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4/10
- 帖子
- 11227
- 获得点赞
- 87
- 声望
- 38
- 年龄
- 54
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与单味药的应用称为药物的“七情”,相反属之。相反是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十八反”为前人总结的十八种药物之间的相反的配伍关系,属于配伍禁忌。
五代后蜀韩保弈修订《蜀本草》时,首先统计七情数目,提到“相恶者六十种,相反者十八种”,今人所谓“十八反”之名,盖源于此 。海藻与甘草相反,属于十八反之一。北朝陶弘景承袭《本经》,在《本经集注》的序列中记载有相反诸药,曾提到海藻与甘草;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所载的反药与《本经集注》所载的反药基本相同,也提到海藻与甘草;宋代《太平圣惠方》中集中列举相反诸药,海藻与甘草也列人其中。
反药歌诀最早出自南宋陈衍《宝庆本草折衷》一书,“大戟芫花并海藻,甘遂以上反甘草”。目前通行的十八反歌诀,一首是金人张从正《儒门事亲》一书所列的歌诀“藻戟遂芫具战草”,另一首是《医经小学》所记载的“十八反歌”,由刘纯撰写,“大戟芫花兼海藻,却与甘遂四般并,若遇甘草同煎服,纵有良医活不成。”
《本经•序列》指出:“勿用相恶、相反者。”“相反为害,深于相恶性。”相反药合用可能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海藻与甘草合用是“纵有良医活不成”吗?这种毒性反应或毒副作用真有这么强烈吗?这种毒性反应或毒副作用是如何产生的?下面分别从经典论述和现代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中医传统认识海藻为马尾藻科马尾藻属植物海篙子或羊栖菜,前者习称“大叶海藻”,后者习称“小叶海藻”。入药用其全草。《本经》记载:“主瘦瘤气,颈下核,破散结气,腹中上下鸣,下十二水肿。”《本草纲目》:“海藻,咸能润下,寒能泄热引水,故能消瘦瘤、结核、阴溃之坚聚,而除浮肿、脚气、留饮、痰气之湿热,使邪气自小便出也。”《别录》载:“疗皮间积聚,暴溃,瘤气,热结,利小便。’,《药性论》载:“治气痰结满,疗病气下坠,疼痛核肿,去腹中雷鸣,幽幽作声。”张元素言:“海藻,治瘦瘤马刀诸疮坚而不溃者。《内经》云,咸能软坚。营气不从,外为浮肿,随各经之药治之,无肿不消,亦泄水气。” 《本草崇原》载:“海藻,其味苦咸,其性寒洁,故主治经脉外内之坚结。瘦瘤结气,颈下硬核痛痈肿,乃经脉不和而病结于外也。海藻•…主通经脉,故治十二经水肿,人身十二经脉流通,则水肿自愈矣。”《本草新编》载:“海藻,专能消坚硬之病,盖咸能软坚也,然而单用此一味,正未能取效,随所生之病,加人引经之品,则无坚不散矣。予游燕赵,遇中表之子,谈及伊母生瘦,求于余,余用海藻五钱,获冬五钱,半夏一钱,白术五钱,甘草一钱,陈皮五分,白芥子二钱,桔梗一钱,水煎服,四剂而瘦减半,再服四剂而瘦尽消,海藻治瘦之验如此,其他攻坚,不因此而可信乎。”可见,海藻味咸性寒,有小毒,归肝肾经,有软坚散结,消痰利水之功。正是其毒性作用才起到软坚散结的功用,治疗瘿瘤、颈下核等。
甘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根及根茎。《本草正》记载(甘草)“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随气药人气,随血药人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惟中满者勿加,恐其作胀;速下者勿人,恐其作胀;速下者勿人,恐其缓功,不可不知也。”可见,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能益气补中,可以治疗心气不足的心动悸,脉结代,与脾气虚弱的倦怠乏力,食少便塘;有祛痰止咳之功,可以治疗各种痰多咳嗽,如风寒咳嗽,肺热咳喘,寒痰咳喘,湿痰咳嗽等;能缓急止痛,用于肮腹及四肢挛急作痛;能缓和烈性或减轻毒副作用,又可调和脾胃;能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疮疡、咽喉肿痛及药物食物中毒等。久服较大剂量的生甘草,可引起水肿等。湿重胀满,水肿者不宜用。
历代文献对海藻和甘草的论述颇多,多是记载海藻在软坚散结上的应用,可以见到其与甘草同用,但并未见到关于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的记载。只是从《本草经集注》开始记载有海藻“反甘草”,但并没有提到同用后相反的临床表现。
2 现代研究成果
洋栖菜和海篙子均含藻胶酸、甘露醇、钾、碘、钙、铁、蛋白质、脂肪、维生素C等。海篙子还含有马尾藻多糖、岩藻缁醇等。海藻因含碘化物,对缺碘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有治疗作用;并对甲状腺机能亢进,基础代谢谢率增高有暂时的抑制作用;有降血压、降血脂、降低血黏度的作用;对皮肤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弗式杆菌、伤寒杆菌、枯草杆菌有抑制作用;能抗肉毒素中毒;抗血吸虫。海藻有毒性,口服安全,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而海藻酸腹腔注射对大鼠的LD50为20g/kg,海藻酸钠腹腔注射0.5~1g/kg,48h后,小鼠死亡率分别为30%和82%,对大鼠未见毒性。猫静脉或腹腔注射藻胶酸钠能引起心内血栓或伤害脑、肾、肝等器官。
从免疫病理来看,海藻能增加胸腺及脾质量,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功能,一定剂量对自然杀伤细胞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增强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诱导和促进白介素(IL一1、IL一2)、干扰素(IFN)的产生,增强迟发型超敏反应,增加肾上腺的质量。
甘草的化学成分分三萜类皂甘类(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和黄铜酮类(甘草黄甘、异甘草黄甘、甘草素等)甘草叶中含乌拉尔一3一甲醚、乌拉尔素和槲皮素。
甘草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对组织胺引起的胃酸分泌过多有抑制作用;并有抗酸和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作用;镇咳祛痰作用较显著;有抗溃疡作用,能保护发炎的咽喉和气管私膜;有降血脂作用;能抗肿瘤;对某些毒物有类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甘草有毒性,小鼠皮下注射甘草浸膏的LD为3.6g/kg,死因为呼吸麻痹,小鼠皮下注射甘草甜素,腹腔注射甘草次酸,引起腹腔炎,血中钠含量明显增加,肾上腺机能低下,并稍有萎缩。
现代免疫药理研究表明,甘草甜素和非甘草次酸的甘元糖蛋白(LX)有免疫抑制作用,甘草中的LH一1,主要含有葡聚糖,有增强免疫的作用。甘草多糖(GPS)的免疫效应GPS能诱导B细胞分化,并促进B细胞合成,分泌IgM、lgG,是一种T细胞非依赖的B细胞多克隆活化剂。GPS在体内、体外均能提高NK细胞活性和ADCC效应,促进细胞产生IL一1。
由以上可知,现代研究表明海藻和甘草都有毒,甘草有解毒的作用,它与海藻同用能否解除海藻的毒性?甘草与海藻不同比例的配伍药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海藻与甘草以一定比例混煎后,具有诱导肝药酶的作用,两者分煎后用对肝药酶无影响;2)海藻本身对肝肾结构有一定程度的损伤作用;3)海藻及其与甘草配伍主要使血清中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毛)升高;4)小鼠口服单味甘草,海藻及其分别与甘草的不同比例配伍,当各剂量达到每公斤体质量40g以上时无一死亡,同时也无明显毒性反应;5)对急性肝损伤小鼠腹腔注射单味海藻及其分别与甘草1:1、1:2、2:l配伍制剂的LD50,死亡率提高,毒性明显增强,表明不利于肝损伤病例,也说明肝病时,对各配伍组的药和单味药解毒作用下降;6)小鼠腹腔注射海藻与甘草以2:1至0.125:1的范围内,毒性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由此可知,海藻会对肝肾结构有一定程度的损伤,但这种毒性与具体作用有关。口服海藻及其与甘草不同比例的配伍不会引起明显的毒性反应,而腹腔注射单味海藻及其分别与甘草1:1、l:2、2:1配伍制剂毒性增强,说明剂型不同,毒性有很大差异。
海藻的毒性显著大于甘草的毒性。因此,两药配伍,如果毒性是简单相加,其任何配伍比例的毒性均应小于单味海藻的毒性,海藻所占比例愈多,毒性愈接近单味海藻的毒性,且毒性应随海藻的减少而递减。而实验结果是,海藻与甘草以2:1至0.125:1的范围内,两药的毒性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临床主要用于解毒的甘草对海藻的毒性不解,反而有协同作用;甘草中加少量海藻,反而使甘草毒性增强。这类“反常”现象,也许是称为“相反”的主要依据。
海藻与甘草同用相反并不尽然,而且即使剂量用在危险剂量以内,也不会引起“死亡”这类危险的毒性反应,其毒性反应并不是很剧烈。海藻与甘草同用,在一定范围的配伍内,只发挥海藻的毒性,而这也恰是海藻的功用所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其剂量的配比。
3古今临床应用
历代医家早已有打破此禁忌的。王肯堂《证治准绳》治疗瘦瘤的昆布散,以及《医宗金鉴》的通气散坚丸、海藻玉壶汤,《疡医大全》中“内消瘰疬丸”,李东垣“散肿溃坚汤”和《本草新编》中均有海藻和甘草合用。目前临床在继承的基础上还有所创新。
3.1治疗瘰疬《疡医大全》中记载,组成:夏枯草8两(1两=31.25g),玄参5两,青盐5两,海藻、浙贝母、天花粉、薄荷叶、海蛤粉、白蓟、连翘、熟大黄、甘草、生地、桔梗、当归、硝石各l两。为糊丸,梧桐子大,每服3钱(1钱=3.125g)。
3.2治疗石瘦《医宗金鉴》中记载,组成:海藻、陈皮、贝母、连翘、昆布、半夏、青皮、独活、川芎、当归、甘草各1钱,海带5分(1分=0.3125g),水2盅,煎8分,量病上下,食前后服。
3.3治疗乳腺增生刘氏等报道:用海藻15g,甘草3g,治疗乳腺增生患者30例,用药4周为1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近期治愈10例,显效11例,好转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朱氏报道,基本方:海藻、金银花、连翘、赤芍各15g,当归尾、皂角刺、炮穿山甲、青皮、陈皮、甘草各10g,郁金6g。加减:质坚加川贝母、重楼各10g;触痛明显加野菊花10g,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g;痛甚加乳香、没药各6g。结果:本组60例,女性56例,男性4例,32例痊愈,24例有效,4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5%。
3.4治疗伤暑暑湿 王氏报道,用藿香、厚朴、获荃、泽泻、海藻各15g,薄荷、金银花、菊花、白豆蔻各10g,薏苡仁、滑石草各30g,甘草5g。结果:本组424例,男315例,女109例,治愈398例,占93.8%,明显好转18例,占3.8%,好转12例,占12.4%,总有效率为100%。
3.5治疗哮喘 王氏报道:用海藻、桂枝、赤芍、半夏、杏仁各15g,制川乌头、麻黄、干姜、北细辛、五味子、胆南星、百部各10g,芫花、黎芦、甘草各5g,柏树果30粒,每剂煎服2次,1个月为1疗程,全程3个月。效果:本组374例,男性218例,女性156例,治愈269例,占70.2%。明显好转102例,占28.9%,无效3例,占0.9%,总有效率达99.1%。
总之,临床上海藻与甘草的配伍运用在诸多方面,如临床上用该配伍组方治疗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子宫肌瘤、结核性胸膜炎、骨结核、骨瘤、肠系膜淋巴结核、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再生障碍性贫血、脱发症等。
“海藻反甘草”的说法在古书中曾有记载,但是缺乏详细的论述,而历代医家也有配伍使用的,现代药理实验也证明,两者可以在适当比例时配伍使用,但是具体的剂量配比、治疗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五代后蜀韩保弈修订《蜀本草》时,首先统计七情数目,提到“相恶者六十种,相反者十八种”,今人所谓“十八反”之名,盖源于此 。海藻与甘草相反,属于十八反之一。北朝陶弘景承袭《本经》,在《本经集注》的序列中记载有相反诸药,曾提到海藻与甘草;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所载的反药与《本经集注》所载的反药基本相同,也提到海藻与甘草;宋代《太平圣惠方》中集中列举相反诸药,海藻与甘草也列人其中。
反药歌诀最早出自南宋陈衍《宝庆本草折衷》一书,“大戟芫花并海藻,甘遂以上反甘草”。目前通行的十八反歌诀,一首是金人张从正《儒门事亲》一书所列的歌诀“藻戟遂芫具战草”,另一首是《医经小学》所记载的“十八反歌”,由刘纯撰写,“大戟芫花兼海藻,却与甘遂四般并,若遇甘草同煎服,纵有良医活不成。”
《本经•序列》指出:“勿用相恶、相反者。”“相反为害,深于相恶性。”相反药合用可能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海藻与甘草合用是“纵有良医活不成”吗?这种毒性反应或毒副作用真有这么强烈吗?这种毒性反应或毒副作用是如何产生的?下面分别从经典论述和现代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中医传统认识海藻为马尾藻科马尾藻属植物海篙子或羊栖菜,前者习称“大叶海藻”,后者习称“小叶海藻”。入药用其全草。《本经》记载:“主瘦瘤气,颈下核,破散结气,腹中上下鸣,下十二水肿。”《本草纲目》:“海藻,咸能润下,寒能泄热引水,故能消瘦瘤、结核、阴溃之坚聚,而除浮肿、脚气、留饮、痰气之湿热,使邪气自小便出也。”《别录》载:“疗皮间积聚,暴溃,瘤气,热结,利小便。’,《药性论》载:“治气痰结满,疗病气下坠,疼痛核肿,去腹中雷鸣,幽幽作声。”张元素言:“海藻,治瘦瘤马刀诸疮坚而不溃者。《内经》云,咸能软坚。营气不从,外为浮肿,随各经之药治之,无肿不消,亦泄水气。” 《本草崇原》载:“海藻,其味苦咸,其性寒洁,故主治经脉外内之坚结。瘦瘤结气,颈下硬核痛痈肿,乃经脉不和而病结于外也。海藻•…主通经脉,故治十二经水肿,人身十二经脉流通,则水肿自愈矣。”《本草新编》载:“海藻,专能消坚硬之病,盖咸能软坚也,然而单用此一味,正未能取效,随所生之病,加人引经之品,则无坚不散矣。予游燕赵,遇中表之子,谈及伊母生瘦,求于余,余用海藻五钱,获冬五钱,半夏一钱,白术五钱,甘草一钱,陈皮五分,白芥子二钱,桔梗一钱,水煎服,四剂而瘦减半,再服四剂而瘦尽消,海藻治瘦之验如此,其他攻坚,不因此而可信乎。”可见,海藻味咸性寒,有小毒,归肝肾经,有软坚散结,消痰利水之功。正是其毒性作用才起到软坚散结的功用,治疗瘿瘤、颈下核等。
甘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根及根茎。《本草正》记载(甘草)“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随气药人气,随血药人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惟中满者勿加,恐其作胀;速下者勿人,恐其作胀;速下者勿人,恐其缓功,不可不知也。”可见,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能益气补中,可以治疗心气不足的心动悸,脉结代,与脾气虚弱的倦怠乏力,食少便塘;有祛痰止咳之功,可以治疗各种痰多咳嗽,如风寒咳嗽,肺热咳喘,寒痰咳喘,湿痰咳嗽等;能缓急止痛,用于肮腹及四肢挛急作痛;能缓和烈性或减轻毒副作用,又可调和脾胃;能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疮疡、咽喉肿痛及药物食物中毒等。久服较大剂量的生甘草,可引起水肿等。湿重胀满,水肿者不宜用。
历代文献对海藻和甘草的论述颇多,多是记载海藻在软坚散结上的应用,可以见到其与甘草同用,但并未见到关于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的记载。只是从《本草经集注》开始记载有海藻“反甘草”,但并没有提到同用后相反的临床表现。
2 现代研究成果
洋栖菜和海篙子均含藻胶酸、甘露醇、钾、碘、钙、铁、蛋白质、脂肪、维生素C等。海篙子还含有马尾藻多糖、岩藻缁醇等。海藻因含碘化物,对缺碘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有治疗作用;并对甲状腺机能亢进,基础代谢谢率增高有暂时的抑制作用;有降血压、降血脂、降低血黏度的作用;对皮肤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弗式杆菌、伤寒杆菌、枯草杆菌有抑制作用;能抗肉毒素中毒;抗血吸虫。海藻有毒性,口服安全,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而海藻酸腹腔注射对大鼠的LD50为20g/kg,海藻酸钠腹腔注射0.5~1g/kg,48h后,小鼠死亡率分别为30%和82%,对大鼠未见毒性。猫静脉或腹腔注射藻胶酸钠能引起心内血栓或伤害脑、肾、肝等器官。
从免疫病理来看,海藻能增加胸腺及脾质量,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功能,一定剂量对自然杀伤细胞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增强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诱导和促进白介素(IL一1、IL一2)、干扰素(IFN)的产生,增强迟发型超敏反应,增加肾上腺的质量。
甘草的化学成分分三萜类皂甘类(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和黄铜酮类(甘草黄甘、异甘草黄甘、甘草素等)甘草叶中含乌拉尔一3一甲醚、乌拉尔素和槲皮素。
甘草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对组织胺引起的胃酸分泌过多有抑制作用;并有抗酸和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作用;镇咳祛痰作用较显著;有抗溃疡作用,能保护发炎的咽喉和气管私膜;有降血脂作用;能抗肿瘤;对某些毒物有类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甘草有毒性,小鼠皮下注射甘草浸膏的LD为3.6g/kg,死因为呼吸麻痹,小鼠皮下注射甘草甜素,腹腔注射甘草次酸,引起腹腔炎,血中钠含量明显增加,肾上腺机能低下,并稍有萎缩。
现代免疫药理研究表明,甘草甜素和非甘草次酸的甘元糖蛋白(LX)有免疫抑制作用,甘草中的LH一1,主要含有葡聚糖,有增强免疫的作用。甘草多糖(GPS)的免疫效应GPS能诱导B细胞分化,并促进B细胞合成,分泌IgM、lgG,是一种T细胞非依赖的B细胞多克隆活化剂。GPS在体内、体外均能提高NK细胞活性和ADCC效应,促进细胞产生IL一1。
由以上可知,现代研究表明海藻和甘草都有毒,甘草有解毒的作用,它与海藻同用能否解除海藻的毒性?甘草与海藻不同比例的配伍药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海藻与甘草以一定比例混煎后,具有诱导肝药酶的作用,两者分煎后用对肝药酶无影响;2)海藻本身对肝肾结构有一定程度的损伤作用;3)海藻及其与甘草配伍主要使血清中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毛)升高;4)小鼠口服单味甘草,海藻及其分别与甘草的不同比例配伍,当各剂量达到每公斤体质量40g以上时无一死亡,同时也无明显毒性反应;5)对急性肝损伤小鼠腹腔注射单味海藻及其分别与甘草1:1、1:2、2:l配伍制剂的LD50,死亡率提高,毒性明显增强,表明不利于肝损伤病例,也说明肝病时,对各配伍组的药和单味药解毒作用下降;6)小鼠腹腔注射海藻与甘草以2:1至0.125:1的范围内,毒性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由此可知,海藻会对肝肾结构有一定程度的损伤,但这种毒性与具体作用有关。口服海藻及其与甘草不同比例的配伍不会引起明显的毒性反应,而腹腔注射单味海藻及其分别与甘草1:1、l:2、2:1配伍制剂毒性增强,说明剂型不同,毒性有很大差异。
海藻的毒性显著大于甘草的毒性。因此,两药配伍,如果毒性是简单相加,其任何配伍比例的毒性均应小于单味海藻的毒性,海藻所占比例愈多,毒性愈接近单味海藻的毒性,且毒性应随海藻的减少而递减。而实验结果是,海藻与甘草以2:1至0.125:1的范围内,两药的毒性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临床主要用于解毒的甘草对海藻的毒性不解,反而有协同作用;甘草中加少量海藻,反而使甘草毒性增强。这类“反常”现象,也许是称为“相反”的主要依据。
海藻与甘草同用相反并不尽然,而且即使剂量用在危险剂量以内,也不会引起“死亡”这类危险的毒性反应,其毒性反应并不是很剧烈。海藻与甘草同用,在一定范围的配伍内,只发挥海藻的毒性,而这也恰是海藻的功用所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其剂量的配比。
3古今临床应用
历代医家早已有打破此禁忌的。王肯堂《证治准绳》治疗瘦瘤的昆布散,以及《医宗金鉴》的通气散坚丸、海藻玉壶汤,《疡医大全》中“内消瘰疬丸”,李东垣“散肿溃坚汤”和《本草新编》中均有海藻和甘草合用。目前临床在继承的基础上还有所创新。
3.1治疗瘰疬《疡医大全》中记载,组成:夏枯草8两(1两=31.25g),玄参5两,青盐5两,海藻、浙贝母、天花粉、薄荷叶、海蛤粉、白蓟、连翘、熟大黄、甘草、生地、桔梗、当归、硝石各l两。为糊丸,梧桐子大,每服3钱(1钱=3.125g)。
3.2治疗石瘦《医宗金鉴》中记载,组成:海藻、陈皮、贝母、连翘、昆布、半夏、青皮、独活、川芎、当归、甘草各1钱,海带5分(1分=0.3125g),水2盅,煎8分,量病上下,食前后服。
3.3治疗乳腺增生刘氏等报道:用海藻15g,甘草3g,治疗乳腺增生患者30例,用药4周为1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近期治愈10例,显效11例,好转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朱氏报道,基本方:海藻、金银花、连翘、赤芍各15g,当归尾、皂角刺、炮穿山甲、青皮、陈皮、甘草各10g,郁金6g。加减:质坚加川贝母、重楼各10g;触痛明显加野菊花10g,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g;痛甚加乳香、没药各6g。结果:本组60例,女性56例,男性4例,32例痊愈,24例有效,4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5%。
3.4治疗伤暑暑湿 王氏报道,用藿香、厚朴、获荃、泽泻、海藻各15g,薄荷、金银花、菊花、白豆蔻各10g,薏苡仁、滑石草各30g,甘草5g。结果:本组424例,男315例,女109例,治愈398例,占93.8%,明显好转18例,占3.8%,好转12例,占12.4%,总有效率为100%。
3.5治疗哮喘 王氏报道:用海藻、桂枝、赤芍、半夏、杏仁各15g,制川乌头、麻黄、干姜、北细辛、五味子、胆南星、百部各10g,芫花、黎芦、甘草各5g,柏树果30粒,每剂煎服2次,1个月为1疗程,全程3个月。效果:本组374例,男性218例,女性156例,治愈269例,占70.2%。明显好转102例,占28.9%,无效3例,占0.9%,总有效率达99.1%。
总之,临床上海藻与甘草的配伍运用在诸多方面,如临床上用该配伍组方治疗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子宫肌瘤、结核性胸膜炎、骨结核、骨瘤、肠系膜淋巴结核、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再生障碍性贫血、脱发症等。
“海藻反甘草”的说法在古书中曾有记载,但是缺乏详细的论述,而历代医家也有配伍使用的,现代药理实验也证明,两者可以在适当比例时配伍使用,但是具体的剂量配比、治疗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