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2/03/26
- 帖子
- 952
- 获得点赞
- 5
- 声望
- 0
2 中医医案丰富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清末名医余听鸿于《外证医案汇编》[2]中曾言:“医书虽众,不出二义。经文、本草、经方为学术规矩之宗;经验、方案、笔记为灵悟变通之用,二者皆并传不朽”。医者在记述医案的过程中,不仅验证了前人的理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又根据各自的临床实践使中医学理论得到升华与发展。其中,不少内容经过进一步整理、提炼,成为今日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可以说,中医医案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源泉之一,是中医学术的一次文献和经验资料。将医案中的临床经验整理升华为中医学理论,可有效充实中医基础理论体系。
如中医学“久病入络”理论和“胃阴学说”,就是从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中挖掘整理出来的。在该书《诸痛门》[3]所载的“陈某”案:“久痛必入络,气血不行,发黄非疸也。旋复花、新绛、青葱、炒桃仁、当归尾”。又,该书《虚劳门》[3]治“王某”案:“久客劳伤,气分痹阻,则上焦清空诸窍不利。初病在气,久则入血,身痛目黄,食减形疲。由病患及乎元虚,攻补未能除病。思人身左升属肝,右降属肺,当两和气血,使升降得益。若再延挨,必瘀滞日甚,结为腑聚矣。旋复花汤加桃仁、归须、蒌皮”。以上俩案,一属实证,一属虚证,但均为久病。叶氏据此总结出“久则入血”、“久痛必入络”的理论认识,成为后世“久病入络”的理论基础。
又如,在《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中有养胃阴诸案[3],如“王,数年病伤不复,不饥不纳,九窍不和,都属胃病。阳土喜柔,偏恶刚燥。若四君、异功等,竟是治脾之药。腑宜通即是补,甘濡润,胃气下行,则有效验。麦冬、火麻仁、水炙黑小甘草、生白芍,临服入青甘蔗浆一杯”。“某,脉涩,体质阴亏偏热,近日不饥,口苦。此胃阴有伤,邪热内炽,古称邪火不杀谷是也。金石斛、陈半夏曲、生谷芽、广皮白、陈香豉、块茯苓”。“某,脉数,口渴,有痰,乃胃阴未旺。炒麦冬、生白扁豆、生甘草、白粳米、北沙参、川斛”。“陈,知饥少纳,胃阴伤也。麦冬、川斛、桑叶、茯神、蔗浆”。上述医案,均提到养胃阴的治疗,辨证时提出了胃阴伤损的病机。正如华岫云在案后总结所云[3]:“今观叶氏之书,始知脾胃当分析而论。盖胃属戊土,脾属己土。戊阳己阴,阴阳之性有别也。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体用各殊也。若脾阳不足,胃有寒湿,一脏一腑,皆宜于温燥升运者,自当恪遵东垣之法。若脾阳不亏,胃有燥火,则当遵叶氏养胃阴之法。观其立论云,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又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温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对东垣的脾胃学说作了补充,使中医对脾胃学说的认识渐趋完善。研究医案对中医基础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兆麟堂 张家玮 鲁兆麟
清末名医余听鸿于《外证医案汇编》[2]中曾言:“医书虽众,不出二义。经文、本草、经方为学术规矩之宗;经验、方案、笔记为灵悟变通之用,二者皆并传不朽”。医者在记述医案的过程中,不仅验证了前人的理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又根据各自的临床实践使中医学理论得到升华与发展。其中,不少内容经过进一步整理、提炼,成为今日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可以说,中医医案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源泉之一,是中医学术的一次文献和经验资料。将医案中的临床经验整理升华为中医学理论,可有效充实中医基础理论体系。
如中医学“久病入络”理论和“胃阴学说”,就是从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中挖掘整理出来的。在该书《诸痛门》[3]所载的“陈某”案:“久痛必入络,气血不行,发黄非疸也。旋复花、新绛、青葱、炒桃仁、当归尾”。又,该书《虚劳门》[3]治“王某”案:“久客劳伤,气分痹阻,则上焦清空诸窍不利。初病在气,久则入血,身痛目黄,食减形疲。由病患及乎元虚,攻补未能除病。思人身左升属肝,右降属肺,当两和气血,使升降得益。若再延挨,必瘀滞日甚,结为腑聚矣。旋复花汤加桃仁、归须、蒌皮”。以上俩案,一属实证,一属虚证,但均为久病。叶氏据此总结出“久则入血”、“久痛必入络”的理论认识,成为后世“久病入络”的理论基础。
又如,在《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中有养胃阴诸案[3],如“王,数年病伤不复,不饥不纳,九窍不和,都属胃病。阳土喜柔,偏恶刚燥。若四君、异功等,竟是治脾之药。腑宜通即是补,甘濡润,胃气下行,则有效验。麦冬、火麻仁、水炙黑小甘草、生白芍,临服入青甘蔗浆一杯”。“某,脉涩,体质阴亏偏热,近日不饥,口苦。此胃阴有伤,邪热内炽,古称邪火不杀谷是也。金石斛、陈半夏曲、生谷芽、广皮白、陈香豉、块茯苓”。“某,脉数,口渴,有痰,乃胃阴未旺。炒麦冬、生白扁豆、生甘草、白粳米、北沙参、川斛”。“陈,知饥少纳,胃阴伤也。麦冬、川斛、桑叶、茯神、蔗浆”。上述医案,均提到养胃阴的治疗,辨证时提出了胃阴伤损的病机。正如华岫云在案后总结所云[3]:“今观叶氏之书,始知脾胃当分析而论。盖胃属戊土,脾属己土。戊阳己阴,阴阳之性有别也。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体用各殊也。若脾阳不足,胃有寒湿,一脏一腑,皆宜于温燥升运者,自当恪遵东垣之法。若脾阳不亏,胃有燥火,则当遵叶氏养胃阴之法。观其立论云,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又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温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对东垣的脾胃学说作了补充,使中医对脾胃学说的认识渐趋完善。研究医案对中医基础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兆麟堂 张家玮 鲁兆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