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4/10
- 帖子
- 11227
- 获得点赞
- 87
- 声望
- 38
- 年龄
- 54
138《太昊.卯庚》2010年06月02日 星期三 06:28
卯庚
天地有常,常有非常。非常者,是謂病。人亦如之,故邪留之爲病。其邪散於筋骨,肌腠經脈之間爲痺。
故《上經.筋經》曰:‘風寒濕三气之雜至也,合而倂薄之爲痺’。其風气勝,而寒濕不勝者爲行痺。寒氣勝,而風濕不勝者爲痛痺。其濕氣勝,而風寒不勝者爲著痺也。
以四時言之,其痺有五。以冬遇此者,爲之骨痺。以春遇此者,爲之筋痺。以夏遇此者,爲之脈痺。以至陰遇此者,爲之肌痺。以秋遇此者,爲之皮痺也。遇者,言其發也。
以臟腑而言之,亦同也。因之,五臟六腑,皆有所合者病也。以合臟之爲陰,合腑之爲陽也。‘久留而不去,舍於其合’。
故骨痺不已,復感於邪者,則内舍於腎。筋痺不已,復感於邪者,則内舍於肝。脈痺不已,復感於邪者,則内舍於心。肌痺不已,復感於邪者,則内舍於脾。皮痺不已,復感於邪者,則内舍於肺。所謂痺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气,而内擾臟腑筋經,外害肌腠者也。
凣痺之客五臟者。肺痺之狀,煩满喘而嘔。心痺之狀,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噫,厥上氣則恐。肝痺之狀,夜卧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爲引如懐。腎痺之狀,善脹。(尸兀兀)以代踵,脊以代頭。脾痺之狀,四支解墯。發欬嘔汁,上爲大塞。
陰氣者,‘静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膓胃乃傷。淫氣喘息,痺聚在肺。淫氣憂恖,痺聚在心。淫氣遺溺,痺聚在腎。淫氣乏竭,痺聚在肝。淫氣肌絕,痺聚在脾。
‘諸痺刺不已,亦益乎内也’。其風勝者,其人易已也。諸痺也,其入臟不去,客變而聚者,死。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其留連皮膚間者,易已。
其客於六腑者,隨食飲起居之客者也。故曰‘其食飲居處,爲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風寒濕三气中其俞,而食飲應之。循俞而入,則各舍其府也。
其治之道,《下經.鍼刺》曰:‘五臟有俞,六腑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其過’。則病瘳也。
榮者,水谷之精气(气火)也。龢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而絡六腑也。
衛者,水穀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胷腹。
逆其气則病,從其气則愈。不與風寒濕三气合,故不爲痺。夫痺者,有痛有不痛者。有不仁者,有寒有熱者,有燥有濕者。是其三气勝薄於形體之應也。夫痛者,寒氣勝也,有寒故痛矣。
其不痛不仁者,其病久入深,而榮衛之行濇。其經絡時疎,故不通耳。皮膚不營,故爲不仁。
其寒者,陽气少,陰氣多。與痛相益,故寒也。其熱者,陽气多,陰氣少,病气勝陽遭陰,故爲痺熱。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气少,陰氣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夫痺也,其有過者也。痺在骨,則骨气外泄。其骨气外洩,則骨節間臃腫,不能引曲。故骨節彊以刺痛,而重也。
痺在脈,則血凝而不流。其瘀在脈中,則其過而不用。不用,久則死矣。
痺在筋,則屈不伸。脂膜消,則其筋枯不用。
痺在肉,其肉不仁。其肉消,榮衛不達也。
痺在皮,則皮寒。其衛不支,經脈不伸,故知寒。
故此五者,則有不痛也。不痛,其治不已矣。凣痺之頪,逢寒則蟲,逢熱則緃。
139《太昊.卯辛》2010年06月05日 星期六 06:53
卯辛
經曰:‘二氣背離而不交,爲之厥。
勝而相薄,爲之逆。
入而不發,爲之痿。
气邪相倂之爭,爲之痺。
營气(气火)瘀阻,則爲之腫。
衛气(气火)不宣,爲之浮。
寒熱相持,則爲(月眞)脹。内積外熱,則爲之消。外滯内畜,則爲之滿’。
故厥陰有餘,病陰痺。不足病生熱痺,滑則病狐疝風。濇則病少腹積气。
少陰有餘,病皮痺。隱軫不足,病肺痺。滑則病風疝。濇則病積溲血。
太陰有餘,病肉痺。寒中不足,病脾痺。滑則病脾風疝。濇則病積,心腹時滿。
陽明有餘,病脈痺身熱。不足病心痺。滑則病心風疝,濇則病積時善驚。
太陽有餘,病骨痺身重。不足病腎痺。滑則病腎風疝,濇則病積善巅疾。
少陽有餘,病筋痺脇滿。不足病肝痺。滑則病肝風疝,濇則病積時筋急目痛。
140太昊.卯壬》2010年06月09日 星期三 05:31
卯壬
《下經.鍼要》曰:‘刺虚則實,滿而泄之。菀陳則除,邪盛則虚。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虚。言虚言實,若有若無。察後與先,爲虚爲實。虚實之要,九鍼最玅。補瀉之時,若得若失。九鍼之名,各不同形。實须其虚,虚须其實。經气(气火)已至,愼守勿失。深淺在志,近遠如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欲無營眾物,必正其神’。
‘刺之道,虚則實之,實則瀉之。實之者,鍼下熱也。瀉之者,鍼下寒也’。故刺虚則實之者,鍼下熱也,气實則熱。满以泄之者,鍼下寒也,瀉之則寒也。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邪勝則出之者,出鍼勿案。熔而疾則實者,徐出鍼而疾案之。疾而徐則虚者,旋出鍼而徐案之。
言實與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察後與先者,知病先後也。爲虚與實者,工勿失其灋。若得若失者,離其灋也。虚實之要,九鍼最玅者,爲其各有所宜也。補瀉之時者,與气開闔相合也。
九鍼之名,各不同形者,鍼窮期當補瀉也。刺實须其虚者,留鍼陰氣隆至,乃去之也。刺虚须其實者,陽隆至,鍼下熱乃去之也。經气(气火)已至,慎守勿失者,勿使變更也。深淺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
近遠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如臨深淵者,神不敢墯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神無營於眾物者,静心觀病人,無左右視也。义無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三里者,膝下三寸也。低(骨行)中,舉膝易見也。跗者,太衝也。跗大趾内上者,公孫也。跗下陽明者,内庭也。跗下少陽者,臨泣地會也。巨虚者,蹻足(骨行)獨陷也。下廉者,下陷者也。
九鍼也,上應天地四時陰陽。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身形亦應之。鍼各有所宜,故有曰九鍼。
人皮應天,人肉應地。脉應人,筋應時,聲應音。陰陽合气應律,人齒面目應星。出入气應風,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
一鍼皮,二鍼肉,三鍼脈,四鍼筋。五鍼骨,六鍼調陰陽,七鍼益精气(气火),八鍼除風寒濕,九鍼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气,此謂之各有所主也。
夫人者;以神營精衛,恖志意想,而應八風。以神志衛意,爲天爲陽。精想營恖,爲陰爲地。以喜怒衰樂,以爲人也。此三者,亦分陰陽四時也。
人者;其動气應天,其静气應地。喜怒衰樂,爲四時八風。人之髮齒耳目,以應五音六律。人之陰陽,以五气諸腑應天,六脈血臟應地。經筋骨肉皮,人形之五部也。气血筋骨肉,質之五行也。
貞臟以肝气應地,心气(气火)應天。肺气應天,脾气應地。腎者,以命應天,腎氣應地。目以金木水火土本,精神氣血相應。
陽之數九,以應九竅。目爲神竅,鼻爲气竅。耳爲腎竅,舌爲心竅。口爲脾竅,前爲精竅。右目爲肝竅,右耳爲肺竅。後爲穀竅,右鼻爲營竅也。
人有骨三百六十五節,以應三百六十五俞。天經三百六十五日,以别七十二候。候繼二十四气,气歸十二。天地陰陽,與人無邇也。故人之陰陽虚實,寒熱表裏者,亦歸之矣。
天有三百六十五日,地有三百六十五度,形以三百六十五節應人。天生於一,地成於一。人合以一,以爲生計。
是以觀動静,而知生成。知天常,以明地機。觀形色,以知夀夭。一以通天常,六律應之。二以候五色,七惑應之。三候以气動,八風應之。四辧之以時季,九野應之。五别五域五行,風寒暑濕燥應之。若日之灮於曐,气之倂於月耶。
知之血,以候髮之毋澤。知之气,以候五音之辧。辧音聲之甚一,以候宫商角徵羽五音,以合六律。臟腑灋有虧盈餘,應有餘不足。聞息知气,觀面五位以知精。精之秀於質,气之秀於色,神之秀於目。
天一地一人一之爲三,三三九部,以候高下有餘。地有九野,以應九候。一天候風寒暑熱,頭項胷背應之,以候陰陽,侯節寒熱應之。
二地候臟腑筋骨,經脈節俞應之,以候表裏開閉節度,皮毛汗弗汗應之。
三人候虚實之變,血气(气火)精經應之,以候生死,盛虚根元應之。
一分天,候首胷面齒。一分人,候肝膽脾胃膓。中上反复,洩多血少。十分地,候筋骨精髓。下中反複,有澀十分,有蹇利之變。五分人,以候緩急,彊弱生死。六分地不動,火水不足,三分見寒。關節次第,九分而明。
别四時,辧清濁。人與寒温暑濕四時,一而應之,以其候相反。一者,四方上下。各以其常作解,釋然。
141《太昊.卯癸》2010年06月12日 星期六 05:37
卯癸
《上經.宗言》曰:‘切有五常,气、脈、穀、音、形色也。切者,切合也,無合不切。夫气以形切,血以脈切。虚實以穀切,气以音切。通滯以色切,病不病以常切也’。‘五常之要,在於一也。一者,天地之至極也’。
气實形實,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穀盛气盛,穀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脈實血實,脈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形盛气塞,形瘦熱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聲洪气盛,聲喑气衰。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色美内熱,色枯血敗。此其常也,反此則病。
气虚身熱,此謂反也。穀入多而气少,此謂反也。穀不入而气多,此謂反也。脈盛血少,此謂反也。脈少血多,此謂反也。形消而寒,此謂反也。形肥而注,此其反也。音大失中,此謂反也。聲喑气盛,此謂反也。内寒色美,此其反也。血盛色枯,此其反也。
气盛血寒,得之傷寒。气虚身熱,得之傷暑。穀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濕居下也。穀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舆肺也。脈小血多者,飲熱中也。脉大血少者,脈有風气,水漿不入,此之謂也。形消而寒者,怒傷气而血泣也。形肥而熱及血妄水注者,濕反於上而熱客於下,土躁而反失約也。音喑气盛者,邪客肺也。音洪气哀者,邪客於心也。
夫實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實者,熱也。气虚者,寒也。入實者,左手開鍼空也。入虚者,左手閉鍼空也。
《下經.諭》曰:“經之所在,營之所澑。所澑者養,所注者生,津其所澑,液其所注,澑之注之,萬物生之。大小深淺,廣狭遠近,流注多少,各不在一也”。何謂哉?五臟六腑髙下大小有所别也。臟腑之别,受營不等,應之亦然矣。其經所受液而行之,受气以揚之,故有其别也。
“所謂经脈,受血而營,龢雷气以治,相環以遠,蠢動盎然”。“所謂臟腑,雷气相受,如水揚波,蠢然相環,週而復來”。故其氣不足者木,其血不足者痺。氣不足,其間變則聚弗能也。血不足,物不逹則支弗濟也。弗能,則水不利而淤。弗濟,則運不力而瘀,此害生之門也。
水始病則目窠脹,頸脈動,時而欬,陰股間寒。欬在嗌,上氣,足脛腫,腹如身重,其水成矣,案之隨手,如裹水狀,此其侯也。
寒气客於膓外,舆衛相搏,气不得佈榮於形,因有所繫,癖而内著,惡氣乃起,瘜肉方生。其始也,大如雞子,漸而益,至其成如身重,久者離歲,案之則堅,推之則移。婦人月事以時下,名白膓(病睾)。
寒气客於子門,子門閉,血道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畱止,漸而益,狀如身重,月事不以時下,名曰石瘕。時若當,欣快無可惡,則導而下之,皆生於女子也。
寒气客於皮膚間,鼞鼞然,腹大不堅,身盡腫,皮厚剥,案則窅然不起,色不易,名日膚脹,邪自外客入者也。
腹脹身皆大,其大若膚脹等。色蒼黄,筋起絡見在腰腹四肢,名曰臌脹。
寒气客於胃,漸移於膽,食飲則嗌嗝,膽刑其脾,則食即吐逆,案腹如石,色蒼白,頭弦不時,名曰伏殺,寒刑之所伏也。
故“病有其因,物有所畏,形有所不拊,其内有所奉,病之成矣”。
142太玄.辰甲》2010年06月15日 星期二 07:05
太玄 辰甲
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之則内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淺深不得,反生大賊。内動五臟,乃生大病。
故經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膚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脈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是故刺毫毛腠理,無傷其皮。皮傷,則内動肺。肺動,則秋病温瘧,泝泝然寒憟。刺皮,無傷肉。肉傷,則内動脾。脾動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脹煩,不恖食。刺肉無傷脈。脈傷,則内動於心。
心動,則夏病心痛。刺脈,無傷筋。筋傷,則内動於肝。肝動,則春病熱而筋弛。刺筋,無傷骨。骨傷,則内動於腎。腎動,則冬病脹腰痛。刺骨,無傷髓。髓傷,則銷鑠(骨行)酸。解(人亦)然,不去矣。
刺骨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脈。刺脈者,無傷皮。刺皮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骨。互無傷,齊刺之道也。
刺骨無傷筋者,鍼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無傷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無傷脈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刺脈無傷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脈也。至而去者,心知而神明也。至其所而其無過之也,瞬間去之耳。非不刺也,刺而非知會者也。所謂刺皮無傷肉者,病在皮中。鍼入皮中,無傷肉也。
刺肉無傷筋者,過肉中筋也。刺筋無傷骨者,過筋中骨也,此謂之反也。
灸寒热之灋,先灸項大椎,以年爲壯數。次灸撅骨,以年爲壯數。視其背俞陷者,灸之。两季脇之間,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間,灸之。腨下陷脈,灸之。外踝後,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間,灸之。掌束骨下,灸之。臍下關元三寸,灸之。毛際動脈,灸之。膝下三寸分間,灸之。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巅上一,灸之。犬所嚙之處,灸之三壯。即以犬傷病灋灸之。
凢當灸二十九處,傷食灸之。不已者,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數刺其俞而藥之。
143《太玄.辰乙》2010年06月18日 星期五 06:32
辰乙
《上經、治要》有曰:“臟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腎治於裹。脾爲之使,胃之爲市”。“膈肓之上,中有父母。心柄其竅,竅樞爲父。肺元橐龠,其命曰母。”。“七節之傍,中有小心”。“從之有福,逆之有咎。拳拳其心,勿驕其志。如窂畫地,勿爲妄也”。
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爲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爲語。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爲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爲欬。刺中脾,十日死,其動爲吞。刺中瞻,一日半死,其動爲嘔。刺跗上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脈,不幸爲盲。刺頭,中腦户,入腦立死。
刺舌下中脈太過,血出不止爲瘖。刺足下布絡中脈,血不出爲腫。刺郄中大脈,令人僕脱色。刺气街中脈,血不出,爲腫鼠僕。刺脊間,中髓爲傴。刺乳上,中乳房爲踵根蝕。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欬逆。刺手魚腹内陷爲腫。大雷勿刺,刺恐雷傷人。閃電勿刺,刺恐其焚身。
躁熱勿刺,刺傷氣血。大寒勿刺,刺敗骨髓。大霧勿刺,脾傷肉壅。大雨勿刺,濕留邪客。大悲勿刺,臟傷气客。入房勿刺,辛勞勿刺。
無刺大醉,令人气亂。無刺大怒,令人氣逆。無刺大勞人。無刺新飽人。無刺大饑人。無刺大渴人。無刺大驚人。
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脈,爲内漏爲聾。刺膝臏出液爲跛。刺臂太陰脈,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陰脈,重虚出血,亂難以言。刺膺中陷,中肺爲喘逆仰息。刺肘中内陷,气歸之爲不屈伸。
刺陰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遺溺。刺腋下脇間内陷,今人欬。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滿。刺腨腸内陷爲腫。刺眶上陷骨中脈,爲漏爲盲。刺關節中液出,不得屈伸。
若付(髟付)。刺,知者勧勧,不知者炎炎。全其道者倦倦,盲於道者譱譱。何謂也?勧勧以至慬言也。大而化之者,其言炎炎。如其復,復如其復,惑亂不已,聖人之道弊也。莫若躬以求索,逹知以至太上,孰非人之福哉?
144《太玄.辰丙》2010年06月21日 星期一 05:39
辰丙
《經》曰:‘气之逆從也。陽從左,陰從右。反之謂逆,逆之爲病。陽親上,陰親下。反之曰逆,逆之則病。老從上,少從下。反之謂逆,逆則爲敗。陽爲於動,陰爲於靜。反之謂亂,亂之爲消。
是以春夏歸陽,爲生爲利,歸陰爲死。反之,春夏歸陰爲死,寒多少逆爲痺,痺寒乘陽也。秋冬歸陽爲生,歸陰爲疚,是以气多少逆皆爲厥。厥陰、太陽反乘,其有餘也。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气上不下,頭痛巅疾。求陽不得,求陰不審。五部隔無徵,若居曠野。若伏空室,緜緜乎屬不滿日。是以少气(气火)之厥,令人妄夣,其極至迷。
三陽絕,三陰微,是爲少气(气火)。是以肺气(气火)虚,便人夣見歸化白物。肺乘肝,夣人斩血藉藉。得其時,則夣見兵戰。
腎氣虚,使人夣見舟舩溺人。得其時,夣伏水中若有所畏恐。
肝气(气火)虚,則夣見菌香生艸。得其時,則夣伏樹下不敢起。
心气(气火)虚,則夣救火陽物。得其時,則夣燔爍。
脾气虚,則夣飲食不足。得其時,筑垣蓋屋。此皆五臟气(气火)虚。陽气有餘,陰氣不足。合之五診,調之陰陽,以在經脈。
診有十度。度人脈,度血,度臟,度肉,度筋,度俞。度人色,度氣,度腑,度肌,度骨,度虚實。(原文血臟肉筋俞,气腑肌骨虚實前無度字)陰陽气盡,人病自具。診必上下,度民君卿。
受師不卒,使術不明。不察逆從,是爲妄行。持雌失雄,棄陰附陽。不知倂合,診故不明。傳之後世,反論自彰。
至陰虚,天气絕。至陽盛,地氣不足。陰陽倂交,至人之所行。陰陽倂交者,陽气先至,陰氣後至。是以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竒帕(恒去下横)之勢,乃六十首。診合微之事,追陰陽之變。彰五中之情,其中之論。取虚實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診。
145《太玄.辰丁》2010年06月25日 星期五 06:40
辰丁
奇帕(恒去下横)六十。奇者,四時八風之气,變化不可度而可察之也。帕(恒去下横)者,客勝入腑,而邪傳歸膽腦髓脈胞骨六帕(恒去下横)也。肺邪已,餘客歸大膓。大膓以勝客膽,瞻陽入陰客肝。肝以勝變客胃,胃以入陰客脾。若脾虚邪盛,則以生成歸幷肺。肺受重刑,而邪倂髓傳倂於血,使血敗而不營也。不然,則勝客不已矣。陰陽皆有六,其所客傳始乎五臟,其所不治之帕(恒去下横)有六,故曰六十者也。
五中者,當中也。五歸者,客之所歸之屬也。若中太陰而復歸太陰,所以客血脈之奇帕(恒去下横)。足少陰之气絕也,水竭骨枯。少陰者,冬之脈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則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親,則肉耎却。故齒長而垢,髪無澤。髪無澤者,骨先死。戊篤已死,土勝水也。是也。是以邪之重客肝,而其凌冽倂脈傳腦。重客心,而邪倂骨傳髓。重客脾,而邪倂肌傳骨。重客腎,而邪倂血傳胞。重客陽明,而邪倂衛傳膽。此謂五歸矣。故知此,乃足以診矣。
是以《經》言:‘切陰不得陽,診消以亡’。得陽不得陰,守學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後。故,治不久。知惡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紀。診道乃具,萬世不殆。故曰:‘察機知微,是謂襲常。襲常慧知,聖道傳矣’。
‘起所有知,知所不足。度事上下,脈事因格’。是以形弱气虚,死。形气有餘,脈气(气火)不足,死。脈气(气火)有餘,形气不足,生。是以診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形,以轉神明。必清必淨,上觀下觀。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案脈動静,循尺滑濇。寒温之意,視其大小,合病之能。逆從以得,復知病名。診可十全,不失人情。詁診之或視息,視意,故不失条理。
愼(甚見)道明察,故能長久。不知此道,失經絕理。亡言妄期,此謂失道。
146太玄.辰戊》2010年06月28日 星期一 06:36
辰戊
夫陰陽虚實,病有所象。鍼灸補瀉,損益得當。湯醴方藥,補瀉隨體。尋診行治,因地益彰。悲哀喜怒,樂憂驚傷。雖意入體,時地爲殤。燥濕寒暑,名有其客,風動火生,傷客隨候。陰陽男女,老少自異。臨地知時,五行體一。以適道化,知命善生。工之所知,全大德餘。
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神之竅也。華色者,其榮也。是以人有德也,則气龢於目。有亡,憂知於色。是以悲哀則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積水也。積水者,至陰也。至陰者,腎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輔之裏之,故水不行也。
夫水精爲志,火之精爲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生水也。故曰:心悲名曰志悲,志與心精共凑於目也。是以俱悲,則神气傳於心精。上不傳於志,而志獨悲,故泣出也。
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故恼滲爲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其行頪也。夫涕之舆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則俱死,生則俱生。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從者,所屬之頪也。
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則志不悲。陰陽相持,泣安能獨来?夫志悲者,惋惋則沖陰。冲陰則志去目,志去則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經言:厥則目無所見。夫人厥,則陽气倂於上,陰氣倂於下。陽倂於上,則火獨光也。陰倂於下,則足寒也,足寒則脹也。大水不能勝五火,故目眥盲。是以目衝風,而泣下不止。夫風之中目也,陽气内守於精。是火气燔目,故見風而泣下也。有以比之,夫火疾風生乃能雨,此之頪也。
卯庚
天地有常,常有非常。非常者,是謂病。人亦如之,故邪留之爲病。其邪散於筋骨,肌腠經脈之間爲痺。
故《上經.筋經》曰:‘風寒濕三气之雜至也,合而倂薄之爲痺’。其風气勝,而寒濕不勝者爲行痺。寒氣勝,而風濕不勝者爲痛痺。其濕氣勝,而風寒不勝者爲著痺也。
以四時言之,其痺有五。以冬遇此者,爲之骨痺。以春遇此者,爲之筋痺。以夏遇此者,爲之脈痺。以至陰遇此者,爲之肌痺。以秋遇此者,爲之皮痺也。遇者,言其發也。
以臟腑而言之,亦同也。因之,五臟六腑,皆有所合者病也。以合臟之爲陰,合腑之爲陽也。‘久留而不去,舍於其合’。
故骨痺不已,復感於邪者,則内舍於腎。筋痺不已,復感於邪者,則内舍於肝。脈痺不已,復感於邪者,則内舍於心。肌痺不已,復感於邪者,則内舍於脾。皮痺不已,復感於邪者,則内舍於肺。所謂痺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气,而内擾臟腑筋經,外害肌腠者也。
凣痺之客五臟者。肺痺之狀,煩满喘而嘔。心痺之狀,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噫,厥上氣則恐。肝痺之狀,夜卧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爲引如懐。腎痺之狀,善脹。(尸兀兀)以代踵,脊以代頭。脾痺之狀,四支解墯。發欬嘔汁,上爲大塞。
陰氣者,‘静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膓胃乃傷。淫氣喘息,痺聚在肺。淫氣憂恖,痺聚在心。淫氣遺溺,痺聚在腎。淫氣乏竭,痺聚在肝。淫氣肌絕,痺聚在脾。
‘諸痺刺不已,亦益乎内也’。其風勝者,其人易已也。諸痺也,其入臟不去,客變而聚者,死。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其留連皮膚間者,易已。
其客於六腑者,隨食飲起居之客者也。故曰‘其食飲居處,爲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風寒濕三气中其俞,而食飲應之。循俞而入,則各舍其府也。
其治之道,《下經.鍼刺》曰:‘五臟有俞,六腑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其過’。則病瘳也。
榮者,水谷之精气(气火)也。龢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而絡六腑也。
衛者,水穀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胷腹。
逆其气則病,從其气則愈。不與風寒濕三气合,故不爲痺。夫痺者,有痛有不痛者。有不仁者,有寒有熱者,有燥有濕者。是其三气勝薄於形體之應也。夫痛者,寒氣勝也,有寒故痛矣。
其不痛不仁者,其病久入深,而榮衛之行濇。其經絡時疎,故不通耳。皮膚不營,故爲不仁。
其寒者,陽气少,陰氣多。與痛相益,故寒也。其熱者,陽气多,陰氣少,病气勝陽遭陰,故爲痺熱。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气少,陰氣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夫痺也,其有過者也。痺在骨,則骨气外泄。其骨气外洩,則骨節間臃腫,不能引曲。故骨節彊以刺痛,而重也。
痺在脈,則血凝而不流。其瘀在脈中,則其過而不用。不用,久則死矣。
痺在筋,則屈不伸。脂膜消,則其筋枯不用。
痺在肉,其肉不仁。其肉消,榮衛不達也。
痺在皮,則皮寒。其衛不支,經脈不伸,故知寒。
故此五者,則有不痛也。不痛,其治不已矣。凣痺之頪,逢寒則蟲,逢熱則緃。
139《太昊.卯辛》2010年06月05日 星期六 06:53
卯辛
經曰:‘二氣背離而不交,爲之厥。
勝而相薄,爲之逆。
入而不發,爲之痿。
气邪相倂之爭,爲之痺。
營气(气火)瘀阻,則爲之腫。
衛气(气火)不宣,爲之浮。
寒熱相持,則爲(月眞)脹。内積外熱,則爲之消。外滯内畜,則爲之滿’。
故厥陰有餘,病陰痺。不足病生熱痺,滑則病狐疝風。濇則病少腹積气。
少陰有餘,病皮痺。隱軫不足,病肺痺。滑則病風疝。濇則病積溲血。
太陰有餘,病肉痺。寒中不足,病脾痺。滑則病脾風疝。濇則病積,心腹時滿。
陽明有餘,病脈痺身熱。不足病心痺。滑則病心風疝,濇則病積時善驚。
太陽有餘,病骨痺身重。不足病腎痺。滑則病腎風疝,濇則病積善巅疾。
少陽有餘,病筋痺脇滿。不足病肝痺。滑則病肝風疝,濇則病積時筋急目痛。
140太昊.卯壬》2010年06月09日 星期三 05:31
卯壬
《下經.鍼要》曰:‘刺虚則實,滿而泄之。菀陳則除,邪盛則虚。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虚。言虚言實,若有若無。察後與先,爲虚爲實。虚實之要,九鍼最玅。補瀉之時,若得若失。九鍼之名,各不同形。實须其虚,虚须其實。經气(气火)已至,愼守勿失。深淺在志,近遠如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欲無營眾物,必正其神’。
‘刺之道,虚則實之,實則瀉之。實之者,鍼下熱也。瀉之者,鍼下寒也’。故刺虚則實之者,鍼下熱也,气實則熱。满以泄之者,鍼下寒也,瀉之則寒也。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邪勝則出之者,出鍼勿案。熔而疾則實者,徐出鍼而疾案之。疾而徐則虚者,旋出鍼而徐案之。
言實與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察後與先者,知病先後也。爲虚與實者,工勿失其灋。若得若失者,離其灋也。虚實之要,九鍼最玅者,爲其各有所宜也。補瀉之時者,與气開闔相合也。
九鍼之名,各不同形者,鍼窮期當補瀉也。刺實须其虚者,留鍼陰氣隆至,乃去之也。刺虚须其實者,陽隆至,鍼下熱乃去之也。經气(气火)已至,慎守勿失者,勿使變更也。深淺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
近遠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如臨深淵者,神不敢墯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神無營於眾物者,静心觀病人,無左右視也。义無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三里者,膝下三寸也。低(骨行)中,舉膝易見也。跗者,太衝也。跗大趾内上者,公孫也。跗下陽明者,内庭也。跗下少陽者,臨泣地會也。巨虚者,蹻足(骨行)獨陷也。下廉者,下陷者也。
九鍼也,上應天地四時陰陽。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身形亦應之。鍼各有所宜,故有曰九鍼。
人皮應天,人肉應地。脉應人,筋應時,聲應音。陰陽合气應律,人齒面目應星。出入气應風,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
一鍼皮,二鍼肉,三鍼脈,四鍼筋。五鍼骨,六鍼調陰陽,七鍼益精气(气火),八鍼除風寒濕,九鍼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气,此謂之各有所主也。
夫人者;以神營精衛,恖志意想,而應八風。以神志衛意,爲天爲陽。精想營恖,爲陰爲地。以喜怒衰樂,以爲人也。此三者,亦分陰陽四時也。
人者;其動气應天,其静气應地。喜怒衰樂,爲四時八風。人之髮齒耳目,以應五音六律。人之陰陽,以五气諸腑應天,六脈血臟應地。經筋骨肉皮,人形之五部也。气血筋骨肉,質之五行也。
貞臟以肝气應地,心气(气火)應天。肺气應天,脾气應地。腎者,以命應天,腎氣應地。目以金木水火土本,精神氣血相應。
陽之數九,以應九竅。目爲神竅,鼻爲气竅。耳爲腎竅,舌爲心竅。口爲脾竅,前爲精竅。右目爲肝竅,右耳爲肺竅。後爲穀竅,右鼻爲營竅也。
人有骨三百六十五節,以應三百六十五俞。天經三百六十五日,以别七十二候。候繼二十四气,气歸十二。天地陰陽,與人無邇也。故人之陰陽虚實,寒熱表裏者,亦歸之矣。
天有三百六十五日,地有三百六十五度,形以三百六十五節應人。天生於一,地成於一。人合以一,以爲生計。
是以觀動静,而知生成。知天常,以明地機。觀形色,以知夀夭。一以通天常,六律應之。二以候五色,七惑應之。三候以气動,八風應之。四辧之以時季,九野應之。五别五域五行,風寒暑濕燥應之。若日之灮於曐,气之倂於月耶。
知之血,以候髮之毋澤。知之气,以候五音之辧。辧音聲之甚一,以候宫商角徵羽五音,以合六律。臟腑灋有虧盈餘,應有餘不足。聞息知气,觀面五位以知精。精之秀於質,气之秀於色,神之秀於目。
天一地一人一之爲三,三三九部,以候高下有餘。地有九野,以應九候。一天候風寒暑熱,頭項胷背應之,以候陰陽,侯節寒熱應之。
二地候臟腑筋骨,經脈節俞應之,以候表裏開閉節度,皮毛汗弗汗應之。
三人候虚實之變,血气(气火)精經應之,以候生死,盛虚根元應之。
一分天,候首胷面齒。一分人,候肝膽脾胃膓。中上反复,洩多血少。十分地,候筋骨精髓。下中反複,有澀十分,有蹇利之變。五分人,以候緩急,彊弱生死。六分地不動,火水不足,三分見寒。關節次第,九分而明。
别四時,辧清濁。人與寒温暑濕四時,一而應之,以其候相反。一者,四方上下。各以其常作解,釋然。
141《太昊.卯癸》2010年06月12日 星期六 05:37
卯癸
《上經.宗言》曰:‘切有五常,气、脈、穀、音、形色也。切者,切合也,無合不切。夫气以形切,血以脈切。虚實以穀切,气以音切。通滯以色切,病不病以常切也’。‘五常之要,在於一也。一者,天地之至極也’。
气實形實,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穀盛气盛,穀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脈實血實,脈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形盛气塞,形瘦熱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聲洪气盛,聲喑气衰。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色美内熱,色枯血敗。此其常也,反此則病。
气虚身熱,此謂反也。穀入多而气少,此謂反也。穀不入而气多,此謂反也。脈盛血少,此謂反也。脈少血多,此謂反也。形消而寒,此謂反也。形肥而注,此其反也。音大失中,此謂反也。聲喑气盛,此謂反也。内寒色美,此其反也。血盛色枯,此其反也。
气盛血寒,得之傷寒。气虚身熱,得之傷暑。穀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濕居下也。穀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舆肺也。脈小血多者,飲熱中也。脉大血少者,脈有風气,水漿不入,此之謂也。形消而寒者,怒傷气而血泣也。形肥而熱及血妄水注者,濕反於上而熱客於下,土躁而反失約也。音喑气盛者,邪客肺也。音洪气哀者,邪客於心也。
夫實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實者,熱也。气虚者,寒也。入實者,左手開鍼空也。入虚者,左手閉鍼空也。
《下經.諭》曰:“經之所在,營之所澑。所澑者養,所注者生,津其所澑,液其所注,澑之注之,萬物生之。大小深淺,廣狭遠近,流注多少,各不在一也”。何謂哉?五臟六腑髙下大小有所别也。臟腑之别,受營不等,應之亦然矣。其經所受液而行之,受气以揚之,故有其别也。
“所謂经脈,受血而營,龢雷气以治,相環以遠,蠢動盎然”。“所謂臟腑,雷气相受,如水揚波,蠢然相環,週而復來”。故其氣不足者木,其血不足者痺。氣不足,其間變則聚弗能也。血不足,物不逹則支弗濟也。弗能,則水不利而淤。弗濟,則運不力而瘀,此害生之門也。
水始病則目窠脹,頸脈動,時而欬,陰股間寒。欬在嗌,上氣,足脛腫,腹如身重,其水成矣,案之隨手,如裹水狀,此其侯也。
寒气客於膓外,舆衛相搏,气不得佈榮於形,因有所繫,癖而内著,惡氣乃起,瘜肉方生。其始也,大如雞子,漸而益,至其成如身重,久者離歲,案之則堅,推之則移。婦人月事以時下,名白膓(病睾)。
寒气客於子門,子門閉,血道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畱止,漸而益,狀如身重,月事不以時下,名曰石瘕。時若當,欣快無可惡,則導而下之,皆生於女子也。
寒气客於皮膚間,鼞鼞然,腹大不堅,身盡腫,皮厚剥,案則窅然不起,色不易,名日膚脹,邪自外客入者也。
腹脹身皆大,其大若膚脹等。色蒼黄,筋起絡見在腰腹四肢,名曰臌脹。
寒气客於胃,漸移於膽,食飲則嗌嗝,膽刑其脾,則食即吐逆,案腹如石,色蒼白,頭弦不時,名曰伏殺,寒刑之所伏也。
故“病有其因,物有所畏,形有所不拊,其内有所奉,病之成矣”。
142太玄.辰甲》2010年06月15日 星期二 07:05
太玄 辰甲
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之則内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淺深不得,反生大賊。内動五臟,乃生大病。
故經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膚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脈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是故刺毫毛腠理,無傷其皮。皮傷,則内動肺。肺動,則秋病温瘧,泝泝然寒憟。刺皮,無傷肉。肉傷,則内動脾。脾動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脹煩,不恖食。刺肉無傷脈。脈傷,則内動於心。
心動,則夏病心痛。刺脈,無傷筋。筋傷,則内動於肝。肝動,則春病熱而筋弛。刺筋,無傷骨。骨傷,則内動於腎。腎動,則冬病脹腰痛。刺骨,無傷髓。髓傷,則銷鑠(骨行)酸。解(人亦)然,不去矣。
刺骨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脈。刺脈者,無傷皮。刺皮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骨。互無傷,齊刺之道也。
刺骨無傷筋者,鍼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無傷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無傷脈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刺脈無傷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脈也。至而去者,心知而神明也。至其所而其無過之也,瞬間去之耳。非不刺也,刺而非知會者也。所謂刺皮無傷肉者,病在皮中。鍼入皮中,無傷肉也。
刺肉無傷筋者,過肉中筋也。刺筋無傷骨者,過筋中骨也,此謂之反也。
灸寒热之灋,先灸項大椎,以年爲壯數。次灸撅骨,以年爲壯數。視其背俞陷者,灸之。两季脇之間,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間,灸之。腨下陷脈,灸之。外踝後,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間,灸之。掌束骨下,灸之。臍下關元三寸,灸之。毛際動脈,灸之。膝下三寸分間,灸之。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巅上一,灸之。犬所嚙之處,灸之三壯。即以犬傷病灋灸之。
凢當灸二十九處,傷食灸之。不已者,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數刺其俞而藥之。
143《太玄.辰乙》2010年06月18日 星期五 06:32
辰乙
《上經、治要》有曰:“臟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腎治於裹。脾爲之使,胃之爲市”。“膈肓之上,中有父母。心柄其竅,竅樞爲父。肺元橐龠,其命曰母。”。“七節之傍,中有小心”。“從之有福,逆之有咎。拳拳其心,勿驕其志。如窂畫地,勿爲妄也”。
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爲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爲語。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爲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爲欬。刺中脾,十日死,其動爲吞。刺中瞻,一日半死,其動爲嘔。刺跗上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脈,不幸爲盲。刺頭,中腦户,入腦立死。
刺舌下中脈太過,血出不止爲瘖。刺足下布絡中脈,血不出爲腫。刺郄中大脈,令人僕脱色。刺气街中脈,血不出,爲腫鼠僕。刺脊間,中髓爲傴。刺乳上,中乳房爲踵根蝕。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欬逆。刺手魚腹内陷爲腫。大雷勿刺,刺恐雷傷人。閃電勿刺,刺恐其焚身。
躁熱勿刺,刺傷氣血。大寒勿刺,刺敗骨髓。大霧勿刺,脾傷肉壅。大雨勿刺,濕留邪客。大悲勿刺,臟傷气客。入房勿刺,辛勞勿刺。
無刺大醉,令人气亂。無刺大怒,令人氣逆。無刺大勞人。無刺新飽人。無刺大饑人。無刺大渴人。無刺大驚人。
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脈,爲内漏爲聾。刺膝臏出液爲跛。刺臂太陰脈,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陰脈,重虚出血,亂難以言。刺膺中陷,中肺爲喘逆仰息。刺肘中内陷,气歸之爲不屈伸。
刺陰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遺溺。刺腋下脇間内陷,今人欬。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滿。刺腨腸内陷爲腫。刺眶上陷骨中脈,爲漏爲盲。刺關節中液出,不得屈伸。
若付(髟付)。刺,知者勧勧,不知者炎炎。全其道者倦倦,盲於道者譱譱。何謂也?勧勧以至慬言也。大而化之者,其言炎炎。如其復,復如其復,惑亂不已,聖人之道弊也。莫若躬以求索,逹知以至太上,孰非人之福哉?
144《太玄.辰丙》2010年06月21日 星期一 05:39
辰丙
《經》曰:‘气之逆從也。陽從左,陰從右。反之謂逆,逆之爲病。陽親上,陰親下。反之曰逆,逆之則病。老從上,少從下。反之謂逆,逆則爲敗。陽爲於動,陰爲於靜。反之謂亂,亂之爲消。
是以春夏歸陽,爲生爲利,歸陰爲死。反之,春夏歸陰爲死,寒多少逆爲痺,痺寒乘陽也。秋冬歸陽爲生,歸陰爲疚,是以气多少逆皆爲厥。厥陰、太陽反乘,其有餘也。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气上不下,頭痛巅疾。求陽不得,求陰不審。五部隔無徵,若居曠野。若伏空室,緜緜乎屬不滿日。是以少气(气火)之厥,令人妄夣,其極至迷。
三陽絕,三陰微,是爲少气(气火)。是以肺气(气火)虚,便人夣見歸化白物。肺乘肝,夣人斩血藉藉。得其時,則夣見兵戰。
腎氣虚,使人夣見舟舩溺人。得其時,夣伏水中若有所畏恐。
肝气(气火)虚,則夣見菌香生艸。得其時,則夣伏樹下不敢起。
心气(气火)虚,則夣救火陽物。得其時,則夣燔爍。
脾气虚,則夣飲食不足。得其時,筑垣蓋屋。此皆五臟气(气火)虚。陽气有餘,陰氣不足。合之五診,調之陰陽,以在經脈。
診有十度。度人脈,度血,度臟,度肉,度筋,度俞。度人色,度氣,度腑,度肌,度骨,度虚實。(原文血臟肉筋俞,气腑肌骨虚實前無度字)陰陽气盡,人病自具。診必上下,度民君卿。
受師不卒,使術不明。不察逆從,是爲妄行。持雌失雄,棄陰附陽。不知倂合,診故不明。傳之後世,反論自彰。
至陰虚,天气絕。至陽盛,地氣不足。陰陽倂交,至人之所行。陰陽倂交者,陽气先至,陰氣後至。是以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竒帕(恒去下横)之勢,乃六十首。診合微之事,追陰陽之變。彰五中之情,其中之論。取虚實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診。
145《太玄.辰丁》2010年06月25日 星期五 06:40
辰丁
奇帕(恒去下横)六十。奇者,四時八風之气,變化不可度而可察之也。帕(恒去下横)者,客勝入腑,而邪傳歸膽腦髓脈胞骨六帕(恒去下横)也。肺邪已,餘客歸大膓。大膓以勝客膽,瞻陽入陰客肝。肝以勝變客胃,胃以入陰客脾。若脾虚邪盛,則以生成歸幷肺。肺受重刑,而邪倂髓傳倂於血,使血敗而不營也。不然,則勝客不已矣。陰陽皆有六,其所客傳始乎五臟,其所不治之帕(恒去下横)有六,故曰六十者也。
五中者,當中也。五歸者,客之所歸之屬也。若中太陰而復歸太陰,所以客血脈之奇帕(恒去下横)。足少陰之气絕也,水竭骨枯。少陰者,冬之脈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則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親,則肉耎却。故齒長而垢,髪無澤。髪無澤者,骨先死。戊篤已死,土勝水也。是也。是以邪之重客肝,而其凌冽倂脈傳腦。重客心,而邪倂骨傳髓。重客脾,而邪倂肌傳骨。重客腎,而邪倂血傳胞。重客陽明,而邪倂衛傳膽。此謂五歸矣。故知此,乃足以診矣。
是以《經》言:‘切陰不得陽,診消以亡’。得陽不得陰,守學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後。故,治不久。知惡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紀。診道乃具,萬世不殆。故曰:‘察機知微,是謂襲常。襲常慧知,聖道傳矣’。
‘起所有知,知所不足。度事上下,脈事因格’。是以形弱气虚,死。形气有餘,脈气(气火)不足,死。脈气(气火)有餘,形气不足,生。是以診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形,以轉神明。必清必淨,上觀下觀。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案脈動静,循尺滑濇。寒温之意,視其大小,合病之能。逆從以得,復知病名。診可十全,不失人情。詁診之或視息,視意,故不失条理。
愼(甚見)道明察,故能長久。不知此道,失經絕理。亡言妄期,此謂失道。
146太玄.辰戊》2010年06月28日 星期一 06:36
辰戊
夫陰陽虚實,病有所象。鍼灸補瀉,損益得當。湯醴方藥,補瀉隨體。尋診行治,因地益彰。悲哀喜怒,樂憂驚傷。雖意入體,時地爲殤。燥濕寒暑,名有其客,風動火生,傷客隨候。陰陽男女,老少自異。臨地知時,五行體一。以適道化,知命善生。工之所知,全大德餘。
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神之竅也。華色者,其榮也。是以人有德也,則气龢於目。有亡,憂知於色。是以悲哀則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積水也。積水者,至陰也。至陰者,腎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輔之裏之,故水不行也。
夫水精爲志,火之精爲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生水也。故曰:心悲名曰志悲,志與心精共凑於目也。是以俱悲,則神气傳於心精。上不傳於志,而志獨悲,故泣出也。
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故恼滲爲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其行頪也。夫涕之舆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則俱死,生則俱生。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從者,所屬之頪也。
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則志不悲。陰陽相持,泣安能獨来?夫志悲者,惋惋則沖陰。冲陰則志去目,志去則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經言:厥則目無所見。夫人厥,則陽气倂於上,陰氣倂於下。陽倂於上,則火獨光也。陰倂於下,則足寒也,足寒則脹也。大水不能勝五火,故目眥盲。是以目衝風,而泣下不止。夫風之中目也,陽气内守於精。是火气燔目,故見風而泣下也。有以比之,夫火疾風生乃能雨,此之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