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阴阳五行

我对武当弟子网友的“五行观”的点评,不妥之处还望谅解:

中华易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周而复始的宇宙观”,即任何事物都遵循周期性变化的自然规律,这也就是“中华易文化哲学”的最原始的"思维运动坐标体系"。而任何与该思维运动坐标体系同构的思想系统都可以归入《易》的范畴,如:楼主的正旋波体系就是其中一个特例。

无极、太极、阴阳、两仪、四相、五行、八卦、天干、地支、六四卦等实际上“易之运动体系”的不同分类方法而已,并没有太多深奥隐晦的含义。分别对应于:零分法、一分法、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八分法、十分法、十二分法、六四分法等,其中(1)偶数分法偏重于系统的“静态划分(或系统状态性划分法)”,(2)奇数分法则偏重于系统的“动态划分(或系统功能性划分法)”。比如:时空方位划分就偏重于静态,而五行生克则偏重于动态。明白了上述道理,就不难进行任何事物的系统性分类。

举例来说:楼主对“正旋波”的“波段划分”就偏重于动态划分的方法,而楼主对“正旋波”力学性质的概念就偏重于静态划分的方法。(虽然我对楼主的该划分存在一定的不同意见,主要是对万有引力、向心力、离心力、磁场力、电场力与五行的对应关系,但比较赞成楼主的这种创新性的尝试,毕竟将古老中华易哲学对应到现代的科学概念才更利于挖掘其潜藏的实用价值。)

从传统易学的观念来看,我汇总了一些常见的对应关系,如:
(1)宏观
太极-平衡,均衡力;
阳-升,升力;
阴-降,降力;
(2)微观
火-炎上,升显之力;
木-扩张,发散之力;
土-均衡,平衡之力;
金-收缩,收敛之力;
水-润下,降隐之力。

至于万有引力、离心力、向心力、磁场力、电场力是否能简单对应于上述的情况则值得仔细斟酌一番。

上述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回复中国新青年的帖子你对物理学不了解,空间物理学,原子物理学,量子物理学,物理学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运动的关系,力与力的关系,用哲学解释不清,你偏于哲学,运动产生力你不知道,你知道力可以产生运动,再看经典,不能按照文字的引申义理解经文,应该以文字本义理解。有不当之处请谅解。
 
引自:107 楼: 武当弟子 关注 于 2013-11-05 10:12 发表回复中国新青年的帖子你对物理学不了解,空间物理学,原子物理学,量子物理学,物理学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运动的关系,力与力的关系,用哲学解释不清,你偏于哲学,运动产生力你不知道,你知道力可以产生运动,再看经典,不能按照文字的引申义理解经文,应该以文字本义理解。有不当之处请谅解。西方科学中,关于“力”的概念从来都只是一种“猜想”并没有实质性的“定论”,比如:宏观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分子间的弱作用力、原子间的强作用力、电子或质子之间的库伦力(适用于电场与磁场)等等,这些力产生的根本原因都是没有定论的东西,并随着核物理学或量子物理学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中华易学则走了完全不同的路子,从纯哲学的层面来统一不同的“力”的模式方法,归结于“阴阳”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当你试图对这两种思维方式进行对应性创新研究的时候,就不能回避他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就不能简单地用一句“哲学”不同于“科学”来敷衍了事!注:在我看来“科学”不过是一种“信仰化”了的“哲学”,所谓“信仰化”就是设置某种固定的“逻辑前提假设”的思维模式!
回复 引用

回复中国新青年的帖子力就是作用与反作用
回复中国新青年的帖子看到物质首先了解物质的运动,动说明了有力的作用,静止说明作用在物质上的力的和为零,还有了解物质的频率,有谁去理解哲学?
 
在网上看到了我的观点?还是自己想到的??——在网上,我都发表1年多了哟。 发表于 1 小时前
==============================
自己想的,你的观点有【无为舞】吗?
 
这段经文,用物理学概念翻译一下吧。小子。你还可以造化的。 发表于 昨天 18:08
=================================
你的物理学知识不行,正弦波你自己就说出来了,并且有文言文译文。你不知道如何用阴阳五行治病,就说明你不懂物理学知识。
 
《易经-系辞传》第五章: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阳道是名词,名词转动词,译:围绕一运动产生阴运动与围绕一运动产生阳运动的共同组合称之为运动轨迹。围绕一运动产生阴运动就是阴,围绕一运动产生阳运动就是阳。只要会物理学波的物理实验,自然明了。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看看文字本义,搜一搜:望,〈动〉,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 tǐng)。象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远望,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说文》。知,详细字义,动词,会意。小篆字形,从口,从矢。矢为箭表示可以传递得很快、可以传递到很远 。”意思是:用口相传的认识。本义:通过语言所获得的认识。神,详细字义,〈名〉,会意兼形声。从示从申,申亦声。“申”本义为“交媾”、“生殖”。“示”指“先人序列”。“示”与“申”联合起来表示“繁育众庶的先人”。 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说文》.闻,详细字义,〈动〉,形声。从耳,门声兼表词义,合起来的意思是“门里面的耳朵听到了”。本义:听到心里去了。闻,知声也。——《说文》。圣,详细字义,形容词,形声。从耳,呈声。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口字。即善用耳,能听人言,能容纳不同于自己的意见。又会用口,能把自己的思想宣传出去。本义:通达事理。圣,通也。——《说文》。按:耳顺之谓圣。彼教所言耳根圆通亦此意。问,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工,〈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工具形。“工”、“巨”(矩)古同字,有“规矩”,即持有工具。本义:工匠的曲尺。工,巧饰也,象人有规榘也。——《说文》。切,摩也。——《广雅》。巧,详细释义,〈形〉,形声。从工,丂(kǎo)声。“工”有精密、灵巧义。本义:技艺高明、精巧。巧,技也。——《说文》。
根据文言文知识与文字本义 译:看到且识辨的人体现象称之为坚挺发放方向性的诊断内容,听到且识辨的人体现象称之为通达人体规律的诊断内容,询问且识辨人体现象称之为把握尺度的诊断内容,诊脉且识辨的人体现象称之为精密灵巧的诊断内容。事实上经文讲的是四诊的目的。
 
阴阳五行之概念,就是自然界阳气的五种不同的运动形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人身的阴阳五行与自然界相同,所以有“天人合一”的说法!
 
请问先生:证据在哪里?中国古人在中医经典理论中讲到了【阴阳五行是波】吗?文献在哪里??

中医学是文化性学术,文化的模糊性与演绎性,远没有科学知识的明确性与唯一性清楚。所以中医学的出路是科学知识现代化中医学的一切!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