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4/10
- 帖子
- 11227
- 获得点赞
- 89
- 声望
- 38
- 年龄
- 54
刘养元
心包络之名出自《灵枢》。《灵枢·经脉》说:“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而在《素问》所论“十二官”中,只有“膻中”之名,无心包络之号。由于《内经》对心包络的部位论述不明确,所以《难经·二十五难》说:“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自《难经》主心包络无形之说后,就引起了后世医家的争论。
如孙一奎认为心包络不得为一独立脏器,他在《医旨绪余》中说:“心包络乃包心之脂膜,实不离乎心也,……以其质无特形,是故不得为特脏也。”程知在《医经理解》中说:“以心包络为裹心外膜,千古愦愦不可不以经文考正也。……若云裹心外膜,则经文未有著见也。夫心既为一脏矣,岂有心脂膜复为一脏之理?”历代医家虽对心包络是否属一独立脏器有争论,但对心包络的解释除程知外,大体是一致的。如虞抟在《医学正传》中说:“其心包络,实乃裹心之膜,包在心外,故曰心包络”。赵献可在《医贯》中说:“心之下有心包络,即膻中也,象如仰盂,心即居于其中”。近来田合禄在《生命与八卦—医易启悟》中,对心包络做出了“新释”,说:“心包络三字合讲,即是指人体中的循环系统。《灵枢·经脉》说心包络‘主脉所生病’,即指循环系统的疾病。包为父母给予的形体,有‘本’义。故《中华大字典》载:‘包,本也。’心包络,指心的根本在于络脉。微循环的通与不通,主宰着心血的循环,故为心之主。”看来,田氏之所谓“新释”,就是用西医理论来解释,也就是将中医理论研究纳入西医学的轨道,实不可取。《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也是主传统之说:“心包络,简称心包,是心脏外面的包膜,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其上附有通行气血的脉络,合称心包络”。此以今义解古义,亦不可取。
心包络究竟是什么?我们认为,心包络是“脑髓”之代用词,论证如下:
一、心包络的词义,为包裹败丝絮之心也。
考“心包络”一词的古义,包,古文作“勹”。勹,《说文》:“裹也,象人曲形有所包裹”。段注:“包当作勹,浅人改也。”“今字包行而勹废矣”。王筠曰:“说文之勹,今之包也。故以包裹说文;说文之包,今之胞也,其说解全是胞义。玉篇‘包’下亦沿用其义,而又曰:‘今作胞’。则胞之不出说文可知”(引自《同源字典》)。说明“包”之古文为“勹”,《说文》中之“包”字为今之“胞”字,二者词义不同,田合禄先生将“心包络”之“包”字,误以《说文》中之“包”字为古文,就根据《说文》作“胞”字训释,故将“包”字训为“男女阴阳精合形成的人形体”。显然将“勹”与“包”相混,失之远矣。
络,一般理解为“用网状物兜住”之意,故以心包络为心之外包膜者,乃今之词义也。如《新华字典》:“络,1、像网子那样的东西:脉络,橘络,丝瓜络;2、用网状物兜住”。以今义释古义,此说不可取。考其古义,络,《说文》:“絮也”。絮,《说文》:“敝也”。段注:“敝者,败也。因以为熟之称,敝帛系 ,熟帛系 也 ,是 之 谓絮。凡絮必丝为之。”故在“帛系 ”字条件下,段氏又注为:帛系 , 引申为丝絮之称。是知“敝帛系 ” 者,乃败丝絮之称也。由此得知,心包络者,谓包裹败丝絮之心也。败,《说文》:“毁也。”败丝絮犹如一团丝絮泥也。“包裹败丝絮之心”,是说明包裹一团丝絮泥似的心,显然是指“脑髓”之形容词。决非是“心之外包膜”可知矣。
二、心包络乃主情志之小心,而非运行血脉之大心。
《素问·刺禁论》说:“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注:“盖心为君主,为大心,而包络为臣,为小心也”。有人以肾为小心,如吴昆《素问吴注》说:“下部第七节也,其旁乃两肾所系,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相火也,相火代君行事,故曰小心”。考《内经》既无右肾为命门之说,又无下部七节或倒行逆数之据,是知以肾为小心者不可取。王洪图《黄帝内经素问》认为,“在第七椎旁,里面有心包络”。说明马氏谓小心为心包络是可信的。
对于“小心”的生理功能,王冰注云:“小心谓真心,神灵之宫室”。《新校正》云:“按《太素》‘小心’作‘志心’,杨上善云:‘五脏之灵皆名为神,神之所以任,得名为志者,心之神也”。显然,不论“小心”或“志心”,其功能皆“主神明”,与“主血脉”之大心不同。
三、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
《灵枢·胀论》说:“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心主者,包络之称。说明膻中就是心包络的宫城。《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说明膻中不仅是臣使之官,而且又是主情志喜乐忧思之所。看来,心包络与膻中的功能相同,故不少人认为膻中就是心包络。其实不然,在《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论“十二藏”中,只有膻中而没有心包络;《灵枢·经脉》所论十二经脉中,只有心包络而没有膻中,并以心包络与三焦为表里,却没有膻中与三焦为表里之说。说明膻中与心包络之间不能划等号。心包络为心中主神明之心,膻中只是心包络的宫城,说明膻中就不是心包络,也说明了心包络的具体部位不在胸中。但可以说膻中是心包络在胸中的代用词。由于膻中主情志喜乐忧思,其地位与心包络相同,不但都是主情志忧思,而且都是臣使之官。我们认为,脑主情志思维,在“主情志思维”这个意义上,膻中与心包络,可以说都是脑的代用词。
四、心包络的具体部位在胸之上。
《内经》对心包络的具体部位虽然不明确,但我们根据《灵枢·经脉》仍是可以分析出来。《经脉》说:“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中“出属”二字,《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与《21世纪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皆释为“浅出属于”,“出属心包络”者,谓浅出属于心包络也。从胸中“浅出”,究竟“浅出”多少才算“浅出”呢?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我们认为,不能以今义释古义。考其古义:出,《说文》:“进也,象草木益兹上出达也”。说明“出”之本义为“进而上出”之义。《考工记》:“射琰出者也。”玉人注:“向上谓之出”。属,《说文》:“连也。”连,《说文》:“联,连也”。段注:“周人用联字,汉人用连字,古今字也。”是知“出属”为“向上联接”之义。“向上”的“上”字,《实用中医脑病学》在《脑(髓)在生命运动中的地位》中说:“我们在通读《内经》之后,不难发现:《内经》在阐述病变时,几乎把“上”、“头”、“阳气”作为脑的代名词,这本身就是从整体角度而言的。”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血菀于上,使人薄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注:“‘上’引伸与‘囟’通。《说文·囟》‘囟,头会脑盖’。‘血宛于上’,即血郁于头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谓“上从一从丨,所谓引而上行,读若囟者也”。故“出属心包络”者,谓从胸中向头部联接心包络也。此处点出了心包络为脑髓之代用词。
五、心包络代心受邪的实质,乃心移热于脑也。
《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说明心为人身之君主,不得受邪。若外邪侵心,则包络当先受邪。其实,心和其它脏器一样,皆能受邪。如《素问·痹论》说:“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又说:“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乾善噫,厥气上则恐。”可见,“心痹”的症状全是心脏本身及其经脉的病变。说明“心”是能够受邪的。那么心包络代心受邪的实质是什么呢?
古人在造字时代,就已认识到心与脑通,如“思”字,古文作“ ”。 ,《说文》:“从心从囟”。段注引《韵会》曰:“自囟至心,如丝相贯不绝也。”是知“思”字的词义,最后是在脑中形成的。若只有“心”没有“囟,就不能构成“思”字。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心”与“脑”是息息相通的。所以《医参》说:“思则心气上通于囟,脑髓实则思易得,过思则心火烁脑,头眩、眼花、耳鸣之象立见,而髓伤矣”。由于心与脑通,所以温热之邪入心,火性炎上,邪不客于心而直入于脑。痰湿亦随之而上,阻塞心脑之通道,致使神志思维功能失常,此热入心包必致神昏谵语之所由来也。说明心包络代心受邪的实质,乃心移痰热于脑也。临床所谓开窍法,就是开通心包窍闭,使神志苏醒之法。所谓“开通心包窍闭”,就是扫通心脑之通道,不使痰湿阻滞也。所以开心窍即所以开脑窍也。
六、邪入心包络,其主病为神志失常。
温病学说将外感热病中出现神昏、谵语等神明功能障碍的病变,称之为“热入心包”或“蒙蔽心包”。所谓“热入心包”即“热痰闭窍”之证,为邪热灼液为痰,内犯心包而见身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甚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等症状;所谓“蒙蔽心包”即“湿痰蒙蔽”之证,为湿热之邪郁蒸酿痰,蒙蔽清空而致神志昏蒙,时明时昧,间有谵语,身热不高,舌质虽红而苔黄腻或白腻,脉濡滑而数等症状。这两类之邪入心包,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为必有之证。没有神志昏蒙之证,便不谓之邪入心包。然温病学所说之“心包”,均指心外之脂膜,这是不确切的。而神昏、谵语等神明功能障碍的病变,显然是脑部病变。所以,邪入心包即邪入脑髓也。说明心包络为脑髓之代用词也明矣。
七、心包络与三焦为表里的实质,乃脑通过三焦敷布命门火于五脏六腑。
根据《灵枢·经脉》,心包络与三焦为表里,那么心包络与三焦为表里的实质是什么呢?《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考“原”为“元”之通假字,《春秋繁露·重政》:“是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说“原气”即“元气也。”张介宾说:“命门之火,谓之元气”(《类经附翼》)。“命门为元气之根”(《景岳全书》)。故可谓三焦为“命门之别使”也。但《内经》所论命门与《难经》不同,《难经》是以后天八卦方位图为依据,故以右肾为命门,谓之后天命门,而《内经》是以先天八卦方位图为依据,故以脑髓为命门,谓之先天命门。说明先天命门火在脑不在肾,由此得知,三焦实为命门之别使,亦即三焦为脑髓之别使也。脑髓通过三焦输送命门火于上焦,使上焦心、肺具有宣发卫气、敷布精微的功能;输送命门火于中焦,使中焦肝、脾具有受纳腐熟水谷、化生气血的功能;输送命门火于下焦,使下焦肾具有分别清浊、排泄废物的功能。此《难经》所谓“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也。这也就是心包络与三焦为表里的实质,也就是脑髓与三焦为表里也。
以上从七个方面论证了心包络就是脑髓之代用词,是一个独立的脏,所以,人身脏腑是六脏六腑,而不是五脏六腑。与《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论“十二官”、“十二藏”与《灵枢·经脉》所论十二经脉,其所论脏腑均为六脏六腑是一致的;并从心包络与三焦为表里的实质来看,脑髓才真正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又由于脑髓为娇脏,为至清之地,邪不能犯,犯之则病。所以,脑髓不能受伤,脑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由于心包络为有形,自然“三焦”也是有形的。其形中空,“泻而不藏”,为皮肤脏腑中之空隙纹理也,《内经》谓之“腠理”。其府在“气街”,为气聚之地,是行气之主也。由于心包络为有形,是一个独立的脏,所以,三焦不但有形,也不是孤之府了。
心包络之名出自《灵枢》。《灵枢·经脉》说:“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而在《素问》所论“十二官”中,只有“膻中”之名,无心包络之号。由于《内经》对心包络的部位论述不明确,所以《难经·二十五难》说:“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自《难经》主心包络无形之说后,就引起了后世医家的争论。
如孙一奎认为心包络不得为一独立脏器,他在《医旨绪余》中说:“心包络乃包心之脂膜,实不离乎心也,……以其质无特形,是故不得为特脏也。”程知在《医经理解》中说:“以心包络为裹心外膜,千古愦愦不可不以经文考正也。……若云裹心外膜,则经文未有著见也。夫心既为一脏矣,岂有心脂膜复为一脏之理?”历代医家虽对心包络是否属一独立脏器有争论,但对心包络的解释除程知外,大体是一致的。如虞抟在《医学正传》中说:“其心包络,实乃裹心之膜,包在心外,故曰心包络”。赵献可在《医贯》中说:“心之下有心包络,即膻中也,象如仰盂,心即居于其中”。近来田合禄在《生命与八卦—医易启悟》中,对心包络做出了“新释”,说:“心包络三字合讲,即是指人体中的循环系统。《灵枢·经脉》说心包络‘主脉所生病’,即指循环系统的疾病。包为父母给予的形体,有‘本’义。故《中华大字典》载:‘包,本也。’心包络,指心的根本在于络脉。微循环的通与不通,主宰着心血的循环,故为心之主。”看来,田氏之所谓“新释”,就是用西医理论来解释,也就是将中医理论研究纳入西医学的轨道,实不可取。《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也是主传统之说:“心包络,简称心包,是心脏外面的包膜,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其上附有通行气血的脉络,合称心包络”。此以今义解古义,亦不可取。
心包络究竟是什么?我们认为,心包络是“脑髓”之代用词,论证如下:
一、心包络的词义,为包裹败丝絮之心也。
考“心包络”一词的古义,包,古文作“勹”。勹,《说文》:“裹也,象人曲形有所包裹”。段注:“包当作勹,浅人改也。”“今字包行而勹废矣”。王筠曰:“说文之勹,今之包也。故以包裹说文;说文之包,今之胞也,其说解全是胞义。玉篇‘包’下亦沿用其义,而又曰:‘今作胞’。则胞之不出说文可知”(引自《同源字典》)。说明“包”之古文为“勹”,《说文》中之“包”字为今之“胞”字,二者词义不同,田合禄先生将“心包络”之“包”字,误以《说文》中之“包”字为古文,就根据《说文》作“胞”字训释,故将“包”字训为“男女阴阳精合形成的人形体”。显然将“勹”与“包”相混,失之远矣。
络,一般理解为“用网状物兜住”之意,故以心包络为心之外包膜者,乃今之词义也。如《新华字典》:“络,1、像网子那样的东西:脉络,橘络,丝瓜络;2、用网状物兜住”。以今义释古义,此说不可取。考其古义,络,《说文》:“絮也”。絮,《说文》:“敝也”。段注:“敝者,败也。因以为熟之称,敝帛系 ,熟帛系 也 ,是 之 谓絮。凡絮必丝为之。”故在“帛系 ”字条件下,段氏又注为:帛系 , 引申为丝絮之称。是知“敝帛系 ” 者,乃败丝絮之称也。由此得知,心包络者,谓包裹败丝絮之心也。败,《说文》:“毁也。”败丝絮犹如一团丝絮泥也。“包裹败丝絮之心”,是说明包裹一团丝絮泥似的心,显然是指“脑髓”之形容词。决非是“心之外包膜”可知矣。
二、心包络乃主情志之小心,而非运行血脉之大心。
《素问·刺禁论》说:“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注:“盖心为君主,为大心,而包络为臣,为小心也”。有人以肾为小心,如吴昆《素问吴注》说:“下部第七节也,其旁乃两肾所系,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相火也,相火代君行事,故曰小心”。考《内经》既无右肾为命门之说,又无下部七节或倒行逆数之据,是知以肾为小心者不可取。王洪图《黄帝内经素问》认为,“在第七椎旁,里面有心包络”。说明马氏谓小心为心包络是可信的。
对于“小心”的生理功能,王冰注云:“小心谓真心,神灵之宫室”。《新校正》云:“按《太素》‘小心’作‘志心’,杨上善云:‘五脏之灵皆名为神,神之所以任,得名为志者,心之神也”。显然,不论“小心”或“志心”,其功能皆“主神明”,与“主血脉”之大心不同。
三、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
《灵枢·胀论》说:“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心主者,包络之称。说明膻中就是心包络的宫城。《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说明膻中不仅是臣使之官,而且又是主情志喜乐忧思之所。看来,心包络与膻中的功能相同,故不少人认为膻中就是心包络。其实不然,在《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论“十二藏”中,只有膻中而没有心包络;《灵枢·经脉》所论十二经脉中,只有心包络而没有膻中,并以心包络与三焦为表里,却没有膻中与三焦为表里之说。说明膻中与心包络之间不能划等号。心包络为心中主神明之心,膻中只是心包络的宫城,说明膻中就不是心包络,也说明了心包络的具体部位不在胸中。但可以说膻中是心包络在胸中的代用词。由于膻中主情志喜乐忧思,其地位与心包络相同,不但都是主情志忧思,而且都是臣使之官。我们认为,脑主情志思维,在“主情志思维”这个意义上,膻中与心包络,可以说都是脑的代用词。
四、心包络的具体部位在胸之上。
《内经》对心包络的具体部位虽然不明确,但我们根据《灵枢·经脉》仍是可以分析出来。《经脉》说:“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中“出属”二字,《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与《21世纪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皆释为“浅出属于”,“出属心包络”者,谓浅出属于心包络也。从胸中“浅出”,究竟“浅出”多少才算“浅出”呢?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我们认为,不能以今义释古义。考其古义:出,《说文》:“进也,象草木益兹上出达也”。说明“出”之本义为“进而上出”之义。《考工记》:“射琰出者也。”玉人注:“向上谓之出”。属,《说文》:“连也。”连,《说文》:“联,连也”。段注:“周人用联字,汉人用连字,古今字也。”是知“出属”为“向上联接”之义。“向上”的“上”字,《实用中医脑病学》在《脑(髓)在生命运动中的地位》中说:“我们在通读《内经》之后,不难发现:《内经》在阐述病变时,几乎把“上”、“头”、“阳气”作为脑的代名词,这本身就是从整体角度而言的。”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血菀于上,使人薄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注:“‘上’引伸与‘囟’通。《说文·囟》‘囟,头会脑盖’。‘血宛于上’,即血郁于头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谓“上从一从丨,所谓引而上行,读若囟者也”。故“出属心包络”者,谓从胸中向头部联接心包络也。此处点出了心包络为脑髓之代用词。
五、心包络代心受邪的实质,乃心移热于脑也。
《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说明心为人身之君主,不得受邪。若外邪侵心,则包络当先受邪。其实,心和其它脏器一样,皆能受邪。如《素问·痹论》说:“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又说:“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乾善噫,厥气上则恐。”可见,“心痹”的症状全是心脏本身及其经脉的病变。说明“心”是能够受邪的。那么心包络代心受邪的实质是什么呢?
古人在造字时代,就已认识到心与脑通,如“思”字,古文作“ ”。 ,《说文》:“从心从囟”。段注引《韵会》曰:“自囟至心,如丝相贯不绝也。”是知“思”字的词义,最后是在脑中形成的。若只有“心”没有“囟,就不能构成“思”字。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心”与“脑”是息息相通的。所以《医参》说:“思则心气上通于囟,脑髓实则思易得,过思则心火烁脑,头眩、眼花、耳鸣之象立见,而髓伤矣”。由于心与脑通,所以温热之邪入心,火性炎上,邪不客于心而直入于脑。痰湿亦随之而上,阻塞心脑之通道,致使神志思维功能失常,此热入心包必致神昏谵语之所由来也。说明心包络代心受邪的实质,乃心移痰热于脑也。临床所谓开窍法,就是开通心包窍闭,使神志苏醒之法。所谓“开通心包窍闭”,就是扫通心脑之通道,不使痰湿阻滞也。所以开心窍即所以开脑窍也。
六、邪入心包络,其主病为神志失常。
温病学说将外感热病中出现神昏、谵语等神明功能障碍的病变,称之为“热入心包”或“蒙蔽心包”。所谓“热入心包”即“热痰闭窍”之证,为邪热灼液为痰,内犯心包而见身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甚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等症状;所谓“蒙蔽心包”即“湿痰蒙蔽”之证,为湿热之邪郁蒸酿痰,蒙蔽清空而致神志昏蒙,时明时昧,间有谵语,身热不高,舌质虽红而苔黄腻或白腻,脉濡滑而数等症状。这两类之邪入心包,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为必有之证。没有神志昏蒙之证,便不谓之邪入心包。然温病学所说之“心包”,均指心外之脂膜,这是不确切的。而神昏、谵语等神明功能障碍的病变,显然是脑部病变。所以,邪入心包即邪入脑髓也。说明心包络为脑髓之代用词也明矣。
七、心包络与三焦为表里的实质,乃脑通过三焦敷布命门火于五脏六腑。
根据《灵枢·经脉》,心包络与三焦为表里,那么心包络与三焦为表里的实质是什么呢?《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考“原”为“元”之通假字,《春秋繁露·重政》:“是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说“原气”即“元气也。”张介宾说:“命门之火,谓之元气”(《类经附翼》)。“命门为元气之根”(《景岳全书》)。故可谓三焦为“命门之别使”也。但《内经》所论命门与《难经》不同,《难经》是以后天八卦方位图为依据,故以右肾为命门,谓之后天命门,而《内经》是以先天八卦方位图为依据,故以脑髓为命门,谓之先天命门。说明先天命门火在脑不在肾,由此得知,三焦实为命门之别使,亦即三焦为脑髓之别使也。脑髓通过三焦输送命门火于上焦,使上焦心、肺具有宣发卫气、敷布精微的功能;输送命门火于中焦,使中焦肝、脾具有受纳腐熟水谷、化生气血的功能;输送命门火于下焦,使下焦肾具有分别清浊、排泄废物的功能。此《难经》所谓“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也。这也就是心包络与三焦为表里的实质,也就是脑髓与三焦为表里也。
以上从七个方面论证了心包络就是脑髓之代用词,是一个独立的脏,所以,人身脏腑是六脏六腑,而不是五脏六腑。与《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论“十二官”、“十二藏”与《灵枢·经脉》所论十二经脉,其所论脏腑均为六脏六腑是一致的;并从心包络与三焦为表里的实质来看,脑髓才真正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又由于脑髓为娇脏,为至清之地,邪不能犯,犯之则病。所以,脑髓不能受伤,脑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由于心包络为有形,自然“三焦”也是有形的。其形中空,“泻而不藏”,为皮肤脏腑中之空隙纹理也,《内经》谓之“腠理”。其府在“气街”,为气聚之地,是行气之主也。由于心包络为有形,是一个独立的脏,所以,三焦不但有形,也不是孤之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