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当附子遇到大黄、、、、、、(摘自《温法述药》)

4.配伍。

笔者在煎法上赏用大黄附子汤,在配伍上却非常推崇温脾汤。关于温脾汤,还有一个故事,据《对山医话》记载:华亭费秋谷母骤腹痛,濒危者再。闻天马山有道人能医,乃亲往延治。途遇一老翁,同憩于亭间,问何适?费以延医对。翁于囊中出一方曰:此孙思邈所得龙宫方也,服之当有效。费于匆遽间不辨何药,即市归进母,一服而愈。后以方示人,盖即《千金方》温脾汤也。所谓得于龙宫方之说,当然是无稽之谈,但也从侧面表明了前人们对此方的重视程度。此方实质即四逆加参汤加大黄,把药物分类则可看出“寓攻于温补之中”之意,从而悟及复合方法之妙,此其一也;其二,大黄附子均燥烈之物,冰火之性汇于中州,若无参、草培护,恐难以承受。
 
5.剂型。

附子大黄配伍,因多用于急危重症,故剂型多以汤剂为主。但也有例外,前说《圣济总录》之中和散即是散剂,还有人介绍大黄附子酒(大黄、附子各30克,白酒300毫升,将前2昧切薄片,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5日后,过滤去渣即成。口服,每次空腹温服20-30毫升,日2次)治冷秘、寒秘,又是一法。但笔者并不推荐使用之,二者均非寻常平和之品,即使单用一种,都有可能因为某一个环节的疏忽造成不良后果,何况二者同用?不经过高温之煎煮,实难控制其急暴之性。出于对医疗过程中不可预知因素的考虑,还是以煎剂为佳。若因各种原因不能服用煎剂者,也当遵《圣济总录》大黄附子丸之意,炼蜜为丸,或可稍减其毒稍敛其性。
 
综上所述,附子与大黄的配伍应用,必须要注意彼此之间的剂量比例、煎法、炮制法、配伍、剂型等方面的因素。而以上所说,又非必然之法,笔者历年来以治多例肝腹水、肾病综合症的患者,有重黄轻附者、有重附轻黄者,有同煎时、有大黄后下时,有用生大黄时、有用制品时,总之是法无定法依证而施。当然,附子与大黄配伍后虽然功效奇特、应用广泛,但二者毕竟都属于偏性极强的药物而非寻常平和之品,正如苏颂所说:“古人用毒药攻病,必随人之虚实寒热而处置,非一切轻用也”(《本草图经》)。在没有经验或指导的情况下,切勿轻试。
 
关于温下法,是我比较常用的一类配伍方法,也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种配伍方式。因为喜爱,所以愿意研究;因为探讨的比较多,所以用起来就相对顺手的多。
这些年来,我喜用二者对用,在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上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所以略为总结,希望更多的朋友可以熟悉、运用这一药对。

本文引自拙作《温法述药》的相关章节,计一万余字,至此全部完结。发帖的过程中,不禁又想起了当初写这本书时的那些香烟与浓茶相伴、痛并快乐着的夜晚、、、

算了,不煽情了。言归正传,如果朋友们感兴趣,我还会陆续发一些其他的内容与大家分享。

谢谢看贴、回帖的各位朋友。
 
谢谢老师的帖子,学习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