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1/09/01
- 帖子
- 1664
- 获得点赞
- 6
- 声望
- 0
小儿发热是指体温超过37.5℃以上的儿科常见病症。发热一症,儿科最为常见,很多急、慢性疾病均有发热、高热、或低热、或潮热。其多因外感六淫之邪、疫疠之气、或乳食所伤,或小儿疳积等,致卫阳郁遏,或里热内炽,或积滞郁久化热或气血不足,虚热内生而发为本病。
临床表现
外感风寒:发热恶寒、无汗、蜷缩畏冷、头痛身疼、鼻塞不通、喷嚏、鼻流清涕、咳嗽痰清、口渴不喝,二便正常,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露色淡。
外感风温:发热、口鼻气粗、鼻流黄涕、咳嗽痰稠、咽痛口渴、吮乳口热、自汗、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露、色紫红。
外感暑邪:壮热心烦、无汁或少汗、口渴引饮、或渴不欲饮、头昏身高、面赤唇红、或神昏抽搐、或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舌红苔白、脉浮洪数、指纹青紫。
里热内炽:壮热不休、揭衣去被、渴欲冷饮、大汗出,或日晡潮热、腹满痛、大便不通、或烦躁谵语、斑疹、血症、甚至神昏抽搐、苔焦黄起刺、舌红绛、脉滑数、指纹紫滞或透关射甲。
食滞发热:身热不扬、午后较重、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思饮食、夜卧不安、便秘或泻下酸臭、舌根色青、唇红、苔黄垢腻、脉沉滑、指纹紫滞。
疳积虚热:低热小退、形瘦毛枯、面色萎黄、口馋善饥、泻下酸臭、腹大胀满、或少气懒言、或颧赤盗汗、苔薄白或无、舌质淡或红、脉细弱或数、指纹淡浮细滞。
注意鉴别
小儿发热作为一个症状,可见于多种儿科疾病之中,唯辨明发热特点,方能审病求因,正确治疗。
发热恶寒:见于外感表证,为邪客肌表,卫阳遇遏,正邪相争的表现。
壮热烦渴:为里热炽盛,正盛邪实之象,表现为高热汗出,烦渴引饮。
阴虚潮热:为阴虚内热所致,以午后或入夜发热,五心烦热为特征,多伴有盗汗颧赤。口咽干燥等症状。
身热不扬:多为食滞,湿热郁蒸中焦所致。发热不甚多存午后,多伴有身重倦怠,胸闷呕恶、苔腻等。
日晡潮热:为肠胃燥热内结所致,于日晡阳明经气盛时而热甚,兼见痞满,燥实等脏腑实症。
注意事项
拔罐治疗本病,只对于发热一症起到治疗作用,对于继发于其它疾病之中的发热尚应配合其它疗法,对于原发疚病进行治疗,方可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小儿发热易食复,故热退后应注意饮食调养,以防发热再起。
治疗原则
外感风寒:宣肺解表。
外感风温:清肺解表。
外感暑邪:清暑泄热。
里热内炽:凉血清营。
食滞发热:消食导滞,清热开胃。
疳积虚热:健脾益气,消疳清热。
治疗操作
外感风寒:治疗选取风池、风门、外关穴。操作时,病人取坐位,选取中、小口径玻璃罐以闪火法吸拔诸穴10分钟,每日一次。
外感风温;治疗选取大椎、风池、尺泽穴。操作时,病人取坐位,选取三棱针点刺大椎穴后,再以中、小口径玻璃罐以闪火法吸拔诸穴10分钟,每日一次。
外感暑邪:治疗选取大椎、曲池、委中、阴陵泉、足三里穴。操作时,病人取坐位,先取三棱针点刺大椎穴后,再选取中口径玻璃罐以闪火法吸拔诸穴5分钟,每日一次。
里热内炽:治疗选取大椎、合谷、曲池、内关、水沟穴。操作时,病人取坐位,选取中口径玻璃罐以闪火法吸拔诸穴10~15分钟,每日一次。
食滞发热:治疗选取中脘、内庭、足三里穴。操作时,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选取中、小口径玻璃罐以闪火法吸拔渚穴10~15分钟,每日一次。
疳积虚热:治疗选取脾俞、胃俞、三焦俞、膏肓俞、中脘穴。操作时,病人取坐位,选取中口径玻墒罐以闪火法吸拔同一侧诸穴10~15分钟。第二天再以同法吸拨另一侧诸穴10~15分钟。双侧交替进行,每日一次。
临床表现
外感风寒:发热恶寒、无汗、蜷缩畏冷、头痛身疼、鼻塞不通、喷嚏、鼻流清涕、咳嗽痰清、口渴不喝,二便正常,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露色淡。
外感风温:发热、口鼻气粗、鼻流黄涕、咳嗽痰稠、咽痛口渴、吮乳口热、自汗、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露、色紫红。
外感暑邪:壮热心烦、无汁或少汗、口渴引饮、或渴不欲饮、头昏身高、面赤唇红、或神昏抽搐、或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舌红苔白、脉浮洪数、指纹青紫。
里热内炽:壮热不休、揭衣去被、渴欲冷饮、大汗出,或日晡潮热、腹满痛、大便不通、或烦躁谵语、斑疹、血症、甚至神昏抽搐、苔焦黄起刺、舌红绛、脉滑数、指纹紫滞或透关射甲。
食滞发热:身热不扬、午后较重、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思饮食、夜卧不安、便秘或泻下酸臭、舌根色青、唇红、苔黄垢腻、脉沉滑、指纹紫滞。
疳积虚热:低热小退、形瘦毛枯、面色萎黄、口馋善饥、泻下酸臭、腹大胀满、或少气懒言、或颧赤盗汗、苔薄白或无、舌质淡或红、脉细弱或数、指纹淡浮细滞。
注意鉴别
小儿发热作为一个症状,可见于多种儿科疾病之中,唯辨明发热特点,方能审病求因,正确治疗。
发热恶寒:见于外感表证,为邪客肌表,卫阳遇遏,正邪相争的表现。
壮热烦渴:为里热炽盛,正盛邪实之象,表现为高热汗出,烦渴引饮。
阴虚潮热:为阴虚内热所致,以午后或入夜发热,五心烦热为特征,多伴有盗汗颧赤。口咽干燥等症状。
身热不扬:多为食滞,湿热郁蒸中焦所致。发热不甚多存午后,多伴有身重倦怠,胸闷呕恶、苔腻等。
日晡潮热:为肠胃燥热内结所致,于日晡阳明经气盛时而热甚,兼见痞满,燥实等脏腑实症。
注意事项
拔罐治疗本病,只对于发热一症起到治疗作用,对于继发于其它疾病之中的发热尚应配合其它疗法,对于原发疚病进行治疗,方可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小儿发热易食复,故热退后应注意饮食调养,以防发热再起。
治疗原则
外感风寒:宣肺解表。
外感风温:清肺解表。
外感暑邪:清暑泄热。
里热内炽:凉血清营。
食滞发热:消食导滞,清热开胃。
疳积虚热:健脾益气,消疳清热。
治疗操作
外感风寒:治疗选取风池、风门、外关穴。操作时,病人取坐位,选取中、小口径玻璃罐以闪火法吸拔诸穴10分钟,每日一次。
外感风温;治疗选取大椎、风池、尺泽穴。操作时,病人取坐位,选取三棱针点刺大椎穴后,再以中、小口径玻璃罐以闪火法吸拔诸穴10分钟,每日一次。
外感暑邪:治疗选取大椎、曲池、委中、阴陵泉、足三里穴。操作时,病人取坐位,先取三棱针点刺大椎穴后,再选取中口径玻璃罐以闪火法吸拔诸穴5分钟,每日一次。
里热内炽:治疗选取大椎、合谷、曲池、内关、水沟穴。操作时,病人取坐位,选取中口径玻璃罐以闪火法吸拔诸穴10~15分钟,每日一次。
食滞发热:治疗选取中脘、内庭、足三里穴。操作时,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选取中、小口径玻璃罐以闪火法吸拔渚穴10~15分钟,每日一次。
疳积虚热:治疗选取脾俞、胃俞、三焦俞、膏肓俞、中脘穴。操作时,病人取坐位,选取中口径玻墒罐以闪火法吸拔同一侧诸穴10~15分钟。第二天再以同法吸拨另一侧诸穴10~15分钟。双侧交替进行,每日一次。
附件
-
7.4 KB 查看: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