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古代惜字如金,传下来的每一个字都不是多余的

丌山乙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02/14
帖子
1147
获得点赞
49
声望
48
文字简化造成不少人不识字,中医流传下来的每一个字在书中都不是多余的,是有具体所指。

脈 衇 派 脉 売 在书中所指是不同的。
脈---指现代的 经
衇---指现代的 血管
派---指现代的 体液系统所能达到的--各种管道
脉---指现代的 脉象
売---指脉相 ---如今已经不常见了

症 和 证 在书中也是不同的

症---症状 指征
证---指病机

所谓的“辨证”就是从所{收集到的病体情况(症状、脉象、舌象 气味等)==辨症}当中抽象人体阴阳正邪的当前状态并确定出病机病位(比如阴动寒)的过程。

辨证的法-四诊合参---印证校验
辨证的术-长生传化(五行术)- -以表症求本

辨症的法-望闻问切- -收集病体情况
辨症的术-切诊为 三部、寸口、。望为 神 色 气 器 闻。。问

辨证 就一定是四诊合参 当知病之因机化传 以立法术求其(指病)出
如果仅凭体表症状(例如发热 憎寒等)把辨症当做“辨证”,结果会有如盲人摸象,因“症”立法有如盲人瞎马临崖。

古语中讲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是如今以症为“证”的“中医”。
对症下药是西医,对证遣药是中医。
西医中医不是看使用的药物归类于“中药”“西药”,而是看“法”“术”。
 
看来先生是高人。先生高论鄙人颇为认同。
 
“辨症的术-切诊为 三部、寸口、。望为 神 色 气 器 闻。。问”
这才是正确的四诊方法,而且问只是印证自己的判断是否准确而已。
 
关于那个脉就有不同的说法,长见识了,只是不知现在印刷的书还会这样区分么,多半是一个脉字,所以我等只能是难得糊涂地接受
 
颇有收获!
谢谢亓山先生!

古人用龟甲、兽皮的写东西,自然是要珍惜啊。
再说了,古人不晋级、不评职称,用不着瞎白话
 
读先生文章总有收获!先生辛苦!
 
增知识,谢谢分享。
 
说的太有理了。
 
有论点,不错;有论据,才真。
否则,只是想象、臆测。
支持不同的观点和大胆想象。
认同有事实论据、临床能验的说法。
 
症---症状 指征
证---指病机

这个说法,没有证据,也不符合事实,更不合字义。
 
中医所用的‘證’、‘证’和‘症’,实际上是一个字和一个意义,正写应作‘證’,简写可作‘证’,也能俗写作‘症’。


辨证是如何去认识疾病,论治是怎样来确定治疗,为中医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其中有理论,有法则,联系到方剂和药物,这四个内容,密切结合,不可缺一,缺少任何一项,便不可能正确。

对一个学术争论的问题,不加引论和说明,就“揉和”进了教材,使学生们模糊地学着,“铸就了一个困惑中医学界已长达40年的“悖论””

四年前我发过的一帖中说过这个,现在引过来。
 
证、症之别,不是古人的,是今人的。
引用一篇文章的片段,谈到过这个问题。
我认同这种考据的精神,也同意这个结论。

“很明显,既然承认“辨证”的目的是为了“求得疾病的本质和症结所在”,其依据是“证(证候)”,而什么是“证”或“证候”呢?按照教材编写者的“自注”,是指“病人自觉证状和四诊检查所得”,亦即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症状”和“体征”,那么,“辨证”就是通过“分析”、“综合”的“症状”和“体征”而“求得疾病的本质和症结所在”的过程。应该说,这正确地反映了中医学几千年来关于“证”认识的本来面貌,也是前面所说的秦伯未先生等所主张的正确观点;但教材的编写者却话锋一转,认为“证”“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个别的证状,也不仅是表面的综合证状群”,不仅全然自我否定了前面的观点,而且倾向性地认为:“所谓证或证状,既包括四诊检查所得,又包括内外致病因素,全面而又具体地反映了疾病的特征、性质和在这个阶段的主要症结。”既然说“证”(证候)是“辨证的基础”,“是依靠医生在病人身上”“四诊合参”而得来的,那就只能是“症状”和“体征”,而绝对不可能同时又是“全面而又具体地反映了疾病的特征、性质和在这个阶段的主要症结”的。这是一个在逻辑上不能成立的“悖论”。自此以后,虽然几经修订和改正,中医学界至今尚没有真正走出“证”既是“现象”——“病人自觉证状和四诊检查所得”,又是“本质”——“全面而又具体地反映了疾病的特征、性质和在这个阶段的主要症结”的“悖论”的怪圈。”
 
中医所用的‘證’、‘证’和‘症’,实际上是一个字和一个意义,正写应作‘證’,简写可作‘证’,也能俗写

不是四十年,可以推到民国时期,近百年啊
 
不是四十年,可以推到民国时期,近百年啊

四十年的说法,字字句句,作者人物可证。
有当年的过程,有文献存焉。
不是印象。
 
呵呵 四十年 唉 好好查查“证”在哪写着 什么意思吧 常见文献 有周早 小孟鼎 楚简 意思为征 --征途的征 -从哪来到哪去---病机





《廣韻》陟陵切《集韻》知陵切《正韻》諸成切,音徵。《玉篇》腹結病也。《廣韻》腹病。《史記·扁鵲傳》以此視病,盡見五藏癥結。《王叔和脈經》左手脈橫癥在左,右手脈橫癥在右。《抱朴子用卷》夫癥瘕不除,而不修越人之術者,難圖老彭之壽也。



不要你没见过,就当做没有。
 
研究中医经典必须首先通过医古文这一关,否则就会偷换概念,这是一定,因此建议大家在讨论中医经典之前先学习一下医古文。
 
研究中医经典必须首先通过医古文这一关,否则就会偷换概念,这是一定,因此建议大家在讨论中医经典之前先学

请教

 
呵呵 四十年 唉 好好查查“证”在哪写着 什么意思吧 常见文献 有周早 小孟鼎 楚简 意思为

请教先生,征=疒+徵(=火)
病机与火有关,=阳刑虚?

呵呵,凑凑热闹。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