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武当弟子网友的“五行观”的点评,不妥之处还望谅解:
中华易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周而复始的宇宙观”,即任何事物都遵循周期性变化的自然规律,这也就是“中华易文化哲学”的最原始的"思维运动坐标体系"。而任何与该思维运动坐标体系同构的思想系统都可以归入《易》的范畴,如:楼主的正旋波体系就是其中一个特例。
无极、太极、阴阳、两仪、四相、五行、八卦、天干、地支、六四卦等实际上“易之运动体系”的不同分类方法而已,并没有太多深奥隐晦的含义。分别对应于:零分法、一分法、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八分法、十分法、十二分法、六四分法等,其中(1)偶数分法偏重于系统的“静态划分(或系统状态性划分法)”,(2)奇数分法则偏重于系统的“动态划分(或系统功能性划分法)”。比如:时空方位划分就偏重于静态,而五行生克则偏重于动态。明白了上述道理,就不难进行任何事物的系统性分类。
举例来说:楼主对“正旋波”的“波段划分”就偏重于动态划分的方法,而楼主对“正旋波”力学性质的概念就偏重于静态划分的方法。(虽然我对楼主的该划分存在一定的不同意见,主要是对万有引力、向心力、离心力、磁场力、电场力与五行的对应关系,但比较赞成楼主的这种创新性的尝试,毕竟将古老中华易哲学对应到现代的科学概念才更利于挖掘其潜藏的实用价值。)
从传统易学的观念来看,我汇总了一些常见的对应关系,如:
(1)宏观
太极-平衡,均衡力;
阳-升,升力;
阴-降,降力;
(2)微观
火-炎上,升显之力;
木-扩张,发散之力;
土-均衡,平衡之力;
金-收缩,收敛之力;
水-润下,降隐之力。
至于万有引力、离心力、向心力、磁场力、电场力是否能简单对应于上述的情况则值得仔细斟酌一番。
上述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中华易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周而复始的宇宙观”,即任何事物都遵循周期性变化的自然规律,这也就是“中华易文化哲学”的最原始的"思维运动坐标体系"。而任何与该思维运动坐标体系同构的思想系统都可以归入《易》的范畴,如:楼主的正旋波体系就是其中一个特例。
无极、太极、阴阳、两仪、四相、五行、八卦、天干、地支、六四卦等实际上“易之运动体系”的不同分类方法而已,并没有太多深奥隐晦的含义。分别对应于:零分法、一分法、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八分法、十分法、十二分法、六四分法等,其中(1)偶数分法偏重于系统的“静态划分(或系统状态性划分法)”,(2)奇数分法则偏重于系统的“动态划分(或系统功能性划分法)”。比如:时空方位划分就偏重于静态,而五行生克则偏重于动态。明白了上述道理,就不难进行任何事物的系统性分类。
举例来说:楼主对“正旋波”的“波段划分”就偏重于动态划分的方法,而楼主对“正旋波”力学性质的概念就偏重于静态划分的方法。(虽然我对楼主的该划分存在一定的不同意见,主要是对万有引力、向心力、离心力、磁场力、电场力与五行的对应关系,但比较赞成楼主的这种创新性的尝试,毕竟将古老中华易哲学对应到现代的科学概念才更利于挖掘其潜藏的实用价值。)
从传统易学的观念来看,我汇总了一些常见的对应关系,如:
(1)宏观
太极-平衡,均衡力;
阳-升,升力;
阴-降,降力;
(2)微观
火-炎上,升显之力;
木-扩张,发散之力;
土-均衡,平衡之力;
金-收缩,收敛之力;
水-润下,降隐之力。
至于万有引力、离心力、向心力、磁场力、电场力是否能简单对应于上述的情况则值得仔细斟酌一番。
上述个人意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