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遇到一个奇病 心跳加全身肌肉跳动 夜不得眠 求病因

舌淡,质暗,齿痕,面白泛红,个人分析:气血大衰,虚阳外越,拟一方供参考:太子参30克,黄芪30克,麦冬15克,桂枝15克,当归15克,焦术20克,茯苓15克,防风10克,肉桂6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
 
抱歉,没有注意版主要求病机解释。

病机探讨:

心为阳脏,君主之官,非真火不能化其能:主血脉,藏心神。心为寒束,心火衰则脉缓,寒极则阳不能生津液以补(心)阴,人体自救所以脉数。脉数只是自主神经系统的条件反射,不能产生新的物质,反而收缩压力更低,不能彻底泵出心血,则心悸更甚,恶性循环。心失养则不能藏神,故而难寐。舌质实为寒瘀色青,易判为舌红。无阳则不能温化水湿,则苔白腻(其实体内有水,只是得不到气化)。舌瘦可见平日气血俱虚。肾寒则肝失涵养,木不疏土,脾土不运则四肢无所依,则痉挛。甘草白芍甘酸化阴可及一时之需,究不能代替阳气—这一生命之本的化生作用,所以难以从根本上解除病患。
附子温肾生津液。得水之熏蕴,加山萸肉性温而酸敛,杜仲平肝强肾,则肝木生华,心得奉养。肝旺输土,土运则肌安。督脉为诸阳之会,尾骨为督脉之末,阳入阴之处,阳弱不能入阴,郁则痛。狗脊专事催发督脉阳气。紫石英亦有帮助。
以上临摹揣意,多有杜撰之嫌,仅供参考,期不误病。
谨祝康祺!
 
上述病例为气郁,气机瘀滞而动悸,
治用丹栀逍遥汤,合欢枣仁磁石齐。
 
请服 藜芦汤 跳只是水液代谢谢失常的表现 从水论治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水毒为患
 
谢谢各位 英雄各有所见啊
我以为是身上有热 热不得舒发
阴虚至极(患者产后就开始失眠 月子里感冒低烧1个月后 浑身发软 三个月后开始发病)
 
上述病例为气郁,气机瘀滞而动悸,
治用丹栀逍遥汤,合欢枣仁磁石齐。

很像 您还算是有水平的人 请您看看下方
桑叶20g(单抓) 制胆南星3 柴胡20g、银柴胡15(单抓) 桂枝10 王不留行30 蝉蜕20g(单抓)、木瓜20g、防风3g、干姜5 僵蚕3g、清半夏12 生甘草40g 鳖甲10 龟胶20 鹿角片40 生牡蛎30 山萸肉40(去核) 菟丝子40 覆盆子40 制首乌30 枸杞子35
去痰 透热 补阴
本来想加香附 但是觉得不对症
 
抱歉,没有注意版主要求病机解释。

病机探讨:

那个 ,,吃辣椒会加重
真的用附子
阳不能代替阴
阴阳互生

没有用过附子
看舌象
以前是一片红 无苔 现在治疗出来舌苔了
好了一半 一半没好
后来给他治疗盆腔炎 想是用了活血药 活血必伤血 加之辛辣饮食
再次伤了阴
阴分一伤 阳无所治
所以乱动,,肌肉乱跳 多是血液灌注不足的表现
阴主静 阳主动
确定用附子嘛?
 
她阴虚得厉害,辣的辛散生风。效不更方,芍药甘草汤就是治肌肉不安的,大剂量接着吃啊。
 
换个思路想想
中国古语说,“想吃什么就是缺什么”,现在,大量营养学研究证实,这句话确实有一定道理。
此病患想吃“辣”,才会“大”吃“辛辣”,不想吃该不会“近日吃辛辣跳动复发严重”。
这样才导致“标”---“肌肉跳动越来越明显了”
吃辣椒就是相当于吃错了药---量没控制好(不传之秘),没有“佐使”(方不对症)
辣椒(或者椒) -性热,味辛。
《 药性考》 :“多食眩旋,动火故也。”(大热--火-伤胆经--眩旋)“久食发痔,令人齿痛咽肿。”(大热--火-伤金水也) ,辣椒大辛大热,能动火助阳,阴虚内热,禁食!
动火---惊心也 -心惊肉跳 --生活常识。

换句话说“阴虚内热”至少可以由误用“椒”确知。-回到前文“芍药甘草汤”(功效:温补中阳--是取阴补阳)-虚不受补-30#效不更方从何而来? 大剂量吃---呵呵,害人啊?

真阴不足,可涉及精、血、津、液的虚亏,(阴虚生内热-诸症和)因此在调治阴虚的同时,注意结合填精、养血、滋阴的方面。
金生水 辛味 温与热纠结为“使”,鉴于患者“喜食”辣椒---以辛温治本。-滋阴应注意与清热法同用或滋阴润燥同用,才会效如桴鼓。

以牛奶煮荷包蛋(软黄),每天吃上两个,吃上五七天也会比吃些不对症的药好得多。(辣椒是药,鸡蛋牛奶何尝不是药?) 药在精,不在多,围方网眼大,漏了蛋蛋 医治病-不治命
 
丌山乙丁; 说:
丌山乙丁 发表于 2012-11-3 15:05
换个思路想想
中国古语说,“想吃什么就是缺什么”,现在,大量营养学研究证实,这句话确实有

您说的很对,这类病我遇到过一个,阳和养好用,见舌像,不能再用附子,勺药甘草汤可解暂时之动,却不润肾水,此人是否有痰热?
 
真阴亏自当补阴。但李可老师说单纯阴虚百不见一。而且很多都是先是阳虚,继而阴虚。病机源头很重要。喜食辛辣而伤阴,却喜食,恶性循环,我也百思不解。曾治过一个女,31岁。自幼嗜食辛辣,每餐必食辣椒。且因为家境较好,从记事起几乎从未喝过水,都是饮料。刻诊:脉数、舌红胖大、布满红点、花剥舌,不能定志、手脚发热、每天下午37.5低烧,3-4年,消瘦。纳呆、寐可、大便难。以前很怕冷,有小冰棍之称。以前食量很大。此症人很痛苦,西医诊断是神经官能症。百医无效,此女拒绝再服西药。此前自杀过2次,来时因其夫发现是又出现自杀症状。刻下很重要的指证就是:阴虚至此,仍喜热饮。琢磨再三,认为是阳虚及阴。先用他方效差,后用四逆汤+四逆散+磁石+乌梅+红参+丹、知。其他的药病患不懂,但再三询问是否真可以服红参。制附子从9克加到15克。6剂上述症状基本消失,再没有发低烧,下午体温在36.5左右,与人谈话,可以对视而不眩晕。后来想起应该留个舌象做留底,9剂之后特意赶到患者家里试图拍照。但舌象已转正常。很遗憾,没有留下照片。自度治疗对症的根据还在于,服药之后,患者满脸起红斑。女孩自己说,十几年前,有过一次这样的皮肤病。愈后体质下降。尽管告诉她这是正常反应,疹子会随后自消。但女孩要漂亮,坚决不再服药。又跑去西医,认为是过敏性皮炎。女孩的父母坚决反对中医,说是把肾治坏了。随而停药。没有根治。大约2月后斑疹消失,没有疤痕。而另一女孩,坚持服药,大约2周疹子自消,却发现出“疹子出的地方都是以前最怕冷的地方”,病也向愈。二十多年前,也有过此例,那时不明病机,人家美人一个,三服药下去满脸红疹,人见人怕,不敢出门,说药下错了,吓得我好久没敢给人用药。那是后话。
症现阴绝,却源于阳亏,这是一个大家都学过的中基理论,可是临床鲜有感坚持施治者。幸有李可老师有言在先,并有医案佐证,否则,是证余绝不敢用附子。王付老师也说过,舌红、手凉是阳虚。这类病人好像都有心阳虚在前,继而肾阳虚。揣摩的病机是:真火衰,水不涵木,则木生风。木不升华疏土,则土陷不生金,水无化缘则枯。从不能定志看,是肝虚甚。(心主神智,但阳虚极的人不一定有此症状。肝虚极的人却多现此证。肝风上扰神明?)肝风烁金,肺更不堪劫而嗜辛。内经曰:肝欲散(木喜条达),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散为补,以敛为泻)。这似乎很对症。可是“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过食辛辣则伤肺为何不解?这是没弄懂得。丌山乙丁所说吃啥缺啥大概也是同义。是不是性味辛燥(如辣椒)和辛润(如肉桂)有别。此帖意在抛砖引玉,还望各位指教。
 
真阴亏自当补阴。但李可老师说单纯阴虚百不见一。而且很多都是先是阳虚,继而阴虚。病机源头很重要。喜食辛

在下探讨 阴和阳的关系阴是它的水形态 阳是他的气化态
我不甚明白!
阴阳本是一物
 
真阴亏自当补阴。但李可老师说单纯阴虚百不见一。而且很多都是先是阳虚,继而阴虚。病机源头很重要。喜食辛

先生可用过附子加龟胶?
或许这个病人用附子加龟胶也能好喔
 
真阴亏自当补阴。但李可老师说单纯阴虚百不见一。而且很多都是先是阳虚,继而阴虚。病机源头很重要。喜食辛

“病机源头很重要。喜食辛辣而伤阴,却喜食,恶性循环,我也百思不解。”“以前食量很大。”
金(味辛)生水。
脉数-有力?无力? 无力喜热饮?

“刻诊:脉数、舌红胖大、布满红点、花剥舌,不能定志、手脚发热、每天下午37.5低烧,3-4年,消瘦。纳呆、寐可、大便难。”

心阳虚---为阴实症---“实则泄之” 附子取肾阳助心火才得以奏功。心火令心阴得泄,故满脸起红斑。“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附子取肾阳,下品,少用为佳。

阴虚生内热 大家都知道 那么阴实(胜)不是生外寒吗?
 
先生可用过附子加龟胶?
或许这个病人用附子加龟胶也能好喔

以前我也喜用龟胶。后见彭子说龟板最破肝气(大师用药立意的确有根基),就谨慎了很多。此类病人肝脉多细数,非硬大,当属虚脉,用之宜慎。我有时试用大剂乌梅、地骨皮、枸杞子、瓦楞子,疗效尚可。李可老师就有大剂地骨皮配附子的医案。用龟胶仍然是滋阴为上,不敢施补。彭子和东垣等都谆谆告诫。凡此属本气自病当补为本。补中益气汤之属,或可加山萸肉。自然界入秋,树木失其华时,常呈“疯长”之状,可能不是雨露浇灌即可遏其势、复其华,木气虚极故。不知先生高意如何。
 
“病机源头很重要。喜食辛辣而伤阴,却喜食,恶性循环,我也百思不解。”“以前食量很大。”
金(味辛

受教了。只是还不明白为什么喜食辛辣而自伤的中医机理。烦望赐教。
 
此为产后用凉药所伤,产前宜清宜滋,产后宜温宜补,产后气血虚损稍有不慎则百病丛生,医治失当则使气血愈虚,大虚必加寒,医复用寒则气不运血而逼阳外越,若继用寒凉则覆水难收,人命至重请慎用药,(个人观点)。
 
阴虚,血虚加产后受风
 
唉,中医真的那么难以理解吗?
就这么一个产后风的症状,竟然众说纷云,莫衷一是?
内经早就说过:“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病乃狂。”
这是一个经络敏感人。尾骨疼痛,说明盆腔必有炎症及瘀血未解,吸其阴气,故尔其阴不能周润全身。治病必须解其盆腔炎症和瘀血,此为本。至于标么,其实简单: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知犯何逆,随症治之。舌象瘀血之状明显,补足脉象即可立法,不必拘泥于何方。
如果不会诊脉,那就采用“针刺测阳法”,看看她的阳气是几级,也能使处方用药少些失误。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