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学脉诊的几个小心得

一浩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1/11
帖子
51
获得点赞
1
声望
0
1,要理解一套完整和系统的脉理.

2,要多临床多练,摸得多了自然对脉的常与变就可以了然于心了.

3.最好是先把完脉再问症,以看是否对得上自己的诊断.这样时间久了能积累很多好的经验.

4.最好看看西医的解剖学,了解人体的脏腑器官的具体位置.有利于提高脉诊的准确性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
从这个角度入手比 沉浮滑容易多了
号脉中左手寸脉能摸到 代表心脉正常 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 大多都有心悸 接不上气的现象
左手关脉 正常为不强不弱 太强说明肝气太盛 , 太弱 也不行 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
左手尺脉 太弱 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
右手寸脉 太弱为肺虚 一般有咳嗽现象 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 太弱为脾弱 有便溏 腹痛一类 太强 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 大多腰痛 身上沉困


以上是我一点心得,希望为大家指点方向,请深资中医,老中医们不要把我批评的体完无肤。
 
感谢楼主分享,细心学习体会中
 
最好是先把完脉再问症,以看是否对得上自己的诊断.这样时间久了能积累很多好的经验。

赞成!
 
感谢楼主!!!!!!!!!!!!!!!!!!
 
欢迎楼主前来交流自己的心得和经验
 
感谢楼主分享,细心学习体会中
 
感谢分享!学习了
 
最好看看西医的解剖学,了解人体的脏腑器官的具体位置.有利于提高脉诊的准确性?要是盯住这个,中医的气化何在?
 
寸关尺分候脏腑之法,既不实用,亦不可取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中医言脉,虽有寸口分部之法、人迎寸口之法、三部九候之法、轻重分候之法,实皆不适用。必不得已而采用旧说。可依《难经》,寸以候头至胸,关以候自膈至脐,尺以候自脐至足。《医宗金鉴》谓:‘脉象浑一,并不两条,亦不两截。’足以证三部配合脏腑之无理矣。李时珍谓:‘余每见时医于两手六部之脉搏按之又按,曰某脏腑如此,某脏腑如彼,犹若脏腑于两手之间,可扪而得,种种欺人之丑态,实则自欺之甚也。’夫脉不可独凭,与望闻问合参则为共通之诊,以为医者施治之准则也。”

“脉分部位之误:脉分三部,所以为切脉用三指也。用三指切脉,所以便别脉状也。弦紧虚实大小等脉状,非以三指察之则不明,若今西医仅以至数诊脉,则只取一部用一指足矣。脉分九候,所以便诊脉也, 浮沉虚实牢革诸脉,非举(浮按)、按(中按)、寻(深按)三法候之则不明,此至浅易明之事也。乃前人竟有以三部配三焦者,以九候配天地人者(均见素问三部九候论),则推理过当之谈虽非合理,尚无大过。其牵强附会遗害后世者,莫如以脏腑配当三部之说。

夫寸关尺三部之分,原为取便诊脉,前人不于脉与疾病影响上求确当之理解,无端而以脏腑部位配当之,几于治丝益纷矣。考素问、难经、中脏经诸古书,虽已以五脏配当之,然不分左右。自王叔和以后,则凿然分左右,配以五脏六腑矣。兹取六家之说比较之:

王叔和李 杲滑 寿喻嘉言李士材张景岳
左寸心、小肠心、小肠心、小肠心心、膻中心、心包
左关肝、胆肝、胆肝、胆肝、胆肝、膈肝、胆
左尺肾、膀胱肾、膀胱肾、膀胱肾、膀胱、大肠肾、小肠、膀胱肾、膀胱、大肠
右寸肺、大肠肺、大肠肺、大肠肺肺、胸中肺、膻中
右关脾、胃脾、胃脾、胃脾、胃脾、胃脾、胃
右尺肾、膀胱命门、三焦三焦、心包肾、三焦小肠肾、小肠命门、三焦、小肠

上六家皆医界之名家,对脏腑任意配当如此矛盾,则其说尚足信赖乎?尝考《千金方》《伤寒论》,均无此说,即看紫虚《四言脉诀》亦谓:“左主司官,右主司腑”,对六腑亦不肯板言某部属某也。故吴草庐知之,则曰:‘医者以寸关尺辄名之曰,此心脉,此肺脉,此肝脉……者非也。五脏六腑凡十二经,两手寸关尺,皆手太阴之脉也……为六脉之大会,以占一身焉。’李时珍知之,则曰:‘两手六部皆肺之经脉,特取以候五脏六腑之气可耳,非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又曰:‘每见时医于两手六部之间,按之又按,曰某脏腑如此,某脏腑如彼,俨然脏腑居于两手之间,可扪而得,种种欺人之丑态,实则自欺之甚也。’张石顽知之,而对惑人三部分别脏腑之问,则曰:‘皆是也,皆非也,似是而非者也。’语曰:‘山川而能语,葬师食无处,脏腑而能语,医师色如土。’其脏腑配当三部之谓矣。

前人之不信配当脏腑三部者,转而奉难经之说以为圭臬,《难经•十八难》曰:‘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按《难经》此说,与《内经》‘上以候上,下以候下’,以脉之上中下三部,诊人身之上中下三部相合。后世徐春甫《古今医统》即据此说立论,谓:‘寸部候上自胸、心、肺、咽、喉、头目之有疾也;关部候自胸膈以下至小腹之有疾也;尺部候自少腹、腰膂、膝、胫、足之有疾也,大小肠、膀胱皆在下也。’吴鹤皋脉语,丹波元坚脉学释要,皆主此说者。按:以吾人平日经验,此说虽非绝对正确,殆亦可信从也。”
(摘引自《杨则民论脉诊》)

上述所论乃近代中医大家杨则民对脉象的客观评说,此言甚是。临床寸关尺分候脏腑之法实皆不适用,亦不可取。

2010-1-26.
 
都很有道理
两个都学习了
 
回复 12# 河间金栋


那请问 如何以脉诊病 才是 比较可取 的 呢?
 
说的这些都很实用 病也常见呢……只是还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希望你继续晒给大家看
 
好东西呀 呵 学习了
 
一、 脉诊的基本理论
1、切脉的意义:
脉诊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诊察步骤和内容。脉诊之所以重要,是由于脉象能传递机体各部分的生理病理信息,是窥视体内功能变化的窗口,可为诊断病证提供重要依据。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辨别病证的部位:如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
2辨别病证的性质: 如迟脉、紧脉主寒,数脉、滑脉主热。
3辨别邪正的盛衰:如虚脉主正气虚,实脉主邪气实。
4辨别病证的进退:如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像。
2、中医切脉的特点
1中医脉象的构成元素包括脉博的位置、速率、节律、形态、势力(气势力量)五种。
2脉诊学是一门深奥的经验医学知识,具有的技巧很多,必须熟悉理论,然后勤于实践。
3脉象与病症有不相符之处,诊断时要运用从舍方法来处理脉象。
3、脉象的取舍(脉症顺逆与从舍)
脉象的取舍是指从脉和症的相对应性来判别疾病的顺逆和何时取脉或何时取症。这说明脉象是疾病表现的一个方面,不是全部,只能把脉象当作一个方面的信息为诊断作参考,要全面运用四诊合参,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1脉症顺逆
脉症顺逆是指从脉症的相对应、不相对应性来判别疾病的顺逆(顺逆是指疾病顺利进展与否,邪气与正气的关系),如:
脉症相应——脉与症候相一致:表证见浮脉,热证见数脉为顺。
脉症不相应——脉和症候不一致,如表证见沉脉,热证见迟脉为逆。
脉症相应——暴病、新病见浮、洪、数、实为顺,说明正气充实能抗邪。久病、旧病见沉、微、细、弱为顺,说明邪衰正复有望。
脉症不相应——新病见沉、细、微、弱,说明正气已衰。久病见浮、洪、实为逆,说明正气已衰,邪气不退。
2舍脉从症,舍症从脉(症真脉假,症假脉真)
症真脉假——舍脉从症,即不考虑脉象的意义,只考虑症的意义。如:症见腹胀闷,疼痛拒按,大便干燥,舌红苔黄厚焦躁,脉沉细——真症,为里热证,取其症;脉沉细为脉假(脉沉细主虚寒);这时要舍脉。
症假脉真——舍症从脉,即不考虑症状的意义,而考虑脉象的意义。如:症见四肢冷,大便闭,腹痛腹胀,脉滑数——症假(似为寒盛证候),舍症;脉滑数为脉真,是里热壅盛的表现,这时要取脉。
4、三部九候的应用
疑难病运用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和三部举按寻,一般情况下不用九候。
5、正常脉象——胃、神、根
在中医理论中,正常脉象可以用“胃、神、根”三个字来概括。正常脉象的形象特征是:寸关尺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5至,相当于72-80次/分(成人),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部沉取有一定的力量,并随生理活动、气候、季节和环境等的不同而有相应变化。
1有胃
“有胃”是指指下具有从容、徐和、软滑的感觉。平人脉象不浮不沉,不疾不徐,来去从容,节率一致;即使是病脉,不论浮沉迟数,但有冲和之象,也是“有胃气”。
2有神
“有神”是指脉率整齐、柔和有力。即使微弱之脉,但未至于散乱而完全无力;弦实之脉,仍感柔和之象,皆属“有神气”。反之,脉来散乱,时大时小,时急时徐,时断时续,或弦实过硬,或微弱欲无,皆是“无神”。
3有根
“有根”主要表现为尺脉有力、沉取不绝两个方面。若病重,但尺脉沉取尚可摸得,则为肾气不绝,尚有生机;相反,若尺脉沉取不应,说明肾气已败,病情危笃。
6、脉象的生理变异
1个体因素的影响:性别、年龄、体质、脉位(斜飞脉、反关脉)对脉象的影响。
2外部因素对脉象的影响:情志、劳逸、饮食、季节、昼夜、地理环境等对脉象的影响。
二、病理脉象解析
1、28脉的分析(独立脉象)
1 以脉位异常为主的脉象——浮、濡、芤、革、沉、伏、牢、短、长
“脉位异常”的概念:指脉体位置发生了上下、左右等的位置性质的变化。举例:
1)浮脉: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不足。主病表证、虚证。
2)濡脉:脉象特征——浮而细软,不任重按,重按不显。主病虚证、湿证。
濡脉脉象分析:脉居浅位,即轻按即得,重按不足;脉体细小如线;脉管弹性无力。
3)沉脉:脉象特征——轻取不得,重按始得。主病里证。
沉脉脉象分析:脉位居深沉,轻、中等力量不能按及,重力才能按及。
4)短脉:脉象特征——首尾俱短,不能满部。主病气病。
短脉脉象分析:仅在关部搏动明显,寸、尺部模糊或不明显。
5)长脉:脉象特征——首尾端直,超过本位。主病脉长而强硬有力者为邪气有余。长而柔和者为正常脉象。
长脉脉象分析:脉管前后位置超过寸、关、尺三部,脉体长且直。
6)芤脉:脉象特征——浮大中空,如按葱管。主病失血、伤阴。
芤脉脉象分析:脉位浮即轻取即得;脉型为上、下、两旁皆见脉管,而独中空。
7)革脉:脉象特征——浮而博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主病精血大亏,阳气外浮。
革脉脉象分析:脉位浮即轻取可得;脉管外皮坚硬但中间空虚而不应指;整个脉管有如按在鼓皮上。
8)伏脉:脉象特征——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其脉位较沉脉更深。主病邪闭;厥证;痛极。
伏脉脉象分析:指力要重按致筋骨才能感觉到脉搏,甚至仍然难以感到有脉搏。
9)牢脉:脉象特征——兼具沉、弦、实、大、长五脉之象,坚牢不移。主病阴寒内实;疝气症瘕。
牢脉脉象分析:分别见沉脉、弦脉、实脉、长脉的分析。“大脉”之象为:脉体(脉管)宽大,但脉来气
势无汹涌之势。
2 以脉率异常为主的脉象——数、疾、迟、缓
“脉率异常”的概念:指脉博在每分钟之内的速率超过正常或低于正常。举例:
10) 数脉:脉象特征——脉率快速,脉率在90-139次/分(一息5至以上),脉律整齐。主病热证。(“一息”指正常人呼吸的“一呼一吸”的时间。)
11)迟脉:脉象特征——脉来缓慢,一息少于4至,脉律整齐。主病寒证。
12)疾脉:脉象特征——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每分钟140次以上)。主病阳抗阴竭,元气将脱。
13)缓脉:脉象特征—— 一息四至,来去缓怠或脉形弛纵,缺乏足够的紧张度;脉率稍慢于平脉而快于迟脉,主病湿证;脾胃虚弱;病久获治后,则为正气来复。
3 以脉律异常为主的脉象——促、结、代。
“脉律异常”的概念:指脉博节律不整齐。举例:
14)促脉:脉象特征——急数而又不规则,间歇性停顿。主病阳热亢盛。
促脉脉象分析:脉率急数,脉搏大于90次/分,脉律不规则停顿。
15) 结脉:脉象特征——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主病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癥瘕积聚,宿食内停等。
结脉脉象分析:脉来缓慢而又不规则的停顿,脉率小于或等于90次/分,脉律不规则停顿。
16) 代脉:脉象特征——脉来中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主病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仆损伤。
代脉脉象分析:脉率正常,60-90次/分。脉律有规则停顿。
4 以脉形异常为主的脉象——洪、细、滑、涩、弦、紧
“脉形异常”的概念:指脉博动时给人感觉其形态异常,包括搏幅和升降速度、表面光滑度、弹性、体积和指下面积等。举例:
17) 洪脉:脉象特征——脉体阔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衰。主病阳热亢盛,残阳外脱。
洪脉脉象分析:脉体阔大;搏幅大;升降速度极快有如“来时气势盛大汹涌,而去时气势减缓”;脉博动有力不虚。
18) 细脉:脉象特征——脉体细小,状若丝线,应指明显。主病虚证、湿证。
细脉脉象分析:脉博动时指下感觉脉体细如丝线状,有细线条的感觉。
19) 滑脉:脉象特征——脉搏来去流利圆滑,如盘走珠,应指圆滑。主病痰证、食积、实热证(正常人与妊娠期妇女也可见滑脉)。
滑脉脉象分析:脉搏动时指下感觉脉来流利,脉气势流畅;有如盘走珠而快速流过之感,表面光滑。
20) 涩脉:脉象特征——来去艰难应指涩滞,无润滑感(与滑脉相反),有如“轻刀刮竹”。主病涩而有力为实证、
血瘀、食积、痰阻;涩而无力为精伤、血少。
涩脉脉象分析:脉体搏动时无光滑感,脉流如艰难地流过,表面有细小的锯齿感觉。
21)弦脉:脉象特征——形直体长,如按琴弦。主病肝胆病、疼痛、痰饮、疟疾。
弦脉脉象分析:脉管体长、直;指下感觉如琴弦,紧张度稍高。
22) 紧脉:脉象特征——脉来绷急,状如转索。主病寒证、痛证、食滞胃肠。
紧脉脉象分析:脉体紧张度高,搏动时指下有脉流在旋转之感,脉应指有力。
23) 动脉:脉象特征——脉形如豆,滑数而短,厥厥动摇,关部尤显。主病痛证、惊恐。
动脉脉象分析:脉搏动的明显感觉主要在一个部位,多见于关部(即短);表面光滑,速度快(即滑数);搏动时还有如豆子在跳动。
5 以脉势异常为主的脉象——实、虚、弱、微、散
“脉势异常”的概念:指脉博气势、力量的改变。
24)实脉:脉象特征——寸、关、尺三部有力,有充实感。主病实证。
实脉脉象分析:脉体长、大,有充实感,脉势有力,脉位寸、关、尺三部举、按均有力。
25) 虚脉:脉象特征——脉博动时有空虚感、无力。主病虚证。
虚脉脉象分析:脉势无力,有空虚感;举、按、寻均无力。
26) 弱脉:脉象特征——极细软而沉弱。主病气血不足;阳虚。
弱脉脉象分析:脉博位置深沉(即沉脉),脉来博动时指下感觉脉体细如丝线状,有细线条的感觉(即细脉);脉弹性软;脉搏力量极弱。
27) 微脉:脉象特征——脉形细小,脉势软弱,按之欲绝,若有若无。主病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微脉脉象分析:脉博形如细线,无力无气,似有似无。
28)散脉:脉象特征——浮散无根,稍按则无,至数不齐。
散脉脉象分析:脉博位置浮(即轻按即得),稍用力按则无脉博可感觉到;脉博次数不整齐,不同“一息”之内或多或少;
2、 怪脉:包括危象之脉,多见于心脏病心衰、心律不齐,如釜沸脉、屋漏脉、雀啄脉、解索脉、鱼翔脉、虾游脉、弹石脉。
3、相兼脉
1 “相兼脉”的概念:相兼脉是指独立命名的脉象相互兼见合并,如:浮紧、浮缓、浮数、浮滑、沉迟、弦数、滑数、洪数、沉弦、沉涩、弦细、沉缓、沉细、弦滑等。
2 相兼脉的主病:是各脉主病的综合。如:浮数=浮脉+数脉,主病:表热。
 
寸关尺分侯脏腑之法既有理论意义又有临床指导价值,我在实践中以其指导临床收效匪浅,虽然不乏古今名家对此口诛笔伐,但作为医家我们只能当它乃一家之言一笑了之,绝不能偏听偏信,废除一条诊断途径。
 
很好的心得,希望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