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3/02
- 帖子
- 930
- 获得点赞
- 5
- 声望
- 0
- 年龄
- 34
过去讲佛教为西来之学,严格来讲并不科学。佛教哲学,自汉代传入中国,经过融会了玄学,到南北朝得到很大的发展,非常兴盛。梁武帝萧衍曾四度舍身为僧,要朝廷用重金赎身。他认为佛教是正道,中国本土的儒道为邪道,故而崇尚佛教,以之为国教,佛教达到很高的地位。隋唐时期,佛教得到了更大发展,隋炀帝尽管**无耻,但他信佛求戒,也是佛教弟子,但他并没有向佛教主张的那样行善,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唐代,特别是武则天时,三教并崇,佛教为盛,寺院规模很大,寺院经济非常发达,民间藏书也十有八九为佛教典籍。佛教文化成为一种强势文化,而儒道本土文化则沦为弱势文化。如果说在七八世纪,印度佛教存在,到14世纪,那么印度佛教趋于湮灭。佛教依靠引入中国,得到发扬光大,后由中国向外传到韩、日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中国化的佛教在理论上和思维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管华严宗、天台宗,都是中国化的,惟独华像维世宗照搬照抄印度原始佛教,故很少有人去信仰,逐渐湮没。特别得到世众信仰的是禅宗,相传如来佛祖在灵山传法,作拈花微笑,众僧皆不解其意,惟迦叶尊者露出会心的笑颜,佛祖明白迦叶已经悟其意,故把法传与他,迦叶尊者是为禅宗初祖,阐扬如来教义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这才是正眼法障。二十八代达摩尊者东来中国传法,成为中国佛教初祖,代代相传,到慧能六祖发扬光大。中国佛教本来是没有经的,都从印度引进,中国人只为之做论做疏,直到慧能,才有了一部《六祖坛经》。相传六祖不识字,是文盲,现在也还在考证这个问题。五祖弘忍为传衣钵予弟子,特意试法弟子,令弟子各做一偈,聊表心志,他则根据弟子所作之偈悟性、水平高低决定是否达到为我传法的条件。上座弟子神秀先声夺人,作一偈子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何处惹尘埃。”弘忍听后,微微一笑,说:“你的悟性可以,已经到了佛学门槛,但还没有入门,假如刻苦修行之乃能登堂入室,可以肯定你基质是好的,不会干坏事,也不会做恶做孽。稍有不足的是,你还没有空乏身心,还有牵挂。”余下弟子皆不佳,神秀此偈逐渐传诵开来。时椿米的小和尚慧能听到有人吟诵此诗,觉得还有推敲的余地,就也作了一偈,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众人以为更妙,传诵到五祖弘忍那里,请决高下,五祖听后,也微微一笑,却不置一词,众弟子见师傅无言,也就以为不如神秀之偈。实际上,五祖听后,心中已经有了主意,他暗中将慧能衣钵传付与慧能,叮嘱他赶紧离开,向南而行,不必回头。慧能领会师傅意旨,行至岭南,隐居15年,才出来广州法行寺受戒,后来因论解经义胜人一筹,做了主持,越来越多的人南来向他学法,势力逐渐增大扩展,立为南宗。我所说的禅学三言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