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属难治症之一。兹就其病因证治以及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分述于后。
1.病因病机
中医没有肝硬化之名,但有肝硬化病之实。自《内经》所载的臌胀、虫臌、水臌等均系肝硬化的病变,历代医家对本病的治疗,方法繁多,沿引至今仍可有效地指导临床。
西医认为,肝硬化是由不同原因长期或反复发作而引起的肝细胞弥漫性实质性病变,包括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肝结节与纤维化形成,最后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假小叶形成,致使肝脏逐渐变形、变硬。
从目前临床实践看,导致肝硬化的最主要因素是:肝炎后导致肝硬化、血吸虫引起的肝硬化,以及酒精中毒的肝硬化。这是常见的3种类型。究其病因,喻嘉言归纳为水裹、气结、血水瘀。从其形成硬化的因果关系看,实际上它涉及气血水瘀积于内,肝脾肾三脏受损。尤以肝郁气滞、脾胃失调,或肝强脾弱、肾阴不足为主要病理反应。后天可累及于肾,动摇人身根本,病入膏肓,难以为力,多为难治之症。
2.辨证施治
(1)肝郁气滞,脾胃失调的证候特点:面色晦黯,精神疲惫,有程度不同的贫血外貌,腹胀气滞,胁间闷胀,腹部青筋暴露,蜘蛛痣有的显露,有的不甚明显,食纳少,大便稀溏或溏而不爽,小便偏少,亦可出现下肢浮肿或全身浮肿,舌苔薄黄略腻,脉弦缓或缓弱。肝功基本正常,或转氨酶稍偏高,乙肝5项有“大三阳”或“小三阳”或全阴不等。病机特点:肝郁气滞,脾胃失调。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方药:小柴胡汤合四逆散加减。处方:柴胡10g,党参(或太子参)15g,法半夏10g,郁金10g,青、陈皮各10g,大腹皮10g,香附10g,青木香10g,山药15g,黄芩10g,扁豆(或用白术)10g,炒鸡内金10g,炒谷、麦芽各10g,旱莲草15g,益母草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30剂后视病情加三棱、莪术各6~10g。
一般服1~2个月复查一次B超,如腹水消退后,可适当加三棱、莪术,减大腹皮等行气药。并可从第3个月开始,隔日服药1剂,坚持服3个月左右。如无脾、肺气虚证,不加其他补药,如有消化不良,可少量服柴芍六君子汤加消导药,与原方交替服用。
(2)肝强脾弱,肾阴不足的证候特点:面色黧黑,精神疲乏,夜寐躁烦,腹肿如鼓,按之灼手,青筋暴露,蜘蛛痣明显,食纳差,大便黑色或溏泄灼肛,小便少(日不足800m1),舌红少苔,唇红口臭,脉弦实数。乙肝“大三阳”或“小三阳”,并有蛋白倒置等。病机特点:肝强脾弱,肾阴不足。此种病例,即“木强克土”的病机,肝旺化火,灼伤肾水,其病势较急重,甚至有消化道出血之虞。治法:抑肝扶脾,滋阴补肾。方药:一贯煎加减。处方:太子参15g,南、北沙参各15g,山药15g,扁豆15g,丹参15g,龟甲15g,鳖甲15g,炒鸡内金10g,炒谷、麦芽各10g,生牡蛎15g,知母10g,赤、白芍各10g,青皮10g,郁金10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
一般地说,抑肝也不用苦寒直折泻火药,而是通过滋养肝阴,即所谓滋水涵木;扶脾药以山药、扁豆加健胃药,不宜用白术类刚燥药;滋补肝肾药用龟甲、鳖甲、丹参、赤芍,不宜用滋膩药。至于软坚散结药,此时切忌攻伐过甚,如采用破血破气,必然导致出血的严重后果,应慎之从事。用上述方法,若能得到滋养生息的效果,其他病状可从长计议,再随证治之。
1.病因病机
中医没有肝硬化之名,但有肝硬化病之实。自《内经》所载的臌胀、虫臌、水臌等均系肝硬化的病变,历代医家对本病的治疗,方法繁多,沿引至今仍可有效地指导临床。
西医认为,肝硬化是由不同原因长期或反复发作而引起的肝细胞弥漫性实质性病变,包括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肝结节与纤维化形成,最后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假小叶形成,致使肝脏逐渐变形、变硬。
从目前临床实践看,导致肝硬化的最主要因素是:肝炎后导致肝硬化、血吸虫引起的肝硬化,以及酒精中毒的肝硬化。这是常见的3种类型。究其病因,喻嘉言归纳为水裹、气结、血水瘀。从其形成硬化的因果关系看,实际上它涉及气血水瘀积于内,肝脾肾三脏受损。尤以肝郁气滞、脾胃失调,或肝强脾弱、肾阴不足为主要病理反应。后天可累及于肾,动摇人身根本,病入膏肓,难以为力,多为难治之症。
2.辨证施治
(1)肝郁气滞,脾胃失调的证候特点:面色晦黯,精神疲惫,有程度不同的贫血外貌,腹胀气滞,胁间闷胀,腹部青筋暴露,蜘蛛痣有的显露,有的不甚明显,食纳少,大便稀溏或溏而不爽,小便偏少,亦可出现下肢浮肿或全身浮肿,舌苔薄黄略腻,脉弦缓或缓弱。肝功基本正常,或转氨酶稍偏高,乙肝5项有“大三阳”或“小三阳”或全阴不等。病机特点:肝郁气滞,脾胃失调。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方药:小柴胡汤合四逆散加减。处方:柴胡10g,党参(或太子参)15g,法半夏10g,郁金10g,青、陈皮各10g,大腹皮10g,香附10g,青木香10g,山药15g,黄芩10g,扁豆(或用白术)10g,炒鸡内金10g,炒谷、麦芽各10g,旱莲草15g,益母草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30剂后视病情加三棱、莪术各6~10g。
一般服1~2个月复查一次B超,如腹水消退后,可适当加三棱、莪术,减大腹皮等行气药。并可从第3个月开始,隔日服药1剂,坚持服3个月左右。如无脾、肺气虚证,不加其他补药,如有消化不良,可少量服柴芍六君子汤加消导药,与原方交替服用。
(2)肝强脾弱,肾阴不足的证候特点:面色黧黑,精神疲乏,夜寐躁烦,腹肿如鼓,按之灼手,青筋暴露,蜘蛛痣明显,食纳差,大便黑色或溏泄灼肛,小便少(日不足800m1),舌红少苔,唇红口臭,脉弦实数。乙肝“大三阳”或“小三阳”,并有蛋白倒置等。病机特点:肝强脾弱,肾阴不足。此种病例,即“木强克土”的病机,肝旺化火,灼伤肾水,其病势较急重,甚至有消化道出血之虞。治法:抑肝扶脾,滋阴补肾。方药:一贯煎加减。处方:太子参15g,南、北沙参各15g,山药15g,扁豆15g,丹参15g,龟甲15g,鳖甲15g,炒鸡内金10g,炒谷、麦芽各10g,生牡蛎15g,知母10g,赤、白芍各10g,青皮10g,郁金10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
一般地说,抑肝也不用苦寒直折泻火药,而是通过滋养肝阴,即所谓滋水涵木;扶脾药以山药、扁豆加健胃药,不宜用白术类刚燥药;滋补肝肾药用龟甲、鳖甲、丹参、赤芍,不宜用滋膩药。至于软坚散结药,此时切忌攻伐过甚,如采用破血破气,必然导致出血的严重后果,应慎之从事。用上述方法,若能得到滋养生息的效果,其他病状可从长计议,再随证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