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道論陰陽

醫道宗源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4/23
帖子
3545
获得点赞
1152
声望
113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非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金刚经》


呵呵,看我碼字,莫起執著之心,莫生貪癡之念。歡迎欤論,不必妄争。谢谢
 
《黄帝内经》内容广博而浩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岂独仅仅于疗疾耶。
疗疾者,不过以全形之术也,不足尽赅之矣。
究其本源,实不过“尽天年”三字耳。
“尽天年”,首当在“养”,其次在“治”。
知养者,不过耗也,不过耗则其用可久;
知“治”者,治病救逆也。
经文千言,教人全生保命也,经文所以祛病疗疾者也。历代大医奉为坟典,崇为至尊也。

然经文虽教人全真保命,虽曰“不治已病治未病”,然终惜仅着重于论及“治已病”者多,“治未病”者寡,尤在合道全真之途,言之渺渺,犹不可及矣。虽曰大体无碍于“治已病”理论之完备,然其中借多有全真合道修真之言者,多为后世诸学者混淆,而强为之说,实堪惜矣。

是以,经言“上古知‘道’者”。那些上古之人,所知者,是和“道”?
 
所谓的“道”,究竟是什么呢?
很多大家牛人训解爲“规律”。呵呵,似是而非。此“儒人之愚人”矣。

那么,道,是什么呢?
见下楼。
 
………………………………
 
呵呵,明白没?

明白的,自然明白了。

不明白的,继续往下……

夫道者,道也。开口即非,实无从所言。
故,上文不着一字。非无所言,言在其中矣。

能通达者,自然了了。
不能通达者,下且勉为其说,然所言终究非道,故示之以相而会之以意而已。故曰“道的影子”。

夫道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又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故,能体道者,惟心中了了,而口中难明也。
故,非大圣者,不足为说矣。是切以略引先圣之言而述之。
 
道是什么?
是啊,“道”是什么呢?
老子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言尽矣。明白没?
 
继续白乎吧。

从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第四章、第二十一章、第十四章等描述,我们可以明了“道”的特性:——这是一个生成天地万物的极其本源的东西,空灵而虚寂,乃至非物质化的表现。

这些讲述,究竟要传达一个什么意思呢?数千年来,各家所说虽见仁见智,却终难定论。这里先阐释一下先贤所欲传达的主旨,然后再来和字义印证。
(上圖中……,待續)
 
“道”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在自身的动静中显示出不同的最初属性。
 
其动,则渐浑渐浊。
在这种渐浑渐浊的动的状态下,最本源的“道”具有的将要转化的能力和状态。这就是“一”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太极”的状态。
在“太极”的状态下,随着动静的两种不同态势的影响,这种状态也同时具有两种不同的转化趋势:在静的状态下,这种“太极”的“一”的状态,有返回呈现本源“道”的状态的趋势。
 
其动,则渐浑渐浊。
在这种渐浑渐浊的动的状态下,最本源的“道”具有的将要转化的能力和状态。这就是“

這是一個“無中生有”的狀態。道家修行中,所謂的“重返先天”,就是突破這層從而達到“出有入無”的“合道”的境界。
 
另外,在动的状态下,“太极”的“一”的这种状态具有判生“两仪”状态的趋势。
所谓的“两仪”,即是“阴”“阳”二气,即是所谓的“二”。
而这种“阴”“阳”两仪的状态,在初判时,即开始具有了“物质”的能态。也就是說,這時,最原始的兩種物質開始誕生了。
当两仪初判,阴阳并不相融时,则具有孤阴孤阳的状态。所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此时,初判的“两仪”同时具有恢复到“一”的态势,和向“三”演化的态势。
区别惟在动静耳。

阴阳相和相抱,此动也,即可生“三”。“三”者,阴阳相合之动也。
 
而由这两种属性相反的物质以不同的结合形式,生成各种属性不同的物质,这便是“三生万物”。如图。

其實,說透點,天地萬物、你我眾生,皆同生於陰、陽這兩種最本源的物質。所以不同者,不過是彼此各占陰陽多少不同,清濁之異而已。
 
這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順向的衍生。是“動”結果。天地萬物是以皆有生、長、壯、老、已。是“凡”。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始终贯穿一个“动”。
这种由动而生的示象,我们也可以从流传最广泛的“阴阳鱼太极图”来印证。这是我们常见的民间、流传甚广以及道教反复标识的“太极图”,见图:

这个白中有黑黑中有白的“两条阴阳鱼”合成的图,便是所谓的“太极图”了,这个“阴阳太极图”阐释的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来看,图中
以黑白两色来表示“阴”、“阳”,
阴阳相合即为“太极”。
在白色的“阳”的图形中,加入被称为“鱼眼”的黑色的圆,即是表示“阳中有阴”的意思。
同样,表示“阴”的黑色中加入的白色的“鱼眼”圆,表示的就是“阴中有阳”的意思。
这样,就传达出“阴阳互根”和“阴阳相生”的寓意。这也就是“三生万物”的根基。
 
那么,我们在这个“太极图”中去掉“阴阳鱼眼”的两个图来看看,见图。

这很明显,是阴阳在相互缠绕流动的样子。
 
那么在阴阳相互缠绕流动之前呢?也就是阴阳未动之时呢?
我们显然看到的图像则是这样的,见图。
显然,这是阴阳初判的样子,表示的是阴阳二气的初生的样子。

阴阳相对来说非常静定,但阴阳泾渭分明。

那么,在阴阳初生泾渭分明之前呢?

從這個太極圖中看不到了。要結合“道生一”來理解的。
 
前面說了,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過程中,每個“生”的過程,都是“動”的結果。

那麼,“三生萬物”,“萬物”能否再生“三”?“三生二”?“二生一”?“一生道”?這就是道家修行逆天的修持了。其實,不知道家走的是這條逆行的路,佛家的金剛經其實也是重返先天的修持。雖然闡述不同、方法不同,其實還是殊途同歸的。

順行,在“動”。
逆行,在“靜”。

所謂“順為凡,逆為仙,只在其中顛倒顛。”呵呵,這些東西就不說了。
 
故,上古有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法陰陽,上文中盡矣。

和術數,此處就不再談了。



——————————————————

多句嘴,怎样体“道”?

其实《道德经》中描述甚详。

老子曰:“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浑兮若无止。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行之】,修持之。
【佩之】,
王冰注曰“圣人心合于道,故勤而行之。愚者性守于迷,故佩服而已”。显见其作‘佩服’解。
杨上善注《太素》本句曰“圣人得道之言,行之于身,宝之于心府也;愚者得道之章,佩之于衣裳,宝之于名利也。”显见其做‘佩戴’解。
《类说•第三十七》、方氏《家藏集要方》并引作‘背’。作‘违背’解。

三说皆是,立意有别而已。
太仆所云,亦是常态。
上善所云,亦是常态,世人大多如此,道以标榜而已,从其心也。
方氏等所云,亦是常态,从其行也。
老子《道德经•六十二章》曰“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于人。”便已赅其三家之意指矣。

夫道者,至简至易,是人可行也。然真正修持者,几人?但为是说,皇皇而言,堂堂而注,言不尽其繁,引不尽其杂,以为达矣。熟知愈繁愈杂,背道益远矣。《老子》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正是也。

夫道者,万物之奥。故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既闻至道,固当勤而行之矣。老子曰:多言数穷,不若守中。便是矣。但能密密行之,自会句句有应也。可怜为说者百千,真正几人悟此?大率流于“佩”,行老子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于人之用矣。



知陰陽之本源,恭體道行,醫道中陰陽可明矣。


言,簡矣。
意,盡矣。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