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幼而徇齐”之个人理解

老熊猫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12/20
帖子
1094
获得点赞
8
声望
38
年龄
46
这两天之看无注解的经文,发现还是有好多东西没记住。于是从头开始细看。
第一篇里有“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对于其中的“徇齐”,好像各家注解都不一样,有解为“迅,疾”的,有解为“顺,正”的。 还有解释为“德”的。

其实这段跟医理无多大关系,所以就胡乱说一下个人的理解。
这几句话应该从整体上来理解:
1. 生即神灵,带有神气。
2. 弱小时即能言善辩,能言不能理解为很早就会说话了,应该是善辩的意思,能和常人理论,说明其聪明。
3. 长而敦敏,意味着刚成年(比如今天之20刚出头),就很稳重成熟了。 此句关键在敦,而不在敏。
4. 成而登天,指掌管国家。

此五句无非是想说皇帝很聪明,其成长速度超出常人。 那么“幼而徇齐”应该是什么?
幼,应该就是少年时期, 比如今天的十几岁。 一个少年超出常人的表现什么? 我觉得应该是和青年人相仿。
也就是少年时期就很能干了,有做事能力,且行事迅速利落,象大人一样。

我觉得这样理解应该比解释为“有礼貌”等等要好得多。 个人感觉。 不对请指正。
 
先生不是搞到《直解》了吗?高士宗说:“循,顺也;齐,正也。年虽幼,能顺其正也。”方以智《通雅》则解为:“言圣徧知而神迅也。”解“徇”有“周徧”的意思,程士德主编的《素问注释汇粹》同意方说。
 
《直解》弄到了,“循,顺也;齐,正也。年虽幼,能顺其正也。”这样解释,其实我不太懂。“顺其正”看其来不那么恰当。张志聪也这么解释。

”方以智《通雅》则解为:“言圣徧知而神迅也。” 这个倒是没看到呢。
说点大话,”神迅“二字也没我自己解释的好。 HEHE 。。 我不从字来解,从意来解

因为对文言理解不好(我只学过二类语文),这个”齐“字,我还一直有点看齐,对齐,达到的意思。 这个可能有点见笑了。
 
迅,速也,快的意思,现代讲“反应灵敏快捷”义吧。徧知,指知识面广吧。
 

能不能这样理解
所谓的顺正就是能够按照天地之道行事
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做事符合客观规律。而不受年纪的因素影响。

至于成而登天
应该是指,黄帝得道升天的意思吧。
 
两年前,本人有过解释,粗鄙不当法眼,请朋友们指正: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释义
内经第一篇第一句:
昔在黃帝,生爾神靈,弱而能言,幼爾循齊,長爾敦敏,成爾登天。
这是讲什么?一看,哇!太神了!简直不是人啊,是神!高不可攀。
如果不是人,是神,就不会讲人话,只能讲神话。而我们看后面讲的明明白白全是人话,所以应当“人性”地看待这开篇语。

生下来知道吃奶、眼明能看;(神、靈)
到了该说话的时候语言发育很好;(能言)
到了社会行为发育的时候,行为符合规范;(循齊)
青春期以后,有仁爱敦厚的群体爱心和灵敏的思维与行动;(敦、敏)
成年后一切作为顺乎天道自然。(登天)

这看似很平常的事,并不是大多数人能做到的。生、幼在天,尚能者多,长成多染习,登天者难。登天者何,合乎天道自然之谓也。

一己之见,并无贬圣之意,请教大家!
 
《素问•上古天真论》“幼而徇齐”小识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1. 历代注家及日本学者对“幼而徇齐”的注释

唐•王冰注云:“徇,疾也。”
明•吴昆《素问吴注》:“徇,从善无我也。齐,与善为一也。”
明•张介宾《类经一卷•摄生类一》:“徇,顺也。齐,中正也。”
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郑、裴俱训曰:‘徇,疾;齐,速。言圣德幼而疾速也。’”
清•张志聪《素问集注》:“徇,音循。……徇,顺;齐,正。”
清•高士宗《素问直解》:“徇,顺也。齐,正也。”
日本•丹波元简《素问识》:“按《礼记•曲礼》:‘十年曰幼。’《通雅》云:‘《史》黄帝幼而狥齐。’注:‘狥,迅也。齐,疾也。’《家语》作‘睿齐’,《大戴礼》作‘慧齐’。智按《尔雅》:‘宣徇,遍也。’狥乃徇之讹,言圣哲遍知而神速也。考王‘徇’训‘疾’,马本作‘狥齐’,并非也。《西都赋》注:引孔安国《尚书传》注‘徇,循也。’”
日本•森立之《素问考注》:“《说文》:‘幼,少也。’《曲礼》:‘人生十年曰幼学。’《尔雅•释言》:‘幼,稺也。’《仪礼•丧服传》‘子幼’注:‘子幼谓年十五已下。’ 徇,即‘侚’俗字。《说文》:‘徇,疾也。’《广雅•释诂》:‘侚齐,疾也。’《史记》作‘侚齐’,《大戴礼》作‘睿齐’,亦作‘慧齐’。按:‘侚’字或作‘徇’者,增画之例也。”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徇齐,疾速。此指思维敏达,领会事物快捷。徇,同侚,疾也;齐,作速解。《史记》五帝纪:‘幼而徇齐。’集解引裴骃曰:‘徇,疾;齐,速也。’”

2. 考识:

按:《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之语,系王冰抄袭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所补而成。如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按:‘生而神灵’四句,与《史记》同,其‘成而登天’,则曰‘成而聪明’。又见《大戴礼》文、《家语•五帝德篇》。孔子曰:‘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哲睿齐庄,敦敏诚信,长而聪明。’”
日本•丹波元坚《素问绍识》:“以上六句,疑王氏所补,非古经之文。何以言之?此篇全氏训解在第九卷,倘使其本果有此六句,则是帝始末退在末卷,万无此理。盖王氏移《天真论》置之于八十篇之上,并添改其起语也。其文取之于《史记》、《大戴礼》及《孔子家语》,改‘聪明’作‘登天’,冠以‘昔在’二字,盖摹仿《尧典•序》,而乘以‘乃问天师曰’一句,组织痕自不可掩矣。顾全氏之旧,犹是不过‘黄帝曰问’四字而已。林亿等专奉王氏如此,七句既信为古经之真,故置而不校也。”
日本•伊泽裳轩《素问释义》:“小岛春沂曰:‘《遐年要钞》引《太素经》作[黄帝问于岐伯曰]七字,此足以为确徵也。’ 信淳按:《千金方》亦作七字。”
而孙思邈《千金方卷二十七•养性•养性序第一》有“黄帝问于岐伯曰”之语,并无以上六句之语。“黄帝问于岐伯曰”乃《素问》多篇之体例也。
另外,《史记•五帝本纪》“幼而徇齐”【集解】骃案:“徇,疾。齐,速也。言圣德幼而疾速也。【索隐】……言黄帝幼而才智周遍,且辩给也。”
因此,马莳及日人•丹波元坚等以上所论,甚为有理,王冰次注《素问》时,曾重新编排原文,并有增补。《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篇题目下《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在第九卷,王氏重次篇第,移冠篇首。今注逐篇必具全元起本之卷第者,欲存《素问》旧第目,见今之篇次,皆王氏之所移也。”

【语译】幼而徇齐: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的很快。(比喻非常聪明)

2010-06-24.
 
徇、侚、狥,三字乃通假字。

《说文》:“徇,疾也。”迅速、敏捷之义。
《尔雅·释诂下》:“齐,疾也。”邢昺疏:“齐,急疾也。”《诗经·小雅·小宛》:“人之齐圣,饮酒温克。”王引之述闻:“齐者,知虑之敏也。”迅速、敏捷之义。
《尔雅·释言》:“疾、齐,壮也。”【注释】疾:急速,快速。齐:疾,敏捷,快速。壮:引申为能力强,办事迅速。
《广雅•释诂》:“侚齐,疾也。”同义词连用,乃迅速、敏捷之义。

中医经典著作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不知。俗话说:“一个儒生半个医”,不无道理。
 
识字,是儒生的事;治病通理,是医生的事。
医生能识字更好,儒生识字未必是医,故言“半个”。

此篇,在知生理,戒神化。如此可也。
当然,详解字义,上追原始本义,更好。
 
本人是个文字工作者,对中医也挺感兴趣。这里从古汉语角度谈谈对“幼而徇齐”的理解。说得不对请指正。
这句关键是“徇”字怎么解,看了以上各位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这几个解释:1,迅疾、敏捷;2,周遍;3,顺。
我这里先谈谈这三个解释的来源,再提出我的看法。

《汉书·艺文志》录有《黄帝内经》,证实至晚在西汉时期就有这么个传本。这个本子与今天我们看到的传本是否一致姑且不论。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写黄帝的五句是这么写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除了末句,其他和今本《黄帝内经》一样。但是唐代司马贞注解《史记》的《索隐》认为司马迁这几句是抄《大戴礼记》,《大戴礼记》写的是“幼而睿(叡)齐”,还有一个版本是“慧齐”。这样至少有三种说法。“睿齐”“慧齐”我们暂时先搁一边。先回到“徇齐”的三种解释。这三种解释都能在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下简称“说文”)中找到根据。我写这么一段就是想说要以汉朝人的看法解读汉朝人看的书。后世的注解都离不开说文的范畴。

1,把徇解释为迅疾的,是认为双人“徇”与单人“侚”通假。说文“侚”:疾也。
2,把徇解释为周遍,是秀才认字读半边,认为旬是徇的意符。说文“旬”:徧也。十日为旬。甲骨文“旬”像个蜗牛壳的螺纹,其实是“十”的尾巴带卷,表示十日一循环。引申作为徇的意思就成了周遍。
3,把徇解释为顺,是认为“徇”与“循”通假。说文“循”:行顺也。

再看说文怎么解释“齐”:禾麦吐穗上平也。就是说谷子和麦子吐穗时长得一般高。有句成语叫见贤思齐。就是看到贤人想和他一样杰出。上面三种解释和“齐”都不怎么搭。

再看“睿齐”,说文认为“睿”是“叡”古时的写法(说文已经是汉时,它里面说到“古文”要追溯到先秦时期)。说文“叡”:深明也。通也。金文“睿”的写法表示一个人站在沟壑边上往下看,睿的“目”上面的部分和“壑”的左上角部分是一样的。所以引申为能看透,睿智。这样“幼而睿齐”的意思就是说黄帝年幼的时候就有等齐成人般的睿智。“慧齐”也可以作相类似的理解。说文“彗”:扫竹也。就是竹子做的扫帚,所以“彗星”又称“扫帚星”。“彗”下加个“心”,正好用禅宗的一首诗来解释: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所以慧就是给心除尘。“慧齐”就是说黄帝的智慧等同高人。

结论:“睿齐”“慧齐”“徇齐”都是流传过程中因为不容易解读或者传写错讹等多种原因带给今人的困惑,包括错简也有可能。我个人的看法是可能最早的版本是“幼而睿齐”(“慧齐”境界似乎太高有点玄,《索隐》也以“通”之意解释“徇”,《史记集解》引《墨子》曰“年逾十五,则聪明心虑无不徇通矣”为证,“徇”“通”互训);然后“睿”和“循”,都带“目”,在传写中易混淆,“循”又进一步被“徇”借代。这样睿齐就成了徇齐,造成今日歧义纷呈。
 

附件

  • 3.1 KB 查看: 62
本人是个文字工作者,对中医也挺感兴趣。这里从古汉语角度谈谈对“幼而徇齐”的理解。说得不对请指正。

首先对你的研究精神表示赞赏,其次对你以己之意随意解释经文很不以为然.如果按你动不动就拿错简来乱解释,那整个内经都得要改写了.我们中医就是被你们这些不懂医的文人秀才给误导了.理解内经我认为一个是咬文嚼字,你嚼不清楚不能随便就改字;其次是要有常识,我觉得古人对一个孩子的夸奖,不是在他有多聪明,而是他有多听话多守规矩,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黄帝在内经里的角色,大部分时间都是虚心诚意的在向岐伯请教,这就是一个君王的风度.所以我认为徇就是愿意顺的意思,不用换别的字.
 
《直解》弄到了,“循,顺也;齐,正也。年虽幼,能顺其正也。”这样解释,其实我不太懂。“顺其正”看其来

我觉得你的感觉是对的.
 
首先对你的研究精神表示赞赏,其次对你以己之意随意解释经文很不以为然.如果按你动不动就拿错简来乱解释,

感谢您的回应。我是这样看问题的。在中医方面,我尊重专家意见,因为本人不是学医出身,但我的确喜欢中医文化。第二,从我的专业角度看,本人对古文、古籍版本学毕竟还是有些了解的。
有一点希望首先能和您达成共识,现在我们看到的《黄帝内经》的版本已经不是秦汉甚至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的样子了。那么,还原《黄帝内经》的原貌有什么办法?第一,最好现在能出土一个汉代帛书或者战国竹简《黄帝内经》,就像《老子》有马王堆帛书版本和郭店楚简版本,现在整理本出来了,《老子》不同版本间的流传差异很明晰,比如《老子》第一章王弼本作“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断句断在“有”字后面还是“欲”字后面历史上一直有争议,帛书本这句作“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这才知道较早的《老子》版本原来这句是这样的。问题是现在还没发现《黄帝内经》有这么一个比较古老的版本(根据郭霭春等整理的《黄帝内经素问校注》,现存能看到的《黄帝内经》版本最早的也就是金、元版本,今天我们手头看到的比较通行的版本都是明代顾从德本翻刻的),那么怎么办?
这就该用第二种办法。所谓校书四法:对校(不同时代版本对勘)、本校(以同一本书前后互证)、他校(以他书校本书)、理校(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用推理)。现在对校没有一个秦汉间的本子,我们还可以用后三种去校对《黄帝内经》。
所以我不是“以己之意随意解释经文”,我是有根据的。我用的其实是他校法、理校法。古人有些话,它不一定只出现在一本书中,因为思想是相通的,而它出现在不同书中时也可能会造成点小差异。比如这句《黄帝内经》“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史记》里面就写成“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说明这句话的大意可能是秦汉间人一种共识,你用我也用,但司马迁是史家,很严谨,所以可能他怀疑黄帝最后“成而登天”有些飘渺无踪,改成了“成而聪明”。但对于“幼而徇齐”这句,唐代司马贞写的《史记索隐》就注明“《孔子家语》及《大戴礼》并作‘叡齐’,一本作‘慧齐’。叡,慧,皆智也。太史公采《大戴礼》而为此《纪》,今彼文无作“徇”者。史记旧本亦有作‘濬齐’。盖古字假借‘徇’为‘濬’,‘濬’,深也,义亦并通。”这至少是唐人的一种看法,不是我个人的随便瞎说。
我只是希望引入一些古籍版本方面的专业知识去更好地为整理、理解中医古籍服务。
 
本帖最后由 文子医生 于 2014-8-26 09:51 编辑

的确喜欢中医

谢谢你的回复!我说话有点直,有得罪之处请见谅!你的古文知识渊博,我没有质疑。我虽然针灸临床20年,虽然家里老人是搞文字考古历史的,但是我并不能说博览群书,这几年只是反复的看内经尤其是灵枢然后就是做临床。我感觉内经的话字字珠玑,我按自己的理解验之临床,大多效果很好。几年读下来,我很有感触的就是历代解释的误导,我是针灸本科,按理说我们光针灸学习就分经络学,腧穴穴,针灸治疗学。经络学是要求背的内经原文的循行和主病。但是看内经以后,我发现很多重要的东西关键的东西都被忽略了。很多方法的解释不对。尤其是解释不通就说是假借,由此歪曲了原意。你知道西方的圣经书吗?耶稣是2000年前的人,和内经时代差不多。所有的天主教基督徒对圣经的态度是:在抄写的过程中有不理解,只是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看法,绝对不会随意按自己的意思改动,所以现在的圣经版本和考古发掘出来的羊皮卷没有太大出入。对我来说,内经就是我的圣经,我看内经的前提是内经不会错,如果我不能理解是我的资质不够,我首先做的就是反复去咬文嚼字结合临床试图理解。而不是怀疑它的真伪和错简。有点迂腐啊。但是多次这样通过其后继续看书还有结合自己和他人的临床经验,确实又加强了我对内经的不加怀疑。
至于你说“成而登天”需要改成“成而聪明”。我觉得不是这样,“成而登天”登天在古代不是当皇帝的意思吗?黄帝时代不是世袭制,有能力被大家公推为皇帝,皇帝就是天啊,当皇帝就是登天一点都没错啊。改称“成而聪明”有点滑稽。你不觉得吗?
希望以后互通有无,欢迎你多去解释和临床相关的经文,运用你渊博的古文知识,和我们做临床的一起分析讨论,真正为中医的传承一起做贡献。
其实我才不在乎黄帝幼而徇齐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只是对你擅自改动经文有意见才较这个真的。
 
本帖最后由 风舞回天 于 2014-8-26 12:31 编辑

我其实也是尊崇经典的,我不会擅改经典原文。整理古籍虽然用校书四法,但我也推崇另一条原则就是可以出校记但不能擅改底本,这点相信我们能沟通。我此前听徐文兵先生讲《黄帝内经》从而对这本中医经典发生兴趣,只是此前读古籍养成了习惯要明目录版本流传、择善本而从之,所以可能不知天高地厚就在这里发言说说自己的理解,未必正确,以后如有不解处,还请多多指教。
您说的互通有无,非常同意。还是《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就可以举个例子,能否请您一起探讨。比如这句说男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明代顾从德本的版本就是这样写的,我不知道您手头的版本是否与之一样。但日本古代汉医学家丹波元坚认为,“八八”应该移到“天癸竭”前,所以今天一些整理本就作“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丹波元坚是运用本证和理证来改的。因为在经文“四八”文下有王冰次注“丈夫天癸,八八而终”,那么“天癸竭”当属“八八”之文内,此其一。前言女子“七七天癸竭”,则男子当对应为“八八天癸竭”,此其二。七八既已“形体皆极”,而八八唯“齿发去”,似重轻倒置,扦格难通,此其三。故丹波元坚在《素问绍识》“七八”条下说道:“推上下文‘天癸竭’云云四句,似宜移于‘八八’下,恐是错处。然前注无敢言及者,不能无疑。”
从您临床看来,一般男子“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是否应该在八八六十四岁之后,而不应是在七八五十六岁后?
 
本帖最后由 文子医生 于 2014-8-26 21:45 编辑

就是可以出校记

我认为不能乱改。结合前文女子二七天癸至,男子二八天癸至,女子七七天癸绝,当然男子是七八天癸绝了。男女有差别,但不会差别太远。但是男子天癸绝只是精少,无子要到八八,八八是天癸尽。这个”绝“不是我们理解的一点没有的意思,绝的本义是以刀断丝,所以绝不等于尽。原文不是很清楚吗?丹波元简乱来!那有精少和无子在一起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