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L 凉膈散

焦三仙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5063
获得点赞
81
声望
38
凉膈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川大黄 朴硝 甘草炙,各二十两(各600g)山栀子仁 薄荷去梗 黄芩各十两(各 300g) 连翘二斤半(1250g)
[用法]上药为粗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入竹叶七片,蜜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小儿可服半钱,更随岁数加减服之。得利下,住服(现代用法:上药共为粗末,每服6-12g,加竹叶3g,蜜少许,水煎服。亦可作汤剂煎服)。
[功用]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主治]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证。烦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睡卧不宁,谵语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解]本方证由脏腑积热,聚于胸膈所致,故以上、中二焦见证为主。热伤津液,则口渴、咽燥、唇焦;火性上炎,而见面红目赤、口舌生疮、咽痛吐衄;火热内扰心神,则见睡卧不宁,甚则谵语狂妄;燥热内结,故有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里热炽盛之象。上焦无形火热炽盛,中焦燥热内结,此时单清上则中焦燥结不得去,单泻下则上焦邪热不得解,惟有清泻兼施方能切中病情,故治宜清热泻火通便为法。方中连翘轻清透散,长于清热解毒,透散上焦之热,故重用以为君。配黄芩以清胸膈郁热;山栀通泻三焦,引火下行;大黄、芒硝泻火通便,以荡涤中焦燥热内结,共为臣药。薄荷清头目,利咽喉;竹叶清上焦之热,均为佐药。使以甘草、白蜜,既能缓和硝、黄峻泻之力,又能生津润燥,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共奏泻火通便,清上泄下之功。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清上与泻下并行,但泻下是为清泄胸膈郁热而设,所谓“以泻代清”,其意在此。
本方虽有通腑之功,但治疗目标在于胸膈烦热,而不在于热结便秘。因此,对于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而无便秘者亦可使用。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上、中二焦火热炽盛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胸膈烦热,面赤唇焦,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热毒壅阻上焦,症见壮热、口渴、烦躁、咽喉红肿、大便不燥者,可去朴硝,加石膏、桔梗以增强清热凉膈之功。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咽炎、口腔炎、急性扁桃体炎、胆道感染、急性黄疸型肝炎等属上、中二焦火热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6: “治大人小儿腑脏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痰实不利,涕唾稠粘,睡卧不宁,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秘结,一切风壅,并宜服之。”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3:“若火之散漫者,或在里,或在表,皆可清之散之而愈。如夹有形之物,结而不散者,非去其结,则病终不痊。故以大黄、芒硝之荡涤下行者,去其结而逐其热。然恐结邪虽去,尚有浮游之火散漫上、中,故以黄芩、薄荷、竹叶清彻上、中之火;连翘解散经络中之余火;栀子自上而下,引火邪屈曲下行,如是则有形无形上下表里诸邪,悉从解散。用甘草、生蜜者,病在膈,甘以缓之也。”
[临床报道]
于氏用凉膈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合并症34例。本组病种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每日1剂水煎服,疗程1个月,期间停用其他药物。结果:治愈8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5.3%,治疗后血压 (舒张压)、血脂(TC、TG)、血糖均明显下降(P<0.05)。 [于春光,等.中药复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合并症的临床观察。中医药信息 2000;17(3):44]
[实验研究]
用大肠杆菌内毒素复制家兔温病模型,观察凉膈散对该模型动物的解毒作用。结果表明:凉膈散可减少模型动物血浆内毒素含量,降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a)、血清过氧化脂质(LPO)水平,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减轻脏器组织病理损害。提示凉膈散可通过多途径发挥解毒作用。[余林中,等.凉膈散对家兔内毒素温病模型的解毒作用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6;12(5):4]

方歌〗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 竹叶蜜煎疗膈上,中焦燥实服之消。
 
由版主最后编辑:
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连翘二斤半(四十两)、酒浸大黄二十两、朴硝二十两、甘草二十两、炒栀子十两、炒黄芩十两、薄荷十两,以上共为粗末,每服二钱,加竹叶七片、生蜜少许,水煎去滓服。

以上为宋代原方的配制和煎服法。近代医家则常将本方改为汤剂煎服。我在临床上常用的凉膈散处方如下:连翘12克,炒黄芩9克,炒栀子6~9克,酒军5克,生甘草3克,薄荷5克(后下),竹叶3克,水煎两次去滓,取汤沉淀,去掉泥渣,再放入芒硝6克,蜂蜜1匙,上火微沸,分两次温服。

本方主治上中二焦火热炽盛而出现的烦躁口渴、目红面赤、胸膈烦热、唇焦干裂、口舌生疮、咽喉疼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身热出汗、鼻齿衄血、小儿热惊瘛疭、舌苔黄褐、脉数有力等症。

方中以连翘、芩、栀、竹叶、薄荷,升散清宣于上焦,并寓“火郁发之”的精神,火郁又可生毒,连、芩兼能解毒。以大黄、芒硝等斩将夺关、猛利推荡之品,泻其中焦火热,使上下升降通利,胸膈之热自清。因芒硝、大黄之力猛,恐其下降太速,膈热未能彻除,故又取甘草、蜂蜜之甘味以缓之,籍缓行而把上中二焦之火热彻底清利。本方的组织,非常符合《内经》所说:“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的治则。

我常用此方去芒硝加生地15克、元参15克、射干10克、板蓝根10克,用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初起兼有表证者,不用生地,再加荆芥10克、银花12克。大便干秘,数日不行者,仍可用芒硝。每取良效。

治疗上焦毒火炽盛而见牙痛齿衄、口疮赤痛、咽喉肿痛、扁桃体红肿、颈淋巴结或颌下腺肿大压痛者,我常用本方加元参20克、生地20克、牛蒡子10克、射干10克、板兰根10克、银花15克、生牡蛎15克,大便不秘结者去芒硝。效果良好。

本方加菖蒲、远志、青黛、板蓝根、全蝎,也可用于治疗中风、肝胃火盛、神蒙舌謇、半身不遂、大便秘结的患者。

凉膈散实为仲景方调胃承气汤加连翘、栀子、黄芩、薄荷等变化而成,可见所谓时方者,常为经方变化而来,不可认为凉膈散仅为宣通肠胃的时方而轻视之,尤其是本方对《内经》大旨的运用,非常贴切,更值得深思。


摘自《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著)
 
【组成】

川大黄、朴消、甘草各20克,山栀子仁、薄荷叶(去梗)、黄芩各10克,连翘40克。


【主治】

上、中二焦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涕唾稠粘,睡卧不宁,谵语狂妄,大便秘结,小便热赤,以及小儿惊风,舌红苔黄,脉滑数。


【正文】

用法:上研为粗末。每服6克,水300毫升,入竹叶7片,蜜少许。

功用:凉膈泻热。

禁忌:体虚患者及孕妇,忌用或慎用本方。
 
名称: 凉膈散

别名:凉膈散

组成: 川大黄20两,朴消20两,甘草(爁)20两,山栀子仁10两,薄荷叶(去梗)10两,黄芩10两,连翘2斤半。

出处: 《局方》卷六。

功效:养阴退阳,清热泻火,止渴除烦。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主治: 上中二焦热邪炽盛,头昏目赤,烦躁口渴,胸膈烦热,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睡卧不宁,谵语狂妄,便秘溲赤,以及小儿惊风、重舌、木舌、牙痛、翳障、疫喉属热火盛者。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小儿半钱,水1盏,加竹叶7片、蜜少许,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得利下住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各家论述: ①《医方考》:黄芩、栀子,味苦而无气,故泻火于中;连翘、薄荷,味薄而气薄,故清热于上;大黄、芒消,咸寒而味厚,故诸实皆泻;用甘草者,取其性缓而恋膈也;不作汤液而作散者,取其泥膈而成功于上也。②《医方集解》:此上中二焦泻火药也。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故以连翘、黄芩、竹叶、薄荷升散于上,而以大黄、芒消之猛利推荡其中,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用甘草、生蜜者,病在膈,甘以缓之也。③《张氏医通》:消、黄得枳、朴之重著,则下热承之而顺下;得芩、栀、翘、薄之轻扬,则上热抑之而下清,此承气、凉膈之所攸分也;用甘草

附注: 连翘饮子(《宣明论》卷六)、连翘消毒散(《外科心法》卷七)。
 
名称: 凉膈散

别名:凉膈散

组成: 桔梗、黄芩、防风、荆芥、花粉、山楂、枳壳、赤芍、甘草。

出处: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

主治: 脾胃蕴热移于肺致鼻内生疮。

用法用量: 外以辛夷末入冰片、麝香少许,绵裹塞之。

加减: 久而有根,略感风寒,鼻塞便发,加川芎、白芷、荆芥。
 
名称: 凉膈散

别名:凉膈散

组成: 连翘2钱,山栀2钱,白芍2钱,黄芩2钱,大黄2钱,芒消2钱,葱白1茎,炙草5分,大枣1枚。

出处: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九。

主治: 春温里热已甚,阳邪怫郁作战,而不能汗出,虽下,症未全除;恶热烦渴,腹满,舌黄燥或黑干,5-6日不大便。
 
名称: 凉膈散

别名:凉膈散

组成: 芒消1钱,大黄1钱,车前子1钱,黑参1钱半,黄芩1钱,知母1钱,栀子(炒)1钱,茺蔚子1钱。

出处: 《金鉴》卷七十八。

主治: 膈中积热,肝经风毒上冲于目,而致睑硬睛疼,初患之时,时觉疼胀,久则睑胞肿硬,眼珠疼痛。

用法用量: 以水2盏,煎至1盏,食后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名称: 凉膈散

别名:凉膈散

组成: 芍药、连翘、薄荷、大黄、桔梗、山栀仁、葛根。

出处: 《症因脉治》卷四引《本事》。

主治: 燥火腹痛,大便结。
 
名称: 凉膈散

别名:凉膈散

组成: 黄芩、山栀、桔梗、连翘、天花粉、黄连、薄荷。

出处: 《症因脉治》卷一。

主治: 上焦热甚,表解里热,宜清未宜下之症。
 
名称: 凉膈散

别名:凉膈散

组成: 连翘、生栀子、黄芩、薄荷、桔梗、甘草、生石膏、竹叶。

出处: 《疫疹一得》卷下。

功效:泻火。

主治: 疫疹。心火上盛,中焦燥实,烦躁口渴,目赤头眩,口疮唇裂,吐血衄血,诸风瘛疭,胃热发狂,惊急搐风。
用法用量:

各家论述: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故以连翘、黄芩、竹叶、薄荷升散于上;古方用大黄、芒消推荡其中,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予忆疫疹乃无形之毒,投以消、黄之猛烈,必致内溃,予以石膏易去消、黄;使热降清升而疹自透,亦上升下行之意也。
 
名称: 凉膈散

别名:凉膈散

组成: 连翘、栀炭、苏荷、甘草、黄芩、竹叶、枳壳、力子。

出处: 《麻症集成》卷四。

主治: 麻疹。火壅血燥,秘结甚,腹胀喘促,溺涩脐突,口疮唇裂;上中二焦火炽,胃热发斑。

加减: 便闭,加大黄、蒌仁。
 
名称: 凉膈散

别名:凉膈散

组成: 桔梗、天花粉、连翘、薄荷、黄芩、大黄、芒消、山栀。

出处: 《伤寒大白》卷二。

功效:清上焦心肺之热。

主治: 心肺为邪热所冒,神识昏迷,狂言谵语。
 
名称: 凉膈散

别名:凉膈散

组成: 当归6分,川芎6分,柴胡6分,黄连6分,龙胆草6分,防风6分,蝉蜕6分,蜜蒙花6分。

出处: 《玉案》卷六。

主治: 痘后羞明怕日,翳膜遮睛。

用法用量: 以豮猪肝1两切片,同煮服。

制备方法: 上为末。
 
名称: 凉膈散

别名:凉膈散

组成: 黄芩、黄连、栀仁(各酒炒)、连翘、桔梗、甘草各等分,薄荷叶半钱。

出处: 《万氏女科》卷二引东垣方。

功效:清热。

主治: 妇人妊娠热病。瘟疫火热不解,伤寒余热不退,及六经火。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制备方法: 上为散。
 
名称: 凉膈散

别名:凉膈散

组成: 防风、荆芥、桔梗、山栀、玄参、石膏、薄荷、黄连、天花粉、牛蒡子、贝母、大黄各等分。

出处: 《外科正宗》卷二。

主治: 咽喉肿痛,痰涎壅盛,膈间有火,大便秘涩。

用法用量: 水2钟,前8分服,不拘时候。
 
名称: 凉膈散

别名:凉膈散

组成: 连翘3钱,栀子3钱,大黄4钱(酒蒸),芒消1钱,黄芩3钱,薄荷8分,知母1钱5分,升麻4分,石膏3钱,黄连6分,甘草8分。

出处: 《寿世保元》卷六。

主治: 胃有实热,齿痛,或上牙痛尤甚者。

用法用量: 水煎,频服。

制备方法: 上锉1剂。
 
名称: 凉膈散

别名:凉膈散

组成: 当归、川芎、赤芍、防风、荆芥、玄参、栀子(炒)、黄连、石膏、花粉、连翘、桔梗、薄荷各等分。

出处: 《喉科紫珍集》卷上。

主治: 咽喉肿痛,汤水难下,痰涎壅塞。缠舌喉风,下颏俱肿,口噤,舌捲肿大,上有筋如蚯蚓之状,生黄刺白苔。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加减: 风甚,加银花、粘子;痰甚,加贝母、蒌仁。
 
名称: 凉膈散

别名:凉膈散

组成: 山栀子仁1两,连翘2两,黄芩2两,大黄半两,薄荷1两半。

出处: 《云歧子脉诀》。

主治: 实脉关前胸热甚,主脉浮,客脉实,浮实相合,实在上焦,阳气有余,胸中热甚。赤膈伤寒。表症已退,大便燥实,胸膈肿痛者。

用法用量: 每服1两,水2盏,同竹叶7片,煎至1盏,去滓,入蜜少许,食后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附注: 《松峰说疫》有甘草。治上症加蒌仁、枳壳、桔梗、紫金皮、赤芍。
 
名称: 凉膈散

别名:凉膈散

组成: 连翘4两,生大黄2两,玄明粉2两,生山栀1两,薄荷1两,荆芥穗1两,甘草5钱,桔梗5钱。

出处: 《活人方》卷一。

功效:清散上焦有余之火。

主治: 心火刑金,或胃火壅逆,或表里郁滞之风热,头目不清,痰气不利,口舌生疮,牙疼目赤,周身斑疹,二便不调。

用法用量: 每服2-3钱,午后以白滚汤调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