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2/03/26
- 帖子
- 952
- 获得点赞
- 5
- 声望
- 0
北京中医药大学鲁兆麟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其父鲁春溥曾授业于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受家学影响,鲁兆麟1959年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1965年毕业留校工作。先后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教研室、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和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任教。1990年被评为教授,1993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1982年,鲁兆麟率先在全国开创了中医医案学课程。在长达30多年的中医各家学说及中医医案学教学生涯中,鲁教授认为,中医医案的研究,既可以提高学习者的理论素养,又能够丰富学习者的实践经验,弥补临床实习环节的不足。为了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鲁教授认为,中医医案的研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医案是研究医案的最常用方法
从目前保存下来的中医医案看,数量相当可观。不同医家在各自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诊疗风格和辨治经验。但从学术思想的根柢来看,任何一个医家辨治疾病,总离不开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诸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名著的基本理论,或者历代名医在理论上的见解和方药上的发挥,这些知识都是研究和分析医案所必不可少的,对于深入理解医案尤为重要。兹举一案以作说明。
清•魏之琇的《续名医类案》[2]中记载:“孙文垣治一书办,年过五十,沉湎酒色,忽患下消之症,一日夜小便二十余度,清白而长,味且甜,少顷凝结如脂,色有油光,治半年无效。腰膝以下软弱,载身不起,饮食减半,神色大瘁。脉之,六部皆无力。经云: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法当温补下焦,以熟地黄六两为君,鹿角霜、山萸肉各四两,桑螵蛸、鹿胶、人参、白茯苓、枸杞子、远志、菟丝、山药各三两为臣,益智仁一两为佐,大附子、桂心各七钱为使,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早晚淡盐汤送下七八十丸,不终剂而愈。或曰∶凡消者,皆热症也,今以温补何哉?曰∶病由下元不足,无气升腾于上,故渴而多饮,以饮多小便亦多也。今大补下元,使阳气充盛,熏蒸于上,口自不渴。譬之釜盖,釜虽有水,必釜底有火,盖乃润而不干也”。
对于消渴病的病机,历代医家论述颇多。然自金•刘完素《三消论》[3]提出“如此三消者,其燥热一也,但有微甚耳”之后,金•张从正《儒门事亲》[4]更大倡“三消之说当从火断”,加之消渴病本身又有能食、能饮、多尿、消瘦等病变特点,致使后人辨治消渴多从清热养阴图治。其实,从中医角度而言,任何一个病证的出现,其病机实质既可能属阴,又可能属阳。《素问•至真要大论》[5]中“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的明训早就说明了这一点。就消渴病的病机而言,火热伤阴固然可致消渴,而阳气不足、津液不布亦是引发消渴的重要原因。东汉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6]中以肾气丸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南宋名医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7]中亦言“消渴病者,下泄为小便,皆精气不实于内,则小便数,瘦弱也……常须暖补肾气,饮食得火力,则润上而易消,亦免干渴也”,均为以温补之法论治消渴病的先驱。此则医案,孙氏据证凭脉,辨为下元不足,治以温补而获显效。其理法方药,既渊源有绪,又自具特点,学习者当细心品味。
作者:张家玮
1 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医案是研究医案的最常用方法
从目前保存下来的中医医案看,数量相当可观。不同医家在各自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诊疗风格和辨治经验。但从学术思想的根柢来看,任何一个医家辨治疾病,总离不开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诸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名著的基本理论,或者历代名医在理论上的见解和方药上的发挥,这些知识都是研究和分析医案所必不可少的,对于深入理解医案尤为重要。兹举一案以作说明。
清•魏之琇的《续名医类案》[2]中记载:“孙文垣治一书办,年过五十,沉湎酒色,忽患下消之症,一日夜小便二十余度,清白而长,味且甜,少顷凝结如脂,色有油光,治半年无效。腰膝以下软弱,载身不起,饮食减半,神色大瘁。脉之,六部皆无力。经云: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法当温补下焦,以熟地黄六两为君,鹿角霜、山萸肉各四两,桑螵蛸、鹿胶、人参、白茯苓、枸杞子、远志、菟丝、山药各三两为臣,益智仁一两为佐,大附子、桂心各七钱为使,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早晚淡盐汤送下七八十丸,不终剂而愈。或曰∶凡消者,皆热症也,今以温补何哉?曰∶病由下元不足,无气升腾于上,故渴而多饮,以饮多小便亦多也。今大补下元,使阳气充盛,熏蒸于上,口自不渴。譬之釜盖,釜虽有水,必釜底有火,盖乃润而不干也”。
对于消渴病的病机,历代医家论述颇多。然自金•刘完素《三消论》[3]提出“如此三消者,其燥热一也,但有微甚耳”之后,金•张从正《儒门事亲》[4]更大倡“三消之说当从火断”,加之消渴病本身又有能食、能饮、多尿、消瘦等病变特点,致使后人辨治消渴多从清热养阴图治。其实,从中医角度而言,任何一个病证的出现,其病机实质既可能属阴,又可能属阳。《素问•至真要大论》[5]中“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的明训早就说明了这一点。就消渴病的病机而言,火热伤阴固然可致消渴,而阳气不足、津液不布亦是引发消渴的重要原因。东汉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6]中以肾气丸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南宋名医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7]中亦言“消渴病者,下泄为小便,皆精气不实于内,则小便数,瘦弱也……常须暖补肾气,饮食得火力,则润上而易消,亦免干渴也”,均为以温补之法论治消渴病的先驱。此则医案,孙氏据证凭脉,辨为下元不足,治以温补而获显效。其理法方药,既渊源有绪,又自具特点,学习者当细心品味。
作者:张家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