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7/04
- 帖子
- 922
- 获得点赞
- 42
- 声望
- 0
本帖最后由 民间中医 于 2013-9-4 19:37 编辑
处方下药应因人因地理性而变化
有的医生参名师读古籍多年,学富五车。却经常发现自已辩证和组方与课本教材所学都正确无疑,可疗效却难尽人意!下方后,患者病症难有明显好转。医生心里没底,而另辟溪径换方,往往又南辕北辙,越换越差。而同样的患者,往往找当地民医草医下药却立竿见影,以为神奇。其实用药开方也应有地方特性,环境不同,各地饮食、生活习惯的差异往往对病症有很大影响。辨证光对准证侯,不因人因地而异。用药必有偏差。书上所言常用量,只是大多数人的安全用量,具体到个人、个病将按个量下药。病急应下猛料,才可力挽狂缆。中药生大黄,普通人日食3克就泻,可有些病症吃30克也不见得能泻。人参补气,有的人服5克足亦,若再多用便腹中气胀难受。而有些久病体弱之患者,非50克以上不能收功。中药的剂量必须因人而异。辨证正确,如果忽略了人的个体差异,那么疗效也不会好!很多老中医都有这样的体会。经方、名方书上的效果写的很好,但照用起来往往效微!很多人疑惑。或认为书上写的有出入,或怀疑自己辨证有误。其实都没错。中医经方、名方是前人几百年上千年总结的结晶。是不会错的。而如今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不可刻舟求剑了。思路与用药也应有对应的变化。药材野生的少了,人工栽培的多了;年限长的少了,年限短的多了;化肥的多了;以次充好的多了;炮制的工序少了,偷工减料的多了;少有了地道的药材,甚至以假乱真的也出现了。中药最讲药材的地道,为了追求利益,遍地栽培。药材的异地种植所产的品质也会大不一样,用这种不地道的药材去治病不会有很效果。药材药性普遍降低。这种情况下再按经方和名方上的剂量去配伍,怎会有显效呢?医生处方必须仔细斟酌,机动灵活。才可药到病除。才能有神来之功。
十二经泻补用药歌
心经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
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绵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沉香,
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
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泄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干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
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
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干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肠经小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要求温, 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蒿本。
膀胱经
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三焦经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心包经
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老辈人传下的止血定痛良药:金刃独圣丹
龙眼核,只取黑壳一层,炒研极细,每一两加冰片二钱,和匀,再研,密贮。治疗各种不同程度外伤出血伤口神速愈合,止血止痛立效。
处方下药应因人因地理性而变化
有的医生参名师读古籍多年,学富五车。却经常发现自已辩证和组方与课本教材所学都正确无疑,可疗效却难尽人意!下方后,患者病症难有明显好转。医生心里没底,而另辟溪径换方,往往又南辕北辙,越换越差。而同样的患者,往往找当地民医草医下药却立竿见影,以为神奇。其实用药开方也应有地方特性,环境不同,各地饮食、生活习惯的差异往往对病症有很大影响。辨证光对准证侯,不因人因地而异。用药必有偏差。书上所言常用量,只是大多数人的安全用量,具体到个人、个病将按个量下药。病急应下猛料,才可力挽狂缆。中药生大黄,普通人日食3克就泻,可有些病症吃30克也不见得能泻。人参补气,有的人服5克足亦,若再多用便腹中气胀难受。而有些久病体弱之患者,非50克以上不能收功。中药的剂量必须因人而异。辨证正确,如果忽略了人的个体差异,那么疗效也不会好!很多老中医都有这样的体会。经方、名方书上的效果写的很好,但照用起来往往效微!很多人疑惑。或认为书上写的有出入,或怀疑自己辨证有误。其实都没错。中医经方、名方是前人几百年上千年总结的结晶。是不会错的。而如今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不可刻舟求剑了。思路与用药也应有对应的变化。药材野生的少了,人工栽培的多了;年限长的少了,年限短的多了;化肥的多了;以次充好的多了;炮制的工序少了,偷工减料的多了;少有了地道的药材,甚至以假乱真的也出现了。中药最讲药材的地道,为了追求利益,遍地栽培。药材的异地种植所产的品质也会大不一样,用这种不地道的药材去治病不会有很效果。药材药性普遍降低。这种情况下再按经方和名方上的剂量去配伍,怎会有显效呢?医生处方必须仔细斟酌,机动灵活。才可药到病除。才能有神来之功。
十二经泻补用药歌
心经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
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绵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沉香,
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
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泄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干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
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
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干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肠经小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要求温, 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蒿本。
膀胱经
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三焦经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心包经
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老辈人传下的止血定痛良药:金刃独圣丹
龙眼核,只取黑壳一层,炒研极细,每一两加冰片二钱,和匀,再研,密贮。治疗各种不同程度外伤出血伤口神速愈合,止血止痛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