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3/09
- 帖子
- 672
- 获得点赞
- 54
- 声望
- 28
我的经验是,买书要多。当然,是有选择地买。同时,你得认准几本核心书。这样才不至于心乱。
我的经验如下;
1.自己得有几本核心的理论书。所谓的核心书,就是你要认准的理论范围书。否则百医百论,你会被搞的稀里糊涂。
我自己认为的核心理论书是《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四圣心源》(包括黄元御全集)、傅青主的书(包括陈士铎的所有书,他们是一家,看过陈士铎的书就知道了,而且我分析他们应该是道家医派的),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唐步祺编撰的《郑钦安医书阐述》,李可主编的《圆运动的古代中医学》。以及山西的一些名医的书籍(我觉得他们和傅青主一派有很大联系)。自己的中医理论研究范围,就在这些书里翻来覆去地琢磨。我觉得应该不至于学的太偏。
还有很多药性的书,无论古代的,现代的,都值得看看。
个人经验,先看现代人写的药性、用药经验的书,更容易接受和入门。然后再慢慢涉及到古代的,就容易看的进去。
然后再去看理论书,医案什么的,理解起来就不是太晦涩。
2.有了自己认定的核心理论书后,再买其他的医书来看,就属于博览的性质了,我也买了很多核心以外的书,但并不指望自己每本都看完,两个作用:一是学习些其他门派啊、医生的经验心得,取长补短。二是可以换换脑子,因为每本书里,都有很多闪光点,学习起来就更有味道。这类书一般我都是东翻一下,西看一下,一般不会整本看完。但收获也不少,看里面的药性书相对还多些。毕竟能成为名医的,他们绝对是有自己的心得经验的。
3.我学中医的出发点主要是兴趣。所以,看书看的多而杂,且不失核心,这样学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如果抱着一本书从头看到尾,我估计我是没有这个兴趣的。毕竟是业余爱好,兴趣第一。当看书看得让自己的兴趣大减,这是得不偿失的。所以,保持兴趣常青,不妨多买些书翻阅,不求读完,但求有所得。时间长了,照样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4.我虽然有基本核心理论书,但是我并不是所有书都全部看完的。
《四圣心源》应该说全部看完了,但每次翻阅,都会有新得收获。说明我们所谓的看完一本书,是不能等同于理解了这本书的。常看常新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你看完了多少本书。从这个意义上说,多买些书看,是不会错的。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书,我就根本没从头到尾看完过,太晦涩了,但我经常用里面的经方给人治好了病。我自己的学习过程是:看经方的故事,更容易有所收获,更容易培养兴趣。我这里一再强调兴趣,就是因为,学中医,保持兴趣比学习本身更重要。对中医的兴趣没了,就不用谈学习中医了,毕竟大多数人并不可能成为一代名医的,大多情况下是能治疗家人、亲戚朋友的病就不错了。兴趣始终在,就会去看书,无论看什么书,终有一得,时间长了,积少成多,也会有所成的。所以,多买书看,也是保持兴趣的一种方式。我有一本《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的书,我最爱看的,是里面他提到的案例故事。我就是通过这些故事,记住了很多方子和治疗的一个大概思路的(每位名医说的,肯定不是全面的思路,都只是自己的个人理解和经验而已),没有这些案例故事,要我只盯着《伤寒论》里的条文看,我肯定会丧失兴趣的。顺便提一下,我看刘渡舟的书,是因为之前先看了他的学生郝万山的三十六首经方的故事一文,才兴趣大增的。然后一路看过来的,逐渐知道了很多各家各派的经方家的故事和书籍,才逐步步入经方的世界的。
《黄帝内经》我也没有从头到尾看完过,经常是在某本书里看到一些名医谈到的一些内容,才会去翻阅《黄帝内经》参阅一下,慢慢地,也累积了不少《黄帝内经》里的知识。
傅青主、陈士铎的书,得参考陈士铎的《本草新编》来读,因为他们对药的理解,很多是比较独特的,所以制定药方时,思路也是很独特的。《本草新编》里都有解释。陈士铎的书,我没买全集,是在网上书店里,把他所有的书买了单本的。翻阅起来比较方便。价格其实也更便宜。
其他的书,亦如是。
5.我的书桌上,书桌旁,床头上,沙发上,厕所,到处是一叠叠的各种医书,没事就抽一本翻阅着,不求有所成,但求有所得。一年来,自觉深有收获,以前很多茫然的问题,现在经过看书,思考,变得清晰起来了。有次在本书上看见“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这句话,我哑然失笑,这不是在说我吗。呵呵。我就经常在床头的一盏床头小灯下看书。
山东的名医孙朝宗有句话,叫“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就是说在看书时,要反复思考,不要人云亦云。看的书多了,杂了,就会发现,很多问题上,各家各派各人对医理,对药性的观点很多都是有冲突的。我们该何去何从?这都是我们要反复思考、实践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悟”的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关于何首乌这味药,很多名医说它好,古人说补血、今人又说可以补脑什么的。但清代的名医陈修园却对此药大加鞭挞,认为他性涩,对人有害,贬的一文不值,甚至达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那么到底谁说的对呢?我琢磨过很久,加上实践。最终得出的自己心得是:他们都说的对。何首乌补血,我没实践经验,但我在很多名医的医案,以及心得介绍里看到过很多案例。完全可以证明何首乌确实有补血作用,看看“太太口服液”成分就明白了。何首乌补脑,是因为它含卵磷脂,是大脑所需。我自己服用过,确实有效。但服用的量及次数多了后,就出现全身发热、口渴异常、大便干结的现象,服用滋阴生津的药物来解救都毫无效果。我后来琢磨出为什么了--何首乌有补的作用。是肯定的。但是它有个前提,你得没有肝热,肝瘀,以及肝郁之类的不良症状才可以(可以理解为肝实证吧)。因为何首乌性涩、入肝经(这里指的是制何首乌,生何首乌没体验过),它在肝内,血内,就不会是那么流畅流利的状态存在了(涩嘛)。一旦你肝本身有这些不良症状,何首乌就容易在你肝内加剧你的热、瘀,堵,导致身体出现负面反应。这就是陈修园所见识过的一些弊端吧。所以,我个人认为服用何首乌的时候,先得辨证。证不对头的情况,可以尝试考虑同时配伍一些疏肝、少量的活血化瘀的药。
还一个药物枸杞子也是类似的情况。肝不对劲的时候,服用枸杞子有负作用。这都是我总结名医的一些案例和自己的体会。
这些都是我在读了各种医书上理解的。如果读的书少了,集中了。那么所学所得自然也就少了。
好了,不多说了。罗嗦了这么多。以上意见,仅供参考,具体情况,大家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来看待吧。
我的经验如下;
1.自己得有几本核心的理论书。所谓的核心书,就是你要认准的理论范围书。否则百医百论,你会被搞的稀里糊涂。
我自己认为的核心理论书是《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四圣心源》(包括黄元御全集)、傅青主的书(包括陈士铎的所有书,他们是一家,看过陈士铎的书就知道了,而且我分析他们应该是道家医派的),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唐步祺编撰的《郑钦安医书阐述》,李可主编的《圆运动的古代中医学》。以及山西的一些名医的书籍(我觉得他们和傅青主一派有很大联系)。自己的中医理论研究范围,就在这些书里翻来覆去地琢磨。我觉得应该不至于学的太偏。
还有很多药性的书,无论古代的,现代的,都值得看看。
个人经验,先看现代人写的药性、用药经验的书,更容易接受和入门。然后再慢慢涉及到古代的,就容易看的进去。
然后再去看理论书,医案什么的,理解起来就不是太晦涩。
2.有了自己认定的核心理论书后,再买其他的医书来看,就属于博览的性质了,我也买了很多核心以外的书,但并不指望自己每本都看完,两个作用:一是学习些其他门派啊、医生的经验心得,取长补短。二是可以换换脑子,因为每本书里,都有很多闪光点,学习起来就更有味道。这类书一般我都是东翻一下,西看一下,一般不会整本看完。但收获也不少,看里面的药性书相对还多些。毕竟能成为名医的,他们绝对是有自己的心得经验的。
3.我学中医的出发点主要是兴趣。所以,看书看的多而杂,且不失核心,这样学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如果抱着一本书从头看到尾,我估计我是没有这个兴趣的。毕竟是业余爱好,兴趣第一。当看书看得让自己的兴趣大减,这是得不偿失的。所以,保持兴趣常青,不妨多买些书翻阅,不求读完,但求有所得。时间长了,照样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4.我虽然有基本核心理论书,但是我并不是所有书都全部看完的。
《四圣心源》应该说全部看完了,但每次翻阅,都会有新得收获。说明我们所谓的看完一本书,是不能等同于理解了这本书的。常看常新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你看完了多少本书。从这个意义上说,多买些书看,是不会错的。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书,我就根本没从头到尾看完过,太晦涩了,但我经常用里面的经方给人治好了病。我自己的学习过程是:看经方的故事,更容易有所收获,更容易培养兴趣。我这里一再强调兴趣,就是因为,学中医,保持兴趣比学习本身更重要。对中医的兴趣没了,就不用谈学习中医了,毕竟大多数人并不可能成为一代名医的,大多情况下是能治疗家人、亲戚朋友的病就不错了。兴趣始终在,就会去看书,无论看什么书,终有一得,时间长了,积少成多,也会有所成的。所以,多买书看,也是保持兴趣的一种方式。我有一本《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的书,我最爱看的,是里面他提到的案例故事。我就是通过这些故事,记住了很多方子和治疗的一个大概思路的(每位名医说的,肯定不是全面的思路,都只是自己的个人理解和经验而已),没有这些案例故事,要我只盯着《伤寒论》里的条文看,我肯定会丧失兴趣的。顺便提一下,我看刘渡舟的书,是因为之前先看了他的学生郝万山的三十六首经方的故事一文,才兴趣大增的。然后一路看过来的,逐渐知道了很多各家各派的经方家的故事和书籍,才逐步步入经方的世界的。
《黄帝内经》我也没有从头到尾看完过,经常是在某本书里看到一些名医谈到的一些内容,才会去翻阅《黄帝内经》参阅一下,慢慢地,也累积了不少《黄帝内经》里的知识。
傅青主、陈士铎的书,得参考陈士铎的《本草新编》来读,因为他们对药的理解,很多是比较独特的,所以制定药方时,思路也是很独特的。《本草新编》里都有解释。陈士铎的书,我没买全集,是在网上书店里,把他所有的书买了单本的。翻阅起来比较方便。价格其实也更便宜。
其他的书,亦如是。
5.我的书桌上,书桌旁,床头上,沙发上,厕所,到处是一叠叠的各种医书,没事就抽一本翻阅着,不求有所成,但求有所得。一年来,自觉深有收获,以前很多茫然的问题,现在经过看书,思考,变得清晰起来了。有次在本书上看见“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这句话,我哑然失笑,这不是在说我吗。呵呵。我就经常在床头的一盏床头小灯下看书。
山东的名医孙朝宗有句话,叫“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就是说在看书时,要反复思考,不要人云亦云。看的书多了,杂了,就会发现,很多问题上,各家各派各人对医理,对药性的观点很多都是有冲突的。我们该何去何从?这都是我们要反复思考、实践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悟”的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关于何首乌这味药,很多名医说它好,古人说补血、今人又说可以补脑什么的。但清代的名医陈修园却对此药大加鞭挞,认为他性涩,对人有害,贬的一文不值,甚至达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那么到底谁说的对呢?我琢磨过很久,加上实践。最终得出的自己心得是:他们都说的对。何首乌补血,我没实践经验,但我在很多名医的医案,以及心得介绍里看到过很多案例。完全可以证明何首乌确实有补血作用,看看“太太口服液”成分就明白了。何首乌补脑,是因为它含卵磷脂,是大脑所需。我自己服用过,确实有效。但服用的量及次数多了后,就出现全身发热、口渴异常、大便干结的现象,服用滋阴生津的药物来解救都毫无效果。我后来琢磨出为什么了--何首乌有补的作用。是肯定的。但是它有个前提,你得没有肝热,肝瘀,以及肝郁之类的不良症状才可以(可以理解为肝实证吧)。因为何首乌性涩、入肝经(这里指的是制何首乌,生何首乌没体验过),它在肝内,血内,就不会是那么流畅流利的状态存在了(涩嘛)。一旦你肝本身有这些不良症状,何首乌就容易在你肝内加剧你的热、瘀,堵,导致身体出现负面反应。这就是陈修园所见识过的一些弊端吧。所以,我个人认为服用何首乌的时候,先得辨证。证不对头的情况,可以尝试考虑同时配伍一些疏肝、少量的活血化瘀的药。
还一个药物枸杞子也是类似的情况。肝不对劲的时候,服用枸杞子有负作用。这都是我总结名医的一些案例和自己的体会。
这些都是我在读了各种医书上理解的。如果读的书少了,集中了。那么所学所得自然也就少了。
好了,不多说了。罗嗦了这么多。以上意见,仅供参考,具体情况,大家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来看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