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1少阴里虚证

证候:眼外观端好,视物模糊,眼前黑花飞舞,或瞳仁散大,或园?内障,夜间或表盲,

兼有头昏耳鸣,腰膝瘦软,乏力欲瞳,夜尿清长,苔薄白,脉细,属肝肾方虚者,可用驻景丸加减方治之。若两眦(血轮)红赤,痛如针刺,

或瞳仁(水轮)紧小如针?瞳仁状如梅花,或如锯齿,视物错朦,眼前黑花飞舞,兼有咽干喉痛,烦躁不眼,头痛如锥,舌红苔少,脉细弦,

属阴虚火旺者,可用知柏地黄丸加减治之。

2少阴里实热证

证候:外眼轮廓完好,眼前觉有红色阴影,视力骤降,血灌瞳神后部,知红苔黄脉数出血期可生薄黄汤,以凉后止血治血治之,若为瘀血期时

投以挑红四物汤或后府逐瘀汤加减以活后化瘀治之。

(6)厥阴目病:病邪客于厥阴,病变部位多在黑睛,黄段瞳神内,

证候:眼珠眼痛,或黑睛破损,或溃烂及生?,如星状,或如花?白陷,或如凝脂,或蟹睛疼痛,兼有头顶痛,口苦,舌红,脉弦,可用石

决明散或龙胆泻肝汤加减治之。若眼眼如裂,头痛如劈,或头中窗鸣,牵边眼眶,头额及颊部阳穴疼痛,黑睛雾状混浊,瞳孔散大显淡绿色,

视力骤详兼有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厚,脉弦,可用陈氏熄风汤加减治之。

3 厥阴里虚证

证候:妇女经前眼痛欲裂,碜湿发痒,或黑睛生?,口中酸湿,?顶痫,舌红,苔蒲黄,脉细弦,可用丹杷逍遥散加减治之。
 
四:眼科六经学说的发展

在眼科六经辩证中,一般来讲,三阳目病,多见于外障,三阴目病,多见于内障。但对外眼病的认识描述较为详细,对内眼疾患缺乏细致深入

的探讨,描述较笼络,著名眼科专家陈达夫教授,根据《内经》有关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对眼的解剖生理知识,提出“内眼组织与脏腑经络相

属”学说,对内障眼病的认识就更进了一步,也是对眼科六经学说的发展,现介绍其内容如下:

1、视神经、视网膜、虹膜、睫状体以及睫状小带属足厥阴肝经以《素问·痿论》“肝主身之筋膜”为依据,因神经状类筋经,十二经皆有筋经

,故神经属足厥阴肝经,视神经也不便外,至于视网膜,是视神经的感应系统,也应属是厥阴肝经。虹膜(黄乍)为风轮之里层,风轮在脏属

是厥阴肝;睫头小带与虹膜相连,亦属风轮范畴,故应属是厥阴肝经,应用这一理论在治疗视神经,视网膜、虹膜、睫状体的病变及屈光不正

等,应从是厥阴肝经入手。如急性视神经病变,急性视神经网膜炎,初期多从肝经实热着手,用龙胆泻肝汤治之,若属肝气郁结所致者,可用丹

杷逍遥散加减治之;若属素体虚弱,肝肾不足者,可用驻景丸加减治之。视神经萎缩,多认为是肝肾不足,精血亏损,可用驻景丸加减方法之

。急性虹膜睫状体炎,多属肝胆炎火炽,气分热重,以龙胆泻肝汤治之;若属热入营血者,可用犀角地黄汤加减治之,慢性虹膜睫状体炎,多

属肝经余热未尽,可用石决明散加减治之。屈光不正,认为与足厥阴肝经之疏泄调节失调,气机不利所致。可用补肾调肝为主。常用驻景丸加

减治之,佐以舒筋通络如?节伸筋草等。

2、视网膜黄斑区属是太阳脾经

以《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央黄色入通于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央生湿,湿生甘,甘生脾,其在天为湿,在体为肉,在脏为脾

,在色为黄”为依据。眼底黄斑区位于视网膜的中心,属是太阴脾经,黄斑区病变时,应以是太阳脾经着手,同时兼颈是厥阴肝经。如脾经湿

热所致的中心性视网膜脉经络膜病变,黄斑区充血水肿,可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湿重于热,和三仁汤加减;肝肾阴虚者,可用知拍地黄丸加减治

之;属肝肾不足者,可用驻景丸加减方,脾胃虚弱者,用六君子汤加减;脾胃阳虚者,用其武汤加减;脾经有湿,复感风寒乾,用麻杏薏苡甘

草汤加减治之。

3、脉络膜属于少阴心经

以《素问·五脏生成篇》“心主合脉也”“诸血者,皆属于心”“诸脉者,皆属于目”,《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为依据,脉络膜的

组成由大,中、小血管组成,故各膜属于手少阴心经。在临床上凡脉膜的病变和眼底血管方面的病变,可以手少阴心经着手,脉络膜与视网膜

紧相连,脉络膜,视网膜炎与心,肝、肾三经有关,可用驻景丸加减方治疗。

4、玻璃本属于太阴肺经

从《素问·宣明五气篇》“肺藏魂”为依据,玻璃体属手太阴肺经,玻璃体病变多从手太阴肺经着手,如玻璃体液化,混浊,从肺、肝、肾三

经治疗,用生脉散加黄芪大补肺气,用杞菊地黄丸滋养肝肾。继发性视网膜脱离或原发性视网膜脱脑术后,多认为肺肾无气不固,用生脉散,

重用人参,加黄芪大补元气,若网膜下积液,可用温阳化水之法治之,亦可用驻景丸加减方合用。

5、房水属足少阳胆经

以《灵枢·天年》“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萎,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及《养生书》“肝开窍于目,胆司其明”为依据,房水属足少阳胆经

,房水的病变应从足少阴胆经着手治疗,如肝胆实热所致的房水混浊,用龙胆泻肝中减治之;若属急性闭角型青光,中医以为属火闭窍道,神

水(房水)瘀滞有关,用龙胆泻肝汤加羚羊角,或用陈氏熄风汤加减治之,若吐泻兼作,可用六和汤,慢性闭角空青光眼,中医认为属虚风内

动所致,用沈氏熄风汤加减,若属肝郁化火者用丹杷逍遥散治之;若属阴虚火旺者,用知柏地黄丸加减治之。

6、眼中一切色素属足少阴肾经

以《素问·五脏生成篇》“心之合,脉也;其茶色也,其主肾也”为依据,眼中一工色素属足少阴肾经,凡色素方面的病变,应从足少阴肾着

手治之。如脉络膜的色素,从心肾上去辩证;虹膜、睫状体的色素,从肝肾论治;黄斑区色素,从脾、肝、肾上着手治疗。另外色素是有形之

物,可看作瘀滞,治疗时应考虑加用活血消滞之品,视网膜色素变性,多属先天禀赋不足,宜补肾养肝,兼活血消滞,用驻景丸加减方为主治

之。

眼科六经学说,作为眼科的一种基础理论,对指导中医眼科临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分经论治,起到了执简教繁,概括全面,揭示目病本质的

长处,克服了以症命名的局限性,且名目繁多,分名过细,不便于临床应用的不足,在内障眼病应用较为广泛,在外障眼病应用较少,作为一

个学说流派,应用的范围不是很广,有些观点还须进一步完实补充。
 
六经辨证在眼科的运用第一节 六经辨证在眼科的运用
六经辨证法,创始于后汉张仲景,载于《伤寒论》一书中。该书用以辨别外感病和杂病,曾在中医学的发展上产生巨大的影响。陈达夫教授

认为,六经辨证是祖国医学最早而又最完善的一种辨证方法,它具有完整谨严的理法方药,任凭疾病千变刀化,在六经辨证纲领统率下,不仅

包罗万象,而且能执简驭繁。
六经,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在生理方面,六经内联脏腑,外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肌肉皮毛,是五脏

六腑交通之道,气血运行之路,能沟通机体内外,上下,使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在病理方面,外来病邪,可以

通过经络由表传里,由上传下,并将脏腑的病变反应到相应的体表、肢节等部位。脏腑病变相互影响,也通过经络起作用。将六经应用于诊断

方面,是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启示下,积累前人经验,加以充实和发展而来。其特点为以阴阳为纲,贯穿表里、寒热、虚实六

辨,综合分析,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制定相应的治疗法则。
陈达夫教授运用六经辨证为纲领探讨眼科疾病,是中医眼科学领域中的一项创新。他广集中医眼科、内科的精粹,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

,融汇贯通,著成《中医眼科六经法要》一书,并用以指导眼科临床,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优点是认证不拘泥前代有无病名,重在辨明病理,

强调机体的整体性,重点抓住疾病的表里虚实,全面分析,随证施治,具有删繁就简;揭示眼病本质的长处。临证之时,不会因前代没有病名

而无措手足,认证思路才会宽广。
一、六经辨证应用于眼科的理论依据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说明眼与经脉有着密切

的关系。眼目的形成,是依赖十二经脉运送之精气灌注的结果。《灵枢·经脉篇》说:“大肠手阳明之脉,是主滓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

”“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冲头痛, 目似脱。”“胆足少阳之脉,是骨所生之病者,头痛,额痛、目锐眦痛。”说明经络所生之病,几乎

都与眼目有关。《灵枢·论疾诊尺》说:“诊目病,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土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东垣十书》说:

白翳见于大眦,乃是太阳少阳经中郁遏。”“发热恶寒而渴,但目赤者,病脏也,手太阴肺不足,不能管理阳气也。”张从正《儒门事亲》又

引《内经》说:“目之内眦,太阳经之所起,血多气少,目之锐眦,少阳经也,血少气多; 目之上纲,太阳也,亦血多气少; 目之下纲,

阳明经也,血气俱多……’故血太过者,太阳阳明之实也,血不及者,厥阴之虚也。”《医宗金鉴-》亦指出:“外邪乘虚而入,入项属太阳,

入面属阳明,入颊属少阳,各随其经之系上头入脑中而为患目焉。”由此看来,前代医家均认为目病与六经有关,并熙以诊断目病。但是,他

们对目病的认识尚不全面,深刻,没有全面地进行阐述。
人体十二条经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眼连接。如:足阳明胃经,起眼下(承泣穴),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暗明穴),足少阳胆经,起于

目外眦(瞳子髎穴)。汇集于眼或附近的经脉有:手阳明大肠经,夹鼻孔至迎香,手少阴心经,系目系,手少阳三焦经,其支者,出耳上角(外眦

附近)口]经过眼与眼附近的经脉有:手太阳小肠经,过目外眦入耳?中,分支至目内眦,足厥阴旰经,循喉咙过目系,出于额与督脉会于颠顶。

一般来说,三阴经脉不上头,只有足厥阴肝脉上过目系,与督脉会颠顶,这是指大经脉而言,而五脏六腑的细微经络都上通于目,故《灵枢>>

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也。”华佗《中藏经》说:“目.形类丸,内有大络者五,心肝脾肺肾各主一络,中络者六,膀

咣、大肠、小肠、三焦、胆、包络各主一络,外有旁枝细络,莫知其数,皆悬结于脑下,达脏腑,通气血。”由此可知,目者五脏六腑之精华

,而经络者实为五脏六腑的道路,没有经络交通,则五脏六腑之精华不能到达哏上。因此,眼病按六经辨证,是完全有理论根据的。
二、陈达夫眼科六经辨证法的特点
陈达夫教授眼科六经辨证法的特点,概括起来是以六经为纲,按《伤寒论》六经分证命名,以脏腑辨证为基础,以八纲贯彻其始终的一种辨

证方法。通过辨证以求因,然后审7(因而论治。故六经辨证,实际上是以六经为纲,综合了脏腑辨证、病因辨证、八纲辨证,来探讨眼病的一

种比较系统而又完整的辨证论治方法。
(一)眼病的分证命名:历代医籍对眼病的论述,都是以证命名,如《龙木论》,《古今医统》、《医宗金鉴》等,将眼病分为72症,即内障

24症,外障症。《医宗金鉴》除肯定?症外,又在补遗中增加10症;《银海精微》也称述72症,而实际2O昕列名目则是80多症,《审氏瑶函》说

:“上古言72症则失之简,是函摘要删繁定为108症。”《证治准绳》所列症名193;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列内障23症,外障45症,合计68症

,《目经大成为亦分列为81症,外列似因非因8症,共89症。这种目病命名法较为繁杂,而又不能包括所有目病,随症处方亦不灵活。有鉴于此

夕陈达夫教授主张,按六经命名,即太阳目病、阳明目病、少阳目病、太阴目病、少阴目病、厥阴目病。再于目病的千变万化中,贯彻以病因

、病位、病势等,更进一步明确疾病性质。例如,太阳目病,病因为感受寒邪,即断为太阳伤寒。如其病位在表,病势属实,则它的病名应命

为:太阳表实目病。根据病位,还可以分出手、足经脉,井可,冠以内连脏腑的名称,如足少阳胆虚目病,手少阴心经里热(实证等。实际上诊断

本身就突出了辨证要点,一当诊断确立,用方遣药就不困难了。
 
(二)辨证纲要:
1.以眼科的六经证形为纲:如太阳经目病:凡目暴病,白珠红赤,大眦内血丝较粗,或从上而下者特甚,鼻鸣或不鸣,脉浮,微恶风,或颠

顶脑项痛,或半边头肿痛,太阳伤风也,法当温散,宜桂枝汤。设风轮起翳者,而有兼证,则当随经兼治之。
阳明经目病:气轮血丝满布,乾廓,坤廓尤多,羞明流泪,额前痛、目眶痛者,病在阳明。阳明应恶热,今病人反恶风寒,项背强,微有汗

者,风伤阳明之表,宜桂枝加葛根汤。
少阳目病:两额角或太阳穴胀痛,或口苦咽干,目赤羞明,锐眦兑廓血丝较甚,脉弦细或沉紧者,少阳伤寒也,若系中风则两耳气闭。胸胁

不快,宜小柴胡汤。
太阴目病:头痛如压,肉轮浮肿而软,气轮血丝细碎,或乾坤二廓血丝较多,四肢烦疼者,宜桂枝汤。
少阴目病:头痛如锥,或表或里都能如此。如患者突然目赤,坎离两廓血丝较多,不畏光,无眵,而头痛如锥,就S是少阴表虚伤风,宜桂枝

加附子汤。若目不全赤,坎离两廓仅血丝一二缕,则属于虚,治不同法。
厥阴经目病:厥阴风证,头如斧劈,虚与寒痛,仅在顶颠。若病人有此头痛,而风轮随起灰白色翳膜,白珠红赤梗痛,手足时冷复热者,宜

当归四逆汤。
这样提纲明确,任随病证变化万千,都可明辨出它应属那一经病,经症既定,就可随其主症循经入里,随其兼症旁及他经,仔细推求病理,

得出正确判断。
 
读法
一、本书所讲五轮,八廓、阴阳五行、五脏六腑等等,是为了弄清楚古代眼科学的理论,其中难免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成份,倘希读者以批判的眼光来看。
二、本书命名为《中医眼科六经法要》,因为是从六经的各种规律和现象来辨证的。
有从六经的病状来辨症的,
有从脏腑涉及经络的,
有从经络涉及脏腑的,
总之,辨证的方法不离六经,故曰六经法要。
三、本书只是分经辨证,不立新的病名,以便读者执简御繁,无望洋兴叹之弊。
四、本书释义不讲文辞,概用简朴语言,力求说明中医病理,读者应作病理句解看,不要嫌其支离。
五、本书系仿《温病条辨》写的,自条自释,以免读者发生误解。
六、本书
 
陈达夫教授生平及学术成就
个人生平
陈达夫(1905~1979),男,四川省西昌人。出身中医世家。自幼攻读《内》《难》《本草》《脉经》《伤寒》《金匮》等古籍。28岁时,承父业,专攻眼科。1930年,任西昌县立中学教师兼校医。1956年,执医西昌,6月调入成都中医学院,从事眼科教学与临床工作。1978年被授予我国第一批中医教授职称,担任眼科硕士导师。曾兼任中华医学会四川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四川分会理事、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人大代表等职。积多年心血,著成《中医眼科六经法要》(四川人民出版社,1978)一书,具有学术上的独创性。他的名字和业绩已载入《中国科学家辞典》(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和《名老中医之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其生平事绩已载入科学家故事丛书《银海名师——陈达夫》(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其学术经验被载入中国现代医学家丛书《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总结其临床经验的专著《陈达夫中医眼科临床经验》,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5)。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眼底病专辑》,以首篇的位置收载了他的学术经验(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
 
学术成就

他调入学院不久,即接受了“西医学习中医高级研究班”的教学任务,他以饱满的热情,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自编的《六经眼科讲义》,曾用作本院眼科教材。1975年,担任卫生部委托成都中医学院举办的“全国中医院校眼科师资班”的主讲,为我国高等中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78年,他以极大的热情,首批招收硕士研究生4名。通过教学、临床,指导研究生、进修生和学术观摩交流,他为学校培养了一批中青年教师,为四川和全国各地培养了一大批眼科人才。其教学、医疗实践和学术思想,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形成了我国眼科学术上的新流派。

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积累了十分丰富经验。处方用药擅长运用经方,亦重时方。他还精研专方,创立新方。还同他人合作,完成了四川第一例针拨白内障术,为针拨术的开展作出了贡献。

1962年,他写成“中西串通眼球内容观察论”。用《内经》理论作指导,结合其长期的临床体验,首次在眼科学术上提出了现代医学中眼的组织结构与中医学的六经分属具有共通的相应和对照关系的见解。
1977年,他完成了祖传中医眼科诊疗经验和方法的整理,首创将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论运用于眼科,写成了著名的《中医眼科六经法要》。本书广泛汇集了历代中医眼科精华和他自己的临床经验,并适当采用了有关西医知识。该书突破了历代中医眼科以症命名的框架,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基本观点,发展了中医眼科五轮八廓学说,在学术上是一大创新。
 
请问这本书就这么多内容还是摘要啊?如果就这么多我就复制黏贴做个word文件看了,我没下载资格。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