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1/19
- 帖子
- 183
- 获得点赞
- 3
- 声望
- 0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关于胸满的解释,有说是“非下后阳邪之内陷.实因下后阴邪之上搏.” 如:《伤寒寻源》
经云.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按下后脉促.同属表未解之诊.而促脉中又有阳盛阳虚之别.误下脉促.虽与上条同.然既无下利不止之证.又无喘而汗出之证.但见胸满.而又非结胸硬痛者比.则胸满非下后阳邪之内陷.实因下后阴邪之上搏.但当扶阳逐邪.不宜再益阴气.故治法仍主桂枝.而方中芍药.自在急删之列也.
有说是“正气上冲,正邪交争于胸部”,看似有阳邪内陷的意思,如胡老的解释:
“那么这一段的“胸满”是什么东西?就是气上冲啊。他吃了泻药了,下之后,太阳病,不应该下,吃了泻药了,就气上冲,气上冲可表没解呢,气上冲以至于胸满,冲的挺厉害。
那么这个气上冲是怎么回事啊?这个我们就是要看以前太阳病是怎么的一种病了。这个太阳病我们开始讲了,这就是机体对外邪它要斗争,它想怎么的呢?我们方才还讲呢,《内经》上也是这样,邪气交争于骨肉嘛,想要把这个病邪呀从上半身,以发汗的这种作用解除到体表,没解出去,解除不了,限于自然的量能啊,他就发现太阳病的这种证候,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发现这种证候。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大夫呢,你得帮助机体驱除病邪就对了。你再治理以下,它这机体这个机能啊,由里往外往上,想要发汗,这大夫给吃泻药了,这不正给生理机能一个相反的打击吗。
那么这时候就看这个患病的人体呀机能的强弱了,如果机能强,亢盛,它不但没使这病有变化,而反到给下药以回击,这个病人就感觉有气上冲,这是个神经的证候。那么如果不气上冲呢,这个机能就受不了下药的打击,那这个病就变了,就陷于里了,离开表了你就别给吃桂枝汤了。所以这个气上冲在这块的反映啊,正反映这个病体保持了保持不了原来的抗病的机制。所以中医这点的观察我认为是很宝贵的,永远是正邪交争。那么我们治病啊,把正与邪斗争的这个机制,给予相反的阻碍,这个病是要坏的。那么这个应发汗帮助机体解除疾病就对了,你吃泻药,正与这种机制一个相反的作用,那么机体反倒反抗这个,这说明它这个证象还没变,还是那个机制,所以还可以给桂枝汤。”
从刘渡舟下面这则医案看,胸满为“胸阳不振,阴霾内阻之证”不知这阴霾是阴气上冲,还是外邪内陷。
李某,女,46岁。
因患“心肌炎”,入夜则胸满气短,必吸入氧气才能得以缓解。
切其脉弦而缓,视其舌淡而苔白。
辨为胸阳不振,阴霾内阻之证,为疏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 10g,生姜 10g,大枣 12枚,炙甘草 6g。
服2剂后,症状减轻。
后原方又加附子6g,再服3剂而获愈。
胡老进一步解释说:“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这个凡是太阳病,下之后而表不解,这还得使桂枝汤。表不解,有什么证候呢?这是一个,一种,他气上冲,那说明表没解“若不上冲者”,这个病就已经变成坏病了,那就随症治之了,你不能再给吃桂枝汤。”
从这里看,胸满应为正气上冲抗邪,而且没有表邪内陷(他气上冲,那说明表没解)。如果是这个原因,下面一段解释又有些费解:
“那么这个桂枝去芍药,就是这个桂枝汤证气冲的更厉害,我们刚才讲了桂枝汤,这个芍药这个药呀,能制桂姜的辛散。那么气冲的厉害,这个桂枝要发挥作用,桂枝治气上冲,所以芍药在里头有碍于桂枝,同时腹气虚,它也不应该要,所以把它去掉了。”
既然气冲是正气上冲抗邪,为何要用桂枝治气上冲?不是有点儿象伤寒不让出汗的感觉吗?
.
感谢大家的参与与交流,很有收获。现将胸满问题总结如下:
1。此条的胸满为:太阳病,身体本欲上输体液发汗而解除表邪,但误用下法,下后体液下趋,身体以正气上冲的方式,向上补偿,而非阴气上冲。
2。此条并非下之后,表邪下陷胸中,而是表证未解,故正气需要上冲解表。
3。下之后,并非一定会表邪内陷。体质强的有气上冲,仍能抗邪,用桂枝汤;体质弱的,没有气上冲,表邪内陷,不可用桂枝汤。
4。桂枝“治”气上冲,非是压制、抵制,而是通过帮助正气驱除表邪,从而使正气不需要再上冲,所以桂枝仍是用来解表。
可参照下面胡老的讲解:
胸满
《伤寒论》第21条云“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胡希恕先生认为,此处的胸满,为误下之后,表仍不解,气上冲所致,与其相应的脉促,则为关以上浮,关一下沉的脉象,而非“数中一止”之促脉,正与气血上冲,上实下虚的病机相合,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如《伤寒论》第15条云“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太阳病,是人体正气向上向外抗邪的一种病理状态,未下之时,其向上向外抗邪之力纯属自然,故病人无“气上冲”的感觉,误下之后,一方面是正气受损,另一方面,机体要调动更多的正气,来应对表未解与误下的同时影响,解表的同时,还要纠正误下导致的体液下趋之势,因此正气上趋必然强烈,从而给病人一种“气上冲”的感觉。
关于胸满的解释,有说是“非下后阳邪之内陷.实因下后阴邪之上搏.” 如:《伤寒寻源》
经云.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按下后脉促.同属表未解之诊.而促脉中又有阳盛阳虚之别.误下脉促.虽与上条同.然既无下利不止之证.又无喘而汗出之证.但见胸满.而又非结胸硬痛者比.则胸满非下后阳邪之内陷.实因下后阴邪之上搏.但当扶阳逐邪.不宜再益阴气.故治法仍主桂枝.而方中芍药.自在急删之列也.
有说是“正气上冲,正邪交争于胸部”,看似有阳邪内陷的意思,如胡老的解释:
“那么这一段的“胸满”是什么东西?就是气上冲啊。他吃了泻药了,下之后,太阳病,不应该下,吃了泻药了,就气上冲,气上冲可表没解呢,气上冲以至于胸满,冲的挺厉害。
那么这个气上冲是怎么回事啊?这个我们就是要看以前太阳病是怎么的一种病了。这个太阳病我们开始讲了,这就是机体对外邪它要斗争,它想怎么的呢?我们方才还讲呢,《内经》上也是这样,邪气交争于骨肉嘛,想要把这个病邪呀从上半身,以发汗的这种作用解除到体表,没解出去,解除不了,限于自然的量能啊,他就发现太阳病的这种证候,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发现这种证候。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大夫呢,你得帮助机体驱除病邪就对了。你再治理以下,它这机体这个机能啊,由里往外往上,想要发汗,这大夫给吃泻药了,这不正给生理机能一个相反的打击吗。
那么这时候就看这个患病的人体呀机能的强弱了,如果机能强,亢盛,它不但没使这病有变化,而反到给下药以回击,这个病人就感觉有气上冲,这是个神经的证候。那么如果不气上冲呢,这个机能就受不了下药的打击,那这个病就变了,就陷于里了,离开表了你就别给吃桂枝汤了。所以这个气上冲在这块的反映啊,正反映这个病体保持了保持不了原来的抗病的机制。所以中医这点的观察我认为是很宝贵的,永远是正邪交争。那么我们治病啊,把正与邪斗争的这个机制,给予相反的阻碍,这个病是要坏的。那么这个应发汗帮助机体解除疾病就对了,你吃泻药,正与这种机制一个相反的作用,那么机体反倒反抗这个,这说明它这个证象还没变,还是那个机制,所以还可以给桂枝汤。”
从刘渡舟下面这则医案看,胸满为“胸阳不振,阴霾内阻之证”不知这阴霾是阴气上冲,还是外邪内陷。
李某,女,46岁。
因患“心肌炎”,入夜则胸满气短,必吸入氧气才能得以缓解。
切其脉弦而缓,视其舌淡而苔白。
辨为胸阳不振,阴霾内阻之证,为疏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 10g,生姜 10g,大枣 12枚,炙甘草 6g。
服2剂后,症状减轻。
后原方又加附子6g,再服3剂而获愈。
胡老进一步解释说:“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这个凡是太阳病,下之后而表不解,这还得使桂枝汤。表不解,有什么证候呢?这是一个,一种,他气上冲,那说明表没解“若不上冲者”,这个病就已经变成坏病了,那就随症治之了,你不能再给吃桂枝汤。”
从这里看,胸满应为正气上冲抗邪,而且没有表邪内陷(他气上冲,那说明表没解)。如果是这个原因,下面一段解释又有些费解:
“那么这个桂枝去芍药,就是这个桂枝汤证气冲的更厉害,我们刚才讲了桂枝汤,这个芍药这个药呀,能制桂姜的辛散。那么气冲的厉害,这个桂枝要发挥作用,桂枝治气上冲,所以芍药在里头有碍于桂枝,同时腹气虚,它也不应该要,所以把它去掉了。”
既然气冲是正气上冲抗邪,为何要用桂枝治气上冲?不是有点儿象伤寒不让出汗的感觉吗?
.
感谢大家的参与与交流,很有收获。现将胸满问题总结如下:
1。此条的胸满为:太阳病,身体本欲上输体液发汗而解除表邪,但误用下法,下后体液下趋,身体以正气上冲的方式,向上补偿,而非阴气上冲。
2。此条并非下之后,表邪下陷胸中,而是表证未解,故正气需要上冲解表。
3。下之后,并非一定会表邪内陷。体质强的有气上冲,仍能抗邪,用桂枝汤;体质弱的,没有气上冲,表邪内陷,不可用桂枝汤。
4。桂枝“治”气上冲,非是压制、抵制,而是通过帮助正气驱除表邪,从而使正气不需要再上冲,所以桂枝仍是用来解表。
可参照下面胡老的讲解:
胸满
《伤寒论》第21条云“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胡希恕先生认为,此处的胸满,为误下之后,表仍不解,气上冲所致,与其相应的脉促,则为关以上浮,关一下沉的脉象,而非“数中一止”之促脉,正与气血上冲,上实下虚的病机相合,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如《伤寒论》第15条云“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太阳病,是人体正气向上向外抗邪的一种病理状态,未下之时,其向上向外抗邪之力纯属自然,故病人无“气上冲”的感觉,误下之后,一方面是正气受损,另一方面,机体要调动更多的正气,来应对表未解与误下的同时影响,解表的同时,还要纠正误下导致的体液下趋之势,因此正气上趋必然强烈,从而给病人一种“气上冲”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