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2/27
- 帖子
- 726
- 获得点赞
- 11
- 声望
- 18
- 年龄
- 63
对三部六病,在下是后学,但感觉很对路。个人浅见,刘老三部六病对中医学的贡献不亚于张锡纯老先生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张先生的书我学的挺早,是小字的合订本,天长日久,都翻烂了(印刷用纸特别薄)。由于大多是张先生亲身验证的,所以从医话到医案到本草,读来如临其境,引人入胜。尤其对石膏、熟地、山萸肉、黄芪、附子、人参等药的心得,实属罕见。
但张先生的书好像也有不足:散。缺少提纲挈领的东西。
《医学衷中参西录》学了很多,颇有收获。但都是一点对一点,很散碎,即所谓的见招拆招,心中不是很有定见(当然了,这可能是后学用功不到所致,亵渎张公了,在下先告罪)。
与此相对,刘老先生的三部六病,既辨病、也辨证,一病一主方、合病用合方,辨证出入。尤其强调守方:病不变、方不变。而且,根据病变部位、性状等,见病即知方向。再就是所传知识均为刘老讲述、学生记录,不同时间的资料相互印证,没有后人的修饰、附会。有了这几点,我感到,三部六病容易学、容易记、容易用、有定见,不茫然,最重要的是疗效好、易重复。
从2011年7月23日始,托中医药论坛的福,在下得以私淑马文辉主任,并蒙马老师赐书,开始系统学习刘绍武老先生的三部六病,现已能摸索着使用其理、法、方、药了。当然这只是初步,在论坛诸公的扶持下,假以时日,自觉还会进步的。
张先生的书我学的挺早,是小字的合订本,天长日久,都翻烂了(印刷用纸特别薄)。由于大多是张先生亲身验证的,所以从医话到医案到本草,读来如临其境,引人入胜。尤其对石膏、熟地、山萸肉、黄芪、附子、人参等药的心得,实属罕见。
但张先生的书好像也有不足:散。缺少提纲挈领的东西。
《医学衷中参西录》学了很多,颇有收获。但都是一点对一点,很散碎,即所谓的见招拆招,心中不是很有定见(当然了,这可能是后学用功不到所致,亵渎张公了,在下先告罪)。
与此相对,刘老先生的三部六病,既辨病、也辨证,一病一主方、合病用合方,辨证出入。尤其强调守方:病不变、方不变。而且,根据病变部位、性状等,见病即知方向。再就是所传知识均为刘老讲述、学生记录,不同时间的资料相互印证,没有后人的修饰、附会。有了这几点,我感到,三部六病容易学、容易记、容易用、有定见,不茫然,最重要的是疗效好、易重复。
从2011年7月23日始,托中医药论坛的福,在下得以私淑马文辉主任,并蒙马老师赐书,开始系统学习刘绍武老先生的三部六病,现已能摸索着使用其理、法、方、药了。当然这只是初步,在论坛诸公的扶持下,假以时日,自觉还会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