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女科经纶

热入血室证
张路玉曰∶冲为血海,即是血室。冲脉得热,则逼血下行,男子亦有是证,不独妇人也。

慎斋按∶以上五条,序妇人伤寒有热入血室之证也。血室即血海,冲任之脉所系,为藏精受胎之所。因妇人血海有余,遇经行之期,而犯伤寒之邪,则热邪乘血室之虚,袭入而与血相抟。夫肝藏魂,血室虚,则肝无所根据。肝受热邪,则为谵语,为见鬼,肝之魂不能安也。故治法,唯有清热行血,甚则桃仁承气,微则生地、丹皮、桃仁、红花、赤芍、五灵脂、甘草、木通、丹参,可以通治之,不可拘执小柴胡汤,为治伤寒热入血室之定例也。夫小柴胡方,为伤寒传少阳,和解表里之药,必欲用之于热入血室之证。岂知柴胡发表,黄芩退热,半夏行痰,为血家所忌。人参补气助邪,非血热所宜。今人一遇热入血室之证,便用小柴胡汤定法,曰我遵仲景书也。岂知仲景第一条云,妇人中风,寒热发作有时,如疟状,明属少阳经证,故曰小柴胡汤主之。则小柴胡汤,原为少阳经设也。至后四条,但云必自愈,云当刺期门,又云随其实而泻之。实者,热血结于胸也。泻之者,泻其实邪也。并无小柴胡汤主之一语,则知小柴胡汤,只因妇人伤寒,有续寒热如疟状之证,故以之治少阳如疟之病,而本非治热入血室之证也。

今人不玩仲景前后原文,漫谓妇人热入血室,动辄用小柴胡主之,岂不大可嗤耶。故凡妇人病热入血室,有续得寒热,发作有时,如疟状者,小柴胡汤可用也。亦必加桃仁、丹皮、五灵脂,以行其血。如热入血室,而无有寒热如疟之证,则小柴胡汤断不可用也。举世懵懵,特表而出之。
 
血分水分证
《金匮要略》曰∶问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为难治。先病水,后断经水,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也。
 
血分水分证
《圣济总录》曰∶血分者,经水通之际,因寒湿伤其冲任,气壅不行,播在皮肤,邪气相搏,经血分而为水,发为 肿,故曰血分。《脉经》曰∶经水前断,后病水者,名曰血分,久不治,积成水肿,即难治。
 
血分水分证
《圣济总录》曰∶水分者,以水气上溢皮肤,散于四肢,发为 肿。盖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此病与血分相似,治药有先后耳。
 
血分水分证
汪石山曰∶凡经先断,而后病水,少阴脉沉而滑,沉则在里,滑则为实,沉滑相搏,血结胞门,为血分,难治。若先病水,而后病经断,少阳脉牢,少阴脉细,男子小便不利,妇人经水不通,经通则为血,不利则为水,名水分,易治。此因脾肺虚冷,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渗泄之令不行,生化之气不运。东垣云,水饮留积,若土在雨中则为泥,得和气暖日,水湿去而万物自生长,用加减肾气丸、归脾汤、六君子加木香、炮姜、肉桂。
 
血分水分证
陈良甫曰∶妇人经水不通,则水化为血,血不通则复化为水。故先因经水断绝,后四肢浮肿,小便不通,名曰血分,是血化为水也,宜椒仁丸。若先因小便不通,后身面浮肿,致经水不通,名曰水分,是水化为血也,宜葶苈丸。经脉不通而化为水,流走四肢悉肿满,亦名血分,其证与水证相类,实非水也,用人参丸。

张 璜按∶先浮肿而后经水不通,明系吐虚不能制水,经虚则血不能生,故经止。若水化为血等语,真堪捧腹。
 
血分水分证
李氏曰∶经水断而后肿,名曰血分,乃瘀血化水,闭塞胞水,此水肿难治,但当调其经,则水自消,用小调经散、葶苈丸加丹皮、牛膝、红花。若先浮肿而后经水不通,名曰水分,乃脾不能制,血与水并,肌肉为之虚肿,红矾丸、肾气丸加泽泻、防己、葶苈、木通。
 
血分水分证
薛立斋曰∶妇人血分水分证,或因饮食失节,或因六淫七情失宜,以致脾胃亏损,不能生发,气血乖违失常,致形气不足,邪塞隧道,必用椒仁、葶苈二丸,以宣导其邪,佐以补元气之药,庶真气不复伤也。

慎斋按∶以上七条,序妇人有血分、水分之证也。妇人以血用事,而月信其最要也。故曰入门看妇人病,先问经期,经期之先后、多寡、枯闭,即可以断妇病之浅深轻重。如血分之病,在经水先断,而后头面四肢肿满,此血不营运,气壅不化。法当通经调血,血行而肿自消。若先四肢肿满,后经水断绝,此直是水肿病耳,何必名以水分,与血分同出条例耶,此古人分证立名之多惑也。
 
血分水分证
《证治要诀》曰∶有经事不通,血入四肢,化为水,遂成肿满,非独产后为然,名曰血分。误作水治,其害不小,宜调经散。
 
血分水分证
武叔卿曰∶气者水之母,血者气所化。非气无以生血,非血无以养气。若经水不通,则血病气亦病。岂有水不通而能化血乎。血不通而化水者,乃是气壅不能化血而成水也。观桃仁丸,可见矣。
 
血分水分证
《妇人良方》曰∶妇人血分,如夺命丹、黑神散,皆为要药。血分一证,大小产后多有之。唯胎前脚肿不同,产后则皆败血所致,当于血上求之。
 
血分水分证
《妇人良方》曰∶先因经水断绝,后至四肢浮肿,小便不通,血化为水,名曰血分。椒仁丸药虽峻利,所用不多。若畏而不服,有养病害身之患。尝治虚弱人,亦未有误也。

《济阴》按∶血既化为水,则以利水为先,而行血温血,开结破气,又不可少。然非峻利气悍之物不可,故又佐以大毒之药。

慎斋按∶以上四条,序治血分用药之大法也。夫血分属妇人经水不通而致,必是六淫外侵,七情内伤,以致脾胃虚衰,不能运化精微。故血壅不流,气不能化,法当补脾健胃,扶养气血,佐以温经行血之剂可也。

椒仁丸,有斑蝥、砒信、甘遂、芫花、黑丑、 青,群队大毒之药以攻之,祸有不可胜言者。

《大全》乃曰∶治虚弱人未见有误,是何言欤。
 
咽中证
《金匮要略》曰∶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浓朴汤主之。

徐忠可曰∶此条即所谓寒伤经络,凝坚在上也。炙脔,譬如干肉也。《千金》所谓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状如有炙脔,数语甚明切。此病不因肠胃,故不碍饮食二便。不因表邪,故无骨痛寒热,乃气为积寒所伤,不与血和,血中之气溢而浮于咽中,得水湿之气而凝结难移。妇人血分受寒,多积冷结气,最易得此病,男子亦间有之。药用半夏浓朴汤,乃二陈汤去陈皮、甘草,加浓朴、紫苏、生姜也。半夏降逆,浓朴兼散结,故主之。生姜、茯苓,宣至高之滞,而下其湿。苏叶味辛气香,色紫性温,能入阴和血,兼归气于血,夏天暑伤心阴,能下暑郁。而炙脔者用之,则气与血和,不复上浮也。

论曰∶余治王小乙,咽中每噎塞,嗽不出,以半夏浓朴汤投之即愈。后每复发。细问之云,夜中灯下,每见晕如团,五色,背脊内间酸。其人又壮盛,知夏初因受寒,阴气不足,而肝反郁热,甚则结寒微动,挟肾气上冲,咽喉塞噎也。即于此方加大剂枸杞、菊花、丹皮、肉桂,晕乃渐除,咽中亦愈,故曰男子间有之,信不诬也。
 
咽中证
《产宝百问》曰∶喉咙有咽门,二者各有所司。喉咙者,空虚也。肺之系,气之道,络肺应天,故属天气所生。有九节,以通九脏之气,所以谓之嗌。或阴阳之气,痰结咽喉,膈塞噎状若梅核,妨碍饮食,久而不愈,即成翻胃,或胸膈痰结,与气相抟,上逆咽喉之间作聚,状如炙肉之证也。以半夏浓朴汤,治妇人喜怒悲思、忧恐惊怖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情所为。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滞,呕逆恶心。

慎斋按∶以上二条,序妇人有咽中炙脔梅核之证也。徐注主寒冷气,《产宝》主七情痰结。一属外感,一属内伤,当兼参之。
 
瘕癖证
《证治准绳》曰∶《大全良方》分 癖、诸气、疝瘕、腹中瘀血 、痞食 ,凡七门。 者,在腹内,近脐左右,各有一条,筋脉急痛,大者如臂,次者如指,因气而成,如弦之状,故名曰 。癖者,僻在两肋之间,有时而痛,故名曰癖。疝者,痛也。瘕者,假也。其结聚浮假而痛,推移乃动也。八瘕者,黄瘕、青瘕、燥瘕、血瘕、脂瘕、狐瘕、蛇瘕、鳖瘕。积在腹内,或肠胃之间,与脏气结抟坚牢,虽推之不移,名曰 ,言其病形可征验也。气壅塞为痞,言其气痞塞不宣畅也。饮食成块,坚而不移,名曰食 。瘀血成块,坚而不移,名曰血 。

若腹中瘀血,则积而未坚,未至于成块者也。大抵推之不动为 ,推之动为瘕也。至疝与 癖,则与痛俱,痛即现,不痛即隐。在脐左右为 ,在两肋间为癖。在小腹,牵引腰胁为疝。恐学人一时难了,未免淆乱,故总叙条析之。
 
瘕癖证
巢元方曰∶八瘕者,皆胞胎生产,月水往来,血脉精气不调所生也。肾为阴,主开闭,左为胞门,右为子户,主月水、生子之道。胞门子户,主精血神气出入,合于中黄玉门四边,主持关元,禁闭子精。脐下三寸,名曰关元,主藏魂魄。妇人之胞,三焦之府,常所从止。若妇人经脉俞络合调,月水以时来至,能生子而无病。

如经络荣卫继绝不通,邪气便得往来,入合于脏。若生血未尽而合阴阳,即令血脉挛急,小腹重急,支满胸胁,四肢酸痛,饮食不调,结牢恶血不除,月水不时,因生积聚,如怀胎状,阴中肿,内生风,小便不利,若痛如淋状,久不复生子。

慎斋按∶《巢氏病源》论妇人八瘕,不外新产、月水之后,感寒湿风冷,凝泣血脉,留滞经络,闭塞隧道而成也。乃强分黄瘕、青瘕、燥瘕、血瘕、脂瘕、狐瘕、蛇瘕、鳖瘕之名,以惑世诬名,宜其为张戴人所斥也。

夫瘕者假也,不过假人身之气血,加以食积痰饮,胶结成形。《内经》止有石瘕,生于胞中一证,何尝有为黄为青之名色耶?既有八瘕之证,医者亦难辨其是狐是蛇是鳖也,因删之。《妇人良方》中,但存八瘕之名,而不载条目,最有见。
 
瘕癖证
《妇人良方》曰∶妇人脏腑调和,经脉循环,月水以时,故能生子无病。若乘外邪而合阴阳,则小腹胸胁腰背,相引而痛,月事不调,阴中肿胀,小便淋沥而色黄黑,则瘕生矣。八瘕者,黄、青、燥、血、脂、狐、蛇、鳖是也,《千金》、《外台》,言之详矣。

薛立斋按∶经云气主煦之,血主濡之。若血不流,则凝而为瘕。瘕者,中虽硬而忽聚忽散。多因六淫七情,饮食起居,动伤脏腑而成,当与 癖诸证治同,慎不可复伤元气。
 
瘕癖证
《大全》曰∶妇人 痞,由饮食失节,脾胃亏损,邪正相抟,积于腹中,牢固不动,有可征验,故名曰症 。

气道壅塞,故名曰痞。得冷则发,冷入子脏则不孕,入胞络则月水不通。

薛立斋按∶此证若脾胃虚弱,六君子加芎、归。若肝脾虚弱,补中汤及归脾汤。若肝火郁滞,佐以芦荟、地黄二丸,外贴阿魏膏。患者须慎七情六淫,饮食起居。治者不时审察病机而药之,庶几有效。
 
瘕癖证
《大全》曰∶妇人食 ,由脏腑虚弱,经行不忌生冷之物,不能消化,与脏气相持,结聚成块,日渐生长,牢固不安,谓之 症,或劳伤元气所致。陈无择云∶经不行者,宜先导之,然后固元气为主。

薛立斋曰∶证若形气虚弱,须先调补脾胃为主,佐以消导。若形气充实,当先疏导为主,佐以补脾胃。若气壅血滞而不行者,宜乌药散散而行之。若脾气虚而血不行者,四君子、芎、归,补而行之。若脾气郁而血不行者,归脾汤解而行之。若肝脾血燥而血不行者,加味逍遥散,清而行之。大抵食积痞块证为有形。邪气胜则实,真气夺则虚,当养正避邪,而积自除。虽云坚者削之,客者除之,胃气未虚,或可少用,若病久虚乏,不宜轻用。
 
瘕癖证
《大全》曰∶妇人寒热失节,脏腑气虚,风冷在内,饮食不消,与血气相结,渐生块,不移动,皆因血气劳伤,月水往来,经络痞塞,恶血不除,久而不瘥,心腹两胁苦痛,碍于饮食,肌肤消瘦。问∶ 一也。何以知是血 ?曰∶血外证瞀闷、烦躁、惊狂、痰呕、汗多、骨蒸、肢冷。其蓄在下焦者,必脐下结急,外热内痛,尺脉洪而数,桃仁、灵脂、生地、牛膝、大黄、甘草去之。

薛立斋按∶此证多兼七情亏损,五脏气血乖违而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脾统血,肝藏血。故郁结伤脾,恚怒伤肝者多患之。腹胁作痛,正肝脾二经证。洁古云∶养正积自除。东垣云∶人以胃气为本,治法当主固元气,佐以攻伐之剂,必需之岁月。若期速效,投以峻剂反致有误也。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