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吃了二年半的三七、伏苓,现在来反馈下。。。

雨思)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01/13
帖子
39
获得点赞
0
声望
6
我从鼎砥跟随牙师来到这,是10年9月开吃三七伏苓,11年的10月改为天门冬三七,中接没间断。
1、脸上皮肤变细嫩,斑变淡.
2、大便通畅,
3、最重要是我患有天疱疮皮肤病5年,病情有了很大改观。平时激素药每天吃4粒,现在减到每天吃四分之一,病情完全控制。(二年没找皮肤病医生)
4、吃三七半年后,左边腰痛,没引起注意,这半年有加剧,走路超过半小时,腰疼得不行,坐着休息一会儿,又好了,去骨科看,做了CT,一切都好,妇科也正常。不知是不是吃三七的原故。请大家讨论下,我现在不敢停吃三七,,怕皮肤病复发。
 
补充:今年体检,子宫肌瘤变小,乳腺纤维瘤变小。
 
跟三七无关
 
天疱疮的治疗
第一部分 天疱疮是一种以表皮内棘细胞松解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患者血清中具有针对棘细胞桥粒中粘附分子的自身抗体。可累及皮肤和粘膜,好发于30~60岁年龄组中。无性别差异,病程慢性。 [病因] 已知天疱疮的发生是内因(遗传因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后者包括药物(主要为巯基类药物如青霉胺、卡托普利和含二巯键药物如脑复新、抗生素类,特别是青霉素及其衍生物和利福平等)、营养因素、物理因素(烫伤、X线、紫外线)、感染(如病毒)、肿瘤、精神刺激、接触性皮炎(如农药杀虫剂)以及内分泌和妊娠等(后者说明雌激素在发病中起作用)。 根据临床特征、组织学和免疫学所见,原把天疱疮分为三型,即: ㈠寻常型和它的变型增殖型;口腔粘膜糜烂、溃疡,进食硬的食物后易破溃是寻常型的早期征候,临床上,常在口腔粘摸损害数月后才出现皮肤损害。 ㈡落叶型和它的轻型(或局限型)红斑型;面部和胸背中部红斑、脂溢性脱屑、外洗时易擦破是红斑型的早期征候,多见附薄痂的糜烂面,完整水疱不易见到。 ㈢药物诱发型天疱疮:大部表现为落叶型,少数为寻常型。 自上世纪70年代起,又报告有3种天疱疮性类型: ㈠疱疹样天疱疮:为1975年由Jablonska命名,以小疱为主,为环形和多型红斑,皮疹剧痒;1/3患者可能转成寻常型或落叶型。 ㈡IgA天疱疮:1982年由Wallach等报告,多见于妇女和老人,因抗原的不同而有2个独立型:⑴角层下脓疱性皮病型,以角层脓疱为特点;⑵表皮内嗜中性型:表现为表皮全层有脓疱形成。 ㈢副肿瘤性天疱疮:Anhalt1990年报告,伴发肿瘤,可恶性也可良性。依次为非何杰金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astleman瘤(巨大淋巴结增生)、胸腺瘤(良性或恶性)、分化不好的肉瘤、支气管源性鳞癌、何杰金病、T-细胞淋巴瘤。当出现口腔粘膜广泛、顽固难治、疼痛的糜烂和溃疡时,应怀疑为本病。本病预后差,致命原因除肿瘤本身外,还可因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引起的呼吸衰竭。 [诊断] 除根据其临床表现外,皮肤病理组织和直接及间接免疫荧光检查,尤其是后者的检查结果是至关重要的。 [治疗] 各种不同类型的天疱疮,其治疗药物(或方法)及其剂量有所不同。治疗必须遵循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规律服药、长期随访的原则。除上述原则外治疗应有个性化。 ㈠一般治疗:皮损面积较大的患者往往有发热、皮损渗出和脱屑,消耗较甚,故支持治疗十分重要,如补充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注意水电和酸碱平衡,必要时应输血浆或鲜血,口腔糜烂不能进食时可予鼻饲等,注意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细菌和真菌等感染和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㈡全身治疗: ⑴糖皮质激素: 1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本病在1950年前,其5年存活率为0,而应用激素治疗后,本病的死亡率减少了25~45%。
 
第二部分
2用药应根据皮损范围,严重程度来决定初量,治疗本病应当用中效激素(泼尼松、泼尼松龙和甲泼尼松),以泼尼松为例,对皮损面积<10%的轻症或损害限于口腔粘膜者,以0.5-1mg/kg/d为宜,对中度面积(30%)病例,以1-1.5mg/kg/d为宜。对>50%的重症病例,以≥2mg/kg/d为宜。每日总量<60mg/kg/d者,可用时辰给药法,>60mg/kg/d者分为早8时和下午4时2次不等量给药,若观察2~3天无效,则应增加原量的50%,直至将皮疹控制。对用常规剂量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用甲泼尼松冲击治疗(全量冲击、半量冲击或口服冲击)。 3控制病情,经维持治疗2周左右,即可逐渐减量,开始时可按10~15%减量,以后逐渐减少,在6~9个月内减至泼尼松5-10mg/d较理想。 4对红斑型和疱疹样天疱疮,由于病情轻,激素用量相对较少。 5必须指出:大量激素的应用虽已导致本病死亡率的明显下降,但合并感染、糖尿病、骨质疏松、肌病、胃肠道出血和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等又可使其死亡率增加。故必须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 ⑵其他免疫抑制剂 是本病主要的辅助治疗方法,常与激素联合应用,以增加疗效和作为激素的助减剂。 1硫唑嘌呤:口服100-150mg/d,用药6~8周才起效。 2甲氨喋呤:10-25mg/w,肌注或静滴,国内常用,但国外有人认为疗效差,会增加死亡率,不推荐使用。 3环磷酰酶冲击治疗:8~12mg/kg/d,连续2天,每2周1次,能有效的抑制自身抗体的产生,但不良反应较多,当出现出血性膀胱炎时可口服苯丁酸氮芥代替之。Mahajanl(2005年)认为激素+CTX冲击的疗效比单用激素要好。 4雷公藤:可抑制T、B淋巴细胞增殖和抑制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用于病情较轻者,6#~8#/d,可减少激素用量和易使激素减量,尤对渗出明显的落叶性天疱疮疗效明显。 5环孢菌素A :4~5mg/kg/d,重者用6~18mg/kg/d,疗效并不理想。有认为可与泼尼松联用治疗对常规治疗抵抗或产生严重副作用者。 6霉酚酸酯(骁悉):1.0~2.0g/d,疗效好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度胃肠道反应和轻度淋巴细胞减少,较少发生肝损,但价格昂贵。 7咪唑立宾(mizoribine):150mg/d。 ⑶抗生素: 对中重度患者,由于有大片糜烂面,常伴感染,在给予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同时,应给予抗生素,并作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和药敏,并据此选择抗生素的应用种类。 ⑷金制剂: 为本病另一种辅助治疗,适用于轻中度的病人,制剂有供肌注的硫代苹果酸金钠、硫代葡萄糖金和口服的 醋硫葡金(金诺芬),剂量前者为10~50mg,每周1次肌注,后着为6mg/d口服,认为对寻常型天疱疮是一种有效的早期疗法,对大多数病人引起的缓解比激素-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更容易,病人能获得完全缓解。对轻症病人,有时单用金盐治疗也有效。但一般 因金制剂起效慢,开始应口服激素控制病情。金盐副作用较多,可引起骨髓抑制、肾损害和湿疹样皮疹等,应予注意。 ⑸氨苯砜(DDS): 可成功地控制天疱疮的嗜酸性海绵形成期。对浅层型天疱疮(红斑型、落叶型)有效,也可作为疱疹样天疱疮和IgA天疱疮治疗的第一线药物。剂量为50~100mg/d。但如用药15天病情无进步应停药。磺胺也有类似的效果。 ⑹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IVIg
 
第三部分
可作为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的辅助治疗,疗效肯定,对一些对常规治疗抵抗的患者尤为适用。用量为每月1~2g/kg,具体

用法为:1g/kg,每日1次,连用2天或0.4g/kg,每日1 次连用5天。此方法有2个缺点,价格昂贵,反复使用会失去效果。但Wetter(

2005年)对7 例寻常型天疱疮用IVIg的结果表明仅1 例有部分反应,其余6例菌无效,故他们对疗效提出质疑。 一般认为IVIg较安全

,轻度副作用包括头痛、不适、恶心、低热、风团、关节肌肉痛等,严重的潜在致死性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无菌性脑膜炎、渗透性

肾病所致的急性肾衰、卒中、心梗等,晚近报道用IVIg10天后,可诱发严重的泛发性湿疹。 ⑺四环素类抗生素和烟酰胺联合疗法:

治疗本病有效,且安全,可作为老年和轻症患者的首选疗法或作为激素的辅助治疗。用量为四环素1~2g/d(或米诺环素100mg/d)和

烟酰胺(1.5~2.0g/d)合用,此方法对天疱疮的疗效不如对大疱性类天疱疮好。 ⑻蛋白酶抑制剂止血芳酸(PAMBA): 具有抑制纤

维酶原激活物的作用,而天疱疮抗体是通过刺激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纤溶酶原激活物而引起棘层松解的。Dobrev用PAMBA100~200mg/d肌

注治疗7~26天,联合中等量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证明治疗本病有效。 ⑼其他有效的药物: 1羟氯喹:Hymes报告用0.4g/d对落叶

型天疱疮有效,认为当单一用激素治疗无反应的病人,抗疟药为一有效的辅助治疗,特别当存在光敏时;2秋水仙碱:Hodak报告用

0.5mg,tid,治疗角层下脓疱性皮病型IgA天疱疮有效。3沙利度胺:Cunha报告1例对激素疗效欠佳者,加加沙利度胺100mg/d,病情

在20天内获得缓解(尤其对粘膜损害)。4阿维A:Korman报告对增殖型天疱疮和疱疹样天疱疮病人有效;也可用以治疗IgA天疱疮。

⑽血浆置换疗法: 可显著地减少细胞间抗体滴度,作一次置换能降低抗体水平50~87%。Roujeau认为对严重病人如用泼尼松2mg/kg/d

不能控制症状时,加用本疗法较加大激素量更安全而有效。但应用时应与激素或CTX冲击合并使用,否则病情会出现反跳。 ⑾体外光

化学疗法: 又名体外光去除法。方法为先摄入8-MOP,再抽取病人的血液通过一种暴露于UVA的装置,然后将经过处理的血液再回输

给病人。治疗寻常型天疱疮有效。 ⑿新型生物制剂 利妥昔单抗(美罗华、rituximab、单克隆抗CD-20抗体,直接抗B淋巴细胞)

375mg/m2 (600mg)静注,每周1次,连用4周,治疗严重和顽固性寻常型天疱疮有效。 Lopez-Robles等(2006年)报告用依那西普

25mg,皮下注射,每周2次,联合泼尼松25mg/d治疗1例落叶性天疱疮(此前用泼尼松60mg/d不能控制病情),15天内皮损明显改善,

6周后完全治愈。 ⒀其他非药物治疗 1对副肿瘤性天疱疮早期发现并切除肿瘤(主要是良性肿瘤)可能达到缓解(激素和免疫抑制

剂效果不佳)。应注意术后1周易伴发闭塞性支气管炎(手术的刺激使肿瘤释放大量的自身抗体做致)。2国内报道对严重和顽固病

人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方法有效。 ㈢局部治疗: 1对全身大面积糜烂,可冼PP浴后外用抗菌软膏;2对天疱疮的水疱,可外用

超强激素,如0.05%丙酸氯倍他索霜每日量<40g,疗效满意;3口腔粘膜损害可用苏打水嗽口,外用口腔溃疡药膜;对顽固的口腔溃

疡可用曲安奈德或得宝松作局部注射;44%匹罗卡品凝胶治疗皮损有效(拟胆碱药能阻止水疱的形成过程)。
 
第四部分


㈣总结 ⑴对寻常型天疱疮的治疗 1激素初量宜足够,不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至有效。2激素冲击、激素+免疫抑制剂(冲击)

、IVIg和血浆置换可很快地控制对常规大剂量激素无效的天疱疮病人的病情。3新型免疫抑制剂麦考酚酯治疗本病疗效较好,肝肾毒

性小,有较好的耐受性,值得推荐。4IVIg疗效好,但价昂,仅适用于常规治疗无效的严重病例。5血浆置换可及时清除患者血中的

自身循环抗体,有一定的应用前景;6四环素+烟酸可作为老年患者的首选药物;7抗疟药对紫外线加重病情的天疱疮有一定的疗效

;8体外光化学疗法为难治性天疱疮开辟了一条新路;9PAMBA和中药(如雷公藤)在本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⑵对特殊

类型天疱疮的治疗 1落叶型天疱疮:因相对良性,激素初量较寻常型低(如泼尼松60mg/d);激素+氨苯砜;激素+羟基氯喹;激素+

雷公藤。除激素用量较小外,且可能在激素停用后仅用氨苯砜或(羟)氯喹维持。2增殖型天疱疮:激素+阿维A,米诺环素(四环素

)+烟酰胺,皮损局限者可局部注射激素;3药物诱发性天疱疮:用激素治疗。停药后病情可缓解,疾病痊愈后应注意避免致敏性药

物的再用。少数可转化为特发型,个别报道用小剂量激素+咪唑立宾有效;4疱疹样天疱疮:首选氨苯砜100~200mg/d(嗜酸细胞海绵

形成明显,天疱疮抗体滴度低者效果好);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0~120mg/d)+氨苯砜或磺胺吡啶或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中硫唑

嘌呤最常用,剂量为150~200mg/d;也可用环磷酰胺50~100mg/d,约一半病人缓解;5IgA天疱疮:首选氨苯砜100mg/d或阿维

A20~30mg/d,联合用药为氨苯砜+阿维A或氨苯砜+激素;泼尼松0.5~1mg/kg/d或外用;PUVA+阿维A;秋水仙碱也很有效,但硫唑嘌呤

无效; 6副肿瘤性天疱疮:早期切除良性肿瘤,在手术前后静脉内给予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切除后用泼尼松(0.75~1mg/kg/d)+硫

唑嘌呤100mg/d或环孢素5mg/kg/d可能使皮损减少或消失,但呼吸系统受累(闭塞性支气管炎)者预后不佳,可给予吸氧、雾化吸入

及全身抗感染治疗。对于伴恶性肿瘤者则发展迅速,不可避免的死亡。总之,各种疗法对本病的疗效均不肯定,90%病人可能在2年内

死亡。 ⑶长期小剂量的维持治疗是防止复发的关键 对本病的治疗是长期的,对中重度病人的维持治疗一般需3~5年,有时甚至更长

。急性期皮损控制后减药过快或过早停药是造成复发最常见的原因。故在确诊后的治疗之初就应向患者说明治疗中药物可能出现的不

良反应,长期服药的必要性,使患者有长期接受治疗的准备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因糖皮质激素和各种免疫抑制剂长期应用,可产

生许多不良反应,如并发严重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等还可致死,故定期随访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对预防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十

分重要。
 
对了应该用中药
天疱疮虽然是一种很严重的皮肤病天疱疮虽然是一种很严重的皮肤病,但并不具有传染性但并不具有传染性。 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间接免疫荧光检查发现,在病人的血清中有抗表皮棘细胞间物质的特异抗体,即天疱疮抗体,主要是IgG。血清中天疱疮抗体滴度与

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天疱疮抗体的反应部位在病理组织学上是天疱疮的发病部位。天疱疮抗原存在于角朊细胞的连接蛋自桥粒 为

糖蛋白,寻常性天疱疮的抗原分子量为210000u(道尔顿);红斑性天疱疮抗原为桥粒芯糖蛋白,分子量为160000u 由于天疱疮患者

体内存在的自身抗体(主要为IgG),与角质形成细胞表面的天疱病抗原结合,从而影响了表皮细胞间的粘连功能,导致棘刺松解,从而形成天疱疮。
祖国医学认为,天疱疮多因心火妄动,脾虚失运,湿浊内停,郁久化热,心火脾湿交蒸,兼以风热、暑湿

之邪外袭,侵入肺经,不得疏泄,熏蒸不解,外越肌肤而发。湿热邪毒蕴久也可伤阴,而致血燥津耗。 天疱疮的中医分型天疱疮

的中医分型天疱疮的中医分型天疱疮的中医分型 中医认为天疱疮多因心火妄动,脾虚失运,湿浊内停,郁久化热,心火脾湿交蒸,兼以风热、暑湿之邪外袭,侵入肺经,不得疏泄,熏蒸不解,外越肌肤而发。中医把天疱疮分为三型。

1、心脾湿热型
【证见】 皮疹以大疱为主,糜烂面大,渗液较多,常并有粘膜损害(多见于寻常型和增殖型天疱疮,尤其是急性发作期)。常伴有身热,心烦,口渴,纳呆,

疲倦乏力,口舌糜烂,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脉濡数或滑数。

2、脾虚湿盛型湿盛型
【证见】 水疱、大疱较稀疏,间有新水疱出现,糜烂面淡红不鲜,渗液较多,并见黄褐色较厚痂皮或乳头状增殖(多见于寻常型和增殖型天疱疮之慢性期)。常伴有

面色发白或萎黄,胃纳不佳,体倦乏力,大便溏软。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缓。
3、阴伤津耗型
【证见】 皮疹以红斑、鳞屑、结痂为主,渗液不多(多见于落叶型和红斑型天疱疮)。伴有口干咽燥,烦躁不安,夜睡难寐,大便干结。舌质红,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或细涩。
 
天疱疮是一组严重的慢性复发性大疱性皮肤病。
病因:本病病因尚未阐明,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为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查,发现患者血清中有抗表皮棘细胞间物质的特异抗体(又称天疱疮抗体),主要是igg,血清中天疱疮抗体滴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平行。天疱疮抗体的反应部位病理组织学上是天疱疮的发病部位(棘解离发生的部位)。本抗体作用在表皮细胞间的结合部。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生于30-5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
目前多数学者主张采用lever分类法,即1.寻常型天疱疮,约占2/3.2.落叶型天疱疮。红斑型天疱疮,约占15%。增殖型天疱疮,约占3%。
(一)寻常型天疱疮;在皮肤上突然发生黄豆大至蚕豆大水疱,有时可达核桃大,疱壁多薄而松弛,疱液开始清亮,以后混浊含有血液,疱破溃后形成疱液结痂、糜烂、常有特异的腥臭。在外力作用下,表皮极易剥离,或轻轻地压迫完整的大疱,疱液即在大疱内从压迫点向四周扩散,为nikolsky 征阳性。其发生机理是由于表皮棘层细胞发生棘松解,而缺乏表皮细胞的内聚力。
一般仅有轻痒,治疗后留有色素沉着,不留疤。约有80%患者累及口腔,外阴及眼结膜,口腔粘膜发生顽固的糜烂极易出血范围广,烧灼痛明显、常常是本病的早期症状。
疱疹可以发生于各部位,背部,腋窝部及鼠蹊部则更容易发生。
水疱泛发全身,出现广范围的糜烂面,易并发感染、发烧、全身衰弱等症状。
(二)增殖型天疱疮: 是寻常性天疱疮的异型,皮损好发生于头面、腋下、胸背等处。初起为松弛的水疱,nikolsky 氏征阳性,破溃后形成糜烂,乳头伏增生,表面污秽,结痂 、有恶臭。
常侵犯口腔、鼻腔、阴唇、肛门等处粘膜,水疱极易开成糜烂面。
自觉症状不明显,有时伴有高热等全身症状。病变时轻时重,往往持续多年。
有人认为增殖性天疱疮可分为两型:1重型(neumann型)多与寻常性天疱疮相移行。2轻型(hallopeau 型)无明显水疱仅在间擦部位出现小脓疱和乳头状增生。临床上和增值性皮炎难以区别,用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发现本病在表皮细胞间有igg沉着。
(三)落叶型天疱疮:在正常皮肤上或红斑上出现松弛的水疱,特征是极易破溃并形成油腻状结痂,出现限局或广泛性的剥脱,有腥臭。有时患处皮肤潮红肿胀及叶状痂皮,类似剥脱皮炎损害。nikolsky征阳性。
皮损多发生于头、颜面、胸、背部。口腔粘膜很少受累。自觉瘙痒,全身症状轻重不一。
(四)红斑型天疱疮:本病亦称sener-usher症候群、脂溢性天疱疮,是落叶型天疱疮的异型,以红斑,小水疱为主,nikolsky氏征阳性可覆有鳞屑、结痂、好发于头部、面颊及胸背部。面部皮损分布多为蝶型红斑,酷似红斑狼疮。头部、胸背部多覆有脂溢性结痂,和脂溢性皮炎相象。
一般很少播散全身,预后良好,不累及粘膜,全身症状轻微。本症最后可以发展为落叶型天疱疮。
[治法]:泻火,除湿,养阴益气
茵陈15 萆解15 白藓皮15 苍术9 薏苡仁18 麦冬12 玄参12 石斛12 生地15 太子参15 丹参12 黄柏12 扁豆15 金银花15


中医治疗天疱疮的偏方
天疱疮是一种慢性、复发性、严重性表皮内疱性平凡病,病因不明,与自身免疫有一定的关系。临床表现为小儿头面肢体起疮泡,大小不一,如汤火烫伤之状,泡色透明,内含浅黄色浆液,此愈彼起,绵延不愈。
心脾湿热型
【证见】 皮疹以大疱为主,糜烂面大,渗液较多,常并有粘膜损害(多见于寻常型和增殖型天疱疮,尤其是急性发作期)。常伴有身热,心烦,口渴,纳呆,疲倦乏力,口舌糜烂,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主方清脾除湿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土茯苓30g,生地黄25g,连翘15g、茵陈15g,黄芩12g、栀子12g、泽泻12g、枳壳12g,白术9g、苍术9g、淡竹叶9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l剂。便秘者,加大黄12g(后下)、玄明粉15g(冲)。火毒较盛者,去白术、苍术,加黄连9g、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2g。
脾虚湿盛型
【证见】 水疱、大疱较稀疏,间有新水疱出现,糜烂面淡红不鲜,渗液较多,并见黄褐色较厚痂皮或乳头状增殖(多见于寻常型和增殖型天疱疮之慢性期)。常伴有面色发白或萎黄,胃纳不佳,体倦乏力,大便溏软。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 健脾渗湿。
【方药】主方参苓白术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党参25g,茯苓30g、薏苡仁30g,白术15g、扁豆15g、山药15g,苍术12g,陈皮5g、炙甘草5g,砂仁6g(后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
阴伤津耗型
【证见】 皮疹以红斑、鳞屑、结痂为主,渗液不多(多见于落叶型和红斑型天疱疮)。伴有口干咽 燥,烦躁不安,夜睡难寐,大便干结。舌质红,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或细涩。
【治法】 养阴生津润燥。
【方药】主方滋燥养营汤(王肯堂《证治准绳》)合增液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当归9g,生地黄15g、熟地黄15g、白芍15g、玉竹15g、金银花15g,黄芩12g、玄参12g、麦冬12g,生甘草6g。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气阴两伤者,可加太子参30g,或用西洋参6~9g另炖服。

张某某,男,58岁,工人。因周身红丘疹样损害3个月,大疱糜烂7天,伴瘙痒,于1998年3月28日入院。患者于1997年12月份全身皮肤瘙痒陆续出现红丘疹,逐渐扩展成红斑,抓后糜烂,当地对症给予口服抗组织胺及外用药效果不明显。1周前,头面、躯干、四肢广泛地出现大疱性损害,口腔内也有损害,外阴部无损害,出现大疱及糜烂后,体温即升高每日在39℃左右,进食尚可。1周来当地医院给强的松40mg/d, 皮肤损害不能控制,入院检查:体温39℃,脉搏110次/分,血压130/80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志清,上下眼睑轻度肿胀,皮肤科检查全身广泛的黄豆至鸡蛋大小的水疱,初起的水疱疱液清凉,陈旧的水疱疱液混浊,水疱的基底均为正常的皮肤,疱壁较薄易破,破后的水疱为融合或散在的鲜红色的糜烂面,易出血,部分创面有少许的纤维素样的物质附着,水疱为群集的,上腭部有甲盖大小的溃疡,无水疱。龟头及其它粘膜部未见水疱及糜烂面,肛门周围也有与其它部位相同的水疱,尼氏征(+)。入院诊断:(1)天疱疮?(2)类天疱疮?给予强的松60mg/d,及维生素、抗生素等其它辅助药物,病情不能控制,于4月2日加大激素用量,强的松120mg/d。组织病理检查:表皮下水疱,表皮内可见一嗜酸性白细胞小脓疡,真皮内漏满散在的嗜酸性白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杂以淋巴样细胞及中性白细胞。诊断为类天疱疮。4月20日强的松增至150mg/d,病情仍未彻底控制,并且出现激素性糖尿病,尿糖(++++),遂请中医会诊。初诊:症见患者精神委靡,痛苦面容,周身乏力,站立困难,四肢躯干仍有散在的新起的水疱,旧的水疱大部分已破裂,水疱破裂处糜烂面渗液较多,有腥臭味,身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腻,脉细。证属脾虚湿盛,兼有热毒。

治宜健脾除湿,佐以清热。处方:茯苓15g,白术18g,扁豆20g,薏苡仁15g,泽泻12g,车前子15g,牡丹皮20g,黄芩20g,蒲公英30g,天花粉15g,沙参20g,山药30g,金银花15g,3剂。4月27日复诊:患者服药后病情减轻,守原方再进4剂。5月2日患者精神好转,体力渐增,水疱消失,糜烂面渗液明显减少,身热除,心烦口渴减轻,舌淡红、苔微黄,原方去牡丹皮、蒲公英、车前子,5剂。5日后病情明显好转,糜烂 面渗液已很少,改方:茯苓12g,白术12g,扁豆12g,薏苡仁15g,黄芩10g,天花粉10g,山药20g,沙参18g,党参18g,玉竹15g,5剂。药后患者心烦口渴消失,微感乏力,糜烂面全部结痂,有的痂皮已脱落,舌淡红、苔白,脉平缓,上方去玉竹,加黄芪18g,5剂,以巩固疗效。2月后病情无反复,于1998年7月20日出院。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类天疱疮是一种慢性全身泛发性表皮下大疱性皮肤病,水疱是张力性大疱,与中医学文献中记载的“天疱疮”、“火赤疮”相类似。如《外科大成》记载:“天疱疮者初来白色燎浆水疱,小如芡实,大如棋子,延及遍身,疼痛难忍”。本例患者由脾虚湿盛、热毒内蕴所致,治宜选用健脾除湿、清热解毒之药。方中山药、白术、扁豆、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湿,黄芩、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牡丹皮清热凉血,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天花粉、沙参养阴清热生津,使湿热清而阴不伤,全方共奏健脾除湿、清热解毒之效,药后脾健湿除热清而病愈。

本文来自:求医网
http://zyk.qe.cn/HTML/119622.shtml



天疱疮的常规中医治疗方法

天疱疮多因心火妄动,脾虚失运,湿浊内停,郁久化热,心火脾湿交蒸,兼以风热、暑湿之邪外袭,侵入肺经,不得疏泄,熏蒸不解,外越肌肤而发。湿热邪毒蕴久也可伤阴,而致血燥津耗。辨证一般可分心脾湿热型、脾虚湿盛型和阴伤津耗型。治疗方法分别宜采用清热利湿解毒、健脾渗湿和养阴生津润燥,并宜结合外治法。

一、天疱疮的内服疗法

1、心脾湿热型

【证见】皮疹以大疱为主,糜烂面大,渗液较多,常并有粘膜损害(多见于寻常型和增殖型天疱疮,尤其是急性发作期)。常伴有身热,心烦,口渴,纳呆,疲倦乏力,口舌糜烂,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2、脾虚湿盛型

【证见】水疱、大疱较稀疏,间有新水疱出现,糜烂面淡红不鲜,渗液较多,并见黄褐色较厚痂皮或乳头状增殖(多见于寻常型和增殖型天疱疮之慢性期)。常伴有面色发白或萎黄,胃纳不佳,体倦乏力,大便溏软。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健脾渗湿。

3、阴伤津耗型

【证见】皮疹以红斑、鳞屑、结痂为主,渗液不多(多见于落叶型和红斑型天疱疮)。伴有口干咽燥,烦躁不安,夜睡难寐,大便干结。舌质红,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或细涩。

【治法】养阴生津润燥。

二、天疱疮的外治疗法

1、皮疹泛发,糜烂面积比较大,渗液较多者,可用金银花、地榆、苦参、九里明、黄柏各120克,煎水作温水药浴。

2、渗液减少后或原来渗液不多者,可外涂青黛散油或黄连素锌氧油。

3、渗液很少或基本无渗液者,可外扑石珍散。

4、大面积糜烂者,有条件宜采用暴露疗法。其方法是:小心清洁皮损后,将患者暴露于空气清洁的隔离室的无菌床上,保持室温在25-28%:,并可在皮损上用药,医护人员必须注意无菌操作。

5、口腔糜烂者,可用银花、甘草水含漱,再用西瓜霜、喉风散或青黛散外扑。

天疱疮的中医对症治疗方剂

1.心火脾湿 治则清热利湿解毒,方药选用清脾除湿饮加减:土茯苓30克,生地黄30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绵茵陈15克.黄芩12克,山桅子12克,泽泻12克.枳壳12克,白术9克,苍术9克,淡竹叶 9克,生甘草6克。
加减 便秘者,加大黄12克(后下),玄明粉15克(冲)通腑泻热;火毒较盛者,去白术、苍术,加水牛角30—60克(先煎)清热凉血解毒.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2克,黄连9克清热泻火解毒;湿盛者,加生薏苡仁30克,车前子15克利湿。
2.脾虚湿盛 治则健脾除湿,方药选用参芩白术散加减:党参25克,茯苓30克,薏苡仁30克,白术12克,炒扁豆15克,山药15克,苍术12克,陈皮5克,炙甘草6克,砂仁6克(后下)。
加减 湿重者,加萆薢15克,白茅根12克,车前子15克利水渗湿。
3.阴伤津耗 治则养阴生津润燥,方药选用滋燥养营汤合增液汤加减:生地黄15克,熟地黄15克,白芍15克,玉竹15克,金银花15克,当归9克,黄芩12克,玄参12克,麦冬12克,生甘草6克。
加减 并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者,属气阴两伤,可加太子参30克,或除服上方外,加用西洋参6—9克另炖服。热象不明显者,可去黄芩。

天疱疮的中西医治疗
治疗
1.皮质激素:主要使用强的松龙(Prednisolone)或强的松(Prednisone)40-60mg /日,也可以视病情用氢化考的松300mg 静滴,病情控制后有计划缓慢的减药。直至强的松龙或强地松10-15mg/日维持量。
2.免疫抑制剂:主要选用环磷酰胺100mg /日(每公斤约2mg ), 待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至零。或硫唑嘌呤50mg/2次/日。
3.金疗法:对于一般疗法难以治疗的,特别是对久治不愈的粘膜糜烂,本疗法可以作为补充疗法。主要使用硫代葡萄糖金(Gold thioglucose)用法为每周或隔日一次肌肉注射,逐渐增量。
第1→第4周一次10mg。第5→8周一次25mg。第9→第12周一次50mg→ .第13周后一次50mg。总量可至1000mg。
4.血浆去除方法(Plasmapheresis):本疗法目的是将患者血浆中的异常蛋白成份特别是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及其他有害的非扩散物质除去,代之以健康人的新鲜血浆,新鲜冻结血浆或者白蛋白制剂,本法对因皮质类固醇引起副作用者是一种补充疗法。1000ml /日,连续3天为1疗程,每周进行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
5.中医治疗:
a、毒热炽盛型:法宜清热解毒,凉血清营。方用生地炭.双花炭、莲子心、白茅根、花粉、地丁、生枝、蚤休、生甘草、川连、生石膏、高烧不退者加犀角0.5克,大便干燥者加大黄。
b、心火脾湿型:法宜清心泻火。方用茯苓、白术、苍术、黄苓、生地、泽泻、生甘草、连翘、元明粉、灯心、竹叶、枳壳。高烧者加玳冒,生石膏、心火炽盛者加莲子心、黄连、口腔粘膜糜烂者加金 莲花、金雀花,大便干燥者加大黄。
c、气阴两伤型:法宜益气养阴,清解余毒。方用西洋参、南北沙参、石斛、黑元参、佛手参、生芪、干生地、丹参、双花、公英、二冬、玉竹。
6.视病情需要加强支持疗法及抗感染治疗。
7.局部疗法:以暴露为好,可以用抗感染的涂膜剂或2%龙胆紫液。口腔粘膜损害可用含有表面麻醉剂及抗菌素的药物,如1%达可罗宁,1%新霉素液嗽口。

天疱疮患者的饮食

注意饮食有利于天疱疮患者的患者康复,那什么样的饮食才好呢?
1、首先是高蛋白饮食,可以及时补充由皮肤丧失的营养成分。如燕麦、猪心、豆腐皮、花生、猪肉(瘦)等。
2、高热量饮食,如蜂蜜、糖、动植物油等。
3、高维生素饮食,如谷类及新鲜蔬菜等。
4、低盐饮食。低盐饮食指每日可用食盐不超过2克,但不包括食物内自然存在的氮化钠。

天胞疮偏方
所以,我查了一天的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等,上面有些记载,太偏门的方子我不敢乱介绍给你,但是我觉得这个肯定很安全,不然你试试,就是用糯米,也就是江米,泡米的水擦洗全身,然后,把糯米蒸上,待糯米半熟的时候收集蒸气水,涂在疮口上,糯米继续蒸,等糯米蒸粘了,凉一下,还有一点余温的时候,将糯米涂在你妹妹的身上,我想你多试几次看看,这个方法,操作会稍微麻烦点,但是花费没那么高,材料也相对好找,希望有效!
 
能否问一下楼主,您是怎么服用法?磨粉冲水喝还是煮水喝?
 
三七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效么?强直是不是也比较适合吃呢
 
跟三七无关

个人觉得不可主观认为腰痛与三七无关,我在论坛里已经看到多个网友反馈吃了三七泽泻膏导致腰痛的例子,在百度上也可查到相关案例,说明确实有部分人的体质对三七是不合适的,当然这并不是三七之过。有些人认为楼主的腰痛是因为天门冬性寒,得出这种结论的根本没仔细看楼主的服用时间。楼主是从10年9月开吃三七茯苓,半年后开始腰痛,那也就是11年4月份,这半年里,楼主并没有加入天门冬,而是在11年10月才改为天门冬三七。说明在11年10月份之前的腰痛与天门冬根本扯不上关系。最近半年腰痛加剧,可能是三七服用时间长了导致症状加重,也可能是天门冬在里面起了推波助澜之效。三七导致腰痛确实在教科书上找不到答案,但从中医理论来说,活血之品必耗气,因肾主腰,所以肾气必受损,所以对于肾气不足的人来说,服用三七时间长导致腰痛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
 
个人觉得不可主观认为腰痛与三七无关,我在论坛里已经看到多个网友反馈吃了三七泽泻膏导致腰痛的例子,在

我觉得三七无过,配药的问题:从左边腰痛查不出原因来看,阻在经脉,应该是肝经。泽泻泻肾,茯苓泻脾,天门冬泻肺,这些药也有泻心的作用,唯有肝阴独盛,肝经病有腰痛,左升不行,就发为左腰痛。针灸可针左太冲透行间。中药可加酸药来泻肝如芍药木瓜什么的。或每天用一杯醋来下药。
 
个人觉得不可主观认为腰痛与三七无关,我在论坛里已经看到多个网友反馈吃了三七泽泻膏导致腰痛的例子,在

三七,不但活血,还能止血,且与人参近亲,兼有补性。

先生的说法是否有点牵强呢?
 
楼主一直在用的糖皮质激素,或许更值得注意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