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黄河医话》之针灸篇

嗜睡

殷克敬

受友所邀,诊治一青年XX,饭后欲睡,有时吃饭时竟打磕睡,周期性发作3年。询问其发病原因不明,发作时烦躁易怒,浑身无力,夜梦多,易醒,记忆力减退,舌红苔薄,脉弦细。遂即针刺百会、大陵、太溪等7次未效。《奇经八脉考》云:“阳入于阴则寐,阴出于阳则寤。”阴跷之脉,随足少阴而上,阳跷之脉,伴足太阳而行,皆会于目,除管理四肢运动外,又司眼目之开合,考虑之后,遂改取交信穴、跗阳穴为主,补阳而泻阴,以经脉之,“本”治其“标”病,月余后嗜睡症解除。由此可见,针刺取穴,亦应辨证,切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针治癫痫

杨廉德

余多年治疗癫痫有规律发作者,宗景岳“治此者,当察痰察气,因其甚者而先之”之法,以调理气机、升清降浊为旨,佐以熄风化痰,并按发作规律,按时针刺以控制发病。
主穴:腰俞、气海。针腰俞时向上刺入骶骨裂孔中2寸许,得气后使针感上传。针气海时,得气后使针感下传。用腰俞时配百会、四神聪、风府、风池。用气海穴时则配百会、四神聪、申脉。
手法:平补平泻,留针半小时,行针3-4次。
两组处方分别以督脉之腰俞和任脉之气海为主穴。督脉并于脊里,上至风府、贯心属肾。脑为元神之府。故取督脉之腰俞并使针感上传以升举清阳,配百会、四神聪、风池、风府化痰开窍,醒脑安神。诸穴合用清阳升,则浊阴降。任脉为阴脉之海,取其气海,并使针感下传以降浊阴。《脉经》有云:“痫证昼发者当取阳跷申脉。”
(张军平整理)
 
深刺哑门治癫痫

吕国泰

1971年5月,余到索家坡下乡,房东主妇翟某,于1958年因劳动夜宿于野,受惊抽搐,愈发愈频。经脑电图诊断为癫痈,一日数发,屡治不效,遂来求治。余深刺哑门2寸8分,患妇遂感全身酸麻有如触电,当日癫痫竟未发作。此后隔日1针,又加丰隆、三里、腰奇等穴随证调理,共针20余次,癫痫遂愈。且体质渐壮,参加生产,至今15年未发。余用腰奇、哑门穴深刺,收治癫痫28例,痊愈15例,显效8例,好转4例,无效者1例。
哑门、腰奇为督脉经穴,盖督脉主一身之阳,贯脊属肾,入络脑,从少腹直上者贯心,其别络挟臂上项,散于头上。验之临床,刺哑门、腰奇针感均可上达脑巅、下达四末,甚至全身有似触电,从而可致经络通调,气血流畅,厥气平复。故书载督脉28穴,加腰奇29穴,其可治痫者即有16穴。余针哑门、腰奇2穴治痫,亦本此理。且此2穴为治风要穴,故刺之可熄风、火、痰之相煽,又可调补心、肝、脾、肾。痰盛者加丰隆;火炎者加涌泉、太冲,心神不安、恶梦纷纭者加神门、阴郄。其痫发时暂,正气未虚者,即针哑门、腰奇2穴足矣。若痫久而体虚,诸症叠见者,随症加穴,或辨证遣药,扶正祛邪,可收全功。
 
痿证

陈积祥

经谓治痿独取阳明,是耶?非耶?临床用之果验。曾治丑xx,女,发烧半月,继而神志不清,四肢软弱无力,神经科以格林-巴利氏综合征收住院,经中、西药综合治疗历时半月,虽然热退神清,但四肢仍弛缓性软瘫,软腭不能活动,吃流食时常从鼻孔漏出,鼻音重浊,吐字不清,舌僵,呛咳,吞咽无力,舌质红,苔黄腻,脉沉细,诊为肺热叶焦,筋肉废痿,手足不用,阳明失司,津液不能布达四肢之痿证。余宗独取阳明之法,佐以健脾活血,通经活络,针曲池、合谷、伏兔、足三里,配风池、印堂、迎香,共针20次痊愈。
 
四肢懈怠症

郭诚杰

审证求因,辨证论治,为中医之大法。但在临证时亦有无因可求,无证可辨者,若能善思,可于无法之中求法。吾于1973年治一张姓患者,自述3月来,四肢懈怠,更为甚者,肘膝关节若散落一般,提一热水瓶竟感困难,步行常不自主地偏向一侧。饮食、二便正常,四肢活动自如,脉平舌和,别无其它异常感觉。经神经科检查,未引出病理征象。既往无癔病史,病前无精神创伤。病因不明,无舌脉可参,只能据脾主四肢而施治,遂选双手、足三里,针刺用补法,针3次无效。改脾俞针2次证仍同前。苦于无术可施,忽忆脾之大络大包穴,治虚则百节皆纵;则单刺双侧大包穴2次后,自感肘膝乏力较前有所减轻,继针4次,肘膝散落感消失,提物复常,步行不偏斜。半年后随访前症未复发。仅此1例不能排除其偶然性,但偶然之中可能包含着必然。穴的主治是古人千百年的经验积累,所以对穴位的主治除理解记忆外,还要在临床中不断应用体会。
 
血痹

殷克敬

1979年2月初,青工马某,两上肢肘关节以下阵发性疼痛,时见红肿3月余来诊。并诉常喜将手放置凉处或触冷物。遇冷则痛减,遇热疼痛加剧,甚则难以忍受,且痛以夜间为重,有时难以入睡。某医诊为肢端红痛症,用维生素、谷维素等药配合理疗,症状始有减轻,但以后又反复加重,来诊时述每天超量服用止痛片,余视之两时以下潮红,按之微热,上肢活动自如,双手重握物时痛剧,过后麻木,舌质红,苔薄白,脉弦且细,综其脉症,诊为“血痹”。此症乃由寒邪所侵,阻滞经脉,阴阳失调,气血不和,不通则痛。寒极生热,壅遏肌肤,潮热而红。遂取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之会穴大椎(拔罐)以发散寒邪退其郁热,十宣穴(放血)清泄热邪。曲池、合谷针刺疏调多血气之阳明经脉,疏筋利节,通经止痛。治疗3次效显,20次痊愈。
 
通里穴治足跟痛

徐庆云

通里穴属手少阴心经,在腕后l寸或掌后l寸陷中,在神门穴上l寸,在巡回医疗期间,有农民多人患脚跟痛症先后求治。诉曰:痛在跟部,剧痛时行路为难,终年不愈,影响劳动。检查局部不红不肿,按之不痛,与阴雨天气无关,外观亦无异常,各患者症状基本相同。断为足少阴经脉郁滞所引起。本“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选肾经原穴太溪为主,配筋会阳陵泉为辅,佐邻经昆仑、仆参等穴。刺治数次,毫未见效。其后配经外奇穴亦未奏功,忆及经有上病下取之旨,取手少阴心经通里穴治之。穴名通里,以通为治,经脉郁滞当可治疗。手法是刺对侧通里,得气后火速捻转泻之,当重泻时令患者跺脚,反复施术,疼痛递减,数分钟痛止,稍停出针。数名患者,轻症2-3次,重症3-5次,均获痊愈,可见腧穴主治范围,尚有待发掘整理提高之必要。用此治骨质增生脚跟痛无效。
 
针治面瘫

张子菡

几十年来,我对面瘫一病,针治了不下干百例。可以说,有经验也有教训。回忆过去,有两例病人,一直难以忘怀。
1962年4月,从肥城县来一位面瘫病人,叫梁吉祥,40岁,口眼向右歪斜,得病20余天,症状也比较轻,半年时间,我断续地给他针了百余次,面部穴位基本用遍、非但无效,反而患侧面部浮肿,停针则肿消,针则又肿,几经反复,治疗无效,动员停针回籍。临行患者告之,刚来针治确感有效,因急于求治,所以在省、市、区几个医院,有空就针。最多每天针4次,通过这一例的教训,对面瘫的治疗得出一个经验,就是不可多针、乱针,取穴要少、针刺手法要轻,留针时间要短。
1980年8月,一位18岁的姑娘叫马洪翠,1周岁得面瘫,至今口眼向左,右眼不能闭合,流泪。初针取患侧丝竹空、下关、迎香、地仓,翳风、风池、合谷诸穴。用平补平泻,2分钟后,出汗如黄豆粒大,很均匀地满布整个右侧面部,病人立即感觉到局部很舒适,第2天症状显轻,以同样手法和同样穴位进行针刺,同样出汗。以第2到第6次针刺时,出汗较多。以后针刺出汗渐少,症状逐渐消失。17年顽疾,只针刺12次,即恢复了健康。每忆起此病人针刺出汗,乃是其速效的机理。针刺使气血经脉流通,局部营卫气血谐和而驱邪外出,故见汗出。
 
五更泻

殷克敬

昔日治一宋姓女,产后1年,每日黎明前腹痛作泻,泄后痛止,形寒肢冷腰痛。查其舌苔薄白,脉沉细,尤以两侧尺部为甚,诊为命火不足之五更泻。遂针脾俞、太溪(用补法),灸命门,每日1次,以补命门之火。3日后症减,继针l0次诸症消失。嘱其常以艾条悬灸足三里、太溪2穴,半月后随访未再发作。此案虽选穴不多,但皆遵经旨,权衡所宜,只求肾阳助脾阳运化,年余顽疾,终至痊愈。
 
针心包经穴治心律失常

王宗学

针刺治疗心律失常,近年来各家多用内关穴,郄门穴配以它经之穴。余根据心包经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选取本经俞穴大陵、曲泽治疗心律失常,佐以膻中、膈俞以除胸闷;百会、风池以治头晕;神门宁心安神以治失眠,并结合病情和机体状况,施以补泻手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如治患者李某,女,心律失常10年,加重l年,呈重病容,其脉促,心电图提示频发性早搏、二联律。症见胸闷,心慌,气短,头晕,燥热;当针刺大陵、曲泽二穴,用泻法,10分钟后症状缓解,安稳入睡。治疗5次后心率控制在80次/分,早搏显著减少,症状基本消失,继续治疗5次,心电图恢复正常,诸症消失。又治患者王某,患心肌炎10余年,症见心慌,胸闷,乏力,自汗,下肢浮肿,脉象沉迟而结。心电图提示室性心动过缓,频发室性早搏、二联律。取大陵、曲泽二穴用补法。经10次治疗症状明显改善,心电图有改善,继续治疗10次,症状消失,心电图呈窦性心动过缓,恢复正常工作。
针刺治疗心律失常不仅可以改善症状,而且心电图的改善也是显著的。本病患者多以心悸,胸闷,胸痛而就诊,常见精神不振,气短气喘,心慌不宁,但往往针刺后症状立即缓解。
 
指压天突穴治顽固呃逆

潘学敏

昔余友赵某告曰:按压天突穴可治呃逆,甚验。余并未介意。1984年夏,韩某住我院行胆囊切除术,翌日出现呃逆频作,每发伴刀口疼痛,经用阿托品、多种镇静剂无效、邀余会诊。症见呃逆声声、且伴暖气,皮肤黄染、溲赤、便干、脉细。处以旋复代赭石汤合茵陈蒿汤,3剂。3日后再诊,呃逆如故,患者痛苦不堪,群医棘手。忽忆及吾友所告,遂依法施治,约2-3分钟其呃顿止,在场医患皆惊赞不己、后余屡施此法治呃逆均验。其实该法颇简,即用拇指重压天突穴,使患者胸部出现沉重感,并令其同时作吞咽动作、约2-3分钟其呃必止,再压片刻即可。此法简便易行,不需设备,且无他弊,真乃妙法也。
 
针灸加拔罐治哮喘

邵经明

临证哮喘多变,除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错杂相兼之异外,且肺为华盖,居五脏之首,主一身之气,常为其它脏腑病变所系;且肺司呼吸,主皮毛,多为外界因素所干扰,故哮喘辨治比较难掌握。余年逾古稀又六,施针并灸兼拔火罐治疗哮喘顽疾,于临床屡屡取效,积经验凡30余年,愿将己之一得,管陈于后。
临床论治除据辨证施治外,所选主穴有三,即肺俞、大椎、风门。肺俞为肺脏精气输注之处,可疗呼吸系外感内伤诸疾;大椎属督脉经穴,为诸阳经之会,是宣肺平喘要穴;风门属背部膀胱经穴,有祛邪固卫平喘之能,三穴居背邻肺,合用确有治肺平喘及预防其复发功效。施针并灸兼拔火罐,有祛邪助正、调节脏腑、输导阴阳之功。1963年余曾治疗一赵姓少女,年方13岁,患哮喘已七八年,病初每遇入冬或外感时即发咳喘,经治时轻时重,久而无论冬夏遇冷即发,重时喘鸣迫塞,难以平卧,口唇青紫,因药物治疗不见好转,故寄希望于针灸,切其脉沉细无力,舌苔薄白滑润,舌质淡,面色萎黄,手足欠温,肺部听诊有明显哮鸣音,诊为风寒客肺、脾虚失运、痰闭气道而作哮喘,治疗宣肺化痰平喘,针灸大椎、肺俞、风门。肺俞、风门直刺6分,大椎直刺1寸,得气后留针15分钟,其间提插捻转,平补平泻行针3次,起针后用艾条施灸7分钟,喘旋缓解,每日l次,l0日一个疗程,治疗一个疗程后、呼吸正常,哮喘得平。休息1周,改为隔日针灸l次,巩固治疗一个疗程。当年冬季遇冷哮喘未发,感冒时仅感胸闷不适,呼吸不利。次年又按前法治疗两个疗程,第3年又针灸一个疗程。旧疾得到根治。
医者常道:“喘主于肺”,虽有内外之别,然而其治必以肺为主,故选肺俞、大椎、风门3穴为主穴,立意在肺以伏其主,但欲“伏所主,必先所因”。故应据其因而配他穴,如有外感可配合谷,以宣散发表;虚者配关元、太溪以固肾纳气;咳嗽偏重者配太渊、尺泽以宣肃调畅肺气;痰多气逆者配天突、膻中,以降逆消痰,据哮喘发作待点多由六淫邪气引发,故在发作时急则祛邪为主,缓解时治当扶正为主。由于本病宿根难除,必须连续治疗2-3年以上。即使发作被控制,也要在欲发季节之前给予以治疗,如好发于冬可在来年夏秋季节进行治疗一二个疗程,同时要加强身体锻炼,方可长效久安。
 
经络起止相应

王立华

1968年山西芮城县一老妇,患三叉神经痛近2月,发作时疼痛难忍,辄以手自打其脸,服中药20余剂,皆无效。作封闭治疗1月余,仅能暂缓。医院欲作三叉神经切除手术,患者拒而出院。适余下乡至该县,诊视病人,右侧面部瞤动,口不能张,饮食受限,痛苦不堪,最痛处,在右侧迎香穴处。余欲用针刺治疗,家人及患者均有难色,余慰之曰:只针手指,不针面部,病人始勉强允诺。余即以毫针刺其左手商阳穴,随捻转随让其手摸患侧,张口咬牙。甫捻转数转,患者即面现笑容,疼痛若失,张口咬牙,均可自由。于是惊问曰:手指和脸相通耶?余告之大肠经起止相应之故。
前年孟县一妇人,过去患指疔,脱掉一指。1966年食指又起疔毒,肿痛难忍,甚为恐俱,担心再脱一指,余针迎香穴痛止排脓而愈。
两例合看,迎香穴能治食指之疔毒,商阳穴可止迎香部剧痛,经络之起止相应,如鼓之应桴。
 
好贴。顶起!
 
写的好不知是谁的心得,不知道是哪本书上的?
 
邵经明老先生已经一百多岁了
 
好的经验得慢慢品啊
 
学习针灸的好案例呀,感谢老师
 
都是非常好的东西!谢谢分享!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