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Q 清胃散

焦三仙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5063
获得点赞
81
声望
38
清胃散
《脾胃论》

[组成]生地黄 当归身各三分(各6g) 牡丹皮半钱(9g)黄连六分(6g),夏月倍之 升麻一钱(9g)
[用法]上药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解]本方证是由胃有积热,循经上攻所致。足阳明胃经循鼻入上齿,手阳明大肠经上项贯颊入下齿,胃中热盛,循经上攻,故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唇舌腮颊肿痛;胃热上冲则口气热臭;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热每致血分亦热,血络受伤,故牙宜出血,甚则牙龈溃烂;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俱为胃热津伤之候。治宜清胃凉血。方用苦寒泻火之黄连为君,直折胃腑之热。臣以甘辛微寒之升麻,一取其清热解毒,以治胃火牙痛;一取其轻清升散透发,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黄连得升麻:降中寓升,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胃热盛已侵及血分,进而耗伤阴血,故以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皆为臣药。当归养血活血,以助消肿止痛,为佐药。升麻兼以引经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凉血之效,以使上炎之火得降,血分之热得除,于是循经外发诸症,皆可因热毒内彻而解。
《医方集解》载本方有石膏,其清胃之力更强。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胃火牙痛的常用方,凡胃热证或血热火郁者均可使用。临床应用以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兼肠燥便秘者,可加大黄以导热下行;口渴饮冷者,加重石膏用量,再加玄参、花粉以清热生津;胃火炽盛之牙衄,可加牛膝导血热下行。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属胃火上攻者。
4.使用注意 牙痛属风寒及肾虚火炎者不宜。


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加石膏清胃热,口疮吐衄与牙宣。
 
由版主最后编辑:
清胃散(《兰室秘藏》)

黄连9克、生地黄18克、丹皮9克、升麻6克、当归6克,水煎服。(原方为散剂,用量太轻,据今人用药习惯,参考原方改为汤剂量)

本方主治胃有积热,牙痛喜凉,或齿龈红肿溃烂,头脑及面部发热,牙宣出血,口气热臭,或唇舌颊腮肿痛,口干舌燥,苔黄或兼舌红,脉数有力等症。

方中以生地凉血益阴为主药;以黄连清热燥湿为辅药;用丹皮佐生地,去血热而疏其滞,用当归佐黄连,养血以防过燥;以升麻辛凉引药上至病所为使药。咽喉、牙齿、唇口、颊腮之肿痛溃烂,自会廓然俱清。

《医方集解》记载,本方有的加生石膏30克(先煎),其清胃热之力更大。如大便干结者,亦可加生大黄3~6克导热下行,其效更佳。

我常用此方治疗牙痛、口舌生疮、咽痛、龈肿、扁桃体炎、腮腺炎、舌炎、齿龈炎等。扁桃体炎可加玄参15克、射干10克、连翘12克、黄芩10克。腮腺炎可加玄参15克、板蓝根10克、牛蒡子10克、炒川楝子12克。舌炎溃烂,加木通6克、青黛6克(布包)、连翘12克。齿龈肿痛出血溃烂,可加生石膏30克(先煎)、黄芩10克、蒲公英20克、连翘12克,兼出血者,再加生茅根30克、生藕节30克。

清骨散与清胃散,一字之差,治证截然不同,不可不知。清胃散主治阳明胃火炽盛。清骨散(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炙甘草)则主治骨蒸劳热,肝肾阴虚。

清胃散与泻黄散(防风、藿香、山栀、生石膏、甘草)比较,清胃散主清胃热兼清心火,泻黄散主治脾肺伏火。


摘自《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著)
 
【组成】

生地黄6克,当归身6克,牡丹皮9克,黄连6克,升麻9克。


【主治】

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本方常用于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属胃火上攻者。)


【正文】

功用:清胃凉血。

用法:上药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禁忌:牙痛属风寒及肾虚火炎者不宜。

方解:本方证是由胃有积热,循经上攻所致。足阳明胃经循鼻入上齿,手阳明大肠经上项贯颊入下齿,胃中热盛,循上冲则口气热臭;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热每致血分亦热,血络受伤,故牙宣出血,甚则牙龈溃烂;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俱为胃热津伤之候。治宜清胃凉血。方用苦寒泻火之黄连为君,直折胃腑之热。臣以甘辛微寒之升麻,一取其清热解毒,以治胃火牙痛;一取其轻清升散透发,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黄连得升麻,降中寓升,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胃热盛已侵及血分,进而耗伤阴血,故以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皆为臣药。当归养血活血,以助消肿止痛,为佐药。升麻兼以引经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凉血之效,以使上炎之火得降,血分之热得除,于是循经外发诸症,皆可因热毒内彻而解。
 
名称: 清胃散别名:清胃散
组成: 石膏1两,寒水石1两。
出处: 《种痘新书》卷三。
主治: 痘症口疮,舌烂唇裂。
用法用量:
制备方法: 俱用火煅。先以黄芩、黄柏、黄连、南星、贝母、藿香、甘草诸药煎熬至药水1盏,然后投2石(火煅)置药水中,取起晒干,又入药水,如是者数次,乃取2石为末,加硼砂。
 
名称: 清胃散别名:清胃散
组成: 石膏2钱,半夏2钱,茯苓3钱,桂枝3分,麦冬3钱,陈皮1钱,葛根1钱。
出处: 《辨证录》卷五。
主治: 春温。春月伤风,发寒发热,口苦,两胁胀满,或吞酸吐酸。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名称: 清胃散别名:清胃散
组成: 生地、丹皮、山栀、知母、玄参、黄芩、石膏、升麻、干葛、甘草。
出处: 《证治汇补》卷四。
主治: 阳明经齿痛。
 
名称: 清胃散别名:清胃散
组成: 石膏2钱,半夏2钱,茯苓3钱,桂枝3分,麦冬3钱,陈皮1钱,葛根1钱。
出处: 《辨证录》卷五。
主治: 春温。春月伤风,发寒发热,口苦,两胁胀满,或吞酸吐酸。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名称: 清胃散别名:清胃散
组成: 雅黄连、白当归、绿升麻、怀生地、粉丹皮、白芷梢各等分,北细辛减半。
出处: 《幼幼集成》卷三。
主治: 走马牙疳。
用法用量: 水煎,热服。
 
名称: 清胃散

别名:清胃散

组成: 丹皮1钱,青皮6分,甘草5分,石膏1钱,生地黄1钱,防风1钱,荆芥1钱。

出处: 《嵩崖尊生》卷六。

主治: 胃热牙痛面热。

加减: 上四正牙痛,加黄连8分,麦冬1钱2分;下四正牙痛,加黄柏8分,知母1钱;左上板牙痛,加羌活1钱,胆草8分;左下板牙痛,加柴胡1钱,栀子1钱;右上板牙痛,加大黄1钱,枳壳1钱;右下板牙痛,加黄芩1钱、桔梗1钱;上两边牙痛,加川芎、白芷;下两边牙痛,加白芍、白术;头痛,加藁本;恶心,加厚朴;牙龈烂,用生姜、黄连捣烂贴上。

附注: 清胃饮(《医钞类编》卷十二),
 
名称: 清胃散

别名:清胃散

组成: 生地、当归、丹皮、青皮、防风、细辛、升麻。

出处: 《医学集成》卷二。

主治: 阳明胃热齿痛。

加减: 上门牙痛属心火,加黄连、麦冬;下门牙痛属肾火,加黄柏,知母;虎上牙两边痛属胃火,加石膏、花粉;虎下牙两边痛属脾火,加黄芩、白芍;盘上牙左边痛属胆火,加柴胡、胆草;盘下牙左边痛属肝火,加炒栀、胡莲;盘上牙右边痛属大肠火,加枳实、大黄;盘下牙右边痛属肺火,加黄芩、骨皮。
 
名称: 清胃散

别名:清胃散

组成: 石膏1两(煅),寒水石1两(煅)。

出处: 《种痘新书》卷十二。

主治: 一切口疮。

用法用量: 凡疮口敷之即愈。

制备方法: 以黄芩、黄柏、栀子、砂仁、知母、花粉、甘草等分,煎水甚浓去滓,将2石煅后,入药水内淬,取起晒干,又入药水内淬、取晒干,又入药水内浸数次,然后用2石研末,加入硼砂4钱。
 
名称: 清胃散

别名:清胃散

组成: 人中白3钱,青黛1钱半,白芷1钱半,杭芍1钱半,生石膏2钱,冰片1钱,牛黄5分,麝香1分。

出处: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 口糜。

用法用量: 上患处。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

各家论述: 方中人中白有清热解毒、祛瘀止血之功效,外用可治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牛黄外用亦可清热解毒,治疗口腔疼痛、红肿,此二药加冰片、麝香、青黛,共臻解毒、清火、消肿之目的。白芍和血,白芷祛风,生石膏外用亦治疮痈红肿流脓,内服可清胃火,故方名清胃,亦正本求源之意。
 
名称: 清胃散

别名:清胃散

组成: 真生地黄3分,当归身3分,牡丹皮半钱,黄连(拣净)6分(如黄连不好,更加2分,如夏月倍之),升麻1钱。

出处: 《脾胃论》卷下。 功效:清胃凉血。

主治: 胃经积热,上攻口齿,上下牙痛不可忍,牵引头脑,满面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龈溃烂,或牙宣出血,或唇口腮颊肿痛,口气臭热,舌咽干燥,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者。

用法用量: 以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放冷服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都作1服。

各家论述: 1.《医方考》:升麻能清胃,黄连能泻心,丹皮、生地能凉血,用当归者,所以益阴,使阳不得独亢尔。 2.《医方集解》:此足阳明胃药也。黄连泻心火,亦泻脾火。脾为心子,而与胃相表里者也。当归和血,生地、丹皮凉血,以养阴而退阳也。(石膏泻阳明之大热),升麻升阳明之清阳。清升热降,则肿消而痛止矣。

附注: 清胃汤(《疮疡经验全书》卷一)。消胃汤(《不知医必要》卷二)。
 
名称: 清胃散

别名:清胃散

组成: 升麻、白芷、防风、白芍药、干葛、甘草、当归、川芎、羌活、麻黄、紫浮萍、木贼草各等分。

出处: 《疠疡机要》卷下。

主治: 热毒在表。

用法用量: 每用5-7钱,水煎服。
 
名称: 清胃散

别名:清胃散

组成: 生姜(薄切)。

出处: 《幼幼新书》卷二十七引《孔氏家传》。

主治: 小儿胃热吐。

用法用量: 以紫苏汤调下。

制备方法: 以生面拌,晒极干,略焙为末。
 
名称: 清胃散

别名:清胃散

组成: 益元散1两,砂仁5钱。

出处: 《活人心统》卷下。

主治: 心下痞闷,呕吐,诸药不效者。

用法用量: 用冷水或沸汤调下1-2钱。

制备方法: 上为末。
 
名称: 清胃散

别名:清胃散

组成: 车前子1钱,石膏1钱,大黄1钱,柴胡1钱,桔梗1钱,黑参1钱,黄芩1钱,防风1钱。

出处: 《金鉴》卷七十八。

主治: 小儿生赘。固脾胃积热上壅,赘生眼胞之内,初起如麻子,久则渐长如豆,隐摩瞳仁,赤涩泪出。

用法用量: 以水2盏,煎至1盏,去滓,食后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名称: 清胃散

别名:清胃散

组成: 酒炒黄连、生地、当归、丹皮、石膏、黑栀。

出处: 《麻症集成》卷四。

主治: 热邪蕴隆于胃,牙根溃烂出血,唇口肿痛。
 
名称: 清胃散

别名:清胃散

组成: 姜黄、白芷、细辛、川芎各等分。

出处: 《金鉴》卷六十三。

主治: 骨槽风初起。乃手少阳三焦,足阳明胃二经风火,起于耳前,连及腮颊筋骨隐痛,肿硬难消,热不盛者。

用法用量: 先以盐汤漱口,再以此散擦牙痛处。内服清阳散火汤。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名称: 清胃散

别名:清胃散

组成: 川楝子半两,黄柏(微焙,炙)半两,当归(洗,焙干)半两,地榆(炙)半两,黄连(去须,炒)半两。

出处: 《幼幼新书》卷二十八引张涣方。

主治: 小儿挟热泄痢。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8分,煎至4分,乳前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