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气的文化根源

民间中医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07/04
帖子
922
获得点赞
42
声望
0
我们先来看看,中华文化的根基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坦白说,即使我们身为中国人,却很少人能够回答。有些人常问的问题是:「为什么西方会有自然科学,中国人在这么长的历史中,虽然也有过精彩的文明,却没有发生自然科学,为什么?」学科学的人聚会时,常常谈到这类问题。但是极少有人会问:「中国文化的根底是什么?」如今我们知道,不了解中国文化的根底,这类问题再谈下去,永远不会碰触到核心,问题一直会悬而不决。
中国人怎么知觉?怎么思考?我们的祖先采取什么态度去面对人和宇宙万物?我们从来没有真正探索过这个问题。因为在很多时候,学自然科学的人打从内心起,就以鄙视的负面态度,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严厉的批判。有些人甚至施展各种无情的手段,加以排斥。也正因为是如此心态,在反省中国文化的时候,始终没有办法了解中国人的心。当然也是因为没有心灵方面的素养,即使有心想省察文化的起源,也就无能为力,没有办法触碰到中国文化真正的核心。
所以,在谈论任何一个文化的时候,想要了解现况何以如此,我们一定要回归到文化的起源,也就是要找到这个民族的「心灵」动向,才可能掌握到文化的本末、说明文化的表里关系。从心灵动向切入,很自然会知道,为什么这个族群会衍生出它的文化特色。所以当我们观察中医也好,中国的艺术也好,中国的建筑也好,甚至于中国人的习性、生活型态也好,都可以用回归到中国人的「心灵」来探讨问题。看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生命、面对宇宙万物、如何给自己的人生意义选择生命的定位。我们要从这个层次的探讨,来了解中医的架构。
在我所了解的自然科学领域里,一直都没有也没办法讨论这样的问题。虽然我没有人文或社会学的学习背景,可是,我还是会去注意人文和社会的思考,因为我就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会受到这个社会的各种影响。因此,我也就常常不自觉的想到这类问题。就像其它学自然科学的人一样,我照样有常犯的毛病,很容易从唯物的观念和知识,来批判人文和社会的事物,以为人世就该像物理世界一样,恪守几个基本的自然律。
幸好二十几年前,由于必须努力维护岌岌可危的健康问题,开始接触了气功的修练,因而触碰到中国文化里,一直被我们视为旁门左道的东西。那时候,我学这些东西,自己心里确实有一点不好意思的感觉,一个学科学的人怎么会去学这些不科学玩意儿,深怕被别人取笑。可是,基于健康的需求和好奇心,还是决定一试,一开始接触了气功以后,才发现这种不安的顾虑是错误的,实际上并不像口耳相传的那种情形。从学习中,我才慢慢体会到,古人真的有很多好东西,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之下,完全被抛弃了,其中有好多是目前的自然科学所不懂的东西。既然不懂,又怎么能妄加判断?这个发现让我觉得如此薄待传统文化,实在万分可惜。因此,我用心地学习,花了二十几年的时间慢慢的了解。
当我逐渐深入得到一些气功的体验时,我开始有回归的感觉,对于自己文化的根柢也越来越看得懂。这时会发现,自己所了解的,不仅解开了自己心中的一个小问题,而是给整个中华民族找到了可能的起源。这个发现,甚至是全人类的文化大问题。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明察秋毫,但是大概抓到一些要领并不成问题。
那么,中华文化的根本特质是什么呢?
中医的形成
对于中华文化,有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去批判它。大多数的批判是根据唯物的比较和推理而发的议论,而不是经过实际的体验有感而发。如果我们从体验来说,又会是什么样的认知呢?该从何处下手体验?怎么才能感受古人的体验?
我发现修练气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门径,可以帮助我们走进文化的深层。以前我在接触它的时候,并没有将它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只把它当作一套养生保健的方法。可是我愈了解了它的内涵和驱策力时,也愈认识到它在文化上的重要性。
在早期,并不叫做「气功」,而是叫做「导引」、「吐纳」、「调息」或其它的名称。无论怎么称呼它,都是身体配合深呼吸,做一些简单的伸展或调练方法。气功有动态和静态之分,静态的气功有时候又被人和「静坐」混为一谈。动态或静态的气功,都不需要复杂的外在设备,也不需要有特殊的时空条件,随时随地都可以修练。
现代有很多人听到有人提到气功这个名词,往往会投以异样的眼光,总以为和怪力乱神会扯在一起。可是在古时候,气功只是人们为了生存,做为锻炼自己健康的一些方法,做一些简单的操演,让身心觉得舒泰,减少一些病痛的困扰而已。原始的气功观念就是这么简单,并没有现代人的疑心所想的意图,在行为的演练上,也没有赋予任何怪异的概念,反正就是为了保健。以后慢慢的发展,方才有了气功的说词,却没有多少知识分子体认到气功的修练,其实它是体会中华文化的法门,也是淬练文化精华之所寄。
这样倚重气功的看法,一定有很多人颇不以为然,认为我硬把江湖气味浓重的气功,提升为认识中华文化根源的要素,很难让人信服。要解除这个疑惑或反感,不是在言词上理论辩驳,只有从修练的实际体验上,才可能取得共识。
古人从练习气功中,学到了几项经验:第一,身体的健康必需自己维护,不能完全依赖医生、父母或其它的亲戚朋友。过去的人在日常生活上没有像现代人这样便给,他们还不是活得好好的,代代相传下来到我们现在。因为古人在生活经验中,慢慢揣摩到可以从自己的内在关照,去寻求各种养生和保健的方法。「反求诸己」这样的认识,就是中华文化很重要的一个起点。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内省认识和知觉,一旦有了病痛,就不知道先从自己的身体里做一些调整,只有求助于对我比较陌生的外人,亲友医生就是这些外人。
古人发现,只要好好的调息或静坐,有很多初起的病痛可以随之解除,也可以预防一些疾病的感染。这样的一种保健方法,不必向外苦苦求助,就可以随机化解。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养生体验。现在有很多人练气功、学静坐,也有同样得到这样的体验。一发现身上有不舒服,就静静的坐一会儿,疾恙就能得到改善。有些人伤风感冒时,静静的坐一坐,进入比较深层的安静状态,身体会出一阵大汗,几个时辰之后,伤风感冒症状就不见了。这是因为我们身体里面有自我治疗的系统,在静坐中被启动和强化了。
我们要完全信任这个系统,不要去干扰它,它就会把我们的身体调整得非常完整、非常彻底,而且使各个器官和系统达到非常和谐的合作关系。这样的体验是自我认识的重要起点。例如肚子痛的时候,无论大人或小孩子都会用手抚住肚子,很专注的配合调息吐纳,通常过没多久,肚子就慢慢的不痛了。这样的自我调节行为,就是在练气功,因为他把注意力放在疼痛的地方,把呼吸调匀来配合它,让身体朝向着舒服的方向转变。为什么会朝舒服的方向转变呢?因为这个练气功的动作,把身体内部的能量和信息做了一些调整,汇聚起来,就启动了体内自我治疗的系统。这个动作连小孩子也都会做,就好像是天生的本能,不必后天的学习。古人长久以来一直不断的揣摩,找出许多有效的方法。我们现在学气功的时候,所用的气功教材已经是经过一番整理,验证之后确定有效,方才成为有系统的练习格式。
第二,身体和环境有密切的互动。古人在练习当中慢慢的了解到,这个身体不能独立于环境之外,它和环境有密切的互动。为什么我们的身体会感觉到外在的东西呢?要知道,身体在感觉器官的知觉里,其实是很具相的东西。所谓具相,就是它占有一定的空间,不是无限大的,不是随时可以收缩和膨胀的,有一定的大小、高矮和形像。可是练气功练到某个境界的时候,身体的觉知范围扩大了,就会发现距离身体稍远的东西,仍然在我们的知觉范围之内,仍然可以感觉得到。
当我们的功力愈来愈深厚的时候,可以感知的范围也就愈来愈广大、愈来愈敏锐。过些时候,又会发现「我」这个概念,不是像书本里所说的「我」那么有限的、纯然出于想象的样子,由气功的体验而来的「我」是真实的、可以亲身体验的自我知觉。它会随着当时的心念变大或缩小,大到这个身相的「我」包不住,也能小到细如毫毛之端。也许就有那么一天,或者在静坐中,或者在走路时,突然感觉自己又高又大。那种高大的感觉,彷佛比一座山还要高,甚至比天神还高大。这种感觉,在佛教的经典里,称之为「高大身」。这种高大感是一种非常真实的感觉。这时候会发现:我这个生命居然会超越了本体而跑到外面去了。任何人碰到这种情形都会问:「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会变得这么大?那个『我』是什么?」
当然不是这个肉体,我们会发现,那个「我」好像是人家讲的「气」。其实,刚刚开始也没这个字,起初只是感觉它的存在,后来才发现,这个存在的东西会流动、会改变,很容易改变,跟空气、流水一样,非常容易改变。它比起流水来,在质地上,比较轻一点,所以直觉上就把它叫做「气」。不过早期所谓的气并不是这样的字形,而是写成这个「炁」字。根据这个字形,我们大概可以猜到,它所象征的字义是「无火」,意思是它并不是热呼呼的感觉,并不像火在烧的感受。这些感觉绝不是用仪器测量发现的,而是每一个练气功的人的亲身体验,在循序渐进的修炼过程中,可以体验到的感受。一旦有了这个体验以后,就会发现「气」是到处都有的东西,只要我们心念一动,好像身体四周,就被气包裹着,念头是什么,就形成什么气;念头变了,身上以及四周的气也跟着改变。
不仅发现自己身上有气,还发现别人的身上、别的生物或别的东西也有气,花、草、树木、桌椅、板凳、石头、流水、山川、河岳、屋宇、庙堂,处处都有气。一旦对于气有了知觉,经验告诉我们,随着修炼气的知觉范围可以越来越大,在时间上也好像可以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越到后来,越清楚在这个宇宙里面,没有所谓不能知觉到的地方,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被知觉到。可是这个知觉绝对不是身体的触碰,也不是常态的五官感受,而是另外有一种知觉,而所能被知觉到的就是信息波所形成的气。在这样的知觉下,中国人发现充满宇宙的基质是气,而不是别的东西。所以中国人认为整个宇宙万物都是气所凝聚而成的东西。气为宇宙万物之母,各式各样的气流荡在浩瀚的苍穹里,慢慢凝聚出万物来。
我们过去的宇宙生命观是经由这样的体验,慢慢得到的认识。可是在有气之前,又是什么?我们也不晓得古人是怎么样去琢磨,不过以现在我的了解,那是他们在极度安静的心境下,像是我们所谓的禅定状态,将心灵的知觉慢慢倒退,回到了发生「气」的起点。在那个地方,忽然发现了好像有东西在爆炸一样的情境,轰然一声、火光耀目、漫天四射炸了开来,然后冷下来形成满天余烬的天空。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老早就这样陈述宇宙的发生,它是来自一个超强的大爆炸。这样的说法和现在的天文物理学,所讲的宇宙诞生是由一个大爆炸所产生的结果完全一样,所谓Big Bang Cosmology「大爆炸说」,和中国人的「大霹雳说」如出一辙。中国人古老的宇宙观和现代宇宙论,居然古今辉映得到相同的认知。这个大霹雳说,使天文物理学家能够做许多的计算,得到的结果让我们能更深入一点理解天体的发生,也了解万物生成的顺序,对大自然有了比较可信赖的认知轮廓。
可是,天文的各种物理量动则都是很大的数字,我们要计算得很精确,不太可能。可是在四、五十年(1965年)前,有两位科学家利用仪器测量,搜索空间中的微波以后,把它的强度用物理的公式换算一下,想看看这样的微波强度相当于一个物体(黑体)是多少温度的状态,结果算出来是2.7度K,通常我们简称为3度K。大写的英文字母K,物理学上代表绝对温度的温标,把它加上273度就等于摄氏温度。虚空中各个方向非常均匀的微波强度,是大爆炸宇宙论的推算结果,它的温度从理论上被推算出来约为5到28度K,结果实际测量到3度K的背景温度,这正好和理论的描述相近。
从大爆炸开始算起直到现在,几百亿年以来,宇宙一直在降温,就应该降到这个温度状态,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虚空中,还是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微波,这些微波所具有的能量,相当于3度K时的能量。这个不谋而合的结果,让我们了解到,大霹雳说的想法,居然是可以有实验证明的,宇宙真的曾经爆炸过,现在还在继续膨胀的过程中。当然越来越膨胀,将来会不会反过来逐渐收缩,那就不知道了。宇宙的未来是怎么变化,到现在还是莫衷一是,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在这里我所要讲的,并不是天文上的物理问题,而是要说我们中国人,在过去没有仪器的时代,也没有现代的天文物理的理论之前,却能认识到宇宙的起源是经由一次大爆炸而衍生。同时也察觉到这个自然里,到处都是气。中国人虽然没有西方那套科学理论和实验架构,照样能够知道宇宙的底蕴。我们一定会问,是怎么知道的?其实是在修炼里知道的,所以在中国文化里,很早期对宇宙万物都有一定的体认。有了这些认识,也有一些人就把它一一写下来,像黄帝四经的《道原经》、相传已久的《易经》、《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甚至《论语》等,我们都会看到这类的认知影子,只是彼此的叙述、所用的词汇,未必完全相同,但是认知的本质上都有相彷佛的认识。
在整个自然界,气是它最基本的单元,从气开始凝聚成宇宙万象,所以练气功和静坐,并不是只在返照自己,还可以看穿整个的宇宙,体察到整个宇宙的基质是什么。有了这样的体认能力以后,当然我们就可以感受到,眼前的人和周围环境、生物或非生物,其实随时都和我们有互动的关系。我们没有办法可以完全从环境中把自己游离出来,我们和环境是一体的,只是彼此之间的互动,是藉由气做为媒介。透过气的中介,彼此之间的互动,就衍生出种种必须遵守的规范。不能满足这些规范,各自都不能稳定存在,不能长久生存,所以中国人从天人的实际体验中,慢慢了解人和天地之间,有什么共同的规范,也了解顺逆天意的作用。
透过许多经验和体悟,中国人慢慢了解到,人体其实和天地一样,它只不过是天地的一个小缩影,也就是把人看作一个小宇宙,人和宇宙在系统的意义上,其实是对等的系统。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天地,以躯体之身是不可能走遍、看遍宇宙,然而我们可以反过来看自己,中国人相信了解自己就可以了解天地。因此在中医里有一句话:「医道通天道」,彻底了解了自己的身体、生命,就等于了解了宇宙。同样地,宇宙所呈现出来的许许多多的规律,也可以象征着我们每一个生命体的内在规律,可以用来处理人体的问题。
这样的知觉、这样的规范信守概念,在中国的文化里,很早就有了共识。人是小宇宙的观念,和现在的物理学的全息(Holography)观是全然一致的,可是全息观是在一九四零年代,才由一位物理学家提出理论,到了一九六零年代有了雷射光以后,才证实这个现象确实存在。现在对我们来说,已经很熟悉全息的意思和应用,它给科学带来深远的思考空间。这让我们十分惊讶,中国人在气的感受上,从人与自然的互动里,居然了解到像全息一样东西。难怪在中医的生理认知里,经常讲到阴阳中有阴阳,就是在局部里有整体规律的缩影,乍看起来只是一小部份,然而它的内在还是保有全部的完整性。所以局部中有全部,小中可以见大;全部里也有局部,大中有小。
这是练气功、静坐对于文化的内涵,有非常深刻的触动功能,根本就扮演了文化根源的启动角色。这样的修炼熏陶,让中国人发展出独特的文化体质和表象。举个例子来说,以前我们常读到大禹治水十三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好像只要勤奋敬业就可以治好大水,真的是这样吗?这些叙述我都不管,我真正在想的是,大禹如何治水呢?用什么方法可以引水入海?第一,他要知道大海在那一边对不对?否则如何能掌握方向?第二,他要怎么才能引水泄洪呢?想看看,那怕是我们现在的人,想建一个水库都要花好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引水入库。他十三年的时间,可以把辽阔的水患治理好,实在非常的了不起,他是怎么做到的?
直觉神通的开发
我们对大禹这个人,到底有多少了解?《史记》的〈夏本记〉说大禹的人格特质有「身为度,称以出」这两句话,意思是说「夏禹用他的身体来做测量的工具,各种测量的结果也就随之而出。」在山东省嘉祥县东汉武梁祠的画像砖有古代十位圣王的故事和图像,其中大禹像的赞词说:「夏禹长于地理、脉泉,知阴,随时设防,退为肉刑。」夏禹是个懂得地理、水脉的人,善于找出隐藏的规律或东西,随时都能检测状况,用自己的身体来感觉。他的手上拿了一个像叉子似的道具,微微指向上的姿势,有学者说那是农具,可是很难和他的专长联想在一起。这个东西到底是何物?有什么作用?直到最近我们才了解,那个叉状物可能是什么东西。因为在西方社会的文明里,有一个找水的方法叫做Dowsing。砍一根树枝来,保留它的两叉,一根分岔树枝就像英文字母的Y形;两手反握两叉端,直杆指向前面,拿着它到处走,手要有点放轻松,如果碰到水源,它的直端就会显著跳动。这种寻觅水源的方法,西方人称为Dowsing,我们以后也要列做实验项目之一。换句话说,大禹这个人有个特质,他对整个水脉虽然用眼睛看不到,但是他有方法可以感觉得到,这个方法可能是Dowsing。其实这种能力不仅用在水脉的寻觅,也可以了解地理,因此有人称它为「寻龙尺」,能帮助人寻找地理的来龙去脉。夏禹拥有这种能力,所以他知道水该往那边引流,因为运用寻龙尺,连水流的动向都可以测得出来。
让我们想想看当时的状况,整个黄河流域一大片都淹水时,要怎么将大水引向大海?这岂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现在的我们,碰上台风淹水的时候,只能看这滚滚浊流漫无规则地流动,它是流向大海吗?平常人根本不知道,曲折蜿延的洪水眼前流向那边,方向经常会判断错误,还要引导它流到大海里去,那是件极其不容易的事。更何况那是中国大陆,幅员如此广阔,一眼望去苍茫无涯,而不是台湾的山海相顾。立身在这么广袤的大地上,一个人的存在何其渺小!在台湾这样倾斜的地形上,山高水急,一泻千里,洪水自动会往海边奔流而去。在中国大陆上可不是这样,洪水迂回曲折横行停滞的情况,绝非我们所能体会,要治理它,不能对它没有感觉。
要感应到水性,这样的知觉能力要怎么获得?以现在我的了解,是必须从修练身心学起,没有任何修炼的基础,夏禹是不可能做到的,除非他是天生的能力,那就无从仿效了。在中国历史上,如汉光武帝、唐太宗等有名的英明皇帝,都会这种找水的本事。以现在人的语言来说,他们都是一些奇才异能之士。拥有超乎寻常人的才能,他们才可以做出那样的伟大事情,即使洪水到处泛滥,但是以夏禹的知觉,就是能察觉水性,朝着大海的方向,慢慢将它引导过去,化解掉陆地上的灾噩。所以夏禹能够治好水患,这对我们现在人的认知而言,实在难以想象。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