佳。脓既成,或已溃,用此方效不显,当从痈证论治。
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系因脾湿肝郁,气血瘀滞,结于乳房所致。
【脉证机理】
平人中气健运,脾胃冲和,肝胆调畅,清阳左升,所以血温而不瘀,浊阴右降,所以气清而不滞,经络通利而无瘀滞,故不病乳腺增生。
因情志不舒,怒气伤肝,而致肝郁。肝郁必横克脾土,脾土被贼,中气不能健运。肝脾郁陷而不升,肺胃必逆,气滞不降。气为血帅,气滞则血瘀。肝之经脉,循于两乳,气血瘀滞于胸膈,结于两乳,凝集成块,硬而胀痛,是病乳腺增生。木郁克土,故症见脘胁滞闷,纳差腹胀。肝郁疏泄不畅,故症见月经后错,紫黑成块,行经腹痛。肺胃不降,相火上逆,故症见胸闷口苦,心烦易怒。气滞胸膺,故脉现细濡、滞、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治则】
健脾疏肝,利气宽胸,软坚散结。
【方药】
云茯芩9克生白术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15克陈枳壳9克全瓜蒌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昆布15克蒲公英18克苏泽兰30克苦桔梗9克草蔻仁6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生白术,健脾和胃;炒杭芍、粉丹皮。制首乌,疏肝行瘀;苦桔梗、广郁金、陈枳壳、全瓜蒌、法半夏,清肺利气,宽胸降逆;昆布,软坚散结;蒲公英,活血通络,祛瘀止痛;苏泽兰,活血化瘀;草蔻仁,健脾行瘀。
【加减】
血瘀重、包块硬痛者,加炒桃仁15克、牡蛎粉15克,活血化瘀以软坚。胸闷乳胀重者,改陈枳壳为鹅枳实6-9克,或加穿山甲3-6克,破气宽胸以消胀。午后发热者,加青浮萍9-12克,或加白薇9克,通经透表以退热。禁用姜、枣,否则顽坚难消。
【忌宜】
忌盛怒。保持情志舒畅。
【按语】
乳腺增生,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属祖国医学之乳癖、乳核、乳疬等范畴。
导致本病的原因,多系郁怒伤肝,肝郁乘脾,致使脾湿肝郁,气血瘀阻,结于乳房使然。治疗重在健脾疏肝,清肺理气,佐以通经活络,化瘀软坚散结。左乳重者,偏于血瘀,治当偏重活血化瘀;右乳重者,偏于气滞,治当偏重利气降逆。脉现弦象者,为化脓之兆,应酌加清热凉血之品,截其未至,以免化脓。硬块贴于肋骨,推之不移者,多系乳腺癌,应及早确诊与治疗。
 
不孕症
不孕症,系因土湿肾寒,命门火衰,子藏寒冷所致。
【脉证机理】
平人水土温暖,肝木温升,生意畅遂,阴阳交媾,一承雨露,便能有子。脾肾虚寒,命门火衰,胞宫寒冷,生意全无,则不孕育。
肾寒则脾湿,脾湿则肝木郁陷,胆火上逆。脾湿肾寒,肝木郁陷,下焦寒凝,胞宫虚冷,故症见腰膝酸困无力,小腹冷痛,不易怀子,或不能怀子。胆火上逆,故症见夜热毛蒸,心烦易怒,头昏失眠,口苦咽干。肝郁气滞,疏泄不遂,故月经失调,或前错后错,或行经腹痛,或量多紫黑成块,或色淡量少,或艰涩不利,或带下清稀。上有虚热,中下湿寒,故脉现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
【治则】
清上温下,和中调郁,活血调经。
【方药】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全当归9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炒杜仲12克苏泽兰15克牡坜粉12克炒干姜9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粉丹皮、全当归,平胆疏肝;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气降逆;炒干姜、炒杜仲,温暖中下;牡蛎粉、苏泽兰,行瘀散结,活血调经。
【加减】
月经前错者,去苏泽兰,加棕榈炭12克、茜草根9克,止血以调经。月经后错者,去炒杏仁,加炒桃仁15克、赤丹参15克,活血以行瘀。宫寒,脐周压痛或跳动者,加石菖蒲15克,行瘀以通阳。幼稚子宫,性欲低下者,加石楠叶60克、炒女贞子15克,补肾以兴阳。肾寒,尿清长者,加补骨脂9-12克,温肾以涩尿。
脾虚运迟者,加草蔻仁6克,或加草果仁5克,暖中以助运化。白带过多者,加炒芡实12克,增牡蛎粉为15克,敛精以止带。
【按语】
不孕症,上热下寒者多。上热多系虚热,为标,非阴虚内热;下寒系命门火衰,为本。治疗此症,以清上温下为主,寓补于调之.+ 中,月经调畅,胞宫温暖,即可怀子。最忌一见上有虚热,即断为- 阴虚,而重用寒凉滋腻之品,戕其本已虚衰之阳。亦不可因宫寒一语横塞胸中,一味温补,而致上热愈增,热盛耗阴,非但不能怀子,甚或变症丛生。
【临床医案】
例1:王某,女,33岁,西安市人。1986年10月11日初诊。
自诉:白带多,月经前错,当脐跳动,满腹作痛,大便初干,两年余。经治疗,无明显好转,近两年来血压偏高,因求治于麻瑞亭。
血压:156/80mmHg。脉细濡、稍牢、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胆胃上逆,上热下寒,精血不藏。
诊断:白带、月经先期。
治则:健脾疏肝,清肺降胃,暖下止带。
处方:
云茯芩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桂枝木6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牡坜粉15克北沙参12克缩砂仁6克肉苁蓉12克炮干姜4克石菖蒲9克
6剂,水煎温服。
10月19日复诊:药后自感尚好,诸症减轻。血压:130/80mmHg。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上方去桂枝木、肉苁蓉、石菖蒲、炮干姜,加制首乌15克、炙米壳3克、番泻叶l克、炒枣仁12克,6剂,水煎温服。
10月26日三诊:药后大便已利。近来咳嗽,咯黄痰。脉细濡、稍数、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桂枝木、广郁金、牡蛎粉、肉苁蓉、石菖蒲、炮干姜,增炒杭芍为12克,加炙五味子9克,10剂,水煎温服。
11月6日四诊:药后咳嗽已轻,腹仍胀,大便不利。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粉丹皮、桂枝木、广郁金、肉苁蓉、石菖蒲、炮干姜,增炒杭芍为12克,减牡蛎粉为12克,加生地炭12克、制首乌20克、前胡9克、川贝母9克、白茅根9克、炒枣仁9克,10剂,水煎温服。
11月24日五诊:药后咳嗽已愈。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去桂枝木、广郁金、肉苁蓉、石菖蒲、炮干姜,加制首乌20克、炒杜仲12克、炙米壳3克、炒枣仁12克、赤丹参15克,10剂,水煎温服。
12月14日六诊:近来头项不适,鼻口时有血块,睡眠欠佳。
脉濡涩、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粉丹皮、桂枝木、广郁金、北沙参、缩砂仁、肉苁蓉、石菖蒲、炮干姜,加黄芩炭9克、制首乌20克、炒杜仲12克、夏枯草9克、决明子15克、草果仁4克、赤丹参12克、炒枣仁12克、煨生姜5克,10剂,水煎温服。
2月13日七诊:头痛已愈,它无明显木适。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粉丹皮、桂枝木、广郁金、延胡索、缩砂仁、肉苁蓉、石菖蒲,增炒杭芍为12克,加制首乌20克、全当归9克:炒杜仲12克、炒芡实9克、补骨脂9克、白蔻仁5克、棕榈炭
12克,6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2:海某,女,28岁,西安市人。1978年6月22日初诊。自诉:两乳房肿痛半年余。妊娠6个月开始感到两乳房疼痛,西安市某医院诊断为乳腺炎。怀第一胎时也曾乳痛,服药无效,断奶后疼痛消失。近一月来,失眠、多梦,易惊,颈项两侧以及头顶痛发胀,汗多,大便先干后溏,小便正常,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虚肝郁,肺胃不降,气滞血瘀。
诊断:乳腺炎。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化瘀止痛。
处方: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全当归9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昆布15克赤丹参12克草蔻仁6克炒枳壳9克青浮萍12克3剂,水煎温服。
6月27日复诊:药后乳房疼痛明显减轻,余症同上。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薄腻。上方加蒲公英9克,3剂,水煎温服。
7月1日三诊:药后左侧乳房疼痛减轻,右侧仍疼痛,近日腹泻。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蒲公英15克,5剂,水煎温服。
7月8日四诊:药后右侧乳房刺痛,饮食,睡眠,二便尚可。
脉细濡、稍滞、关寸较大,舌苔白薄。原方加苦桔梗9克、蒲公英15克,5剂,水煎温服。
7月17日五诊:药后尚好,乳房肿块消失,疼痛已除,余症均好转。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7月8日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3:秦某,女,33岁,西安市人。1984年4月8日初诊。自诉:两乳房肿痛,低热,一周,自服抗菌素,效不佳,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稍数、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虚肝郁,肺胃上逆,气滞血瘀。
诊断:乳腺炎。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化瘀止痛。
处方: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青浮萍9克广陈皮9克炒杏仁9克蒲公英15克缩砂仁3克白茅根9克苦桔梗9克3剂,水煎温服。
4月10日复诊:药后乳房肿痛减轻,发热已愈。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上方加黑元参9克,5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4:何某,女,26岁,陕西省绥德县人。1978年7月31日初诊。自诉:两乳房起肿块两月余,伴胀痛,午后手足心发热,纳差,食后胃脘胀痛,口苦,睡眠二便尚可,月经后错一周。曾在当地医院以乳腺增生治疗,效不显,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两乳房包块大如鸡卵,触之疼痛,质较硬,表面稍不平,活动。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肝胆壅滞,肺胃不调,气滞血瘀。
诊断:乳腺增生。
治则:健脾和胃,平胆疏肝,破滞行瘀。
处方:
云茯苓9克炒白术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全当归9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苦桔梗9克昆布15克蒲公英15克苏泽兰15克草蔻仁6克10剂,水煎温服。
8月10日复诊:药后两乳房胀痛较前减轻。脉细濡、两关寸较大,舌苔白薄腻。上方改炒杏仁为炒桃仁15克,加川楝子9克,5剂,水煎温服。
8月16日三诊:药后两乳房胀痛继续减轻,肿块变软,手足心仍发热,食纳增加,食后胃脘满胀疼痛,泛酸,口稍苦,二便正常。脉细濡、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腻。8月10日方加土贝母9克,5剂,水煎温服。
8月22日四诊:近日头痛,流清涕,周身酸困疼痛。脉细濡、稍紧、两寸略大,舌苔白薄腻。原方改炒杏仁为炒桃仁15克,加青浮萍15克,3剂,水煎温服。
8月26日五诊:药后感冒已好转,两乳肿块明显变小变软,如核桃大,触之稍感疼痛。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淡薄。效不更方,8月22日方再进,10剂,水煎温服。
9月8日六诊:两乳房肿块消失,它无明显不适。脉舌同前。
原方改炒杏仁为炒桃仁12克,加青浮萍9克,5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至今复发。
例5:陈某,女,34岁,西安市人。1978年7月14日初诊。自诉:左乳房肿痛两年。在西安市某医院以乳腺增生治之,效不著,仍乳房肿痛,胸闷气短,心烦失眠,乏力纳差,二便可,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肿块触之如蚕豆大,质软,压之疼痛。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舌质红。
辨证:脾湿肝郁,肺胃不降,气滞血瘀。
诊断:乳腺增生。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破滞行瘀。
处方: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老川芎9克广橘红15克全瓜蒌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昆布15克蒲公英15克草蔻6克苦桔梗9克
3剂,水煎温服。
7月21日复诊:药后平稳。脉细濡、紧、关寸大,舌苔白薄。
上方加青浮萍9克,3剂,水煎温服。
7月28日三诊:药后乳胀减轻。前两天因生气,乳胀又加重,余症同前。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薄。原方加青浮萍12克,3剂,水煎温服。
8月25日四诊:药后肿块消失,它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加青浮萍12克,3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6:孙某,女,32岁,西安市人。1978年7月28日初诊。自诉:左乳头下生一肿块,一年余,劳累及月经来潮时则胀痛,直径1.5×lcm,质硬。西安医学院诊断为乳房纤维瘤。经治疗,无明显好转,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稍滞、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脾胃不降,气滞血瘀。
诊断:乳腺瘤。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活血化瘀。
处方: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老川芎9克广橘红9克炒桃仁9克法半夏9克昆布15克广郁金9克蒲公英15克苦桔梗9克青浮萍12克草蔻仁6克3剂,水煎温服。
8月25日复诊:上方服20剂,乳腺瘤已明显缩小,压痛减轻。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上方再进,3剂,水煎温服。
9月8日三诊:上方服6剂,自感尚可。近来因劳累,乳房上部时有针刺样痛,无其它异常。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再进,10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麻瑞亭治验集 下卷 医事医话
医道豁达
为医者首忌傲岸轻慢,纣虐病家;二忌闭门立户,褒己贬人。
1932年盛夏,西安暴发时疫霍乱,蔓延全市,死殁甚众。时由山东迁居古城不久,尚未悬壶于市的麻瑞亭,乃毛遂自荐,甘冒己身已被感染之害,投身医病救人之中。
他以恩师——清代名医黄元御四代传人李鼎臣之教诲为宗旨,举“理中回阳,理乱为顺”为治策,取附子理中汤为主方,加用布鞋底蘸白酒抽打患者脊背及四肢关节、白酒擦头面口鼻等民
间疗法,共奏回阳救逆、通经活络、驱邪外出、避秽祛浊之功效,救治数十人。
然其中也有颇为棘手乏策者。东关景龙池一赵姓后生,吐泻不止,四肢冰凉,已过肘膝,双目塌陷,神志恍惚,舌苔燥腻,脉沉细欲绝。正当麻瑞亭苦思冥想处方遣药之际,病家延请的另一位乡下中医先生趋至。该先生仅视病者一眼,即日:“勿惊,无妨!”病势危殆至此,尚曰无妨?!麻瑞亭甚奇之。遂恭请先生处治。该先生也毫不推委,胸有成竹地谓病家:取肉桂面二两、生姜半斤。将姜捣碎煎汤,冲肉桂面,令患者频频饮服,多多益善。
翌晨,麻瑞亭为探知其疗效如何,又往察之。至其门首,询问家人,对日:“好了。”至其室,见赵某已坐起,自述已不吐泻,能食面汤;视其双目,已如常人;抚其手足,均已温暖;诊其脉象,细濡稍弦。病势确系十去其九矣。
半月后,街头遇赵某,精神健旺如常人。
某年仲冬,麻瑞亭回原籍省亲。适逢乡镇流行蛤蟆瘟(猩红热),二三日内,已有两女一男婴孩死于本病。全镇为之惊骇,惶惶不可终日。忽闻其归来,遂邀之诊病。麻瑞亭诊察后投射干麻黄汤治之,效颇验。
该镇药铺王掌柜,虽知医,然不精。前者所殇三婴,均经其诊治投药无效而夭折。王闻之,有质疑,故考问麻瑞亭法出何典?方出何书?麻曰:“此症名蛤蟆瘟,系温疫之邪感袭为病。温疫为热,邪热入里,而伤营血。营血沸腾,泛于肌表,故疹色猩红,连属成片。邪热刑肺,故发热咳嗽。邪热化火伤阴,故咽喉肿痛。碍气出入,故咽塞气憋。当采用凉营泄热、利咽消肿之法,然冬月表卫密固.当佐辛温之品以开表,祛邪外出,故稍佐以麻黄。此症《金匮要略》谓之阳毒,主之以升麻鳖甲汤。叶天士谓之烂喉痧。王孟英在其所著之<温热经纬》一书中,对此症论述颇详。”麻瑞亭对答如流,毫不保留地把自己对该病所识一一相告。王掌柜闻之甚悦,嘱托麻返西安后,为其购《温热经纬》一书。后闻王掌柜以此书为本,治愈患者甚众。
1938年夏秋之交,西安再次流行霍乱病。梁家牌楼街一余姓老翁,染本病频频吐泻,正气虚赢,病属难于挽救者。
麻瑞亭应邀至病家诊察。于此同时,病家另延请的一徐姓老者亦至。麻瑞亭尚未处方,想请徐先生诊察之后一同研究。徐先生视病人一眼,即问曰:病人肛门与尾骨间是否起一疙瘩?麻瑞亭揭其被察看,果见患者“长强”穴处有一绿豆粒大小之疙瘩。徐先生当即取出一枚三棱针,扎破该疙瘩硬结,但见出黑血数滴,即用青盐搽揉之。病人因受针刺之疼痛而惊呼坐起,移时竟精神好转,吐泻随之减少,约过一小时后,吐泻全止,能言能饮,大有病告全愈之势。
麻瑞亭从徐先生此举悟出,乃祖国医学所云之放血疗疾大法也。然目睹其法如此筒捷效著,令之深为折服。俟后,麻瑞亭倍爱采集民间土单验方,充其医术。在其后60余年诊疗生涯中,得益匪浅。
 
脉诊一绝
中医之诊病,依望闻问切,当四诊合参。然切脉一诊,凭指下应感,断吉‘凶预后,切切不可马虎从事,人云亦云。先师黄元御“游心于虚静之宇,动指于冲漠之庭,以此测病,亦不啻鬼谋而神告己”之教诲,乃脉诊造诣之根本。
1978年,麻瑞亭赴京城探望其次女,居女家。其女时在北京某中学任教。某日,其女曰:“我校校长,欲来家请你为其一诊。”麻问曰:“其素有疾否?”女曰:“其正盛壮之年,精力充沛,未闻其有疾。”次日,该校长如约至其女家。麻瑞亭为其诊脉后,日:“你右腿有小恙,余度你患过小儿麻痹。”其女先愕然,因该校长步履如常人,从未闻其患过小儿麻痹之疾。然该校长却朗声大笑,曰:“老先生真神!我确实曾患小儿麻痹症,患于右腿。幸当时治疗及时,无明显后遗症,因之不但同事们不知,亲朋们也多不知。”其女惊问:“何以断其患过小儿麻痹,且系右腿?”麻答日:“咱家院门至屋门约20米,听其到来,出屋相迎,见其右腿稍不灵活,若不在意,必然忽视。后诊其脉,右关尺较大,且右尺脉独涩,乃右腿有疾之候。汝言其素健无病,吾见之确系体健,故断其右腿为宿疾。业医数10年中,见类似之脉证,而系小儿麻痹所致者有之,故断言之。”……1973年,陕北某县一青年人,登门求治于麻瑞亭,主诉胃脘痛,泛酸。麻瑞亭诊脉后,曰:“你的胃病,尚属其次,主要病在左腿上,可能上有钢板,还未取出”。1闻听此言,患者震惊不已。叹曰:“我真服您老了。听人说您老摸脉甚神,今日素试,果非虚传。”原来该患者,在“文革”初期武斗中,枪伤左腿,骨断筋伤,曾动手术用钢板固定断骨,确实尚未取出。正属壮年之人,且注意适当锻炼,故活动如常人。旁座进修医生问日:“何以知其腿伤?”麻答曰:“其脉左关尺大,且左尺脉独弦而牢,知其病在左腿,而指下有触硬物感,然非系肿瘤之脉,故断其属骨折,接骨所用之钢板尚未取出也。”60年代末,西安某医院为一脑病患者会诊。参加人员10余人,属中医者仅麻瑞亭一人。因限于当时理化检查手段尚不理想,更无当今的CT设备,故检查完毕,会诊者众说纷纭,莫衷一致,难以确诊。麻瑞亭诊脉后,诊为“脑瘤”。因与临床症状和理化检查结果不尽符合,西医们谓其不然,言之无据,故问其何以诊为脑瘤?麻答曰:“其脉左寸独大且牢,是脑瘤脉象。”而众皆摇头,意为脉诊不足为凭,建议赴京确诊。后该患者在上海某院确诊为脑瘤。
 
疗疾解疑
看病难,难在识病;识病难,难在审势。审势求因,果断截势,病愈疑解,不留七情为病之患,此乃为医之硬工也。
1972年,一位40余岁的张姓患者,呼腹痛,腹腔触诊包块累累,继而高热谵语,昏迷不醒,某医院诊为“腹腔恶性肿瘤”,病家恐慌不安,乱作一团。遂邀麻瑞亭会诊处治。麻诊其脉,关尺大而牢,舌苔黄而燥、质绛,问其二便,尿黄赤,一周未大便。四诊合参,审时度势,麻瑞亭断患者之“腹部包块累累”,并非“恶性肿瘤”,乃“一周未便”之阳明腑实症也。处方:生大黄15克、芒硝30克、生枳实30克、厚朴30克、生地60克、全瓜蒌30壳、麦冬30克。3剂,水煎分次服。
首剂一煎服下20分钟,患者腹痛难忍,反而如梦初醒,欲大便。遂便出褐色稀水样便少许,然少腹仍坠痛难忍。服二煎10分钟后,患者欲便难下,家属探见其肛门内有一鹅蛋大球形物,色红褐,上裹脂膜一层,甚硬,家属急中生智,用头簪挖取始下。之后,患者继服另两剂,叉排出鸡蛋、鸭蛋大小不等之硬粪多枚。待三剂服完,累计排出近20枚硬粪球,患者神志清晰,体温降至正常,腹痛解除,未再摸到包块,为病家解除了“腹腔恶性肿瘤”之慌恐。该患者一周后痊愈出院。
 
组方遣药
世间万事万物,相互制约,人体亦然。气机有降必有升,有升方能有降,偏顾其一,必致升降失衡,而导致气机紊乱。
清代黄元御在其所著《四圣心源》一书气滞一节,立一方:茯苓、甘草、杭芍、五味子、贝母、陈皮、杏仁、法半夏。
全方共八味,是为行气消滞而设,名日:“下气汤”。
麻瑞亭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感到该方以降为主,升者不足,故去掉原方中的五味子、贝母二味,换入首乌、丹皮两味,取“升清降浊”之意,尊先师仍为“下气汤”。
统观麻瑞亭临症组方遣药,均以上8味药为主方,随病、脉、症之不同,选用4~8味不同药物加减化裁。其变化有以下规律:遇脾湿重者,常改方中之甘草为泽泻,湿更甚者,改茯芩为猪苓;若遇湿不甚重,然脾胃不和,甚或脾虚不运,则去掉甘草,加入白术。麻瑞亭云:“前者是为增强渗湿之力而改用泽泻,后者以苓术合用收健脾和胃之功。”凡因中土不健、升降紊乱导致心火不能下潜,肾水不能上济,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呈现上热下寒之象者,常改首乌为黄芩炭。麻瑞亭告曰:“原方芍药一味,本属清上热之用,今上热重,芍药效力不及,故加入黄芩炭,以加强清上热之力,其效10倍于杭芍。”何以不用黄芩而用黄芩炭?麻答:“黄芩一药,其性苦寒而伤胃气,故用黄芩炭,消除其苦寒伤胃之弊,取其平胆敛肝之长。”遇有气滞、血瘀、四肢麻木者,常改丹皮为川芎’。何以作此改动?麻日;“丹皮性凉,不宜气滞麻木之证。丹皮半夏同用,患者亦常出现口麻之弊。”气滞重者,常改陈皮为枳壳、或佛手、或青皮,以增强利气之力。
痰多者,改陈皮为桔红。胸满痞闷者,改杏仁为全瓜蒌。
如系血分有热,常改首乌为生地炭。
如系肝肾不足,常改首乌为熟地。
若遇肝气下陷,清阳不升者,改首乌为桂枝。中、下寒湿明显,改首乌为肉桂。
麻瑞亭云:“一张药方,恰如其分地变动一二味药,能使原方发挥不同的治疗作用,犹如‘发千钧之矢者,一寸之机也,拨斛斤之舟者,一楫之木也,一样。此乃下气汤对多种疾病奏效之微妙所在也。”
 
常中有变
为医者应具辨认“常”中有“变”的本领。多见者谓之常,少见者是为变;变中有常,常中有变。守常略变,常不灵;应变弃常,则前功尽弃。
对慢性病,立方要稳,用药要平,忌用猛浪及剧毒急切收功之品,是为常。
凡属慢性病者,多病时旷久,正气不足,功能低下,是为常。
急攻更伤正,过补又犯“虚不受补”之戒,是为常。
治慢性病,培脾土、拨升降是为常;清上温下是应变。
以溃疡性结肠炎为例,此类病多属慢性过程,临床上以虚寒证多见,是为常,治疗重在培本是为常。但也要注意脾胃之运化,有赖于命火之温养,肝气之条达,故在培扶脾胃常规治疗的同时,当加入温肾舒肝之品,佐以固涩之味。若化热伤及脉络而便血者,是为变,当加用槐角炭、棕榈炭或三七粉。
 
温故纳新
故有的医技学术,应常温,温故而知新。新鲜的事物,应研究,善采纳。干中医最忌同步自封,门户之见。
麻瑞亭常乐于吸取采纳西医的临床诊断和理化检查指标,每以西医的病名入手治疗,理化检查数据正常或接近正常而告终。
略举例症数种如下:
肾炎
常规方:茯苓9克、杭芍9克、丹皮9克、陈皮9克、杏仁9克、法半夏9克、泽泻9克、熟地9克、杜仲12克、泽兰30克、蒲黄15克、冬葵子12克、草蔻6克、防己9克。
加减化裁:
水肿明显,加车前子9~15克、白茅根30克。
腰痛重,加骨碎补9克。
血压高,加夏枯草12克、茺蔚子12克。
尿蛋白多或长期不消者,改熟地为肉桂3-5克,加炒芡实15克、川萆菱15克。
尿检白血球多,加瞿麦9克。
小便涩痛,淋漓不尽,加滑石粉15克。
合并感染,加半枝莲9克、或焦山栀9克、或桉树叶2-3片。
脾肾阳虚症状明显者,改熟地为肉桂3-5克,加破故纸9克。
中医治疗肾炎,一般多从肺脾肾入手。麻瑞亭异于众者,在于注重疏调肝气。何故为之?麻曰:“肝以疏泄为性,若肝郁不能疏泄,则小便不利。”肾炎之小便不利,不责肾,而责肝。他认为:“肝气条达,肾气温升,精血秘固,红、白血球及蛋白自不渗出,而复其常也。”
肝炎
常规方:灰苓9克、甘草6克、杭芍9克、丹皮9克、首乌9克、枳壳9克、全瓜蒌9克、法夏9克、郁金9克、台乌9克、川楝子9克、半枝莲9克、菖蒲9克、草蔻6克。
加减化裁:
谷丙转氨酶高,加板兰根9-15克或炙五味子9-12克。
呕吐、饮食不受者,加生姜6-9克。
肝区疼痛明显者,加丹参15克、元胡9克。
肝脾大,加泽兰30克、鳖甲15克。
有黄疸者,加茵陈15克。
腹胀重者,加广木香6克。
麻瑞亭认为:肝炎的病因病机,不外乎脾湿肝郁,胆胃上逆。
故其治疗大法离不开健脾渗湿,平胆舒肝,佐以和胃调中。
再生障碍性贫血
常规方:茯苓9克、白术9克、赤芍12克、首乌15克、当归9克、陈皮9克、杏仁9克、法半夏9克、杜仲12克、党参15克、北沙参15克、破故纸9克、草蔻6克、阿胶9克、山萸肉15克。
加减化裁:
血检白细胞在3000以下者,改党参为人参6-9克。
有出血倾向者,加棕榈炭14克、侧柏炭15克、三七粉1.5克(冲服)。
皮下有出血点或紫斑的,加浮萍草9克。
在温故纳新的启迪下,麻瑞亭对某些中药的传统功效立新意,创新路,验证于临床,拓宽临床用药范围。诸如将妇科调经药泽兰用于消除尿蛋白,而列为肾炎常规方药;将白檀香、半枝莲、桉树叶用于泌尿系感染,消除尿中之血球、脓球,而列为肾盂肾炎常规方药等,疗效可靠。
 
制海鹿丸
以医为业,服务人民,多读书,善思考,重实践,业精于勤。精不精,以熟为衡。所谓熟能生巧,巧中有创矣。
麻瑞亭自60岁起,每感精力衰乏时,食服海参如拇指大3-5枚,十天半月之内,衰乏消,甘食眠,精神爽。正值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之年,自揣其中之奥秘,查文献,翻资料,明确肾虚是“再障”的发病主因。因为肾主骨,骨生髓,髓生血,肾虚则骨髓不充,髓虚则血无化源,必致血虚。文献记载,海参为平补肾阴肾阳之佳品,又有自身补虚之体验,故以海参、鹿茸为君组方,创立海鹿丸,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及久病体虚者,每取效始料不及。
如今麻瑞亭已过93岁之年,尚健食健步。有问其高寿秘诀何在?麻笑日:得益于海参也。
 
点校古籍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经典医籍,浩如烟海。年复于年,世代流传,脱漏衍文,在所难免,错简讹误,屡见不鲜。点校原著,旧疑冰释,播之后代,其乐无穷。
麻瑞亭进入80高龄之年,毅然承担国家卫生部下达的中医古籍整理研究任务,领衔点校《黄元御医书十一种》。1985年10月,完成《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三部,计63.3万字;1986年3月,完成《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三部,计58.8万字;1987年7月又完成《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素灵微蕴》、《长沙药解》、《玉楸药解》五部,计48.6万字;整理170.7万字,分上、中、下三册,勒成《黄元御医书十一种》,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发行,1991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陕西省中医药科技成果二等奖”,1992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丛书奖”。实现了他数十年的一桩夙愿。
 
心悸气短(心肌炎)
心悸气短(心肌炎),多因脾湿肝郁,肺胃上逆,君相二火不能归根所致。
【脉

好帖,令我看了收益良多。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