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06/07 帖子 808 获得点赞 12 声望 0 年龄 51 2009/06/28 #21 煎得的汤液,放置后碗底出现的泥糊状物,可以加水搅混再服,或者干脆将整碗汤液搅拌后再服,不弃为宜,其它含此二药共煎所得汤液,均按此法服为宜。 学习了。原来就是不喝倒掉的。谢谢哦。
I iamllt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09/29 帖子 55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2009/12/10 #25 呵呵,中医的烦很多就烦在中药上 虽然现在有很多代煎业务但是还是不能做到想西药的药剂那样方便保存还有就是很多很好的方子基本都没有很对应的中成药 遗憾.
Y yuyuesq 惊鸿一瞥 发帖需要审核会员 注册 2009/12/22 帖子 2 获得点赞 0 声望 1 2010/01/31 #26 作者辛苦了,非常好的知识。再次学习了中药前面的几章。但是关于中药到底洗不洗,我认为还是要区别对待,当然大量是不宜洗的,但是如蝉蜕,现在的常常会有大量的泥沙,我认为可以另包洗洗,请指正
小 小太医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4/11 帖子 42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年龄 38 2010/04/22 #30 楼主对煎药的问题谈的很全面了,在此我想说说我的想法。第一,我认为煎药看的是药量而不是时间,伤寒论里一般对煎药的量的阐述是,水几碗煮取几碗或者水几升煎取几升,所以药是否熬好了,不单单看的是熬多长时间而且要看药汁的浓度与量,假设按照伤寒论水几升煮取几升,我相信这个时间一定是和火的大小直接联系的,所以煎药看时间是现代人较容易理解接受的方式的一种选择而已,并非先祖实意。第二,现代人煎药一律取用自来水泡药煎药,其实很多古籍上所写的煎药汤液选择是很讲究的,黄酒,苦酒,地浆水,淘米水,千扬水,晨井水,露水,甚至马尿等等,难道古人不知道河水或者井水直接熬药方便吗?古人也不傻,他们有意选择各种不同的煎药液体一定是有他们的道理的。我先谈这两点,希望大家思考下。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扪心自问,作为一个中医人又有多少去注意这些细节了呢?
楼主对煎药的问题谈的很全面了,在此我想说说我的想法。第一,我认为煎药看的是药量而不是时间,伤寒论里一般对煎药的量的阐述是,水几碗煮取几碗或者水几升煎取几升,所以药是否熬好了,不单单看的是熬多长时间而且要看药汁的浓度与量,假设按照伤寒论水几升煮取几升,我相信这个时间一定是和火的大小直接联系的,所以煎药看时间是现代人较容易理解接受的方式的一种选择而已,并非先祖实意。第二,现代人煎药一律取用自来水泡药煎药,其实很多古籍上所写的煎药汤液选择是很讲究的,黄酒,苦酒,地浆水,淘米水,千扬水,晨井水,露水,甚至马尿等等,难道古人不知道河水或者井水直接熬药方便吗?古人也不傻,他们有意选择各种不同的煎药液体一定是有他们的道理的。我先谈这两点,希望大家思考下。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扪心自问,作为一个中医人又有多少去注意这些细节了呢?
Z zhpl006 惊鸿一瞥 发帖需要审核会员 注册 2010/05/15 帖子 2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2010/05/15 #31 学习了 希望大家能接着讨论下煎药的细节问题 再出精华吧 楼上的顶你 思维很是紧密
L LuckyStar 惊鸿一瞥 发帖需要审核会员 注册 2011/08/25 帖子 4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2011/08/25 #36 现在已有中药科研企业将单味中药煎煮制成颗粒剂,药房配方时将单味的颗粒剂混合分包装,一般每剂药分装2^3包,患者服用时用开水冲服就可以了.这样就与中成药颗粒剂一样.服中药就与西药一样方便了.并且能保证质量.还有利于中医药走向世界.
现在已有中药科研企业将单味中药煎煮制成颗粒剂,药房配方时将单味的颗粒剂混合分包装,一般每剂药分装2^3包,患者服用时用开水冲服就可以了.这样就与中成药颗粒剂一样.服中药就与西药一样方便了.并且能保证质量.还有利于中医药走向世界.
南 南楚郎中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10/15 帖子 11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2011/10/18 #37 小太医 说: 楼主对煎药的问题谈的很全面了,在此我想说说我的想法。第一,我认为煎药看的是药量而不是时间,伤寒论里一 点击展开... 赞!我们中医现代化应该是让中医在现代有新的发展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把中医西医化。那只会把中医引入歧途!不知各位是否同意此观点
小太医 说: 楼主对煎药的问题谈的很全面了,在此我想说说我的想法。第一,我认为煎药看的是药量而不是时间,伤寒论里一 点击展开... 赞!我们中医现代化应该是让中医在现代有新的发展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把中医西医化。那只会把中医引入歧途!不知各位是否同意此观点
W wangdongxu282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1/30 帖子 10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2012/01/30 #39 柴胡 15g 黄芩 12g 半夏 9g 党参 20g 葛根 12g 羌活 12g 川芎 12g 白芷 12g 菊花 12g 枸杞子 15g 防风 10g 白术 12g 云苓 12g 砂仁 12g 木香 12g 香附 12g 苏梗 12g 甘草 3g 黄芪30g 桂枝9g 白芍20g 党参20g 白术12g 云苓12g 当归12g 丹参20g 砂仁12g 木香12g 焦三仙各12g 甘草3g 拿完药后忘了问煎药方法,想问您一下上述两方的具体煎药方法(请具体到煎药时间)。谢谢
柴胡 15g 黄芩 12g 半夏 9g 党参 20g 葛根 12g 羌活 12g 川芎 12g 白芷 12g 菊花 12g 枸杞子 15g 防风 10g 白术 12g 云苓 12g 砂仁 12g 木香 12g 香附 12g 苏梗 12g 甘草 3g 黄芪30g 桂枝9g 白芍20g 党参20g 白术12g 云苓12g 当归12g 丹参20g 砂仁12g 木香12g 焦三仙各12g 甘草3g 拿完药后忘了问煎药方法,想问您一下上述两方的具体煎药方法(请具体到煎药时间)。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