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经是太阴还是少阴?是因为配属方法不同所造成的。
1、肺为少阴-是以四时阴阳分太少而来,即四脏(藏)配四季,乃源于《易学》之两仪生四象。
《周易•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即气,是生阴(--阴爻)阳(—阳爻)为两仪,在阴阳卦爻之上各自加上一阴一阳,就成为四象,即太阳、少阴、少阳、太阴。在四象的基础上,再“一分为二”就形成八卦---乾、坤、艮、兑、震、巽、坎、离。
太阳又称老阳(正阳),太阴又称老阴(正阴)。为什么阳有老、少之分,阴亦有老、少之分呢?这是因为《周易》筮法以四营象四时。
七、八在四营中为不变之爻,九、六为宜变之爻。七与八两个数字不变的七为奇数,以象春天的阳气逐渐壮大,为阳数;八为偶数,象秋天的阴气逐渐壮大,为阴数。这种壮大的情况有点象现代哲学中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七为少阳,表示春天虽然阳气逐日增长,但未达到引起质变的界限;换言之,季节虽然已由春趋夏,离开变秋还有一段距离,故名少阳。少者,继续在阳气的范围内可以增长之意,阴阳之质不变,少阴的八也是如此。八为阴气增之象,季节由秋趣冬,但离开变春还有一段距离,故称少阴。
九与六,代表夏与冬。九为夏,根据“夏至一阴生”的规律,阳气到夏至而极,夏接变为秋,则阳变为阴;同样理由,六为冬,根据“冬至一阳生”的规律,阴气到冬至而极,冬接变为春。故九、六为老阳、老阴。老者,气至极而变的意思,也可以说是二气互变,达到了质变的界限。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取喻,阴阳互变与质量之变,也有它们之间不尽相同之处。例如季节的变换为循环性的,而量质之变,则为变而创新,产生新的事物与变化。四象变化虽然也有这个含义,但不及唯物论辩证法揭露得深刻。
从上述可知,少阳为春,老阳为夏;少阴为秋,老阴为冬。故四季气候变化表现在植物的变化中,则长、壮、衰、变的循环次序也完全相同,所以四象之数虽七、八、九、六,但它并非凭空而生,自由它客观世界的依据。
《汉书•律历志》云:“太阴者北方。北,伏也,阴气伏于下,于时为冬。”“太阳者南方。南,任也,阳气任养物,于时为夏。”“少阴者西方。西,迁也,阴气迁落物,于时为秋。”“少阳者东方。东,动也,阳气动物,于时为春。”者等,与“少阳为春,老阳为夏;少阴为秋,老阴为冬”是一致的。
张山雷《读素问识小录》云:“春令由阴而出于阳,阳气未盛,故曰少阳,亦曰阴中之少阳;至夏而阳气大盛,则曰太阳,亦曰阳中之太阳;秋令则由阳而入于阴,阴气未盛,故曰少阴,亦曰阳中之少阴;至冬而阴气大盛,则曰太阴,亦曰阴中之太阴。”
胡天雄《素问补识》:“四时阴阳,本指四时寒热而言(《灵•刺节真邪》:‘阴阳者,寒暑也。’),热是由温发展而来,寒是由凉发展而来的。《至真要大论》所谓‘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说明四时寒热,有始和盛的程度之分,因而四时阴阳,即有少和太的程度之分。
冬至一阳生,所以立春以后,天气温和为少阳;立夏以后,天气炎热为太阳。夏至一阴生,所以立秋以后,天气凉爽为少阴;立冬以后,天气严寒为太阴。古人以四藏配四季,肝主春,故以肝为少阳;心主夏,故以心为太阳;肺主秋,故以肺为少阴;肾主冬,故以肾为太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