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9/12
- 帖子
- 1770
- 获得点赞
- 70
- 声望
- 38
薛东庆读医札记之贺本绪用药与脉学
1名老中医贺本绪用药经验:
;气轻味薄之疏散药,宜轻剂(量小),重剂反而力小,且有某些副作用;消导药宜中量而缓进,量大则胃腹不适;苦寒泻下药,宜酌情予以中、大量,一般中病而止,多投则损气;剧烈药只宜小量,过多则副作用大;毒性药可引起中毒;滋补药量大方有力,小则无济于事,但宜辅以小许调胃药,否则滋腻难消。
薛东庆简评:
此用药大原则,从气味二字来把握药量的大小更加深入。药性的升降浮沉是要认真考虑的。
盖花叶等质轻之物,多具升浮之性,质重、粘腻之物,多具下沉之性。
2内容:某夏有一游访僧佛名诲惠,宿寺中,谈经说佛,论医道讲诊法。我见非平常乞食游僧,便尊称师父,拱手请教脉法。僧:“脉称虽繁,大抵以兼脉为多,总以浮、沉、迟、数四脉为主,兼弦、细、滑、涩。八脉尽矣。于脉有力无力以分阴阳虚实。初学脉必须手持、口授,先认清脉象,日后见证多自然心领神会。”僧留住三月余,每日求诊者只接受十余人,我就有机会亲手切脉,受其指导,学有门径,定部位以分上中下,别脏腑、持九候以察气血之盈亏、脏腑之虚实、寒热之变化。还教以诊跌阳、太溪,断脾肾之有无,决生死顺逆。后来临证遇到危急之症,必诊跌阳、太溪,此二脉有一分动静,即有一线生机,得救颇多。我们相处时间不长,受益却很不少。
薛东庆简评:上论可作为脉诊方面很实在的佳文。
大抵以兼脉为多一言,直指临证实况。
1名老中医贺本绪用药经验:
;气轻味薄之疏散药,宜轻剂(量小),重剂反而力小,且有某些副作用;消导药宜中量而缓进,量大则胃腹不适;苦寒泻下药,宜酌情予以中、大量,一般中病而止,多投则损气;剧烈药只宜小量,过多则副作用大;毒性药可引起中毒;滋补药量大方有力,小则无济于事,但宜辅以小许调胃药,否则滋腻难消。
薛东庆简评:
此用药大原则,从气味二字来把握药量的大小更加深入。药性的升降浮沉是要认真考虑的。
盖花叶等质轻之物,多具升浮之性,质重、粘腻之物,多具下沉之性。
2内容:某夏有一游访僧佛名诲惠,宿寺中,谈经说佛,论医道讲诊法。我见非平常乞食游僧,便尊称师父,拱手请教脉法。僧:“脉称虽繁,大抵以兼脉为多,总以浮、沉、迟、数四脉为主,兼弦、细、滑、涩。八脉尽矣。于脉有力无力以分阴阳虚实。初学脉必须手持、口授,先认清脉象,日后见证多自然心领神会。”僧留住三月余,每日求诊者只接受十余人,我就有机会亲手切脉,受其指导,学有门径,定部位以分上中下,别脏腑、持九候以察气血之盈亏、脏腑之虚实、寒热之变化。还教以诊跌阳、太溪,断脾肾之有无,决生死顺逆。后来临证遇到危急之症,必诊跌阳、太溪,此二脉有一分动静,即有一线生机,得救颇多。我们相处时间不长,受益却很不少。
薛东庆简评:上论可作为脉诊方面很实在的佳文。
大抵以兼脉为多一言,直指临证实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