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12/17
- 帖子
- 1585
- 获得点赞
- 9
- 声望
- 0
4.配伍。
笔者在煎法上赏用大黄附子汤,在配伍上却非常推崇温脾汤。关于温脾汤,还有一个故事,据《对山医话》记载:华亭费秋谷母骤腹痛,濒危者再。闻天马山有道人能医,乃亲往延治。途遇一老翁,同憩于亭间,问何适?费以延医对。翁于囊中出一方曰:此孙思邈所得龙宫方也,服之当有效。费于匆遽间不辨何药,即市归进母,一服而愈。后以方示人,盖即《千金方》温脾汤也。所谓得于龙宫方之说,当然是无稽之谈,但也从侧面表明了前人们对此方的重视程度。此方实质即四逆加参汤加大黄,把药物分类则可看出“寓攻于温补之中”之意,从而悟及复合方法之妙,此其一也;其二,大黄附子均燥烈之物,冰火之性汇于中州,若无参、草培护,恐难以承受。
笔者在煎法上赏用大黄附子汤,在配伍上却非常推崇温脾汤。关于温脾汤,还有一个故事,据《对山医话》记载:华亭费秋谷母骤腹痛,濒危者再。闻天马山有道人能医,乃亲往延治。途遇一老翁,同憩于亭间,问何适?费以延医对。翁于囊中出一方曰:此孙思邈所得龙宫方也,服之当有效。费于匆遽间不辨何药,即市归进母,一服而愈。后以方示人,盖即《千金方》温脾汤也。所谓得于龙宫方之说,当然是无稽之谈,但也从侧面表明了前人们对此方的重视程度。此方实质即四逆加参汤加大黄,把药物分类则可看出“寓攻于温补之中”之意,从而悟及复合方法之妙,此其一也;其二,大黄附子均燥烈之物,冰火之性汇于中州,若无参、草培护,恐难以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