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3/22
- 帖子
- 766
- 获得点赞
- 6
- 声望
- 0
药王孙思邈云.. 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医国是指社会因素,医人是指心理因素,医病是指生物因素。
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
古之神圣之医,能疗人之心,预使不致于有病。
提出情志转移法,情志相克法,情去疏导法等心理保健方法。
养生,在儒. 道. 释三家中,儒家讲中庸,道家讲守中,释家讲中道。
不知易,不可以言医。医易之精妙之处就在于她把人投放到天地之间去,从天地人三位一体去考察人的生理. 心理及病理。
乾为大脑,大脑为元神之本源,主宰着人的精神. 思维和行动,指挥着人体脏腑. 组织的各种动作的协调。
运用前人经验,必须结合辨证论治,才不会受古方的束缚。
病机,病之机要也。
病机者,根于中而发于外。
病机,是指疾病的病因,病位和疾病的发生. 发展. 变化转归等。
治病掌握了疾病机要,则用力小而收效大。
素问,病机十九条,从复杂的病情牛加以分析归纳,由博返约地指出-种辨证求因的方法。
脾胃此脏喜新而恶陈,常令滋润,无使于涸。
方不对病則非方,剂不蠲疾則非剂。
炉烟虽熄,灰中有火。
治病有先后,不可乱投,邪未去时,慎不可补也。大邪新去,恐增其气,转甚于未治之时也。
人生至六. 七十以后,精血俱耗,平居无事,巳有热证。
人身之阴,难成而易亏。
形瘦血虚。
瘦人多火而血虚,肥人多湿而气虚。
脾气健肌肉自生,血气自然运行。
肾气实则骨有生气,而疽不附骨矣
纵口固快一时,积久必为灾害。
爽口作疾,厚味措毒。
厚味伤阴,房劳损肾,转成慢性骨髓空洞。
壮者气行而巳,怯者着而多病。
中医止痛无常方,一定要因证因人制宜。
老人多有习惯性便秘,烦躁失眠,皆阴虚阳亢的表現。药宜甘凉滋润,培养先天之本。在饮食方面,忌辛辣厚味,以免助火伤阴,宜甘涼滋润,以甘淡养胃,使水谷之气不绝,以培养后天之本。
光靠行医,难糊家人之口。
多年之中,对农村的经济状况,疾病种类,药品需要等,获得不少的经验。同时,从读书的惑豁,临证敀效失,病家的愁乐中,进-步体认到中医学术对社会人群的作用。
刀匕壶囊,黄卷青灯,用功不为不苦。
-跨入医林,面前数千年发展起来敀中医学术是如此繁茂丰厚,而又庞芜错杂。
为了应付门面,生搬硬套地学了一阵中西汇通的学说,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疗效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
張仲景伤寒杂病论,其察症候而罕言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性,准当前之象征,投药石以祛疾。其质朴的学术,直逼实验科学之堂奧。参阅诸家诠注批阅,反不如钻研原著之会心。当专重于研讨原著,将读书所得用于临床,毎有应手而痊大症。
实践得多了,逐渐感覚到偏执古方存在的一些弊端。一方闻,临床遇到的疾病多,而所持的方法少,时有穷于应付,不觟泛应曲当之感,-方面也觉得经方究竟是侧重于温补,倘有认证不清,同样可病随药变。
法路宽阔,进退从容。
执死方以治活人。
中医治病,基本上是釆用复方。
习医至此,不禁废书而三叹,其知之何晚也。
临床愈久始知难。
欲期补拙在衰残。
把痰饮当作今义的稠则为痰,淡则为饮,就失去了经典的原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見。
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能熟能生巧,别有会心。
常有学医恨晚之叹。
寻求疾病的本质,不可停留在表面的寒热虚实。
見到他们的得意之笔,恰是自已薄弱之处,从中对比思索,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只要虚心汲取他人之长,皆可为攻错之石。
慢性病的转化要有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有方还需能守。
专一地研讨医学,可以堀出运河.. 整个文化素质的提高,则有助于酿成江海。养到功深,是可以达到境界上的升华的。
勤与恒,做任何学问都要勤奋和持久,治医学尤须如此。
日理临床夜读书。
把自已掌握的-点技术当作追求个人利益的手段,那就丧失了做医生的根本。不特失之于医德,且将毁及于医术。
不动笔墨不看书。
勤奋而能夠持久,善于继承又勇于创造,中医事业在后人手里必将有-个大的发展。中国医学必将以更绚丽的身姿,挺立于世界科学之林。顾后瞻前,寄希望于未来。
随遇而安,自甘淡泊,否则必致躁扰不宁,学术上难以探深致远。
道,就是规律。
只有精了,才可能愽。
看书,有的要精读,有的一般浏览。
現在的敎学,象母親抱着孩子走,不让下地。在课堂里天天灌。日日填,结果是不能独立思考,缺乏自学能力。
函授的本身是自学。
立足于中医,吸收西医的东西起帮助作用,做到西为中用,古为今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西学而不用西药。
心知两个体系,这点经验很重要。
长处在哪里?不足之处在哪里?
中医长于调理、
为病寻药,去掉辨证论治,将会失掉中医精神。
孙思邈属道家,药路与仲景有异、
学习外台,获得杂病的治疗.. 学习千金,获得脏腑综合症群的治疗。
对某些综合症群,因呈現神经精神症状,斯以神经官能症称之,西医无特效疗法,千金却有方可用。
要釆取众长,就得看好多家的书,真象蜜蜂釆蜜似的。
路是人走出来的。中医是可以自学成功的。我自已走的就是自学之路。
读书百遍,不如抄书-遍。
读书与治病,时合时离.. 古法与今方,有因有革。
异处正是其秘方。
诗云.. 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
仲景之秘,唯叶天士能通变之。
在临床上看到心脏病患者,在大便干结之时,病情往往增剧,必须保持大便通畅,而不是泄泻,就体会到炙甘草汤中所以用麻仁之理。通过临床,得到经验和教训,再去温习理论,会对理论理解更深,而这时理论对临床才确实具有指导意义。
顿悟,是从苦学中生出来的巧。
没有渐悟,便没有顿悟。
脱离临床的理论,是空头理论。即使讲得头头是道,耎侈是花槍,中看不中用。
变慢为快,首先抓速效。
科学研究的道路,总是坎坷不平的,要使自已的研究成果得到公认,还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做很多工作。
不变贵为贱,,再好的药也无方法推广。
字字吃住,句句吃透。
若要精,人前听。若要好,问三老。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中来。
炮打襄阳第-功。
医书一担,儒书一头。
好问則裕,自用則小。
以方套病,误人深矣。
所谓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将来,你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了。
学中医,最忌紙上谈兵。
谦受益,满招損。
孟子云.. 不直则道不見。
年虽衰朽,姜桂之性未免老而愈辣。
未来是过去和现在的延伸。
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
老师讲得眉飞色舞,而学生却象腾云驾雾一样了。
医者,书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見,药证不合,难以奏效。
自学是每一位科学工作者的必由之路。
学无捷径,貴在有心。
不谙医理,学识肤浅,便是庸医。
没有万灵的秘方,只知道方药是必须辨证运用才能取效的。
人之安危系于一医。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李时珍历时四十二年,才写出本草纲目。
叶天士拜师从学十七人,终成良医。
叶天士家为祖传数代之世医,家学渊源,早年即名噪一时,伹他并不满足于巳有之成就,经常隐姓埋名,先后从师十七人,卒成一代宗师。
所谓秘方,验方与其他常用方剂一样,既有其-定的适应症,也有其局限性,并不是-方治百病,更不能代表整个中医学术体系。
青蒿鳖甲汤是从小柴胡汤小变而来的。
读书难,读医书尤难.. 读医书得其真诠,则难以尤难。
读仲景书,当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才可谓之能读。
读仲景书,不仅知其正面,须知其反面,应知其側面,看出底板,
专读仲景书,不读后贤书不可以,仅读后贤书而不读仲景书又不可以,二者兼备,临证方可有济。
书读活了,扩大了眼界,便能举-反三,运用自如。
须临床时反复温习,始能运用裕如,想一劳永逸,是不現实的。
非既有此书,而天下之人依书而病也。
脹不死的痢疾,饿不死的伤寒。
钻研任何学问,自学虽是重要之路,但一旦遇到阻栏,还须有人指点,方才恍然有悟。
早知如此,何必学医。
敎科书上有条有理,有板有眼,好象天下无不可识,不可治之病。然而一到临床实习,又产生了消极情绪,在病理分析上,诊断上,医生可以一套又一套,而在治疗上,真正能治好病的并不多。
七損八益的精神是.. 阳不可过用,阴就得以充盛。
所谓.. 罢,即安静或抑制,极,指兴奋和紧張。罢极之本就是说魂的作用,是在心的指挥下所表现的正常的兴奋和抑制作用。这就是临床上,对于兴奋或抑制功能失调的疾病,中医多从肝治的缘故。
法国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说.. 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
医之为术,学之易而精之难,行之易而知之难。
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
古罗马作家大加图说.. 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
马克思说..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哲学家洛克说.. 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下子不要学很多的东西。
爱迪生少小时功课不好,曾被斥为低能儿.. 达尓文在少年时,老师亦认为他是平庸的孩子,后来他们都成为大科学家,大发明家。
医之病,病在不思。
业欲精,必明理.. 欲明理,必多思。
学习中医,应先学药。
易子而教。
手泽存焉。
萧規曹随。
同行相忌,文人相轻。
古人说.. 行年五十,方知四十九年之非。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中医当中,有的人处方治病,疗效很好,但说不出道理.. 有的人长于理论,但实践经验不足,这是客覌事实。
中国医学和中国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代医学家大都兼通中国文学和书法。
中医开方时,字写得好的,就会受到病家青睐。
那种-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和乐在苦中的坚毅精神犹跃然纸上,使人老而忘倦。
中医学确实包含了不少的至今还无法解释的迷信成分。
但迷信和科学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发展过程,并无绝对的界限,这是人类对客覌世界认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
能夠治好病,就是科学。
有末代中医之叹。
这些年,有的中医医院,实际上西化了,这种极不正常的情况是必须加以纠正的。
现存中医学院培养的中医,不论是三年也好,六年也好,还是不能达到老-代中医耐水平。则今后要谈进一步发展中医,恐非易事。
学贵于疑。
学有根底,見多识广,才能博釆众长,汇通诸家,化裁创新。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先哲云.. 兵贵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用药如用兵,其理則-。
秀才学医,罩里捉鸡。
学习中医,只有三个途径.. 一是家传,二是自学,三是师承。
中华民族数千年之古代医学,乃稀世国宝,其间玄奥神秘,实非浅尝可得。吾辈应奋起自强,发愤中兴,以免中医事业之消亡。否則,不仅是岐黄之不肖子孙,抑亦为中华民族之罪人。
民间确有好方法,应该加以发掘,以补充常用方之不足。
因这套处方,经过千锤百炼,因此卓有显效。
十年读书,十年临证,存心济世,存心对天。
取得不少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芳香花类以拨动气机。
诸子皆有所旯,亦皆有所蔽。
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
世界上就没有绝对的不治之症,而只有不知之症。
四季不正常的风,叫贼风。
以良方寿世,如春雨膏田。
搜集民间验方,备临床之需。
学医的关键是在青年时代。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青年人最忌讳说大活,说空话,说假话。
不敗于医之技,而败于医之德。
从治病必须治人,悟出留人治病的道理。
用药如用刑,一有所误,人命系焉。
常备灵药,随时救人。
良方秘法。
药贵精,不贵多,轻可祛实,疗效則寡可以胜众。如果泛药以误治,不如不治为中医。
贪多求重,药过病所,欲速则不达,反伤中气。
我有恩于人,不可不忘也.. 人有恩干我,不可或忘也。
天以六六为节,人以九九制会。必须在节与制字上明白九为阴,六为阴,阳必以阴节之,阴必以阳制之。
医德重于技术,治病救人,不能自卖聪明,宁作魯肃,不学周瑜。
正气自疗。
危重病人,往往变化于顷刻。
不变应万变,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论中字字皆法,且无字亦法。
治病要有定見,不能有成見.. 不凭病名,但凭脉证。
治温热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为有守。
胆与识,为与守,就是从大经大法中来的。
常于治慢性病中,一法一方加减到底。
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
少阳内寄相火,受邪后易郁而化热,見口苦,咽干,目眩之证。
单纯者易治,复杂者难医。
熔古方. 今方于一炉。
功夫在医外,功夫在一炉。
学习应勤,术业当精,涉猪须博。
学中医和其他学科一样,入门易而深造难。
在学术上,不可一日无長进。
治內伤杂病,多用健脾胃,补肝肾之法。
将多科学识融会貫通,用于专科。
不经冰霜苦,那得透骨香。
中医退热方法甚多。
效在用量。
很讨厌处方杂乱无章,下笔前无计划,药味上下左右乱加,君臣佐使主次不分。
处方整齐清晰,一般每张处方十二味,分作四行书写,第一至三行三味,第四行两味,按君臣佐便排列,每个药名的字数要相应,很合乎美学原則。
举一反三,推陈出新,洵是善读书者。
对于在实践中确有苗头的中草药,应该组织力量进行研究,筛选和创造卓有成效的方剂。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由杂而专。
由博而返约,由粗而入精。
当经过大刀阔斧,轻清灵巧,复法多法等三个阶段。
芳香轻宣。
芳香清解之中,重用宣透。
湿为阴邪,郁蒸可以化热。
有形之火不可纵,无形之火不可残。
慢性内伤疾病,重点辨虚实寒热。
一生行医,十分谨慎小心,真所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危而不救,何以医为?
出诊乃中医之传统美德。
十載寒窗,-举成名。
千人吃药,-人给钱。
我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让富人拿钱,给穷人治病。
医虽小道,亦自利利他之道也。
从不吹嘘,能治者则治,不能治者则不包揽。
以自高身价而以专家自炫,欺世盜名,不足为训,非吾之徒也。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要当-个好医生,有-个秘诀,就是-个人一方,方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能概以死方去治活人。
中医贵在活。
千变万化,别具-格。
人必无所显而后得为隐。
病无定体,千状万态,当用何方,各依情势而定,不可按图索骥。世上哪有照着书本条文去害病的道理呢?
中医治病,必讲天时,地势,体质,病邪,并需将几者综合进行权衡,然后定出轻重缓急。
不读书不能明理,但不善于读书,則不如不读书。
对各种疑难杂证,常从四两拨千斤之法取得显著疗效。
治学由博而约,事倍功半.. 由约而博,事半功倍。
这种世道,这种贪官,有理谈吗?
年老力衰,力不从心了。
各种事业之成就,决非出自一地-人之力,中医事业并不例外。
兴亡继绝,承前启后。
治精神病,不宜服抑制药,要因势利导。
以轻剂起沉疴,足見深得调整阴阳之真谛。
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调整阴阳。
伹愿人皆寿,何妨我独劳。
痈有火毒之滞,疽可寒痰之凝。
用之最精,信手拈有,游刃有余。
治病如大将用兵,坐镇从容,使人登寿域。
治病求本,就是要维护脾胃,遣方用药,务要冲和,,否则只见其病,忽视根本,虽小病也难愈。
维护后天之本,以治病是王道之法,必须治上不犯中,犯表不犯里,才能不违土气之敦阜,和肝温肾,又是调和脾胃所当着眼之处。
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
古之神圣之医,能疗人之心,预使不致于有病。
提出情志转移法,情志相克法,情去疏导法等心理保健方法。
养生,在儒. 道. 释三家中,儒家讲中庸,道家讲守中,释家讲中道。
不知易,不可以言医。医易之精妙之处就在于她把人投放到天地之间去,从天地人三位一体去考察人的生理. 心理及病理。
乾为大脑,大脑为元神之本源,主宰着人的精神. 思维和行动,指挥着人体脏腑. 组织的各种动作的协调。
运用前人经验,必须结合辨证论治,才不会受古方的束缚。
病机,病之机要也。
病机者,根于中而发于外。
病机,是指疾病的病因,病位和疾病的发生. 发展. 变化转归等。
治病掌握了疾病机要,则用力小而收效大。
素问,病机十九条,从复杂的病情牛加以分析归纳,由博返约地指出-种辨证求因的方法。
脾胃此脏喜新而恶陈,常令滋润,无使于涸。
方不对病則非方,剂不蠲疾則非剂。
炉烟虽熄,灰中有火。
治病有先后,不可乱投,邪未去时,慎不可补也。大邪新去,恐增其气,转甚于未治之时也。
人生至六. 七十以后,精血俱耗,平居无事,巳有热证。
人身之阴,难成而易亏。
形瘦血虚。
瘦人多火而血虚,肥人多湿而气虚。
脾气健肌肉自生,血气自然运行。
肾气实则骨有生气,而疽不附骨矣
纵口固快一时,积久必为灾害。
爽口作疾,厚味措毒。
厚味伤阴,房劳损肾,转成慢性骨髓空洞。
壮者气行而巳,怯者着而多病。
中医止痛无常方,一定要因证因人制宜。
老人多有习惯性便秘,烦躁失眠,皆阴虚阳亢的表現。药宜甘凉滋润,培养先天之本。在饮食方面,忌辛辣厚味,以免助火伤阴,宜甘涼滋润,以甘淡养胃,使水谷之气不绝,以培养后天之本。
光靠行医,难糊家人之口。
多年之中,对农村的经济状况,疾病种类,药品需要等,获得不少的经验。同时,从读书的惑豁,临证敀效失,病家的愁乐中,进-步体认到中医学术对社会人群的作用。
刀匕壶囊,黄卷青灯,用功不为不苦。
-跨入医林,面前数千年发展起来敀中医学术是如此繁茂丰厚,而又庞芜错杂。
为了应付门面,生搬硬套地学了一阵中西汇通的学说,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疗效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
張仲景伤寒杂病论,其察症候而罕言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性,准当前之象征,投药石以祛疾。其质朴的学术,直逼实验科学之堂奧。参阅诸家诠注批阅,反不如钻研原著之会心。当专重于研讨原著,将读书所得用于临床,毎有应手而痊大症。
实践得多了,逐渐感覚到偏执古方存在的一些弊端。一方闻,临床遇到的疾病多,而所持的方法少,时有穷于应付,不觟泛应曲当之感,-方面也觉得经方究竟是侧重于温补,倘有认证不清,同样可病随药变。
法路宽阔,进退从容。
执死方以治活人。
中医治病,基本上是釆用复方。
习医至此,不禁废书而三叹,其知之何晚也。
临床愈久始知难。
欲期补拙在衰残。
把痰饮当作今义的稠则为痰,淡则为饮,就失去了经典的原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見。
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能熟能生巧,别有会心。
常有学医恨晚之叹。
寻求疾病的本质,不可停留在表面的寒热虚实。
見到他们的得意之笔,恰是自已薄弱之处,从中对比思索,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只要虚心汲取他人之长,皆可为攻错之石。
慢性病的转化要有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有方还需能守。
专一地研讨医学,可以堀出运河.. 整个文化素质的提高,则有助于酿成江海。养到功深,是可以达到境界上的升华的。
勤与恒,做任何学问都要勤奋和持久,治医学尤须如此。
日理临床夜读书。
把自已掌握的-点技术当作追求个人利益的手段,那就丧失了做医生的根本。不特失之于医德,且将毁及于医术。
不动笔墨不看书。
勤奋而能夠持久,善于继承又勇于创造,中医事业在后人手里必将有-个大的发展。中国医学必将以更绚丽的身姿,挺立于世界科学之林。顾后瞻前,寄希望于未来。
随遇而安,自甘淡泊,否则必致躁扰不宁,学术上难以探深致远。
道,就是规律。
只有精了,才可能愽。
看书,有的要精读,有的一般浏览。
現在的敎学,象母親抱着孩子走,不让下地。在课堂里天天灌。日日填,结果是不能独立思考,缺乏自学能力。
函授的本身是自学。
立足于中医,吸收西医的东西起帮助作用,做到西为中用,古为今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西学而不用西药。
心知两个体系,这点经验很重要。
长处在哪里?不足之处在哪里?
中医长于调理、
为病寻药,去掉辨证论治,将会失掉中医精神。
孙思邈属道家,药路与仲景有异、
学习外台,获得杂病的治疗.. 学习千金,获得脏腑综合症群的治疗。
对某些综合症群,因呈現神经精神症状,斯以神经官能症称之,西医无特效疗法,千金却有方可用。
要釆取众长,就得看好多家的书,真象蜜蜂釆蜜似的。
路是人走出来的。中医是可以自学成功的。我自已走的就是自学之路。
读书百遍,不如抄书-遍。
读书与治病,时合时离.. 古法与今方,有因有革。
异处正是其秘方。
诗云.. 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
仲景之秘,唯叶天士能通变之。
在临床上看到心脏病患者,在大便干结之时,病情往往增剧,必须保持大便通畅,而不是泄泻,就体会到炙甘草汤中所以用麻仁之理。通过临床,得到经验和教训,再去温习理论,会对理论理解更深,而这时理论对临床才确实具有指导意义。
顿悟,是从苦学中生出来的巧。
没有渐悟,便没有顿悟。
脱离临床的理论,是空头理论。即使讲得头头是道,耎侈是花槍,中看不中用。
变慢为快,首先抓速效。
科学研究的道路,总是坎坷不平的,要使自已的研究成果得到公认,还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做很多工作。
不变贵为贱,,再好的药也无方法推广。
字字吃住,句句吃透。
若要精,人前听。若要好,问三老。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中来。
炮打襄阳第-功。
医书一担,儒书一头。
好问則裕,自用則小。
以方套病,误人深矣。
所谓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将来,你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了。
学中医,最忌紙上谈兵。
谦受益,满招損。
孟子云.. 不直则道不見。
年虽衰朽,姜桂之性未免老而愈辣。
未来是过去和现在的延伸。
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
老师讲得眉飞色舞,而学生却象腾云驾雾一样了。
医者,书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見,药证不合,难以奏效。
自学是每一位科学工作者的必由之路。
学无捷径,貴在有心。
不谙医理,学识肤浅,便是庸医。
没有万灵的秘方,只知道方药是必须辨证运用才能取效的。
人之安危系于一医。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李时珍历时四十二年,才写出本草纲目。
叶天士拜师从学十七人,终成良医。
叶天士家为祖传数代之世医,家学渊源,早年即名噪一时,伹他并不满足于巳有之成就,经常隐姓埋名,先后从师十七人,卒成一代宗师。
所谓秘方,验方与其他常用方剂一样,既有其-定的适应症,也有其局限性,并不是-方治百病,更不能代表整个中医学术体系。
青蒿鳖甲汤是从小柴胡汤小变而来的。
读书难,读医书尤难.. 读医书得其真诠,则难以尤难。
读仲景书,当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才可谓之能读。
读仲景书,不仅知其正面,须知其反面,应知其側面,看出底板,
专读仲景书,不读后贤书不可以,仅读后贤书而不读仲景书又不可以,二者兼备,临证方可有济。
书读活了,扩大了眼界,便能举-反三,运用自如。
须临床时反复温习,始能运用裕如,想一劳永逸,是不現实的。
非既有此书,而天下之人依书而病也。
脹不死的痢疾,饿不死的伤寒。
钻研任何学问,自学虽是重要之路,但一旦遇到阻栏,还须有人指点,方才恍然有悟。
早知如此,何必学医。
敎科书上有条有理,有板有眼,好象天下无不可识,不可治之病。然而一到临床实习,又产生了消极情绪,在病理分析上,诊断上,医生可以一套又一套,而在治疗上,真正能治好病的并不多。
七損八益的精神是.. 阳不可过用,阴就得以充盛。
所谓.. 罢,即安静或抑制,极,指兴奋和紧張。罢极之本就是说魂的作用,是在心的指挥下所表现的正常的兴奋和抑制作用。这就是临床上,对于兴奋或抑制功能失调的疾病,中医多从肝治的缘故。
法国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说.. 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
医之为术,学之易而精之难,行之易而知之难。
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
古罗马作家大加图说.. 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
马克思说..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哲学家洛克说.. 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下子不要学很多的东西。
爱迪生少小时功课不好,曾被斥为低能儿.. 达尓文在少年时,老师亦认为他是平庸的孩子,后来他们都成为大科学家,大发明家。
医之病,病在不思。
业欲精,必明理.. 欲明理,必多思。
学习中医,应先学药。
易子而教。
手泽存焉。
萧規曹随。
同行相忌,文人相轻。
古人说.. 行年五十,方知四十九年之非。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中医当中,有的人处方治病,疗效很好,但说不出道理.. 有的人长于理论,但实践经验不足,这是客覌事实。
中国医学和中国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代医学家大都兼通中国文学和书法。
中医开方时,字写得好的,就会受到病家青睐。
那种-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和乐在苦中的坚毅精神犹跃然纸上,使人老而忘倦。
中医学确实包含了不少的至今还无法解释的迷信成分。
但迷信和科学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发展过程,并无绝对的界限,这是人类对客覌世界认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
能夠治好病,就是科学。
有末代中医之叹。
这些年,有的中医医院,实际上西化了,这种极不正常的情况是必须加以纠正的。
现存中医学院培养的中医,不论是三年也好,六年也好,还是不能达到老-代中医耐水平。则今后要谈进一步发展中医,恐非易事。
学贵于疑。
学有根底,見多识广,才能博釆众长,汇通诸家,化裁创新。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先哲云.. 兵贵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用药如用兵,其理則-。
秀才学医,罩里捉鸡。
学习中医,只有三个途径.. 一是家传,二是自学,三是师承。
中华民族数千年之古代医学,乃稀世国宝,其间玄奥神秘,实非浅尝可得。吾辈应奋起自强,发愤中兴,以免中医事业之消亡。否則,不仅是岐黄之不肖子孙,抑亦为中华民族之罪人。
民间确有好方法,应该加以发掘,以补充常用方之不足。
因这套处方,经过千锤百炼,因此卓有显效。
十年读书,十年临证,存心济世,存心对天。
取得不少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芳香花类以拨动气机。
诸子皆有所旯,亦皆有所蔽。
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
世界上就没有绝对的不治之症,而只有不知之症。
四季不正常的风,叫贼风。
以良方寿世,如春雨膏田。
搜集民间验方,备临床之需。
学医的关键是在青年时代。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青年人最忌讳说大活,说空话,说假话。
不敗于医之技,而败于医之德。
从治病必须治人,悟出留人治病的道理。
用药如用刑,一有所误,人命系焉。
常备灵药,随时救人。
良方秘法。
药贵精,不贵多,轻可祛实,疗效則寡可以胜众。如果泛药以误治,不如不治为中医。
贪多求重,药过病所,欲速则不达,反伤中气。
我有恩于人,不可不忘也.. 人有恩干我,不可或忘也。
天以六六为节,人以九九制会。必须在节与制字上明白九为阴,六为阴,阳必以阴节之,阴必以阳制之。
医德重于技术,治病救人,不能自卖聪明,宁作魯肃,不学周瑜。
正气自疗。
危重病人,往往变化于顷刻。
不变应万变,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论中字字皆法,且无字亦法。
治病要有定見,不能有成見.. 不凭病名,但凭脉证。
治温热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为有守。
胆与识,为与守,就是从大经大法中来的。
常于治慢性病中,一法一方加减到底。
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
少阳内寄相火,受邪后易郁而化热,見口苦,咽干,目眩之证。
单纯者易治,复杂者难医。
熔古方. 今方于一炉。
功夫在医外,功夫在一炉。
学习应勤,术业当精,涉猪须博。
学中医和其他学科一样,入门易而深造难。
在学术上,不可一日无長进。
治內伤杂病,多用健脾胃,补肝肾之法。
将多科学识融会貫通,用于专科。
不经冰霜苦,那得透骨香。
中医退热方法甚多。
效在用量。
很讨厌处方杂乱无章,下笔前无计划,药味上下左右乱加,君臣佐使主次不分。
处方整齐清晰,一般每张处方十二味,分作四行书写,第一至三行三味,第四行两味,按君臣佐便排列,每个药名的字数要相应,很合乎美学原則。
举一反三,推陈出新,洵是善读书者。
对于在实践中确有苗头的中草药,应该组织力量进行研究,筛选和创造卓有成效的方剂。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由杂而专。
由博而返约,由粗而入精。
当经过大刀阔斧,轻清灵巧,复法多法等三个阶段。
芳香轻宣。
芳香清解之中,重用宣透。
湿为阴邪,郁蒸可以化热。
有形之火不可纵,无形之火不可残。
慢性内伤疾病,重点辨虚实寒热。
一生行医,十分谨慎小心,真所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危而不救,何以医为?
出诊乃中医之传统美德。
十載寒窗,-举成名。
千人吃药,-人给钱。
我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让富人拿钱,给穷人治病。
医虽小道,亦自利利他之道也。
从不吹嘘,能治者则治,不能治者则不包揽。
以自高身价而以专家自炫,欺世盜名,不足为训,非吾之徒也。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要当-个好医生,有-个秘诀,就是-个人一方,方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能概以死方去治活人。
中医贵在活。
千变万化,别具-格。
人必无所显而后得为隐。
病无定体,千状万态,当用何方,各依情势而定,不可按图索骥。世上哪有照着书本条文去害病的道理呢?
中医治病,必讲天时,地势,体质,病邪,并需将几者综合进行权衡,然后定出轻重缓急。
不读书不能明理,但不善于读书,則不如不读书。
对各种疑难杂证,常从四两拨千斤之法取得显著疗效。
治学由博而约,事倍功半.. 由约而博,事半功倍。
这种世道,这种贪官,有理谈吗?
年老力衰,力不从心了。
各种事业之成就,决非出自一地-人之力,中医事业并不例外。
兴亡继绝,承前启后。
治精神病,不宜服抑制药,要因势利导。
以轻剂起沉疴,足見深得调整阴阳之真谛。
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调整阴阳。
伹愿人皆寿,何妨我独劳。
痈有火毒之滞,疽可寒痰之凝。
用之最精,信手拈有,游刃有余。
治病如大将用兵,坐镇从容,使人登寿域。
治病求本,就是要维护脾胃,遣方用药,务要冲和,,否则只见其病,忽视根本,虽小病也难愈。
维护后天之本,以治病是王道之法,必须治上不犯中,犯表不犯里,才能不违土气之敦阜,和肝温肾,又是调和脾胃所当着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