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民间叫魂方法总汇

中医治病“调神第一要”
虽然是些胡搞,对于某些“人”算是有效。
 
祝由本是医的一种法门,只是后世人不懂,才逐渐淡出下统医。现在的中医看巫祝的态度与西医看中医的态度,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出于浅薄无知。
 
【原创】《内经》“祝由”考识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 栋

【摘要】 “祝由”一词,见于《素问•移精变气论》,历代医家所释不一。经检阅历代医籍发现其义有⑴祝说病由即后世的心理精神疗法;⑵用符咒和语言祈祷除疾驱病的方法。经详加考证后认为,“祝由”即道教医学养生方术中之吐纳服气、导引之法并向神祈祷、求福愈病之一种原始的精神心理疗法,发展到后来的“祝由术”,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实乃道教医学之巫术耳!
【关键词】 祝由;精神疗法;符咒

“祝由”一词,见于《素问•移精变气论》,云:“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对“祝由”的解释,古今医家所释不一。

1 历代医家注释

杨上善《太素•知祝由》:“上古之时有疾,但以祝为去病所由,其病即已……有病以祝为由,移精变气去之,无假于针药也。”[1]
王冰注:“祝说病由,不劳针石而已。”宋•林亿等《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祝由南方神’。”[2]

张介宾《类经•论治类》:“祝由者,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3]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祝由,以祝禁祓除邪魅之为疠者。”[4]

高士宗《素问直解》云:“祝由者,祝其病所由来,以告于神也。”[5]
张志聪《素问集注》云:“对神之辞曰祝,‘由’,从也。言通祝于神明,病从而可愈已。”[6]

日人•丹波元简《灵枢识•卷五》:“吴鞠通曰……祝,告也。由,病之所从出也。……祝由,详告以病之所有来,使病人知之,而不敢再犯。又必细体变风变雅,曲察劳人思妇之隐情,婉言以开导之,庄严以振惊之,危言以悚惧之,必使之心悦诚服,尔后可以奏效入神。”[7]

徐大椿《医学源流论•祝由科论》:“祝由之法亦不过因其病情之所由,而宣意导气,以释疑而解惑……此亦必病之轻者,或有感应之理……近所传符咒之术,间有小效。”[8]

2 现代学者注释

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祝由,用符咒和语言祈祷除疾驱病的方法。”[9]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祝由:古代通过祝祷治病的一种方法,后世称用符咒禳病的为祝由科……所谓祝由,表面上看来完全是迷信形式,而实际上却是含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最原始的精神疗法。”[10]

盖建民《道教医学》:“祝由治病带有心理疗法的医学底蕴,即通过祝说病由来‘移精变气’。‘移谓移易,变谓变改。皆使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也。’其中包含有心理治疗的机制,即‘移易精神,变化藏心,导引营卫,归之平调而已’。”[11]又云:“道教医家在为人治病时,其‘祝说病由,不劳针石’的心理医疗的手段及其实际医疗作用通常被淹没在道教祁神上章、斋醮祈禳、画符念咒的宗教活动气围之中,不易为世人所觉察。”[11]

综上所述,对“祝由”的解释,其义有⑴祝也。如杨上善。⑵祝说病由。如王冰。其中又有1向神祝说病由。如全元起、《新校正》、高士宗、张志聪等;2向病人祝说病由。如吴鞠通、丹波元简、徐大椿、盖建民等。⑶符咒之法。如张介宾、马莳、《内经词典》等。那么,哪种说法合理呢?

3 考证

:“祝由”一词,其中“祝”之音义有二:⑴读“zhu 注”音,义指男巫用言语向神祈祷求福的祝祷词,巫祝之属也。如1《说文•示部》:“祝,祭主赞词者。”王逸注:男巫曰祝。郑玄注:祝,接神者也。2《玉篇•示部》:“祝,祭词也。”3《书•洛诰》:“王命作册,逸祝册。”孔颖达疏:读册告神谓之祝。⑵读“zhou 咒”音,义同咒,诅咒、禁咒、符咒也,道教医学之巫术耳。如1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六》:“祝,《说文》作詶。詶,诅也。今皆作咒。”2《类经•论治类》:“祝,咒同……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而“由”之义又为何呢?

“由”之本字当为“礻由”、“礻留”,“祝由”当为“祝礻由(礻留)”。《说文•示部》:“礻留,祝礻留也。”段玉裁注:“惠氏士奇曰:‘《素问》黄帝曰:古之治病,可祝由而已。’祝由,即祝礻留也。已,止也。玉裁按:《玉篇》曰:古文作礻由。”礻留,古文作礻由,《玉篇•示部》:“礻由,古文礻留。”由者,即“礻由”之省“示部”而为“由”也,乃古文一种用字现象矣。可见“祝由”即“祝礻留”,向神祈祷、求福之义。祝,应读“zhu 注”音,非读“zhou 咒”音。
《素问•移精变气论》:“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可移精祝由而已。”道教医家王冰注云:“移,谓移易;变,谓变改。皆使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也。《生气通天论》曰:‘圣人传精神,服天气。’《上古天真论》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 根据经旨及王冰注,祝由者,乃道教学派的养生方术。道家(教)认为,人身三宝“精、气、神”也。道家的思想主要倡导“虚静无为”,即“恬淡虚无”。如此则精神内守,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正常,身体健康无病。“移精变气”者,即转移精气、变换精神、转移精神、转变意念之义。“移精祝由”者,即通过转变意念、专意注念,向神祈祷、求福愈病之一种原始的精神、心理疗法。此正上古时期“祝由”原始之本义,亦即道教医学养生方术中之吐纳服气、导引之法。

盖建民云:“吐纳服气是道门最常用的治病方法。吐纳即吐故纳新,是一种呼吸锻炼。其功法以吸入外气为主,故称服气、食气;并且当气吸入体内后,往往要闭息,并以意念引导气在体内运行,故又称行气……行气治病的关键一点是‘以意领气’,即专意注念人体某一部位,使行气到达意念所之,或病痛之所,从而攻治所患……行气治病要存想病灶,发挥意念能动作用,调动真气攻之。”[11]此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之“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者也。传,当为“专”[12]。传精神,当为“专精神”,即精神专一、专意注念。服天气,即服气、食气。

由此可见《素问•移精变气论》之“祝由”疗法实际上本是上古时期一种“移精变气”的自我吐纳服气、导引疗法,或并通过向神祈祷祝愿的方式来达到愈病目的,即巫祝之属。

又按:《灵枢•贼风》:“黄帝曰……猝然而病者,其故何也?惟有因鬼神之事乎?……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歧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此治法即道教医学之巫术—祝由术而已。因“巫”已知疾病发病之病因,而且尚知治愈百病之法术,故可假借“符咒禁禳”之法术而愈病。此巫祝之法,不同于《素问•移精变气论》之“移精祝由”。而实则发展为后世之“祝由科”、“禁咒科”等,元明时期之“太医院”则设有此等官方科目,至张介宾和马莳时代,已失传。如张介宾:“按:国朝医术十三科:曰大方脉,曰小方脉,曰妇人,曰伤寒,曰疮疾,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咽喉,曰接骨,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今按摩、祝由二科失其传,惟民间尚有之……祝者,巫祝之属,即祝由也……祝,咒同……祝由者,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3]张介宾所云“巫祝之属”不同于笔者所论上述之义。马莳云:“按摩,以消息导引之法,除人八疾;祝由,以祝禁祓除邪魅之为疠者。二科今无传。”[4]

巫术即做法。“就巫术的方法而言,有祈求式、比拟式、接触式、诅咒式、灵符式、禁忌式和占卜式。”[11]诅咒式,即用诅咒、谩骂、鞭挞、驱赶等手段,驱除邪恶鬼神,治愈疾病。此乃后世道教医学使用符咒治病的一种方法。何谓道教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道教为追求长生成仙,继承和汲取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成果,在内修外养过程中,积累的医药学知识和技术。它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以及带有巫医色彩的仙丹灵药和符咒等,与中国的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医学和药物学的精华,为中国医药学的组成部分。”简言之,道教医学是包括带有巫医色彩的仙丹灵药和符咒等的医学,而道教医学为人治病的方法,其中就包括巫术医学。此法虽未登大雅之堂,高校教材亦不载录,但民间确有此法实行,而且间或有效。何也?主要是道教符咒治病术中暗含有很深的医药学底蕴[11]。符咒,是道教符箓和咒语的合称。

符是指用朱笔或墨笔画的一种图形或线条,以屈曲笔画为主,点线合用,字画相兼。而道符在制作过程中及所用的原材料多是中药。道符又称桃符,即用桃木制成,具有消毒防疾之功、避邪之效。而道符书写的颜料常用的是朱砂,具有镇心安神、清热解毒之功效。道符书写的黄纸是专用姜黄染色制成的专用符纸。制作时还经常加入一些名贵中药如虎骨、珍珠、麝香等。因符纸中包含有多种中药成分,用于治病自然就很灵验了。另外再送符过程中,多是用药汤送符[11]。如《肘后备急方•就卒客忤死方第三》:“扁鹊治忤有救卒符并服盐汤法。”[8]等记载

咒是指口中诵念的带有一定节律的口诀,即咒语、咒词。巫医(师)的咒词亦称祝,故云“祝,咒同。”此读zhou 咒音,非读zhu 注音。主要是用诅咒、禁咒、谩骂、鞭挞、驱赶等法术,以驱除恶鬼或将蛊毒排除体外。

鬼神有善恶之分。对善神(鬼)可用巫祝(zhu 注),向其祈祷、求福祝愿、祈求保佑;对恶鬼则用诅咒、谩骂、鞭挞、驱赶等手段,此祝即咒,应读zhou 咒音。

4 结语

综上所述,祝由之义有二。⑴通过转变意念、专意注念,向神祈祷、求福愈病之一种原始的精神心理疗法。此正上古时期“祝由”原始之本义,亦即道教医学养生方术中之吐纳服气、导引之法。⑵道教医学之巫术—祝由术,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因为道教符咒治病术中暗含有很深的医药学底蕴,故轻浅小疾,间或有效。由于时代不同,祝由由原始之本义,即道教医学养生方术中之吐纳服气、导引之法并向神祈祷、求福愈病之一种原始的精神心理疗法,发展到后来的祝由术,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此法在民间仍在使用,间或有效。

参考文献
[1]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554
[2] 王冰注解、林亿补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96,95—96
[3] 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52,351—352
[4] 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37,137
[5] 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M].第3版.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98
[6] 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121
[7] 日本•丹波元简.灵枢识•卷五[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46
[8] 何清湖主编.传世藏书•子库•医部[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7125,3779
[9] 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383
[10]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校释[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75—176
[11] 盖建民.道教医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23,329,330—331,15,283,283—302
[12] 金栋.由“专”求义[J].中医文献杂志,1995,(3):18
 
迷信:《辞海》:“一般指相信星占、卜筮、风水、命相、鬼神等的愚昧思想。泛指盲目的信仰和崇拜。”
 
科学:《辞海》:“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社会意识形式之一。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括和贯穿于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科学来源于社会实践,服务于社会实践。它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在现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发展和作用受社会条件的限制。”
 
神学:《辞海》:“泛指各宗教的宗教学说或一种宗教教义的系统化。在西方,‘神学’一词来自拉丁语theologie,源出希腊语theologia,意为关于‘神的学问’。公元前3世纪,希腊的一些哲学家已使用,后为基督教所沿用,故常专指基督教宗教学说。”

《现代汉语词典》:“援用唯心主义哲学来论证神的存在、本质和宗教教义的一种学说。”
 
宗教:《现代汉语词典》:“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反应,要求人们信仰上帝、神道、精灵、因果报应等,把希望寄托于所谓天国或来世。”

《辞海》:“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宗教产生于史前社会的后期,最初的宗教形式,称为自然宗教,如原始拜物教、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阶级社会出现后,阶级压迫给人们带来较自然灾害更加深重的痛苦、恐惧和绝望,便产生祸福命运由神操纵的观念和追求‘来时’的想法。同时也产生了宗教机构、专职宗教首领和各种教规仪式等。宗教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进:由拜物教而多神教,而一神教;由氏族图腾崇拜到民族神和民族宗教,最后又出现了世界性的宗教。到20世纪90年代,主要的世界性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有些国家还保有民族宗教,如日本的神道教、印度的印度教等;某些地区仍存在原始宗教,如萨满教等。宗教是一种历史现象,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随着人类社会高度发展将逐渐消亡。”
 
术数:《辞源•行部》:“术数:1权术,策略。《韩非子•奸劫弑臣》:‘夫奸臣得乘信幸之事,易毁誉进退群臣者,人主非有术数以御之也。’也指治国之术。……2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数理,来推断人事吉凶,如占候、卜筮、星命等。”

《辞源•支部》:“数术:即术数。古代关于天文、历法、占卜的学问。《汉书•艺文志》:‘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

《中医大辞典》:“术数:1道家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一般指导引、按跷、吐纳等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措施。《素问•上古天真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2指方术气数,即以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之理,附会各种迷信之说,以制定人事和国家的气数。”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名词术语•秦汉哲学》:“术数,一称‘数术’。‘术’指方术,‘数’指气数。即以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之理,附会各种迷信杂说,推测人和国家的气数和命运。渊源于古代巫和史官用以窥测天意和代表鬼神发言。《汉书•艺文志》列为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等六种。并云:‘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四库全书总目•术数类一》:‘术数之兴,多在秦汉以后。要其旨不出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实皆《易》之支派,傅以杂说耳。’它固然是迷信,却也含有零碎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如‘天文’和‘历谱’包含着最早的天文学知识,‘形法’含有生理学和地学的知识。后世称‘术数’者,一般专指各种迷信方术,如星占、卜筮、六壬、奇门遁甲、命相、拆字、起课、堪舆、占候等。‘术数’有时也指权术。主要指以刑名之道进行统治的方法。《管子•明法解》:‘明主者,有术数而不可欺也。’《韩非子•奸劫弑臣》:‘人主非有术数以御之也,非参验以审之也。’《汉书•晁错传》:‘人主所以尊显,功名扬于万世之后者,以知术数也。’张晏注:‘术数,刑名之术也。’臣瓒注:‘术数谓法治治国之术也。’”

《汉书•艺文志•数术略》:“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史官之废久矣,其书既不能具,虽有其书而无其人。易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春秋时鲁有梓慎,郑有裨灶,晋有卜偃,宋有子韦。六国时楚有甘公,魏有石申夫。汉有唐都,庶得粗觕。盖有因而成易,无因而成难,故因旧书以序数术为六种。”即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羲和,执掌天文历法的官吏。史卜,指太史、太卜等官。周寿昌《汉书注校补》:“史,是史巫之史;官,则太卜。……非载笔执简记之史官。”顾实《汉志讲疏》:“此明数术之学出于史官,则今之江湖医卜星象之类。”
 
阴阳五行:《汉书•艺文志•数术略》:“五行者,五常之行气也。书云:‘初一曰五行,次二曰羞用五事。’言进用五事以顺五行也。貌、言、视、听、思心失,而五行之序乱,五星之变作,皆出于律历之数而分为一者也。其法亦起五德终始,推其极则无不至。而小数家因此以为吉凶而行于世,寝以相乱。”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十八•术数类》:“术数之兴,多在秦汉以后,其要旨不出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实皆《易》之支派,傅以杂说耳。物生有象,象生有数,乘除推阐,务究造化之源者,是为数学;星土云物,见于经典,流传妖妄,寖失其真,然不可谓古无其说,是为占候。自是以外,末流猥杂,不可殚名。《史志》总概以五行,今参验古书,旁稽近法,析而别之者三:曰相宅相墓,曰占卜,曰命书相书;并而合之者一:曰阴阳五行。杂技术之有成书者,亦别为一类附焉。中为数学一家为《易》外别传,不切事而犹近理。其余则皆百伪一真,递相煽动。必谓古无是说,亦无是理,固儒者之一谈。必谓今之术士能得其传,亦世俗之惑志,徒以冀福畏祸。今古同情,趋避之念一萌,方技者流各乘其隙以中之。故悠谬之谈,弥变弥夥耳。然众志所趋,虽圣人有所弗能禁。其可通者存其理,其不可通者姑存其说可也。”

金栋按:中医的阴阳五行与迷信术数的阴阳五行不同。

任应秋《任应秋论医集•争鸣碎语•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说与儒家的阴阳五行说应有区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说,应与儒家的阴阳五行说有所区分。儒家用阴阳五行说以解释社会伦理、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不言而知其是唯心的。中医的阴阳五行说,是用以分析人体脏腑生理,病理的内在动态,与管子、韩非、王安石、王夫之等用阴阳五行以说明物质世界,是一致的。”
 
孙思邈《千金方•大医习业》云:“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侯、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祝由科与咒禁科:隋朝的医事制度中,有国家医疗机关的太医署,也是教育机构。太医署下设有医、按摩、祝禁、药园等科,并设有祝禁博士二人。《隋书•百官下》:“太医署有……祝禁博士二人。”

唐朝医事沿袭隋制,太医署下明确设有医、针、按摩、咒禁及药园5科(系),并设有咒禁博士一人。《旧唐书•职官三》殿中省设:“尚药局……咒禁师四人”,太常寺设“太医署……其属有四,曰医师、针师、按摩师、禁咒师,皆有博士以教之”、“咒禁博士一人,从九品下。咒禁师二人,咒禁工八人,咒禁生十人。咒禁博士掌教咒禁生以咒禁,除邪魅之为厉者”。

李经纬、林昭庚《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咒禁:在唐代仍有一定位置。规模虽小,但也是五个系之一。设咒禁博士1人,掌教咒禁生以咒禁拔除邪魅之为厉者。其课程有山居方士之道禁,有出于释氏之禁咒等,其内容虽含有迷信成分,但气功以及某些心理疗法也多属之。该系也不设禁咒助教,有咒禁师、咒禁工各2人,辅佐博士对咒禁生10人进行教育。”

咒禁在唐朝尚有一定影响,大医孙思邈之《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则有相关内容。《千金翼方》卷之二十九、卷之三十两卷,专门记载有《禁经》,其“多为道符秘咒,流于民间,行于方士,语虽荒诞,亦有可观。故北宋林亿云:‘《禁经》上下两卷,二十二篇,其间辞语鄙野,盖出俗传。思邈切于救人,实录其文,不加删润。’作为古禁咒之术史料观之,尚有一定认识意义。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三云:‘《千金翼方》三十卷。孙思邈撰《千金方》既成,恐其或遗也,又为此以翼之,亦自为序。其末兼及禁术,用之亦多验。’”(钱超尘《千金翼方诠释》)

《千金方•卷五上•少儿婴孺方上•客忤第四》咒法二首:“咒客忤法:咒曰:摩家公、摩家母,摩家子儿苦客忤;从我始,扁鹊虽良不如善唾。良咒讫,弃丸道中。”

宋朝医事沿袭唐制而有所改革。太医署改为太医局,设方脉科、针科、疡科3个专业,每个科又分若干个小门类谓之事,即“三科通十三事”。其中疡科专业包含书禁科(事),即咒禁科,或并为金镞兼书禁科。

金朝始设太医院,元朝沿袭之。元太医院设有13科,内有祝由科与禁科。后来13科合并为10科,将二者合并为祝由书禁科。明代太医院亦分为13科,其中有祝由科而取消了禁科。赵先生云:“古代的太医院直到清初才取消咒禁科”,不确,应为“明代已取消了禁科,但保留祝由科;清代才取消了祝由科”。

《中医大辞典》:“祝由:祝说病由。是古代用祝祷方法治病的名称。《素问•移精变气论》:‘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后世称用符咒禳病者为‘祝由科’。属于巫医一类。在古代卫生机构中,多设有该科。”

《中医大辞典》:“禁科:古代医学分科之一。系以迷信方法治病。”

《素问注证发微》:“郑澹泉《吾学编》述我朝制云:‘太医院使掌医疗之法,院判为之二,凡医术十三科,医官、医士、医生,专科习业,曰大方脉,曰小方脉,曰妇人,曰疮疾,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接骨,曰伤寒,曰咽喉,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按摩,以消息导引之法,除人八疾;祝由,以祝禁祓除邪魅之为疠者。二科今无传。愚今按《巢氏病源》,各病皆有按摩之法。《三国志》孙策时,于吉言之祝由法,今民间亦有之。”

《类经十二卷•论治类十六》:“按国朝医术十三科:曰大方脉,曰小方脉,曰妇人,曰伤寒,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咽喉,曰接骨,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今按摩、祝由二科失其传,惟民间尚有之。祝,之就切。”

虞抟《医学正传•医学或问》:“或问:古者医家有禁咒一科,今何不用?曰:禁咒科者,即《素问》祝由科也。立教于龙树居士,为移精变气之术耳。可治小病,或男女入神庙惊惑成病,或山林溪谷冲斥恶气,其证如醉如痴,此为邪鬼所附,一切心神惶惑之证,可以借咒语以解惑安神而已。古有龙树咒法之书行于世,今流而为师巫、为降童、为师婆,而为扇惑人民、哄吓取财之术。噫!邪术惟邪人用之,知理者勿用也。”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巫与医药的关系》:“禁咒:在施行一些巫术前,要配合以语言,如咒枣治疟之术。其方式与敬重鬼神恰恰相反,而是以语言配以模仿巫术活动进行。禁咒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对鼓舞病人的勇气,增长信心可能有一定作用”,“祝由:它是以语言为主要手段并辅以一些仪式的祛除病邪的巫术。《素问•移精变气论》说:‘余闻古之治病者,唯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也。’可知祝由治病的巫术上古已有之。《灵枢•贼风》中探讨了祝由问题:‘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行术者与患者都想通过祝说病由而使病邪解除,具有心理治疗的某种成分。”
 
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但不知既信巫又信医者,司马迁该怎样记述?
 
巫医:巫祝有知医者,谓之巫医。他们通晓医术,具有“远罪疾”之祷祠及医术,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可愈疾活人,故有“毉者,或从巫”之说。

《论语•子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刘宝楠《论语正义》:“《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公羊•隐四年•传注》:‘巫者,事鬼神祷解,以治病请福者也。男曰觋,女曰巫。’案:巫、觋对文异,散文通。《周官》:‘司巫,中士二人。男巫无数,女巫无数,其师,中士四人。’是男女皆称巫也。《说文》:‘医,治病工也。’《周官》:‘医师,上士二人,下士二人。食医,中士二人。疾医,中士八人。疡医,下士八人。’是巫医皆以士为之,世有传授,故精其术,非无恒之人所能为也。《楚语》:‘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郎,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之牲器食服。’杨泉《物理论》:‘夫医者,非仁爱不可讬,非聪明达理不可任,非廉洁纯良不可信。古之用医,必选名姓之后。’又云:‘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知天地神祗之次,明性命吉凶之数,处虚实之分,定顺逆之理,原疾量药,贯微达幽。’观此,则巫医皆抱道怀德,学彻天人。故必以有恒之人为之解者,或以巫医为贱役,非也。”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巫医,以巫而替医,故曰巫医也。《论语》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孔子叹人不可以无恒,而善其言之有理。朱子注云:巫所以交鬼神,医所以寄死生。岐而二之,似未当也。夫医之为道,始于神农,阐于黄帝,按某病用某药,着有《内经》、《素问》,所谓圣人坟典之书,以援民命,安可与巫觋之流同日而语耶?但学医者,有精粗不同,故名因之有异。精于医者曰明医,善于医者曰良医,寿君保相曰国医,粗工昧理曰庸医,击鼓舞趋祈禳疾病曰巫医。是则巫觋之徒,不知医药之理者也。故南人谓之巫医者,此也。今世谓之端公太保,又称为夜行卜士,北方名之师婆,虽是一切虚诞之辈,则亦不可以无恒也,矧他乎?”

陈邦贤《中国医学史•上古的巫医》:“中国医学的演进,始而巫,继而巫和医混合,再进而巫和医分离。以巫术治病,为世界各民族在文化低级时代的普遍现象。”

《中医大辞典》:“巫医:指用画符、念咒、祈祷等迷信方法(也有兼用一些药物)作为治病手段的人。巫医,在殷商时期以前就已经出现。由于生产水平的限制,人们遂有鬼神致病等迷信思想产生,这是巫医产生的历史根源。春秋战国以后,人们对疾病逐渐有了认识,医、巫的斗争日趋尖锐。两千多年来我国医学一直沿着唯物的道路发展,巫医从未取得统治地位。到建国后,巫医已被消灭。”

“医在战国以前,被操之于巫觋之手,医、巫不分,巫就是医,医就是巫,故‘医’字有从‘巫’而作‘毉’者,又恒以‘巫医’为称。如《管子•修权》说:‘好用巫医’,《论语•子路》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说:‘故巫医毒药逐除治之’,《逸周书•大聚解》说:‘乡立巫医,具百药以备疾灾,畜五味以备百草’,《后汉书•方术列传》:说:‘许杨……乃变姓名为巫医’等,是其例。”(李今庸《古医书研究•略论巫的起源和<黄帝内经>中的巫祝治病》)
 
【原创】祸祟邪气病因与治疗探讨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摘要】 祸祟邪气是病因之一,中医经典《内经》及历代医籍多有记载与论述。祸祟邪气即“鬼神”邪气、中恶、客忤者等。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心神虚弱,或精神不全、心志多恐,或情志不当、所愿不遂,每因吊死问丧、入庙登冢等而罹患,属于以神志异常为表现的情志病。与西医的神经障碍性疾病相同,如癔症、急性焦虑症、特定恐惧症、抑郁症等。由于怕遭致封建迷信舆论的诋毁或恐误导,故现代中医工具书及高校教材等多避而未载,但确实存在。对其治疗,民间多采用道教医学之巫术-祝由术,间或有效。
【关键词】 祸祟邪气;病因与治疗;祝由术

病因,指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云:“病因种类繁多,诸如六气异常、疠气传染、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持重怒伤、跌仆金刃、外伤及虫兽所伤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1] 笔者认为尚缺“祸祟邪气”之病因。因“祸祟邪气”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故诸多教材或恐误导而不录。

1 祸祟邪气概念

祸祟,《现代汉语词典》:“迷信的人指鬼神带给人的灾祸。”[2]何谓鬼神?鬼神者乃迷信之人的称谓。鬼者,人死后之灵魂也。神者,所崇拜之人死后其精灵也。祸祟,乃祸祟邪气之简称,又名邪祟,即鬼神邪气[3]。人世间从未有鬼神,相信科学的人绝不承认有鬼神之说,何来鬼神邪气致病说?

2 祸祟邪气源流略考

“鬼神”致病说,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遗篇•刺法论》:“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本病论》:“人气不足……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灵枢•贼风》:“黄帝曰……猝然而病者,其故何也?惟有因鬼神之事乎?歧伯曰:……志有所恶,及有所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未闻,故似鬼神。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歧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其治法采用道教医学之巫术—祝由术。明•张介宾《类经•疾病类》:“祝者,巫祝之属,即祝由也。”[4]和《类经•论治类》:“祝,咒同……祝由者,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谓非鬼神而何?”[4]

后世医家或多认同“鬼神”致病说者。如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得鬼击方》云:“今巫实见人忽有被鬼神摆拂者,或犯其行伍,或遇相触突,或身神散弱,或愆负所贻。”[5]该书乃“周流华夏九州之中,收拾奇异,捃拾遗逸,选而集之。”[5]其“备急方”多是从民间“捃拾”,其名词称谓亦源于民间,可见民间确有“鬼神”说,而对其治疗亦多采用道教医学之“巫”祝耳!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该书有“鬼邪”、“鬼魅”候。在《鬼邪候》云:“凡邪气鬼物所为病也,其状不同。或言语错谬,或啼哭惊走,或癫狂惛乱,或喜怒悲笑,或大怖惧如人来逐,或歌谣咏啸,或不肯语。”及《鬼魅候》中云:“凡人有为鬼物所魅,则好悲而心自动,或心乱如醉,狂言惊怖,向壁悲啼,梦寤喜魇,或与鬼神交通。病苦乍寒乍热,心腹满、短气,不能饮食,此魅之所持也。”[6] 根据症状描述,多是神志异常的表现。而对其病因,宋•陈言则认为是“精神不全,心志多恐”,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疰忤中恶证治》中云:“由人精神不全,心志多恐,遂为邪鬼所击,或复附着,沉沉默默,寝言谵语,诽谤骂詈,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好言未然祸福……或悲泣呻吟,不欲见人,其状万端,如醉如狂,不可概举。此皆鬼神及诸精魅附着惑人,或复触犯忌讳,土地神灵,为其所作。”[5]元•朱震亨则认为乃冒犯“不正之气”,吊死问丧、入庙登冢者多患之,如《丹溪心法•厥》云:“尸厥、飞尸、卒厥,此即中恶之候,因冒犯不正之气,忽然手足逆冷,肌肤粟起,头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错言妄语,牙紧口噤,或昏不知人,头旋晕倒,此是卒厥、客忤、飞尸、鬼击。吊死问丧、入庙登冢,多有此疾。”[5]上述临床表现,皆是神志异常之症状,与癔病(症)性昏迷、木僵、情感爆发、痴呆、精神病等似同。而清•莫枚士则直言“鬼神”致病病因学说,其在《研经言•原因》中云:“百病之因有八:……三鬼神,……鬼神之属,有冲击,有丧尸,有精魅,有祸祟。”[7]清•徐大椿则认为“神气虚则受鬼”,其在《医学源流论•病有鬼神论》中云:“人之受邪也,必有受之之处……凡疾病有为鬼神所凭者,其愚鲁者,以为鬼神实能祸人;其明理者,以为病情如此必无鬼神。二者皆非也。夫鬼神犹风寒暑湿之邪耳。卫气虚则受寒,荣气虚则受热,神气虚则受鬼。盖人之神属阳,阳衰则鬼凭之。《内经》有‘五脏之病,则现五色之鬼’,《难经》云:‘阳脱者见鬼’……若神气有亏,则鬼神得而凭之……治鬼者,充气神而已……其外更有触犯鬼神之病,则祈祷可愈。”[5]

据上所述,历代医籍确有“鬼神”致病说,即祸祟邪气病因学说。中医是实践、经验医学,其理论来自实践,源于民间。故历代医籍中所记载的“鬼神”致病说,亦即民间之“鬼神”之说。

3 祸祟邪气乃中恶、客忤、中客者

中恶、客忤者等,首见于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该书有《救卒中恶死方》、《救卒客忤死方》等记载。在《救卒客忤死方》云:“客忤者,中恶之类也,多于道门门外得之……所谓中恶者,与卒死鬼击亦相类……客者,客也;忤者,犯也,谓客气犯人也。此盖恶气……虽是气来鬼魅毒厉之气,忽逢触之气衰歇,故不能如自然恶气治之。”[5]《诸病源候论•中恶候》:“中恶者,是人精神衰弱,为鬼神之气卒中之也。”及《卒忤候》:“卒忤者,亦名客忤,谓邪客之气卒犯忤人精神也。此是鬼厉之毒气,中恶之类。人有魂魄衰弱者,则为鬼气所犯忤。喜于道间门外得之。”[6]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客忤》:“客忤病者,是外人来气息忤之,一名中人,是为客忤也。虽是家人,或别房异户,虽是乳母及父母,或从外还衣服、经履,鬼神粗恶暴气,或牛马之气,皆为忤也……中客为病者,无时不有此病也”[8]此等皆秽祟邪气也。

中客,即撞客[9] ,或名祟病。 撞者,中(zhong 音众)也、遇见也。客者,客气也,即恶气、邪气(指祸祟邪气、鬼神邪气、秽毒邪气,非四时不正之气的六淫、疠气)。所谓撞客者,民间称“中邪”了。“撞客”一词,见于《红楼梦》第25回:“若有善男信女虔心供奉者,可以永保儿孙康宁,再无撞客邪祟之灾。”第102回:“前日母亲往西府去,回来是穿着园子里走过来的,一到了家就身上发烧,别是撞客着了吧。”撞客者,指撞见死人之灵魂或祸祟邪气、秽毒邪气等而突发昏迷、神志不清、言语错乱、悲喜无常、狂言惊恐、乍寒乍热或以死人的语气说话等神志异常之情志病[3]。

祟病者,徐大椿《洄溪医案》有载,云:“祟病:同里朱翁元亮,侨居郡城,岁初其媳往郡拜贺其舅,舟过娄门,见城上蛇王庙,俗云烧香能免生疮肿,因往谒焉。归即狂言昏冒,舌动如蛇,称蛇王使二女一男仆来迎……此亦客忤之类也,非金石及通灵之药,不能奏效。”[10]此以神怪即蛇王形式出现,亦系撞客发作时的一种类型。

4 祸祟邪气非“鬼神” 乃神志衰弱之情志病

人世间从未有鬼神,何来“鬼神”致病说呢?这是因为吊死问丧、入庙登冢,此等多与死人有关,而人死后之灵魂曰鬼。“鬼神”为何能致病,主要是人体“正气不足,神虚则受鬼”的缘故。如《素问•刺法论》:“正气不足,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刺法论》:“人虚即神游失守,邪鬼外干。”、“中恶者,是人精神衰弱。”、“精神不全,心志多恐。”、“神气虚则受鬼”等。若人体正气不足、心神虚弱,或精神不全、心志多恐,或情志不当、所愿不遂,此时出门吊死问丧、入庙登冢最易遇“鬼”或“鬼”附邪气而入则正不胜邪,致祸祟邪气或鬼神亡灵附体。祸祟邪气扰心则心神失守,神不归位,人体就会精神不定、魂魄游离、志意不存,或神昏魂荡、心中烦闷,或神志恍惚、迷蒙、痛痒不知,或痴癫发狂,或以死人的身份如语言进行日常活动等似“鬼神”缠身,莫可名状,甚至神散精竭而亡。

《素问•遗篇》、《灵枢•贼风》等之“鬼神”,似是而实非,故名之曰“似鬼神”,非“鬼神”。张介宾曰:“夫曰似鬼神,言似是而实非也。曰所恶所慕者,言鬼生于心也。曰知其胜、知其所从生,可祝而已者,言求其致病之由,而释去其心中之鬼也。何也?凡人之七情生于好恶,好恶偏用则气有偏并,有偏并则有胜负而神志易乱,神志既有所偏而邪复居之,则鬼生于心,故有素恶之者则恶者见,素慕之者则慕者见,素疑之者则疑者见,素畏忌之者则畏忌者见,不惟疾病,梦寐亦然,是所谓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故似鬼神也……心有所注,则神有所依,依而不正,则邪鬼生矣,是所谓知其病所从生也……鬼从心生,而实非鬼神所为,故曰似鬼神也。然鬼既在心,则诚有难以药石凑效,而非祝由不可者也……巫祝之用,虽先王大圣未始或废,盖借以宣诚悃,通鬼神而消灾害,实亦先巫祝由之意也。故其法至今流传,如……邪祟、神志等疾,间或取效。然必其轻浅小疾,乃可用之。设果内有虚邪,外有实邪,苟舍正大之法而崇尚虚无,鲜不误事!”[4] “张介宾从形与神、情志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入手,精辟的分析了祝由治病的心理医疗机制。张介宾认为,祝由治病主要是针对‘邪祟神志’这类情志疾病有效……运用祝由法治病,首先要查明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的加以疏导排解,解除病人心理上的疑虑……消除了导致生理疾病的不正常心理因素,就可以愈疾。”[11]

5 情志病概念及治疗

5.1 情志病概念 “情志病,病名首见于明•张介宾《类经》,系指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症。”[1]而“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即是对现代心理学中情绪的中医命名……是对包括七情在内的所有情志特征与属性的抽象和概括……除七情之外,爱与恨、自豪与羞涩、尊严与蔑视等,也是人类基本的情志表现。”[1] 由神志衰弱导致的情志病,主要以“神志异常”为表现,此等与西医的神经症性障碍性疾病相同,如癔症、急性焦虑症、特定恐惧症、抑郁症等,皆属心理障碍性疾病。经仪器检查,未发现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属于功能性神经症。

5.2 情志病治疗-祝由术 民间百姓认为,此等疾病属“虚病”,正规医院很难治愈,从而多是求助于“香门”医治,即道教医学之巫术---祝由术,间或有效。诚如《素问•移精变气论》所云:“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只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正此之谓也。纵观古今学者对祝由的理解,祝由之法有两说。

5.2.1 符咒禁禳之法 《类经•论治类》:“祝,咒同。由,病所从生也……祝由者,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巫祝之用,虽先王大圣未始或废,盖借以宣诚悃,通鬼神而消灾害,实亦先巫祝由之意也。故其法至今流传,如……邪祟、神志等疾,间或有效。”[4]明•马莳云:“祝由,以祝禁祓除邪魅之为疠者。”[12] 张介宾和马莳都是明代大医学家,当时太医院就设“祝由科”,故对祝由即符咒禁禳之法皆认同。时贤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也云:“祝由,用符咒和语言祈祷除疾驱病的方法。”[13]因有《素问•五脏别论》所云“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及《史记•扁鹊》“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的论述和怕遭致封建迷信思想舆论的诋毁或恐误导,此法虽未登大雅之堂,高校教材亦不载录,但民间确有此法实行,而且间或有效。何也?主要是道教符咒治病术中暗含有很深的医药学底蕴[11]。符咒,是道教符箓和咒语的合称。

符是指用朱笔或墨笔画的一种图形或线条,以屈曲笔画为主,点线合用,字画相兼。而道符在制作过程中及所用的原材料多是中药。道符又称桃符,即用桃木制成,具有消毒防疾之功、避邪之效。而道符书写的颜料常用的是朱砂,具有镇心安神、清热解毒之功效。道符书写的黄纸是专用姜黄染色制成的专用符纸。制作时还经常加入一些名贵中药如虎骨、珍珠、麝香等。因符纸中包含有多种中药成分,用于治病自然就很灵验了。另外再送符过程中,多是用药汤送符[11]。如《肘后备急方•就卒客忤死方第三》:“扁鹊治忤有救卒符并服盐汤法。”[5]等记载

咒是指口中诵念的带有一定节律的口诀,即咒语、咒词。巫医(师)的咒词亦称祝,故云“祝,咒同。”主要是用祈祷、尊敬、祭祀、诅咒、鞭挞、驱赶等法术,以祈求先祖的庇佑、鬼神的宽恕,或将蛊毒排除体外。

5.2.2 祝说病由—心理疗法 祝由之法,即后世的心理疗法,指通过语言疏导解释、解说病情等方法来改变消除、缓解调整病人的情绪和心理障碍。如道教医家唐•王冰注云:“祝说病由,不劳针石而已。”[14]《医学源流论•祝由科论》云:“祝由之法亦不过因其病情之所有,而宣意导气,以释疑而解惑……此亦必病之轻者,或有感应之理……近所传符咒之术,间有小效。”[6]丹波元简《灵枢识•卷五》:“介按:吴鞠通曰……祝,告也。由,病之所从出也。……祝由,详告以病之所有来,使病人知之,而不敢再犯。又必细体变风变雅,曲察劳人思妇之隐情,婉言以开导之,庄严以振惊之,危言以悚惧之,必使之心悦诚服,尔后可以奏效入神。”[15]盖建民云:“祝由治病带有心理疗法的医学底蕴,即通过祝说病由来‘移精变气’。‘移谓移易,变谓变改。皆使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也。’其中包含有心理治疗的机制,即‘移易精神,变化藏心,导引营卫,归之平调而已’。”[11]又云:“道教医家在为人治病时,其‘祝说病由,不劳针石’的心理医疗的手段及其实际医疗作用通常被淹没在道教祁神上章、斋醮祈禳、画符念咒的宗教活动气围之中,不易为世人所觉察。”[11]

6 结语

综上所述,祸祟邪气是中医病因之一,中医经典《内经》及历代医家多有论述,由于怕遭致封建迷信舆论的诋毁或恐误导,故现代中医工具书及高校教材等多避而未载,但并未遏制祸祟邪气即“鬼神”致病说之存在。对其治疗,民间多采用“祝由术”之法,间或有效。

参考文献
[1] 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16,228,224—225.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第3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78.
[3] 金栋.撞客乃祸祟邪气致病说探讨[J].医学信息•下旬刊,2009,1(11):134
[4] 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480,352,352—355,352.
[5] 何清湖主编.传世藏书•子库•医部[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3780,3771,7550,7977—7978,7102,3778—3779,3779,7125.
[6] 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4:12—13,126.
[7] 莫枚士.研经言[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
[8] 孙思邈.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7:82.
[9] 金栋.撞客考识[J].甘肃中医,2010,23(3):69-70
[10] 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洄溪医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828
[11] 盖建民.道教医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328—329,283,302,23,329.
[12] 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37.
[13] 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383.
[14] 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96.
[15] 日本•丹波元简.灵枢识•卷五[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46.
 
阴阳五行:《汉书•艺文志•数术略》:“五行者,五常之行气也。书云:‘初一曰五行,次二曰羞用

金栋按:中医的阴阳五行与迷信术数的阴阳五行不同。--能否解释下有什么不同??
 
迷信:《辞海》:“一般指相信星占、卜筮、风水、命相、鬼神等的愚昧思想。泛指盲目的信仰和崇拜。”

迷信:无知而盲目崇信。
科学:无知而断然否定。

现代科学所能认知事物其实很少很少,而迷信科学的人虽然同样无知,却是可以理直气壮。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