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名医一句话的思考

教材并非一无是处的东西,对初学者而言,其全面性和通俗性仍是其他书籍难以取代的。现实中也有一辈子苦读教

我认为与其读教材学些不全面,局限性的东西,先入为主,后来在临床上不好改正,还不如直接学经典,直接上临床,免得打弯弯。就如一个潮热盗汗,四诊说是阴虚,其实读伤寒就知道,阳明他也潮热盗汗。可见这样写教材不是瞎说吗。亏我当时还把赤脚医生手册上四诊的内容狠背了一下。
 
我认为与其读教材学些不全面,局限性的东西,先入为主,后来在临床上不好改正,还不如直接学经典,直接

个人觉得,不管是最早的教材,还是你下过功夫的赤脚医生手册,其实都是打下了以后学习经典的基础。台湾那边的中医教学,就是以学原著甚至经典著作为主的,其实教育效果并不好。这是因为失去了教材的通俗性和基础性,毕竟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从简单到复杂学习过来的。
 
好像是中国教材的特点,许多行业理论与实践都有一段距离。
 
个人觉得,不管是最早的教材,还是你下过功夫的赤脚医生手册,其实都是打下了以后学习经典的基础。台湾那

看来基础了解即可,但还是先要了解。
 
五版教材是麻仲学这一代人写的,四版教材是田德录这一代人写的(只有四版《中医各家学说》是任应秋个人作品)。
麻仲学、田德录等是何许人有兴趣的人自己查,我只知道老家伙们根本就没动手。
 
看来基础了解即可,但还是先要了解。

基础了解则可,教材的任务就完成了。至于对这些基础能理解到什么深度,那就是自己的事情了。
 
基础了解则可,教材的任务就完成了。至于对这些基础能理解到什么深度,那就是自己的事情了。{:soso_e113:

对,不记得那本歌决书的序说的了: 仅背此歌决不行,还要上逆灵素以知本,下及长沙以知变。旁及诸家以知用。
 
对,不记得那本歌决书的序说的了: 仅背此歌决不行,还要上逆灵素以知本,下及长沙以知变。旁及诸家以知用

编歌诀的都是些基础书籍,能说出这样的话,可以说是师长的心肠,可敬可佩。
 
五版教材是麻仲学这一代人写的,四版教材是田德录这一代人写的(只有四版《中医各家学说》是任应秋个人作品

挂名的一般不动手,动手的一般是棒棒。编书这样做还算是潜规则,都默认或能接受。我知道国内一位专家,搞针灸的,出名当然是靠科研而不是临床。某日有大领导请他去给做针灸治疗,因久疏临床,于是在医院找一位临床过硬的年轻医师,在他的“指导”下做完了治疗。以忽悠起家的,什么都能忽悠过去的。
 
希望你能出现经典道路的书
 
挂名的一般不动手,动手的一般是棒棒。编书这样做还算是潜规则,都默认或能接受。我知道国内一位专家,搞

主编一般不动手,交给自己学生完成,所以教材的水平是研究生的水平,不是主编的水平
 
教材虽有不足之处,却并非一无是处。
 
我认为学医从教材入手很有必要,必究它是最基础的东西。你若抛开教材不掌握这些基础的东西而要研究深奥的东西恐怕很难成功除非你是圣人。
 
的确是呢。我就见一个医生的方法教科书上都没有的,却能很快帮病人的病治好
 
中医还是要学以前的,老师带徒弟,这才是正道,读5年就可以了吗?老祖宗的东西都丢光了,中医不是靠5年就可以复制出来的,在此呼吁名医多带徒弟,让中医起死回生,让更多的人看得上好医生,远离疾病之苦!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还是自我封闭在作怪啊,遗毒难消啊!
 
樊大哥果真是牛人

个人觉得也是,古籍读起来是有点嚼头的,只不过有时很受大学课程的限制,读的就便很少了(理解起来花费时间比较多),而且古代医籍汗如充栋,也不晓得哪本才是比较合适的?
 
还好吧~老师不行可以自学
 
中医师承制优于院校制。师承制可以理论与实践同时学习。院校制理论与实践脱节,教材多西医化错误与不足很多。
学中医从经典学起,先难而后易。从现代教材学起必先易而后难,如观念先入为主无法改变必无所成。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