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7/07
- 帖子
- 18223
- 获得点赞
- 367
- 声望
- 113
- 年龄
- 47
何氏骨科第四代传人何仁甫
据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蒙古族特呼尔氏史略》关于“何氏开派,功在四代”的记述,20世纪上叶,作为四川中医骨科著名学派之一的何氏骨科,其代表人物为何氏骨科第四代传人、本书主编之父亲--何仁甫。
何仁甫,1895年7月─1969年4月,字同良,号白玉山人,蒙古族,祖姓特呼尔,四川成都人。系何氏骨科第四代传人。何仁甫继承家学、勤求古训、中西结合、治学严谨,撰有《特呼尔正骨手法》、《无暇斋正骨经验》、《仁济医话》等著述,奠定了何氏骨科融蒙、满、汉族骨伤科学及其武学为一体之基础,因医理医技自成体系、临床疗效蜚声遐迩,故20世纪上叶,以何仁甫为代表,何氏骨科成为四川中医骨科著名学派之一,何仁甫被誉为蜀中名医。1992年载入《四川省近现代人名录》(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省志人物志编辑组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1993年载入《成都满蒙族志》(成都市满蒙人民学习委员会、成都市满族蒙古族志编纂组编印)。
何仁甫自幼从父何兴仁学医习武。幼年启蒙于成都市蜀华街前清秀才瑞炳麟开办的私塾;民国初年就读成都储才中学;中学毕业曾入成都春熙路基督教青年会学习英文,合格后由该会推荐到华西协和医院(今华西医科大学)学习西医学。青年时期还先后拜满、蒙族骨科名医开长斋、春三爷,汉族擅长治疗骨结核、骨髓炎的中医外科名医徐寿仙和著名拳师马震江、马镇江为师。
何仁甫为医一生,淡薄名利。民国25年,国民党第29军慕名礼聘何仁甫任国术教官兼军医顾问,他深感为医者当以济世活人为人生要旨,同时不习惯军营生活,故两年后即毅然辞去官职,回家行医和潜心研究、总结何氏骨科。何仁甫在家行医虽从不挂牌,亦无任何诊所标志,但求治病员络绎不绝。新中国成立初期,成都市卫生工作者协会成立,邀请何仁甫为首批会员。
“文革”期间,何氏家族受到极大冲击和迫害,在“破四旧”的浩劫中,何家被抄四、五次,不仅财产损失,特别是医武世家历代相传的家谱和大量的典籍、手稿竞因之毁于一旦。但何仁甫弘扬何氏骨科、发展中华医学的初衷未改,在坎坷的晚年,悉心培养第五代传人,按照“父子相传,不传外人”的习俗和何氏家规,何仁甫将何氏骨科医术及其平生所学,只传给了自己三个有志继承何氏祖传医术的儿子──长子何天祥、四子何天佐、五子何天祺;坚持“济世活人”的志向,对于经济困难的病人,他不仅免收药费,而且慷慨资助。何仁甫救济的病员难以计数,无数病员视他为救命恩人,尊称他“布衣郎中”。1969年何仁甫病故,葬于成都市三圣乡凉风顶。自他逝世后,许多年每逢清明时节,一直有他救治过的病员或病员家人自发地到他的墓前祭祀、怀念。
据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蒙古族特呼尔氏史略》关于“何氏开派,功在四代”的记述,20世纪上叶,作为四川中医骨科著名学派之一的何氏骨科,其代表人物为何氏骨科第四代传人、本书主编之父亲--何仁甫。
何仁甫,1895年7月─1969年4月,字同良,号白玉山人,蒙古族,祖姓特呼尔,四川成都人。系何氏骨科第四代传人。何仁甫继承家学、勤求古训、中西结合、治学严谨,撰有《特呼尔正骨手法》、《无暇斋正骨经验》、《仁济医话》等著述,奠定了何氏骨科融蒙、满、汉族骨伤科学及其武学为一体之基础,因医理医技自成体系、临床疗效蜚声遐迩,故20世纪上叶,以何仁甫为代表,何氏骨科成为四川中医骨科著名学派之一,何仁甫被誉为蜀中名医。1992年载入《四川省近现代人名录》(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省志人物志编辑组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1993年载入《成都满蒙族志》(成都市满蒙人民学习委员会、成都市满族蒙古族志编纂组编印)。
何仁甫自幼从父何兴仁学医习武。幼年启蒙于成都市蜀华街前清秀才瑞炳麟开办的私塾;民国初年就读成都储才中学;中学毕业曾入成都春熙路基督教青年会学习英文,合格后由该会推荐到华西协和医院(今华西医科大学)学习西医学。青年时期还先后拜满、蒙族骨科名医开长斋、春三爷,汉族擅长治疗骨结核、骨髓炎的中医外科名医徐寿仙和著名拳师马震江、马镇江为师。
何仁甫为医一生,淡薄名利。民国25年,国民党第29军慕名礼聘何仁甫任国术教官兼军医顾问,他深感为医者当以济世活人为人生要旨,同时不习惯军营生活,故两年后即毅然辞去官职,回家行医和潜心研究、总结何氏骨科。何仁甫在家行医虽从不挂牌,亦无任何诊所标志,但求治病员络绎不绝。新中国成立初期,成都市卫生工作者协会成立,邀请何仁甫为首批会员。
“文革”期间,何氏家族受到极大冲击和迫害,在“破四旧”的浩劫中,何家被抄四、五次,不仅财产损失,特别是医武世家历代相传的家谱和大量的典籍、手稿竞因之毁于一旦。但何仁甫弘扬何氏骨科、发展中华医学的初衷未改,在坎坷的晚年,悉心培养第五代传人,按照“父子相传,不传外人”的习俗和何氏家规,何仁甫将何氏骨科医术及其平生所学,只传给了自己三个有志继承何氏祖传医术的儿子──长子何天祥、四子何天佐、五子何天祺;坚持“济世活人”的志向,对于经济困难的病人,他不仅免收药费,而且慷慨资助。何仁甫救济的病员难以计数,无数病员视他为救命恩人,尊称他“布衣郎中”。1969年何仁甫病故,葬于成都市三圣乡凉风顶。自他逝世后,许多年每逢清明时节,一直有他救治过的病员或病员家人自发地到他的墓前祭祀、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