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熟干地黄丸

名称: 熟干地黄丸别名:熟干地黄丸
组成: 熟干地黄1两,龙骨(烧赤)1两,黄耆(锉)1两,紫苏子(微炒)1两,蒲黄1两,当归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艾叶(微炒)1两,白矾(烧令汁尽)1两,阿胶(捣碎,炒令黄燥)1两,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
出处: 《圣惠》卷三十七。
主治: 内伤风冷,大便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粥饮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熟干地黄丸别名:熟干地黄丸
组成: 熟干地黄1两,当归3分(锉,微炒),防风半两(去芦头),萆薢1两(锉),黄耆1两(锉),续断1两,泽兰1两,芎?3分,五味子3分,白术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白薇半两,细辛半两,桂心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柏子仁3分,白茯苓3分。
出处: 《圣惠》卷八十一。
主治: 产后虚羸,及一切余疾。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温酒送下,日3次。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熟干地黄丸别名:熟干地黄丸
组成: 熟干地黄1两,山茱萸1两,薯蓣1两,白茯苓1两,石斛1两(去根),桂心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牛膝1两(去苗),巴戟1两,五味子1两,泽泻1两,黄耆3分(锉),天门冬半两(去心,焙),柏子仁1两,鹿角胶1两(捣碎,炒令黄燥),菟丝子1两(酒浸3日,晒干,别捣为末),肉苁蓉2两(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令干)。
出处: 《圣惠》卷七。
主治: 肾脏虚损,肌体羸瘦,骨痿无力,腰脚痠疼,小便混浊。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附注: 干地黄丸(《普济方》卷三十二)。
 
名称: 熟干地黄丸别名:熟干地黄丸
组成: 熟干地黄2两,川椒半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肉桂2两半(去皱皮),干漆(捣碎,炒令烟出)1两,萆薢(锉)1两,防风(去芦头)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川乌头(炮裂,去皮脐)1两,牛膝(去苗)1两。
出处: 《圣惠》卷二十七。
主治: 虚劳偏枯,气血不足,肢节无力。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熟干地黄丸别名:熟干地黄丸
组成: 熟干地黄2两,桂心1两,山茱萸1两,五味子1两,肉苁蓉1两(酒浸1宿,锉,去皱皮,炙令干),丹参1两,泽泻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钟乳粉1两,白茯苓2两。
出处: 《圣惠》卷四十六。
主治: 气嗽不止。下焦风冷,上攻于肺,心胸短气,四肢羸弱,饮食无味,虚损不足。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温水送下,日3次。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附注: 本方原名“熟干地黄散”,与剂型不符,据《普济方》改。
 
名称: 熟干地黄丸别名:熟干地黄丸
组成: 熟干地黄(焙干)4两,杏仁(汤退去皮尖双仁,炒,别研)1两半,牛膝(去苗,酒浸,焙)1两半,苦参(细锉,焙干)1两,菟丝子(酒浸,焙,捣)1两,肉苁蓉(酒浸,切,炒)1两,黄耆(炙,锉)1两,萆薢(炒)1两,桂(去粗皮)1分,青木香(生用)1分,诃藜勒(煨熟,去核)半两,升麻3分。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三九。
主治: 远年伤折,忽因风气不和,于旧伤处疼痛不可忍者。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空心温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除杏仁外,为细末,入杏仁别捣,再罗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熟干地黄丸别名:熟干地黄丸
组成: 熟干地黄(焙)5两,枳壳(去瓤,麸炒)5两,地骨皮(洗,焙)5两,菟丝子(酒浸,别捣末)5两,牛膝(酒浸,切,焙)5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八五。 功效:平补。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