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输穴学与针灸治疗

46膈ge关穴:功能:利气降逆。主治:饮食不下,呕吐,嗳ai气,脊背强痛。《配穴》膈俞、大椎,肩髎liao、天宗治肩背痛,脊强。(定位:第七胸椎棘突下各旁开3寸陷中取。斜刺0.5寸,可灸)。
47,魂hun门穴:功能:和中健胃,疏肝利胁。主治:胸胁痛,背痛、呕吐,泄泻。《配穴》魂门、心俞、内关治胸背连心痛。《百症赋》胃冷,食而难化:魂门、胃俞堪kan责。(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各旁开3寸陷中取。斜刺0.5寸,可灸)。
48,阳纲穴(阳刚穴):功能:清利肝胆湿热。主治:肠鸣,腹痛,泄泻,黄疸。《配血》阳纲、大椎、至阳、肝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治身热,目黄。《百症赋》目黄兮xi:阳纲、胆俞。(定位:第十椎棘突下各旁开3寸陷中取。斜刺0.5寸,可灸)。
49,意舍穴:功能:健脾温阳,清利湿热。主治:腹胀,肠鸣,呕吐,泄泻。《配穴》意舍、脾俞、胃俞、肾俞、足三里、太溪治消渴。《资生》意舍、中膂lv俞、治肾虚消渴,汗不出,腰脊不得俯仰,腹胀胁痛。《百症赋》胸闷更加噎ye塞:中府、意舍所行。(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各旁开3寸陷中取。斜刺0.5寸,可灸)。
50,胃仓穴:功能:理气和胃。主治:腹胀,胃脘痛,脊背痛。《配穴》胃仓、脾俞、胃俞、足三里、内关治脘腹痛胀。《资生》胃仓、意舍、膈关治饮食不下。《大成》水肿:针胃仓、合谷、石门、水沟、三里、复溜、曲泉、四满。(定位:第十二椎棘突下各旁开3寸陷中取。斜刺0.5寸,可灸)。
51,肓huang门穴:功能:行气活血,通便。主治:上腹痛,痞pi块,便秘。《配穴》肓门、肾俞、关元、次髎liao、三阴交治尿癃long闭或尿失禁jin。(定位:在十三椎下,第一腰椎棘突下各旁开3寸叉肋间取。直刺0.5—1寸,可灸)。
52,志室穴(精宫穴)功能:补肾健腰。主治:遗精,阳痿wei,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配穴》志室、肾俞、关元、三阴交治阳痿,遗精,阴部肿痛。志室、委中治肾虚腰痛。《资生》阴痛下肿:志室、胞肓。(定位:在十四椎下,第二腰椎棘突下各旁开3寸陷中取。直刺0.7—1寸,可灸)。
53,胞肓huang穴:功能:通利二便,强腰脊。主治:肠鸣,腹胀,腰脊痛,大小便不利。《配穴》胞肓、肾俞、关元、次髎liao、三阴交治尿癃long闭或尿失禁。《资生》胞肓、秩zhi边、主癃long闭下重,不得小便。(定位:在十九椎下,平第二骶腰后孔距背中线各旁开3寸陷中取。直刺0.7—1.3寸,可灸)。
54,秩zhi边穴:功能:疏通经络,强健腰膝。主治:腰骶di痛,痔zhi疾,下肢痿wei痹bi,大小便不利。《配穴》秩边、阳陵泉、昆仑治坐骨神经痛。(定位:在二十一椎下背中线骶管裂孔各旁开3寸陷中取。直刺1—1.5寸,可灸)。
55,合阳穴:功能:利腰腿,调下焦,止漏泄。主治:腰脊痛,下肢痠suan痛,麻痹,崩漏,疝shan气。《配穴》合阳、肾俞、次髎liao、关元、三阴交治阳痿wei,带下,痛经。《百症赋》女子少气漏血,不无交信:合阳。(定位:委中穴直下2寸腓fei肠肌二头之间陷中取。直刺0.7—1寸,可灸)。
56承筋穴(直肠、腨shuan穴):功能:利腰腿,调大肠,提肛。主治:小腿痛,腰背拘急,痔zhi疾。《配穴》承筋、足三里、委中、三阴交治小腿麻痹bi不仁。承筋、大肠俞、支沟、足三里、三阴交治便秘。《千金》承筋、承扶、委中、阳谷主痔痛腋下肿。(定位:在合阳与承山直链线中间点,腓fei肠肌肌腹中取。直刺0.5—1.5寸,可灸)。
57,承山穴(鱼腹、肉柱穴):功能:舒筋骨,利腰腿。理肠疗痔。主治:腰痛,腿痛转筋,痔zhi疾,便秘。《配穴》承山、肾俞、委中、阳陵泉、后溪、治腰背疼痛。承山、长强、百会、二白治痔疮。《大成》脏毒下血:承山、脾俞、精宫、长强。霍乱转筋:承山、中封。浑身战掉,胻heng痠suan:承山、金门。腨shuan肿:承山、昆仑。脚肿:承山、昆仑、然谷、委中、下廉、髋kuan骨、风市。大便下重:承山、解溪、太白、带脉。便血:承山、复溜、太冲、太白。《席弘赋》阴陵泉治心胸满;针到承山饮食思,转筋目眩:承山、昆仑立便消。《百症赋》刺长强、承山、善主肠风新下血。《天星秘诀歌》脚若转筋并眼花,先针承山次内踝huai;胸膈ge痞pi满先阴交,针到承山饮食喜。《肘zhou后歌》打扑伤损破伤风,先于痛处下针攻,后向承山立作效。《杂病穴法歌》心胸痞满阴陵泉,针到承山饮食美;脚若转筋眼发花,然谷、承山法自古。(定位:在腓fei肠肌肌腹下正中处取。直刺0.5—1寸,可灸)。
58,飞扬穴(厥jue阳、飞阳穴):功能:疏筋通络。主治:头痛,目眩,鼻塞,鼻衄nv,腰痛,腿软无力。《配穴》飞扬、环跳、足三里、三阴交、治腰腿疼痛。飞扬、白环俞治痔疮。《甲乙》身懈xie寒,少气,热甚恶人,心惕惕shang然,取飞扬、绝骨,跗fu下、临泣qi,立已yi,淫yin泺luo胫jing痠suan,热病汗不出皆主之,痔zhi篡cuan痛:飞扬、委中、承扶主治。《千金》飞扬、太乙、滑肉门主癫疾狂吐舌。《金鉴》肾经里之原穴太溪,膀胱表之络穴,二穴应刺之证,即:大腹少腹脊背疼痛,大便结燥,脐下气逆上冲,口渴吐血,两足寒冷,皆肾、膀胱经病也。《百症赋》目眩兮xi:支正、飞扬。(定位:昆仑穴直上7寸,太阳经前,少阳经后筋骨间取。直刺0.7—1寸,可灸)。
59,跗fu阳穴(附阳,外踝huai上,付阳):功能:利腰胁,清头目。主治:头痛,头重,腰腿痛,外踝huai红肿,瘫tan痪huan。《配穴》跗阳、风市、委中、行间治腰腿痛。《资生》跗阳、天井治瘈zhi疭zong。(定位:昆仑穴直上3寸取。直刺0.5—1寸,可灸)。
60,昆仑穴(外踝huai后、上昆仑穴):功能:利腰腿,舒筋,降气逆,清头目。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nv,肩臂拘急,腰痛,肩背痛。《配穴》昆仑、百会、风池、合谷,后溪、申脉治癫dian痫xian;头痛。昆仑、绝骨、丘墟xu治足跟痛。《甲乙》厥jue心痛:与背相引,善瘈zhi,如从后触chu其心,身伛yu偻lou者,肾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发针立己yi,取然谷。《千金》昆仑、曲泉、飞扬、前谷、少泽、通里主头眩痛。《大成》便毒痈yong疸dan:昆仑、承浆、三阴交;穿跟草鞋风:昆仑、丘墟xu、商丘、照海。《席弘赋》转筋目眩针鱼腹,承山、昆仑立便消。《肘后歌》脚膝经年痛不休,内外踝huai边用意求,穴号昆仑并吕细。《杂病穴法歌》腰痛环跳、委中神,若连背痛昆仑武。(定位:在足外踝后跟骨腱之间凹陷处取。直刺0.5寸,可灸)。
61,仆参穴(安邪穴):功能:利腰腿,舒筋。主治:头重,头痛,腰骶di痛,外踝huai红肿,瘫tan痪huan。《配穴》仆参、承山、太溪、昆仑治足跟痛。《甲乙》小儿马痫xian,仆参、金门主治。《杂病穴法歌》两足痠suan麻补太溪,仆参、内庭盘根楚。(定位:在外踝后下方,昆仑穴直下,足跟骨凹陷中,拱足得取。直刺0.2—0.3寸,可灸)。
62,申脉穴(阳跷qiao、鬼路穴):功能:利腰腿,清头目。主治:痫xian证,癫狂,头痛,眩晕,失眠,腰腿痠suan痛。《配穴》申脉、百会、风池、心俞shu、后溪治癫痫;申脉、风池、翳yi风、中渚zhu、太冲治耳性眩晕。《千金》申脉、太冲、阳跷主腰痛不能举;申脉、隐白、行间,胫jing间寒热。《玉龙歌》肿红腿足草鞋风,须把昆仑二穴攻,申脉、太溪如再刺,神医妙诀jue起疲pi癃long。《标幽赋》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灵光赋》阴跷qiao、阳跷两踝huai边,脚气四穴先寻取,阴跷阳跷与三里,诸穴一般治脚气,在要玄机宜正取。《杂病穴法歌》头风目眩项捩lie强,申脉、金门、手三里。二陵二跷与二交,头项手足互相与,脚膝诸痛羡xian行间,三里申脉金门移。(定位:足外踝正下方凹陷中取。直刺0.2—0.3寸,可灸)。
63,金门穴(关梁、梁关穴):功能:舒筋,清神开窍。主治:癫痫,小儿惊风,昏厥jue,霍乱转筋,腰痛,外踝huai痛,下肢痹bi痛。《配穴》金门、承山、绝骨治小腿痠suan痛。《甲乙》霍乱转筋,金门、仆参、承山、承筋主之。《标幽赋》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席弘赋》但患伤寒两耳聋,金门、听会疾如风。《杂病穴法歌》头风目眩项捩lie强,申脉、金门、手三里。耳聋临泣qi与金门,合谷针后听人语。《百症赋》转筋兮xi:金门、丘墟xu来医。(定位:在申脉前下方足骰tou骨外侧凹陷中。直刺0.3—0.5寸,可灸)。
64,京骨穴:功能:祛风热,清头目,利腰膝。主治:癫痫,头痛,项强,腰腿痛。《配穴》京骨、内关、通里、心俞shu治心痛。《灵•厥病》厥jue心痛,与背相控,善瘈zhi,如从后触chu其心,伛yu偻lou者,肾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发狂不已,取然谷。《甲乙》痿wei厥jue:身体不仁,手足偏小:先取京骨,后取中封、绝骨皆泻之。《千金》前谷、京骨主目中白翳;脚寒:京骨、然谷、肾俞。脚挛:京骨、承山、承筋。身体不仁:先取京骨,后中封、绝骨皆得之。《金鉴》膀胱之表原穴京骨,肾经里之络穴大钟,二穴应刺之证,即:目胞脱陷泪出,头顶疼痛,脐突大腹少腹胀痛,按之其尿难出,而溲sou血脓,皆膀胱,肾经病也。(定位:足跗外侧第五跖zhi骨粗隆前下方凹陷赤白肉际处取按而得之。直刺0.3—0.5寸,可灸)。
65,束骨穴(刺骨):功能:祛风热,利项背。主治:癫狂,头痛,项强,目眩,腰背及下肢后侧痛。《配穴》束骨、大肠俞、脾俞、天枢、中脘、阳陵泉治痢疾,泄泻。《百症赋》项强多恶风:束骨相连于天柱。(定位:足跗外侧,第五跖骨小头后下方,赤白肉际陷中取。直刺0.3寸,可灸)。
66,足通谷:功能:泄热,清头目。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nv。《配穴》足通谷、天柱、大沀zhu治头顶痛。《大成》肠癖pi,(疒+贵)tui疝shan,小肠痛;通谷、束骨、大肠俞。(定位:在第五跖zhi趾zhi关节前下方凹陷赤白肉际处取。直刺0.2—0.3寸,可灸)。
67,至阴穴:功能:祛风热,顺胎产。主治:头痛,鼻塞,鼻衄nv,目痛,足下热,难产,胎位不正。《配穴》至阴、太阳、列缺治偏头痛。至阴、风池、天柱、太阳治头项痛。至阴、肾俞、关元,三阴交治遗精。《百症赋》至阴、屏翳yi疗痒疾之疼多。《杂病穴法歌》三里、至阴催孕妊ren。(定位:在足小趾外侧,距爪甲角约1分许如韭叶宽的爪甲根处。斜刺0.1寸,难产多用灸法)。
 
十,足太阴脾经穴【21穴】
足太阴脾经分寸歌:大趾内侧端隐白,节前陷中求大都;太白节后白肉际,节后一寸公孙乎;商丘踝huai前陷中有,踝上三寸三阴交;踝上六寸漏谷是,膝下五寸地机朝;膝下内侧阴陵泉,血海膝膑bin上内廉;箕门穴在鱼腹取,动脉应手越筋间;冲门横骨两端同,去腹中行三寸半;冲上七分是府舍,舍上三寸腹结算。结上寸三是大横,却与脐平莫胡乱;建里之旁四寸取,便是腹哀分一段;中庭旁六食窦穴,膻中去六是天溪;再上寸六胸乡穴,周荣相去亦同稭;大包腋下有六寸,渊腋之下三寸兮。
1,隐白穴(鬼垒):功能:调血统血。主治:腹胀,崩漏,癫狂,多梦,惊风。《配穴》隐白、三阴交、血海、关元、天枢shu治月经过多,月经不调。隐白、脾俞、胃俞、足三里、天枢治腹胀。《甲乙》尸厥jue,死不知人,脉动如故:隐白、大敦dun主之。《大成》下血:针隐白、灸三里。吐衄nv血:针隐白、脾俞、肝俞、上脘。《金鉴》厉兑穴同针治梦魇yan不宁。《百症赋》梦魇yan不宁,厉兑相谐xie于隐白。《杂病穴法歌》尸厥jue百会一穴美,更针隐白效昭昭。(定位:在脚大拇端内侧距爪甲角根1分如韭叶宽处取。直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2,大都穴:功能:健脾和中。主治:腹胀,胃痛,热病无汗。《配穴》大都、中冲、关冲、合谷、太冲治四肢厥jue逆。《灵•热病》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汗出太甚,取内踝huai上横脉以止之。《甲乙》厥心痛,暴泄xie,腹胀满,心痛尤甚者,胃心痛也,取大都、太白。《席弘赋》气滞zhi腰痛不能立,横骨大都宜救急。《肘后歌》腰腿疼痛十年春,应针环跳便惺惺xing,大都行气探根本。《百症赋》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经渠。(定位:脚大趾zhi内侧第一跖zhi趾关节 前下方赤白肉际陷中取。直刺0.2—0.4寸,可灸)。
3,太白穴:功能:健脾和中。主治:胃痛,腹胀,身体沉重,痢疾,便秘,吐泻,脚气。《配穴》太白、三阴交、足三里、天枢shu、中脘,内关治腹胀,腹痛。《甲乙》热病,先头重,额痛,烦闷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胸满、两额痛甚,善泄,饥不欲食,善噫yi、热中,足清、腹胀,食不化,善呕、泄,有脓血,若呕无所出,先取三里,后取太白、章门主之。《大成》肠痈yong痛:太白、陷谷、大肠俞。《金鉴》脾经里之原穴,太白、胃经里之络luo穴,丰隆,二穴应刺之证,即身重倦怠,面黄舌强而疼,腹满时时作痛,或吐或泻,善饥而不欲食,皆脾胃病也。(定位:在脚第一指的第一跖zhi骨小头的后下方,内侧赤白肉际陷中取。直刺0.5—0.8寸,可灸)。
4,公孙穴:功能:理脾和胃。主治:胃痛,呕吐,肠鸣,腹胀,泄泻,痢疾。《配穴》公孙、内关、主治心、胸、胃部疾病。《甲乙》凡好太息,不嗜shi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巳si乃衰,即取公孙及井俞shu。《大成》脚弱无力:公孙、三里、绝骨、申脉……复针后穴,昆仑、阳辅。脚气:针公孙、冲阳、灸jiu足三里。久病不食:公孙、内庭、厉兑。《金鉴》胃经表之原穴冲阳,脾经里之络luo穴公孙,二穴应刺之证,即项、颈、胸、膺、胯kua、股、胫jing、胻heng、足、跗fu、疼痛,发狂妄言,高歌弃衣而走,恶烟火,闻木音即惊,皆胃脾经病也。《标幽赋》阴跷qiao、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le在里之疑。《拦江赋》四日太阴宜细辨,公孙、照海一同行,再用内关施绝法。(定位:在脚大指本节后1寸陷中取。直刺0.5—0.7寸,可灸)。
5,商丘穴:功能;健脾利湿。主治:肠鸣,腹胀,舌本强痛,便秘,泄泻,倦怠dai嗜shi卧,踝huai部疼痛。《配穴》商丘、地五会,窍阴、条口治脚痛。商丘、合谷、曲池治百日咳。商丘、天枢、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治泄泻。《千金》商丘、幽you门、通谷主喜呕;商丘、神庭、上星、百会、完骨、风池、神道、液门、前谷、光明、至阴、大沀zhu主痎jie疟nv热;商丘、复溜主痔zhi血泻后重。《大成》绝子,商丘、中极。《玉龙歌》脚背疼起丘墟xu穴,斜刺出血即时轻,解溪再与商丘识,补泻行针要辨明。(定位:在内踝微前下方陷中取。直刺0.2—0.3寸,可灸)。
6,三阴交穴(承命、太阴穴)功能:补脾胃,助运化,通经活络,调和气血。主治:腹胀肠鸣,大便溏泄xie,完谷不化,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闭经,痛经,不孕,难产,遗精,阴部痛,疝shan气,小便不利,遗尿,下肢痿wei痹bi,心悸ji,失眠,多梦,心肾不交,肝不藏血,咽喉肿痛,偏头痛舌本强。《配穴》三阴交、归来、太冲、治疝气偏坠。三阴交、关元治夜尿。三阴交、血海、气海关元、支沟治月经不调,痛经。三阴交、中脘、气海、治月经过期颜色紫黑有块,少腹作。三阴交、关元、治经后腹痛。三阴交、肾俞、合谷治横产。《甲乙》飧sun泄补三阴交,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大成》足踝huai以上病,灸三阴交、绝骨、昆仑。《天星秘诀歌》脾病血气先合谷,后刺三阴交莫迟。《玉龙歌》寒湿脚气不可熬,先针三里及阴交。《席弘赋》冷嗽先宜补合谷,却须针泻三阴交,《百症赋》针三阴交于气海,专司白浊zhuo久遗精。《杂病穴法歌》汗吐下法非有他,合谷、内关、阴交忤wu;舌裂出血寻内关、太冲、三阴交走上部;二陵二跷与二交,头项手足互相与;冷嗽只宜补合谷,三阴交泻即时住;脾病气血先合谷,后刺三阴交针用烧。(定位:内踝上3寸,胫jing骨内侧面后缘陷中取。直刺0.5—1寸,可灸)。
7,漏lou谷穴(太阴络穴):功能:健脾利湿。主治:腹胀,肠鸣,小便不利。腿膝厥jue冷,麻痹bi。《配穴》漏谷、梁丘、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治膝腿麻痹不仁;漏谷、太冲治小便不利。《资生》漏谷、会阳、治腹寒冷气;漏谷、曲泉治血瘕jia。(定位:胫jing骨内侧面后缘,内踝huai上6寸陷中。直刺0.5—1寸,可灸)。
8,地机穴(脾舍、地箕):功能:和脾理血,调燮xie胞宫。主治:腹胀,食欲不振,痢疾,月经不调,小便不利。遗精,水肿。《配穴》地机、肾俞、关元、三阴交、血海治月经不调,痛经。《百症赋》抑又论妇人经事改常,自有地机、血海。(定位:胫jing骨内侧后缘,阴陵泉下3寸。直刺0.5—1寸,可灸)。
9,阴陵泉穴(阴之陵泉、阴陵):功能:健脾化湿,通利三焦。主治:腹胀,水肿,黄疸dan,泄泻,小便不利或失禁,阴部痛,遗精,膝痛,头痛,头重,眩晕,痰湿内停。《配穴》阴陵泉、水分、中极、足三里、三阴交,治癃long闭,腹水。《灵•热病》热病侠xia脐急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取以第四针,针嗌yi里。《甲乙》气癃long溺ni黄:关元及阴陵泉主之。《大成》小便不通:阴陵泉、气海、三阴交……复针后穴,阴谷、大陵。疝shan瘕jia:阴陵、太溪、丘墟xu、照海。霍乱:阴陵、承山、解溪、太白。《玉龙歌》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堪kan攻,阴陵针透尤收效,红肿全消见异功。《天星秘诀歌》如是小肠连脐痛,先刺阴陵后涌泉。《席弘赋》脚痛膝肿针三里,悬钟二陵三阴交。《百症赋》阴陵、水分去水肿之脐盈。《杂病穴法歌》二陵二跷qiao与二交,头项手足互相与。《灵光赋》阴跷阳跷两踝huai边,脚气四穴先寻取,阴、阳陵亦主之。(定位:在膝下内侧髁ke下缘辅骨下陷中,伸足乃得之。直刺0.5—1寸,可灸)。
10,血海穴(百虫窠):功能:理血调经,散风祛湿。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股内侧痛,风疹。《配穴》血海、曲池、委中、三阴交治荨qian麻疹。血海、梁丘、足三里、阳陵泉治膝关节肿痛。《灵光赋》气海、血海疗五淋。《百症赋》抑又论妇人经事改常。自有地机、血海;痃xuan癖pi兮xi:冲门、血海强。(定位:屈膝,髌bin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取。直刺0.7—1.2寸,可灸)。
11,箕门穴:功能:利水通淋lin。主治:小便不通,遗尿,腹股沟肿痛。《配穴》箕门、然谷、行间治淋证;箕门、合阳、三阴交治带下。(定位:在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穴上6寸取。直刺0.8—1.2寸,可灸)。
12,冲门穴(慈宫穴):功能:调理下焦。主治:腹痛,疝shan气,小便不通。《配穴》冲门、肾俞、关元、中极、三阴交治尿闭。《资生》冲门、阴郄qie、治疝瘕jia阴疝。五淋不得尿:冲门、大敦。《百症赋》带下产崩:冲门、气冲宜审;痃xuan癖pi兮xi:冲门、血海强。(定位:上去大横5寸,曲骨穴各旁开3.5寸股动脉外侧取。直刺0.5—0.7寸,可灸)。
13,府舍穴:功能:调下焦,散结聚。主治:腹痛,疝shan气,痞pi块。《配穴》府舍、内关、合谷、天枢shu、足三里、三阴交治腹满积聚,浮肿。(定位:冲门穴外上七分,腹结穴穴下3寸,距前正中线各旁开4寸取。直刺0.7寸—1寸,可灸)。
14,腹结穴(腹屈、肠结、肠窟ku穴):功能:理气血,调肠胃。主治:绕脐腹痛,疝气,泄xie痢。《配穴》腹结、天枢shu、治泻痢。《资生》腹结、行间、治痛抢心。(定位:大横穴下1.3寸距前正中线各旁开4寸取。直刺0.7—1寸,可灸)。
15,大横穴(肾气穴)功能:温中理肠。主治:痢疾,泄泻,便秘,小腹痛。《配穴》大横、天枢、中脘、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治腹疼痛,泄痢。《百症赋》反张悲哭:天冲、大横。(定位;前中线各旁开4寸,腹哀下3寸。直刺0.7—1寸,可灸)。
16,腹哀穴:功能:调理肠胃。主治:腹痛肠鸣,完谷不化,便秘,痢疾。《配穴》腹哀、中脘、足三里治腹痛。《资生》腹哀、太白治食不化。(定位:大横穴上3寸,日月穴下1.5寸五分,前正中线旁各开四寸取。直刺0.7—1寸,可灸)。
17,食窦dou穴(命关穴):功能:调脾胃,利胸膈。主治:胸胁支满,腹胀雷鸣,漉漉lu常有水声,翻胃,噫yi气。《配穴》食窦、膈俞、三阳络透郄qie门、阳陵泉治胸胁满痛。(定位:前正中线各旁开6寸,天溪穴下1.6寸,在第五肋间隙中取。斜刺0.3—0.5寸,可灸)。
18,天溪穴:功能:宽胸通乳。主治:胸部胀满,咳嗽,乳痈yong,乳汁少。《配穴》天溪、内关、尺泽、膻shan中、天突治胸中满痛,咳喘。《千金》天溪、侠xia溪主乳肿痈溃。(定位:前正中线各旁开六寸,第四肋间隙中,在胸乡穴下1.6寸陷中取。斜刺0.3—0.5寸,可灸)。
19,胸乡穴:功能:宽胸利膈。主治:胸胁胀痛,牵引背痛。《配穴》胸乡、心俞shu、厥jue阴俞、内关治胸闷,胸痛引背。(定位:前正中线各旁开6寸,周荣穴下1.6寸,在第三肋间隙中取。斜刺0.3—0.5寸,可灸)。
20,周荣穴(周营穴):功能:宽胸利气。主治:胸胁胀满,咳嗽。《配穴》周荣、天突、尺泽、膻shan中治咳喘。《资生》周荣、大肠俞、治食不下,喜饮。(定位:前正中线各旁开6寸,中府穴下1.6寸,第二肋间隙中取。斜刺0.3—0.5寸,可灸)。
21,大包穴:功能:宽胸利胁。主治:胸胁痛,气喘,全身疼痛,四肢无力。《配穴》大包、三阳络透郄qie门、阳辅、足临泣qi治胸胁痛。(定位:腋中线上在渊腋下3寸,第六间隙取,斜刺0.3—0.5寸,可灸)。
 
十一,足少阴肾经穴【27穴】
足少阴肾经穴分寸歌:足掌心中是涌泉,然谷踝huai前大骨边;太溪xi踝后跟骨上,照海踝下四分安;水泉溪下一寸觅mi,大钟跟后踵zhong筋间;复溜溪上二寸取,交信溜前五分骈pian;二穴只隔筋前后,太阴之后少阴前;筑宾内踝上腨shuan分;阴谷膝下内辅边;上从任脉开半寸,横骨平取曲骨边;大赫、气穴并四满,中注、肓huan俞shu亦相连;六穴上行皆一寸,俱距中行半寸间;商曲又平下脘取,石关、阴都、通谷联;幽you门适当巨阙jue侧,五穴分寸量同前;再从中行开二寸,步廊却在中庭边;神封、灵墟xu及神藏,彧hu中、俞府璇xuan玑ji旁;每穴上行皆jie寸六,旁开二寸仔细量。
1,涌泉穴(地冲穴):功能:开窍,宁神。主治:晕厥jue,中暑,失眠,失音,中风,癫dian痫xian,癔yi病,小儿惊风,头顶痛,下肢瘫tan痪huan。《配穴》涌泉、人中治精神病,昏厥。涌泉、京骨、承山治足跖zhi肌痉jing挛luan。《甲乙》热病侠xia脐急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千金》涌泉、大钟主阴中痛不可内食。《资生》涌泉、太冲主胫jing痠suan。涌泉、建里治心下痛,不欲食。《天星秘诀歌》如是小肠连脐痛,先刺阴陵后涌泉。《席弘赋》鸠尾能治五般痫,若下涌泉人不死;小肠气撮zuo痛连脐,速泻阴交莫在迟,良久涌泉针取气,此中玄妙人少知。《百症赋》行间、涌泉、主消渴之肾竭。《杂病穴法歌》劳宫能治五般痫,更刺涌泉疾若挑。(定位:在足踡quan时足心前1/3处呈凹陷中取。直刺0.3—0.5寸,可灸。井穴)。
2,然谷穴(龙渊yuan、龙泉、然骨穴):功能:滋阴补肾,清热利湿。主治:阴痒,阴挺,月经不调,足跗fu肿痛,遗精,咳血,黄疸dan,消渴,泄泻,气喘,小儿脐风口噤jin。《配穴》然谷、太冲、涌泉治足趾zhi疼痛。《甲乙》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先取然谷,后取太溪;痓chi:互引身热:然谷、譩yi譆xi主之。《千金》肾心痛:先取京骨、昆仑,发针不巳si,取然谷。脾心痛:取然谷、太溪。心痛如针锥zhui:刺然谷及太溪。石水:灸然谷、气冲、四满、章门。《资生》疟nve多汗:然谷、昆仑。涎xian出:然谷、复溜。然谷、太溪、主嗌yi内肿,气走咽喉。《杂病穴法歌》脚若转筋眼发花,然谷、承山法自古。(定位:在足内踝huai前舟骨粗隆前下缘凹陷中取。直刺0.8—1.2寸,可灸。荥穴)。
3,太溪xi穴(吕细穴):功能:益气降火,通调冲任。主治:咽喉痛,齿痛,耳聋,咳血,气喘,月经不调,失眠,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嗜睡,生育病,头痛,眩晕,奔豚气,腹胀,三叉神经痛,泻泄,脾肾病,呃逆,吐血,胸胁满,消渴病。《配穴》太溪、神门、三阴交治失眠。《甲乙》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先取然谷、后取太溪。痓chi:先取太溪,后取太仓。肾胀者:肾俞主之,亦取太溪。厥心痛,如锥刺其心,心痛尤其者,脾心痛也:取后溪、太溪。《资生》太溪、少泽主咽喉干。太溪、关元、白环俞疗小便黄。《大成》唾tuo血振寒:太溪、三里、列缺、太渊。阴痉jing痛:太溪、鱼际、中极、三阴交。《玉龙歌》肿红腿足草鞋风,须把昆仑二穴攻,申脉、太溪如再刺,神医妙诀jue起疲癃long。《百症赋》寒疟nve兮xi商阳太溪验。《肘zhou后歌》脚膝经年痛不休,内外踝huai边用意求,穴号昆仑并太溪,应时消散即时瘳chou。(定位:内踝huai与跟腱之间凹陷中,平对内踝尖。直刺0.5—1寸,可灸)。
4,大钟穴:功能:益肾,清热,安神。主治:咳血,气喘,腰脊强痛,痴chi呆,小便不利,嗜shi卧,足跟痛。《配穴》大钟、石关治便秘。大钟、水道治癃long闭。大钟、太溪、神门治失眠。《千金》大钟、郄qie门治惊恐畏人,神气不足。《资生》大钟、大包主喉鸣。大钟、然谷、心俞治咳唾tuo血。《百症赋》倦juan言嗜shi卧,往通里、大钟而明。(定位:太溪后下5分跟腱内侧前缘yuan陷中。直刺0.3—0.5寸,可灸)。
5,水泉穴:功能:通调经血,疏利下焦。主治:经闭,月经不调,痛经,阴挺,小便不利,目昏花。《配穴》水泉、关元、归来、三阴交治阴挺,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百症赋》月潮违限:天枢shu、水泉细详。(定位:太溪穴直下1寸,足内踝huai下取。直刺0.3—0.5寸,可灸)。
6,照海穴(阴跷qiao穴):功能;通过清热,利咽安神。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yan,疝shan气,小便频数,痫xian证,咽喉干痛,目疾,失眠。《配穴》照海、昆仑、太溪、申脉治足下垂。照海、列缺、治咽喉病。照海、三阴交、神门治失眠。照海、关元,归来、百会治阴挺。《甲乙》痓chi:取之阴跷qiao及三毛上,及血络luo出血;癫dian狂:互引僵仆、申脉主之,先取阴跷后取京骨。《大成》足踝huai以下病:灸照海、申脉。闭塞:照海、太白、章门。《标幽赋》阴跷、阳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阴跷阳维而下胎衣。《玉龙赋》照海、支沟、通大便之秘。取内关、照海、医腹疾之块。《玉龙歌》大便闭结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中;更把支沟来泻动,方知妙穴有神功。《拦江赋》四日太阴宜细辩,公孙、照海一同行,再用内关施截法。《百症赋》大敦dun、照海、患寒疝shan而善蠲juan。《席弘赋》若是七疝小腹痛,照海、阴交、曲泉针,又不应时求气海、关元同泻效如神;咽喉最急先百会、太冲、照海及阴交。(定位:内踝下缘凹陷中取。直刺0.5—1寸,可灸)。
7,复溜穴 (伏白、昌阳、伏留、外命穴):功能:滋肾祛湿。主治:水肿,泄泻,肠鸣,腿肿,足痿wei,盗汗,自汗,热病汗不出。《配穴》复溜、合谷、治汗出不止,手足麻木。复溜、肾俞、水分、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治腹水。《甲乙》乳痈yong:太冲、复溜主之。《千金》复溜、照海、太冲、中封主嗌yi干。复溜、丰隆、主风逆四肢肿。《铜人》足胻heng寒:复溜、申脉、厉兑。鼓胀:复溜、公孙、中封、太白、水分。肿水气胀满:复溜、神阙。《入门》复溜、水分治水肿。《玉龙歌》伤寒无汗泻复溜、汗干宜将合谷收,若然六脉皆微细,金针一补脉还浮。《拦江赋》更有伤寒真妙诀jue,三阴须要刺阳经,无汗更将合谷补,复溜穴泻好施针。倘tang若汗多流不绝,合谷收补效如神。(定位: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前缘交信穴后5分取。直刺0.5—1寸,可灸)。
8,交信穴(内踝上穴):功能:调经利水,理下焦。主治:月经不调,崩漏,阴挺,泄泻,大便难,睾gao丸肿痛。《配穴》交信、关元、归来治子宫脱垂。交信、阴陵、太冲治崩漏。交信、水道、中极治癃long闭。交信、肾俞、气海、关元、三阴交治经闭,月经不调。《百症赋》女子少气漏血:交信、合阳。(定位:复溜穴前5分,胫骨内侧缘后方。直刺0.6—1.2寸,可灸)。
9,筑宾穴(筑滨穴):功能:理下焦,清神志。主治:癫dian狂,呕吐涎xian沫,疝shan痛,足胫jing痛。《配穴》筑宾、环跳、风市、委中、足三里、昆仑治腿软;筑宾、复溜、三阴交、肾俞治水肿。《资生》筑宾、少海治呕吐涎沫。(定位:太溪穴直上5寸腓肠肌内侧腹下缘取。直刺1—1.5寸,可灸)。
10,阴谷穴:功能:理下焦,除胀满。主治:阳痿wei,疝痛,崩漏,小便不利,膝股内侧痛。《配穴》阴谷、肾俞、关元、阴陵泉、三阴交治小便不通,阳痿。阴谷、蠡li沟治阴痒痛。阴谷、膝眼、鹤顶治膝肿痛。《大成》痰涎xian:阴谷、然谷、复溜。小便黄赤:阴谷、太溪、肾俞、气海、膀胱俞、关元。(定位:屈膝得之,腘横纹内侧,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应手膝下内辅骨后陷中取。直刺1—0.5寸,可灸)。
11,横骨穴(下极、屈骨端穴):功能:清利下焦,益肾。主治:阴部痛,遗精,阳痿,小便不利。《配穴》横骨、肾俞、气海、关元、三阴交、治月经不调,经闭;横骨、中极、三阴交治尿闭、遗尿。《席弘赋》气滯zhi,腰疼不能立:横骨、大都宜救急。《百症赋》肓huang俞、横骨泻五淋之久积。(定位:脐下5寸各旁开5分。直刺0.8—1寸,可灸)。
12,大赫穴(阴维、阴关穴):功能:理下焦,益肾气。主治:遗精,阳痿,阴茎jing痛,阴挺,带下。《配穴》大赫、肾俞、关元、三阴交、行间治阴茎短缩疼痛,小腹胀痛。(定位:脐下4寸,各旁开5分取。直刺1—1.5寸,可灸)。
13气穴穴(胞门、子户穴):功能:调经,利气,止泻。主治:经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小便不利,泄泻。《配穴》气穴、肾俞、气海、三阴交、商丘治妇女月经不调,不孕症。(定位:脐下3寸各旁开5分取。直刺1—1.5寸,可灸)。
14,四满穴(髓sui府、髓中穴):功能:调经利水,消胀满。主治:水肿,疝shan气,腹痛,泄泻,经闭,不孕,遗精, 积聚疝瘕,胞中有血。《配穴》四满、膈俞、三焦俞、足三里、三阴交治下腹部积聚肿块。(定位:脐下2寸各旁开5分取。直刺1—1.5寸,可灸)。
15,中注穴:功能:调经,通便,理肠。主治:月经不调,腹痛,便秘。《配穴》中注、关元、次髎liao、三阴交治月经不调。中注、天枢shu、支沟、足三里治便秘。(定位:脐下1寸各旁开5分取。直刺1—2.5寸,可灸)。
16,肓俞穴:功能:温中理气。主治:腹痛,腹胀,呕吐,便秘,疝shan痛。《配穴》肓俞、天枢shu、内关、足三里治腹胀,腹痛。《甲乙》心下大坚,肓俞、期门及中脘主之。《百症赋》肓俞、横骨、泻五淋之久积。(定位:脐之正中神曲穴各旁开5分取。直刺1—1.5寸,可灸)。
17,商曲穴(高曲穴):功能:调理肠胃。主治:腹痛,腹泻,便秘,腹中积聚。《配穴》商曲、中脘、天枢、足三里治腹痛溏tang泄;商曲、丰隆治便秘。(定位:脐上2寸各旁开5分。直刺1—1.5寸,可灸)。
18石关穴(石阙que穴):功能:调胃宽肠,理气散结。主治:呕吐,腹痛,便秘,不孕。《配穴》石关、膈俞、中脘、足三里、治食后呕吐,心下坚满。《百症赋》无子:阴交、石关。(定位:脐上3寸各旁开5分取。直刺1—1.5寸,可灸)。
19,阴都穴(食官、石官、通关穴):功能:调理肠胃,宽胸理气。主治:肠鸣,腹胀,腹痛。《配穴》阴都、大椎、间使、陶道治疟nve疾;阴都、章门、天枢治胁痛;阴都、太渊、肺俞、支沟治胸肺病。(定位:脐上4寸各旁开5分取。直刺1—1.5寸,可灸)。
20,腹通谷穴:功能:调理中焦。主治:腹痛,腹胀,呕吐,脾胃虚弱。《配穴》腹通谷、不容、中脘、足三里、膈俞、治胃痛,呕吐。(定位:脐上五寸各旁开五分。在幽门穴下1寸陷中取。直刺0.5—1寸,可灸),
21,幽门穴(上门穴):功能:降逆,利咽,和胃。主治:胸胁痛,心烦,呕哕yue,腹胀,便血。《配穴》幽门、内关、中脘、足三里治胃病。《百症赋》烦心,呕吐,:幽门开彻che玉堂明。(定位:脐上6寸各旁开5分。直刺0.7—1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肝脏。可灸)。
22,步廊穴(步郎穴):功能:宽胸,利气,降逆。主治:咳嗽,气喘,胸胁支满,呕吐不食。《配穴》步廊、膈俞,三阳络透郄qie门治胸满胁痛。(定位:第五肋间隙,前正中线各旁开2寸,在神封穴下1寸六分陷中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心肺。可灸)。
23,神封穴:功能:利气,通乳。主治:咳嗽,气喘,胸胁支满,呕吐,不嗜shi食,乳痈yong。《配穴》神封,膺窗主乳痈,寒热短气,卧不安;神封、阳溪治胸满不得息,咳逆。(定位:第四肋间隙前正中线各旁开2寸,灵墟穴下1.6寸陷中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可灸)。
24,灵墟xu穴(灵墙穴):功能:宽胸,利气。主治:咳嗽,气喘,胸胁支满,呕吐,乳痈。《配穴》灵墟、肺俞、膏gao肓huan、外关、足临qi治胸满,胸疼;灵墟、中脘、内关治呕吐。(定位:第三肋间隙,在神封穴下1.6寸,前正中线各旁开2寸陷中取。斜刺或平刺0.5—0.8分,不可深刺。可灸)。
25,神藏穴:功能:宽胸利气。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呕吐,烦满不嗜shi食。《配穴》神藏、风门、肺俞、尺泽治咳喘,胸痛。《百症赋》胸满项强:神藏、璇xuan玑ji已yi试。(定位:第二肋间隙,在彧yu中穴下1.6寸,距前正中线各旁开2寸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可灸)。
26,彧yu中穴(或中、域yu中穴):功能:利气,平喘。主治:咳喘,气喘,痰壅yong,胸胁支满,不嗜shi食。《配穴》彧中、肺俞、膏肓、膻shan中治咳嗽喘息。(定位:第一肋间隙,在俞府穴下1.6寸,距前正中线各旁开2寸。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可灸)。
27,俞shu府穴:功能:利气平喘。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呕吐,不嗜shi食。《配穴》俞府、风门、肺俞、膏肓、膻中治咳逆久喘。《玉龙歌》吼喘之症嗽痰多,若用金针疾自和,俞府、乳根一样刺,气喘风痰渐渐磨。(定位:锁骨下缘,璇xuan玑ji穴各旁2寸陷中。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可灸)。
 
十二,足厥阴肝经【14穴】
足厥阴肝经分寸歌:足大指端大敦dun在,行间大趾zhi缝中藏;太冲本节后二寸,踝huai前一寸中封量;蠡li沟踝上五寸是;中都踝上七寸长;膝关阴陵后一寸,曲泉曲膝横纹彰zhang;阴包膝上方四寸;气冲三寸五里囊nang;阴廉冲下只二寸,急脉二寸半阴旁;章门平脐肋le端取,乳下二肋期门方。
1,大敦dun穴(水泉穴):功能:调血,理气,泄热,解痉。主治:疝气,遗溺ni,阴肿,经闭,崩漏,阴挺,癫dian痫xian。《配穴》大敦、人中、百会、中冲、厉兑、治晕厥jue。大敦、关元、三阴交、照海、治疝shan气。大敦、隐白、归来治崩漏。大敦、气海、百会治阴挺。《天星秘诀歌》小肠气痛先长强,后刺大敦不要忙。《玉龙赋》期门、大敦能治坚痃xuan疝 气。《玉龙歌》肾强疝气发甚频,气上攻心似死人,关元兼刺大敦穴,此法亲传始得真。《百症赋》大敦、照海,患寒疝而善蠲juan。《杂病穴法歌》七疝大敦与太冲,热秘气秘先长强,大敦、阳陵堪kan调护。(定位:在足大指腓内侧端趾zhi甲角旁1分约韭叶宽处取。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2,行间穴:功能:疏肝理气,清热镇惊。主治:胁痛腹满,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口眼喎wai斜,耳鸣耳聋,吐衄nv咳血,小便不利,尿道疼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月经不调,遗精遗尿,失眠多梦,尿闭,疝气,癫dian痫xian,中风。《配穴》行间、风池、太阳、合谷、治头痛,眼红肿痛,青光眼。行间、风池,太阳、印堂、足三里治眩晕。行间、神门、百会治失眠。《灵•五邪》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在血内,行善掣che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甲乙》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者,肝心痛:取行间、太冲;咳逆上气,唾tuo沫:天容、行间主之。腰痛不可以久立俯仰:京门、行间主之。《百症赋》行间、涌泉主消渴之肾竭jie。观其雀目肝气:睛明、行间而细推。《杂病穴法歌》腰连脚痛怎生医,环跳、行间与风市。(定位:在足背第一、二趾zhi间缝纹端取。斜刺0.5—0.8寸,可灸)。
3,太冲穴:功能:平肝,泄热,清头目,理下焦。主治:头痛,目昏,惊痫,胁痛,疝气,崩漏,遗尿,小便不通,口喎wai,失眠,胃痛,呕吐,便秘,泄泻。《配穴》太冲、风池、足三里、三阴交、治头目眩晕。太冲、百会、人中、合谷、内关、治巅,狂,痫。太冲、合谷、百会治头顶痛。《甲乙》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者,肝心痛也,取行间、太冲。《大成》腹痛胀满,引腰痛,太白、太冲。手足麻痹bi,不知痒痛:太冲、曲池、大陵、合谷、三里、中渚zhu。两足颤掉,不能移步:太冲、昆仑、阳陵泉。溏泄:太冲、神阙、三阴交。女人漏下不止:太冲、三阴交。《资生》太冲、曲泉主溏泄痢注下血。交信、阴谷、太冲、三阴交治妇女漏血不止。太冲、然谷主经漏。《玉龙歌》行步艰难疾转加,太冲二穴效堪kan夸,更针三里、中封穴,去病如同用手抓。《席弘赋》手连肩脊ji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脚痛膝肿针三里,悬钟二陵三阴交,更向太冲须引气,指头麻木自轻飘。咽喉最急先百会,太冲照海及阴交。《杂病穴法歌》赤眼迎香出血奇,临泣qi太冲合谷侣。鼻塞鼻痔及鼻渊yuan,合谷太冲随手取。舌裂出血寻内关,太冲阴交走上部。手指连肩相引痛,合谷太冲能救苦。七疝大敦dun与太冲。《胜玉歌》若人行步苦艰难,中封太冲针便痊。(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本节后2寸凹陷中取。直刺0.5—1寸,可灸)。
4,中封穴(悬泉穴):功能:清肝胆,利下焦。主治:疝shan气,遗精,小便不利,阴部痛。《配穴》中封、合谷、曲池、肝俞、胆俞治肝病。中封、阳辅、治眩晕。中封、解溪、丘墟xu、昆仑等治踝关节疾患。《千金》中封、行间、主振寒溲sou白尿难痛。中封、五里主身黄时有微热。《大成》不嗜shi食:中封、然谷、内庭、厉兑、隐白、阴陵泉、肺俞、脾俞、胃俞、小肠俞。小腹胀满痛:中封、然谷、内庭、大敦。《金鉴》此穴合足三里并灸,治行步艰难。《玉龙歌》行步艰难疾转加,太冲二穴效堪kan夸,更针三里中封穴,去病如同用手抓。《胜玉歌》若人行步苦艰难,中封太冲针便痊quan。(定位:内踝前1寸胫骨前肌腱内侧凹陷中取,仰足取之陷中,伸足乃得之。直刺0.5—0.8寸,可灸)。
5,蠡li沟穴(交仪穴):功能:疏肝,理气,调经。主治:月经不调,小便不利,疝shan气,遗尿,赤白带下,足胫jing痿wei痹bi。《配穴》蠡li沟、中极、关元、三阴交治睾gao丸肿疝痛。(定位:内踝huai高点上5寸,胫骨内侧面当中。平刺0.5—0.8寸,可灸)。
6,中都穴(中郄qie穴):功能:调经血,理下焦。主治:腹痛,疝shan气,崩漏,恶露不绝。《配穴》中都、委中、关元、太冲治疝气;中都、三阴交、关元治月经不调,痛经。(定位;内踝高点上7寸胫jing骨内侧面当中。平刺0.5—0.8寸,可灸)。
7,膝关穴(膝开穴):功能:散风湿,利关节。主治:膝关节疾患。《配穴》膝关、犊dou鼻、梁丘、血海治膝关节炎。《大成》两膝红肿疼痛:膝关、委中、三里、阴市。《玉龙歌》髋kuan骨能医两腿疼,膝头红肿不能行,必针膝眼膝关穴。(定位:正坐屈膝取之,在犊du鼻穴下2寸,阴陵泉穴后1寸处。直刺1—1.5寸,可灸)。
8,曲泉穴:功能:清湿热,理下焦。主治:阴挺,少腹痛,小便不利,阴痒,遗精,外阴部痛,膝骨内侧痛。《配穴》曲泉、百会、气海、三阴交治阴挺。曲泉、血海治阴痒。曲泉、关元、中极、太冲、三阴交治疝shan气,阴茎痛。《席弘赋》若是七疝小腹痛,照海阴交曲泉针。《肘后歌》风痹bi痿wei厥jue如何治,大沀zhu曲泉真是妙。(定位:屈膝取之,膝内侧大筋上,小筋下横纹头上方凹陷中取。直刺1—1.5寸,可灸)。
9,阴包穴(阴胞穴):功能:调经血,理下焦。主治:月经不调,小便不利,腰骶di引小腹痛,遗尿。《配穴》阴包、中极、水道、阴陵泉治小便不利;阴包、肾俞、关元、三阴交治月经不调。《肘后歌》中满如何去得根,阴包如刺效如神。(定位:在股骨内上踝上或,膝上4寸,股内廉两筋间取。直刺1—2寸。可灸)。
10,足五里穴:功能:清湿热,利下焦。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通。《配穴》足五里、血海治阴囊nang湿痒yang。(定位:气冲穴下3寸,阴廉穴下1寸距中线各旁开2寸取。直刺1—2寸,可灸)。
11,阴廉穴:功能;调经血,理下焦。主治:月经不调,带下,小腹痛,腿股痛。《配穴》阴廉、关元、归来、三阴交治月经不调。(定位:在气冲穴下2寸距中线各旁开2寸。直刺1—2寸,可灸)。
12,急脉穴:功能:疏肝气,理下焦。主治:少腹痛,疝气,外阴病。《配穴》急脉、足三里、血海治股侧肿痛。(定位:在阴毛中耻骨联合下,距中线各旁开2.5寸。直刺1—2寸,可灸)。
13,章门穴(季胁端、长平、胁髎liao季肋头、脾募穴)功能:疏肝健脾,活血利湿。主治:腹胀,胃痛,肠鸣,胁痛,腰痛,痞pi块,呕吐,泄xie泻。《配穴》章门、天枢shu、上巨虚治肠鸣,泄泻。章门、足三里、中脘、内关治呕吐,饮食不化。《资生》章门、石门、阴交主奔豚tun上气。章门、膈俞、胃仓、大肠俞治脊ji强不得俯仰。《医学纲目》积块:章门、中脘、气海、天枢、上脘、通谷,《证治准绳》小儿癖pi积久不瘥chai者,灸中脘、章门。《百症赋》胸胁支满何疗,章门、不容细寻。(定位:侧腹部,第十一浮肋端下际前,侧卧,伸下腿,屈上腿,举臂取之。直刺0.8—1寸,可灸)。
14,期门穴(肝募穴):功能:疏肝调脾,理气活血。主治:胸满腹胀,呕逆吐酸胁下积聚。《配穴》期门、膻shan中、内关、治胸满胸痛。期门、中脘、内关、足三里治呕吐,食不下。期门、膈俞、肝俞、中封治胁肋痛。《天星秘诀歌》伤寒过经不出汗:期门、通里先后者。《玉龙歌》过经未解病沉沉,须向期门穴上针,忽然气喘攻胸胁,三里泻之须用心。《玉龙赋》期门、大敦dun、能治坚痃xuan疝shan气。《百症赋》审他项强伤寒,温溜期门而主之。(定位:乳头直下,第六肋下间隙,中线各旁开3.5寸,不容旁2寸处。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二】经外奇穴
一,上肢部奇经【12穴】
1,十宣穴(鬼城、十指端穴):主治:中暑,晕厥,中风,昏迷,热病,咽喉肿痛,指端麻木。《千金》脾风占喉声不出,邪病大焕骂詈li走,短气不得语。《普济方》中恶,恍huang惚huo振噤jin,急慢惊风,小儿暴痫xian。《奇效良方》乳蛾。《良方集腋》干霍乱。(定位:手十指端去爪甲1分取。点刺出血或浅刺0.2—0.3寸)。
2,四缝穴:主治:小儿疳gan积,小儿消化不良,腹泻,蛔虫症。《奇效良方》小儿猢hu狲sun劳证。《针灸学简编》小儿疳积,小儿百日咳,小儿消化不良,腹泻,胆道蜖虫症。(定位:在双手掌面食、中、无、小四指中关横纹中点陷中取。三棱针点刺,挤出黄白色拈液)。
3,二白穴:主治:痔漏下血,脱肛,里急后重,前臂痛。《玉龙歌》痔漏之疾亦可憎,表里急重最难禁,或痛或痒或下血,二白穴在掌后寻。《奇效良方》久痔脱肛。(定位:在掌心腕横纹上4寸,两穴对并,一穴在桡侧筋中间,一穴在尺侧大筋外取。直刺0.5—1寸,可灸)。
4,八邪穴(八关、分别依次称大都、上都、中都、下都穴):主治:手臂肿,手指麻木,大都穴可治头风牙痛,《素•刺疟论》诸症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标幽赋》拘挛luan闭塞,遗yi八邪而去矣。《大成》手臂红肿。(定位:手五指缝背上端一、二指间为大都穴,二、三指间为上都穴,三、四指间为中都穴,四、五指间为下都穴。微握拳取,向掌骨间斜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
5,外劳宫穴:主治:落枕,颈项强痛,手指麻木,《活婴秘旨》粪白不变,五谷不消,肚腹泄泻。《便览》掌指麻痹,五指不能伸屈,小儿脐风,手背红肿发疼。(定位:在手背第二、三掌骨间,与劳宫穴相对。直刺、或向腕部斜刺0.5—1寸)。
6,寸平穴:主治:休克,心力衰竭。《便览》强心提脉。《图谱》心力衰竭、休克。(定位;手背腕横纹中上1寸,向桡侧旁开4分,可灸)。
7,中泉穴(一窝风、池泉穴):主治:胸,肺胀满,目翳,掌中热,胃气上逆,唾tuo血,腹中气痛,腕痛,腕背腱jian鞘qiao囊nang肿。《奇效良方》心痛及腹中诸气痛不可忍。《图翼》胸中气满不得卧,肺胀满膨膨然,目中白翳,掌中热,胃气上逆,唾血及心腹中诸气痛。《经学汇解》肛痛,急慢惊风。(定位;在手背腕中,阳溪与阳池穴1/2中间陷中取。直刺0.3—0.5寸,可灸)。
8,五虎穴:主治:手指拘挛luan。《奇效良方》五指拘挛。(定位:手背第二、四掌骨小头高点共四穴。灸)。
9,手逆ni注穴(臂bei中穴):主治:癔yi病,前臂痛,痉jing挛,麻痹bi。《普济方》狂痫xian哭泣qi。《中国针灸学》癔病。(定位:在左右手心腕后6寸、腕与臂横纹联线中点处取。直刺0.5—1寸,可灸)。
10,止红穴(郄qie上穴):主治:咯ge血,乳泉炎,胸膜炎,心脏瓣膜病。(定位;郄门穴上3寸取。直刺0.5—1寸、或皮下留针)。
11,肩前穴(肩内陵穴):主治:肩臂痛,上肢关节痛,麻痹,偏瘫。《图谱》上臂内侧痛。(定位:肩锁关节内侧凹陷与腋前皱襞bi联线的中点或腋前皱襞头上1.5寸处取。垂肩,直刺、或向肩关节斜刺1.5寸,可灸)。
12,治痒穴:主治:湿疹,荨qian麻疹,过敏性皮炎。(定位:上臂外侧,肩峰直下,与腋前皱襞bi相平处,肱gong骨后缘。直刺.0.5—1寸)。

二,下肢部奇经穴【10穴】
1,鹤顶ding穴(膝xi顶穴):主治:两足瘫tan痪huan,两腿无力,膝关节炎,鹤膝风,脚气。《医学纲目》两足瘫痪,两腿无力。《外科大成》鹤膝风。(定位:膝关节部,髌bin骨上缘正中凹陷中,屈膝取之。直刺0.5—1寸。可灸)。
2,脑清穴:主治:足下垂,头晕,嗜shi睡。(定位;解溪穴上2寸,胫jing骨前沿外1横指处取。直刺1—1.5寸)。
3,胆囊nang穴:主治:胁痛,下肢痿wei痹bi,胆囊nang炎。《中华外科杂志》急性胆道疾患。《图谱》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蜖虫症,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绞痛。(定位:阳陵泉穴下yue1寸之敏感点取。直刺1—2寸,可灸)。
4,阑尾穴:主治:肠痈yong,下肢痿wei痹bi,《新中医药》急性或亚急性阑尾炎症。(定位:在足三里穴下2寸许之压痛点取。直刺0.5—1.5寸,可灸)。
5,膝眼穴(膝目、鬼眼穴):主治:膝部肿痛,运动障碍。《千金》脚气。《圣惠》膝冷:疼痛不止。《六集》膝红肿疼痛,鹤膝风。《便览》膝关节炎,膝盖冷感,中风,脚气。(定位:在膝头骨下两旁陷中,屈膝取计四穴。直刺1—1.5寸,可灸)。
6,陵后穴:主治:下肢不遂sui,腓fei神经痛,膝关节炎。(定位:阳陵泉穴后,腓骨小头后缘下陷中取。直刺0.5—1寸,可灸)。
7,八风穴(八冲、阴独八穴):主治:疟疾,头痛,牙痛,月经不调,毒蛇咬伤,足跗fu肿痛。《素•刺疟篇》疟nve:先足胫jing痠suan痛者。《千金》脚气。《大成》脚背红肿。《集成》妇人月经不调。《便览》脚气,头痛,齿神经痛,歇间热,肺充血。(定位:位于足五趾zhi缝端左右计八穴。直刺0.1—0.3寸,可灸)。
8,新大郄qie穴:主治:诊断癌ai症之压点,尤以胃癌,子宫癌之阳性率高。(定位:臀tun横纹与腘guo横纹联线1/2中点偏外45度角下5分处取。检查按压有痛点是穴)。
9,百虫窝wo穴(血郄qie穴):主治:皮肤瘙sao痒yang,风疹块,蛔虫病。《大成》下部生疮。《集成》阴囊风疮。(定位:在膝内廉或髌骨内上角bin上3寸取。直刺1—2寸)。
10,肝炎穴:主治:肝炎。(定位:内踝尖上2寸陷中取。直刺1—2寸)。

三,头颈部奇经穴【20穴】
1,神聪穴(四神聪穴):主治:中风,半身不遂sui,偏正头痛,眩晕,眼疾,癲dian,狂,痫xian,不寐mei,健忘。《圣惠》头风目眩,狂乱风痫。《银海精微》患眼疾,偏正头痛。《针灸学》头疼,眩晕,失眠,健忘,癫痫。(定位: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取共四穴。平刺0.3—0.5寸,可灸)。
2,印堂穴(曲眉穴):主治:疟nve,头痛,眩晕,呕吐,半身不遂,口眼喎wai斜,小儿急、慢惊风,头面诸疔,鼻渊,子痫,三叉神经痛,高血压,神经衰弱。《玉龙歌》头风呕吐眼昏花,穴取神庭始不差,孩子惊风皆可治,印堂刺入艾还加。(定位: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取。平刺0.3—0.5,可灸)。
3,太阳穴(前关穴):主治:头痛,偏头痛,头晕,眼红肿疼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出血,面神经麻痹bi。《圣惠》理风,赤眼头痛,目弦,目涩se。《针灸学》头痛,目疾。(定位:在外眦与眉梢之间后约1寸凹陷中取。直刺0.2—0.3寸,或向下斜刺1—1.5寸,或点刺出血)。
4,球后穴:主治: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wei缩,青光眼,早期白内障。(定位:眼眶下缘外四分之一与内四分之三相交处取。轻压眼球向下,向眶尖缓慢直刺0.5—1.5寸,不提插)。
5,鱼腰穴:主治:目翳,目痛,近视,急性结膜炎,视网膜出血,眶上神经痛,眼肌麻痹bi,面神经麻痹,《奇效良方》眼睑jian垂帘,翳yi膜。《集成》眼疾。《针灸学》(上、中)近视,急性结膜炎,眼肌麻痹,面神经麻痹,眶上神经痛。(定位:在目直视时,瞳tong孔直上方,眉弓中心眉的中间处取。直刺0.1寸,或沿眉向两旁斜刺0.5寸,禁灸)。
6,内迎香穴:主治:中暑,热病,目睛暴痛,暴盲,鼻疾,喉痹bi,眩晕,《儒门事亲》目热暴赤,发痛不止。《大成》目热暴痛。(定位:鼻孔外后上部粘膜处取,双穴点刺出血,有出血素质者不宜刺)。
7,上迎香穴(鼻通穴):主治:烂弦火眼,感冒,头痛,鼻炎,鼻瘜xi肉,鼻窦dou炎,《银海精微》烂弦火眼穴法:鱼尾二穴,睛明二穴,上迎香二穴,攒竹二穴,太阳二穴。治久流冷泪。《针灸学》鼻炎、鼻塞、鼻部疮癤。(定位:鼻两侧,鼻唇沟上端尽头处取。双穴向内上方斜刺0.3—0.6寸)。
8,牵正穴:主治:面神经麻痹,口腔溃kui疡yang。(定位:耳垂前方5分,与耳垂相平中点。进针后,向前斜刺0.3—0.5寸,可灸)。
9,人中穴(鬼宫、水沟穴):功能:清热开窍,回阳救逆 。主治:癫狂,痫证,小儿惊风,昏迷,牙关紧闭口眼喎wai斜,面肿,腰脊ji强痛,口臭。《配穴》人中、合谷、十宣治中风,昏迷,晕厥。人中、委中治腰扭伤疼痛。人中、十宣、委中刺血治中暑shu。人中、大敦dun、行间、隐白治血崩。《玉龙歌》伛yu补曲池泻人中。中风之症症非轻,中冲二穴可安宁,先补后泻如无应,再刺人中立便轻。口臭之疾最可憎,劳心只为苦多情,大陵穴内人中泻,心得清凉气自平。《灵光赋》水沟、间使治邪癫dian。《百症赋》原夫面肿虚浮,须仗水沟、前顶。《杂病穴法歌》人中、间使祛qu癫妖。小儿惊风少商穴,人中、涌泉泻莫深。《胜玉歌》泻却人中及颊jia车,治疗中风口吐沫。(定位:在鼻沟正中内1/3折点处取。向上斜刺0.3—0.5 寸,可灸)。
10,侠承浆穴:主治:黄疸,口眼喎wai斜,面颊浮肿,齿龈yin溃烂,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痉挛,马黄急疫。《千金》马黄急疫。《针灸学》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肌痉ying挛luan。(定位;共二穴,承浆穴各旁开1寸取。直刺1—2分)。
11,金津、玉液穴:主治;重舌,舌肿痛,喉闭,消渴,口疮,呕吐,腹泻,失语,《奇效良方》重舌肿痛,喉闭,《图翼》消渴,口疮,舌肿,喉痹。《中国针灸学》口疮,扁桃体炎,舌炎,消渴。《针灸穴》口疮,舌肿,呕吐。(定位:舌下面两边大静脉上,点刺出血,左为金津穴,右为玉液穴。有出血素质者禁用)。
12,颊里穴:主治:黄疸dan,口疳gan,齿龈yin溃烂,口眼歪斜,温疫。《千金》黄疸,瘟疫。《中国针灸学》口疳齿龈溃烂,黄疸。(定位:口腔内颊粘膜上,距口角1寸与口角平行处取。向耳区平刺0.5—1寸,或点刺出血)。
13,上廉泉穴:主治:舌肌运障碍,语言不清,喑yin哑,流涎xian,舌面溃烂,急慢性咽炎,癔yi病性失语。(定位:抬头,在颈上部正中,下颌下缘与舌骨体之间凹处取。向舌根方向斜刺0.5—1.2寸)。
14,新廉泉穴:主治:瘿瘤等症,吞咽及发音困难。(定位:在廉泉穴下近结喉骨上,甲状软骨与环状软骨间凹陷处取。直刺0.2—0.3寸,不留针)。
15,颈臂穴:主治:臂bei麻,臂神经痛,肩臂风湿,手及臂肌肉萎wei缩。(定位:缺盆穴与气舍穴之间中点取。芒针浅刺2寸许,使针感至手)。
16,落颈穴:主治:颈痛不能转动,牵掣che胸背,头晕。(定位:在天容穴与天窗穴1/2中点取。直刺2—2.5寸,可灸)。
17,风岩穴:主治:精神病。(定位;双穴,耳垂下端与后发际正中连钱的中点微发际方前五分处取。直刺0.3—0.6寸,左右交替使用)。
18,全知穴:主治:颈神经痛,全身神经痛,风湿症,颈部肌肉痉挛luan,关节炎,半身不遂。(定位:在左侧颈部,胸锁乳突肌后缘近乳突十分之三处取。利用芒针,轻捻慢进,进针2寸许。进针后,一种触电或酸麻感觉向下肢放散。高血压,心脏病及体弱者禁用)。
19,安眠穴:主治;精神分裂症,失眠症,偏头痛。(定位:约当翳风穴与翳明穴之间取。直刺1.5—2寸)。
20,翳明穴:主治;视神经萎缩,白内障早期,青少年性近视眼,夜盲,头痛眩晕,耳鸣,失眠,精神病等。(定位:约在翳风穴后1寸处取。直刺0.5—1.2寸)。
 
四,胸腹部奇经【4穴】
1,胃上穴:主治:胃下垂,腹胀。(定位:脐上2寸,中线左右各旁开4寸取。向脐或天枢方向斜刺1—2寸)。
2,提托穴:主治:子宫脱垂,下腹痛,疝shan痛,痛经,腹胀,肾下垂。(定位:脐下3寸,中线左右各旁开4寸取。直刺0.5—1寸,可灸)。
3,气门穴:主治:妇人不孕,产后恶露不止,淋lin证。(定位:脐下3寸,距中线各旁开3寸取。直刺0.5—1.5寸,可灸)。
4,子宫穴:主治:妇人不孕,崩漏。《医学纲目》血崩并漏下。(定位:脐下4寸,各旁开3寸取。直刺0.5—1.5寸,可灸)。
五,项背腰骶部奇经【16穴】
1,百劳穴:主治:妇人产后浑身疼,瘰luo疠li,咳血,百日咳,肺痨lao,疟nve疾,虚损,项肌痉jing挛luan或扭伤。(定位:大椎穴上二寸,各外开一寸取。直刺0.3—0.6寸,可灸)。
2,血压点穴:主治:高血压,低血压。(定位:第六、七颈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2寸取。直刺0.5—1寸,可灸)。
3,定喘穴:主治:咳嗽,哮喘,落枕,上肢麻痹bi,痛疼,背痛,荨qian麻疹。(定位:第七颈椎棘突与第一胸棘突之间各旁开5分取。直刺0.5—1寸,可灸)。
4,崇骨穴:主治:感冒,疟nve疾,肺结核,颈项部痉jing挛luan,百日咳,羊痫xian(此病喜扬眉吐舌),咳嗽,催吐。(定位:第六、七棘突之间取。直刺0.3—0.4寸,可灸)。
5,无名穴:主治:癫狂。(定位:第二胸椎棘突下取。直刺0.3—1.5寸,可灸)。
6,巨阙俞穴:主治:胸膈胀满,支气管炎,哮喘,心脏病,肋间神经痛。(定位:第四胸椎棘突下取。直刺0.3—0.5寸,可灸)。
7,八椎下:主治:疟疾,消渴,咽喉干。(定位:八胸椎棘突下取。直刺.0.3—0.5寸,可灸)。
8,接骨穴:主治:小儿痢下赤白,脱肛,消化不良,癫dian痫xian,胃痉jing挛luan,瘰luo疠li。(定位:十二胸椎棘突下取。直刺0.3—0.5寸)。
9,痞根穴:主治:痞块,瘰luo疬li。(定位;十三椎棘突下或一腰椎棘突下各旁开2.5寸取。直刺1—1.5寸,可灸)。
10,胰俞穴:主治:消渴,咽喉干,呕逆腹痛。(定位:八胸椎棘突下各旁开1.5寸取。斜刺0.3—0.5寸,可灸)。
11,腰奇穴:主治:癫痫,骶di骨病。(定位:十九椎或第二骶骨椎棘ji突下凹陷取。向上平刺1—1.5寸)。
12,腰骶di穴:主治:转胞,小儿夜尿,痛经,腰骶部疼痛。(定位:十七椎棘突或第五腰椎下取。直刺0.3—0.5寸,可灸)。
13,下极俞穴:主治:腹疾,腰痛,膀胱寒,肠澼pi注下。(定位:十五椎棘突或三腰椎棘突下取。直刺0.3—0.5寸,可灸)。
14,血愁穴:主治:便血,衄nv血,吐血及一切血症。(定位:十四椎棘突上或二腰椎棘突上方凹陷取。灸)。
15,腰眼穴(鬼眼穴):主治:痨lao瘵zhai病,肾虚腰痛。(定位:直立,脊柱两旁微陷处,约在十六椎棘突或第四腰椎棘突。直立,脊柱两旁微陷处。各旁开3.8寸取。直刺1—1.5寸,可灸)。
16,夹脊穴:主治:脊椎各部的关节病症,以及各脏腑疾患等,皆可选用。其中上胸的夹脊穴治疗心肺疾病及上肢病症;下胸部夹脊穴治疗胃肠疾病;腰部夹脊穴治疗腰,腹部及下肢病症。(定位:从第一胸椎棘突起至第五腰椎棘突止,(也就是从一椎棘突下开始至十七椎棘突下止,直刺0.3—0.5寸,可灸。亦可用梅花针叩打)。

《第三章》怎样运用针、针刺与灸
【一】针灸的运用
一,针灸的基本治疗法则
针灸治病是根据中医的基本治疗法则,(简称治则有双八,辨证八法与治疗八法)。就是辨证论治与辨病治疗相结合。以及未病先防,有病防变等措施。
1,辨证八法即:治病必求本,调整阴阳,标本缓急,祛邪与扶正,虚补实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正治与反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2,治疗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是治疗原则中的八种基本方法。其中除吐法不是常使用之外,其它七种方法都是较常用的,最常用的是汗、温、清、补、消五种。(发汗、催吐、攻下、和解、温热、清凉、补养、消导)。
二,针灸治疗疾病的作用
1,调和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使肌体转归于“阴平阳秘”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2,扶正祛邪,就是扶助抗病能力,祛除致病因素。
3,疏通经络,沟通表里,使气血循环维持着正常的生理功能。
三,针灸的治疗原则
1,除正确掌握针灸补虚泻实操作方法外,还要讲究穴位的配伍:如本经补泻,异经的补泻法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2,清热与温寒:但遇到热病时应用的手法是泻:提(针),迎(经血来的方向),浅刺,出针不按针眼,吸进针呼出针,快进针慢出针,透天凉(固定针柄用手指由下向上不断地刮动针柄),一吸三呼泻针法等。反之,遇到寒病时应用的手法是补:插(针),随(顺经血去的方向),深刺,出针按针眼,烧火山(固定针柄用手指由上向下不断地刮动针柄),一呼三吸补针法等。
3,治标治本法:就是标急治标,本急治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新病治标,旧病治本,病状治标,病因治本,以及标本兼治的方法。
4,同病异治:即同一种疾病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治疗;异病同治:即不同的疾病用同一种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5,要善于掌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即重视原因治疗,又要重视证状治疗,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利于提高疗效。
四,禁忌不适合针刺及病态的情况
1,醉、怒、劳、饱、饥、渴、惊、恐、房应禁忌;根据不同类型病人体质、性格、形态等相应地分别进行治疗,应深刺则深刺,应浅刺则浅刺,不可过及,均非所宜,如:未确诊的危重病人,孕妇的腹部、腰部以及合谷、三阴交、至阴、昆仑等穴,幼儿头上的前囱部,皮肤上有瘢痕处,久病或身体极度虚弱时都应禁针。过肌过劳宜轻刺或不刺。
2,脏部位应禁忌:因人体内脏各有一定要害之处,必熟悉重要脏器所在,当深刺则深刺,当浅刺则浅刺,当禁针则禁针。
3,血管所在部位禁忌:针刺时应避免刺伤、刺破人体内的重要血管所在部位。
4,腧穴的禁忌:针刺方向及针刺深度应根据腧穴部位,腧穴的要求来刺灸。
5,病情禁忌:凡形衰shuai色淡,气血大伤,形废骨烁shuo,气小脉微应禁针,切不可重虚其虚。另外,形肉大奇,大夺血,大汗出后,大泄xie之后,产后大出血皆不泻。以及孕妇腰部、腹部、合谷、至阴、三阴交等应禁针刺。
6,针灸非适应症:有严重器质性病变,恶性皮肤病,血友病,败血症,失血或过敏性休克,急性腹膜炎,坏疽ju,恶性热性病等禁针刺。
7,临时情况:凡大醉、大怒、大惊、大劳、大饥、大饱、运动,先后同房,未确诊的危重病人以及七情(怒、喜、忧、悲、恐、惊)人均禁针刺。
以上七条若要针刺,它的后果则阴阳俱竭jie,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sui枯,老者绝天,壮者不复。
五,针灸治病的适应症
1,适用于功能失调的疾患;
2,对某些器质性疾患亦有一定的疗效,如:视神经痿wei缩,小儿麻痹bi后遗症等;
3,对一些慢性炎症,传染病如:菌痢,百日咳,肝炎等。寄生虫病如:疟nve疾,蛔虫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4,但是,非适应症在治疗需要或可能的情况下,作为一种整体疗法或辅助治疗,亦未尝不可选用。如:气血衰shuai弱而津液未全衰竭jie的情况下,施用灸法,还有一定效果。
六,针灸六要素
1辨证精:辨证施治是针灸的精华,理想的治疗效果,来源于明确的诊断。临床上取穴配方要符合治疗“法则”,而治疗“法则”的确立,离不开辨证施治的理论指导。
2取穴准:取穴不准,是没有学透或偏离经络,这样恐难获预期针感和效果。未刺中穴位,既选穴配方再妙,手法再纯熟,也无济于事。
3,手法明:针刺时,要施以正确的补泻手法,才能调整阴阳、气血、经络、虚实使之平衡,达到治病目的。若手法不明,即补泻不清,难取良效。
4,善妙用:临床中,选穴配方,贵在随机灵活,加减配合,取穴的多少,先后次序,刺激量的大小,都要细心推敲,才能发挥治疗效应。另外每次治疗前后,要细心检查经络luo失调变化,为治疗提出可靠的依据,这是提高疗效不可忽视的一环。
5,病适应:针灸虽广,但有其适应的病疾。对非适应或禁异症,盲目地乱针盲针,不但不能发挥针灸的治疗作用,反会影响针灸的信誉和损伤其真正的价值。
6,贵于恒:针灸治病,对疑难病症,慢性病的治疗,不能一慨而就,急欲求成。而在于调整和激发体内的抗病能力,而这种抗病能力的产生或增强,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条件。
七,针刺过程中经常碰到的意外情况
1,晕镇:症状:病人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气短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欲吐,四肢厥jue冷,脉象细弱而数或沉状。甚者神志昏迷,突然晕倒,唇甲青紫,二便失禁。
原因:多见初接受治疗的病人,因情绪或精神过度紧张,体质虚弱和过度疲劳,饥饿(空腹),大汗出后,大泻后,大失血后或体位不适,以及施术手法过重,而造成晕针。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已刺入的针迅速拔出,使病人平卧、头部稍低,松开衣带,轻者静卧片刻,给予热茶或温水饮之,即可恢复。重者除行上述处理后,可指压或针刺水沟(人中)、素髎liao、中冲、内关、合谷、太冲、足三里、涌泉穴等。亦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穴等即能苏醒。必要时配合现代医学的常用急救措施。病人清醒后应予适当休息。
 
【二】灸法的应用
一.灸法适用证
1,温通经气:祛散寒气,治一切寒温痹痛。
2,温补益气:扶阳固脱,治温补虚脱的阳气。
3,行气活血:消瘀yu散结,治气血凝ning滞zhi之疾。
4,预防疾病:保健强身。
5,慢性病以及阳气不足疾病:如:痿wei虐nve、久泻、痢疾、中风脱症、大汗亡阳、气虚暴脱等危症等。
6,灸jiu法的适应症:阴症、寒症、虚症为宜。
二,灸法禁jin忌ji
1,腧shu穴禁忌是不宜施灸。
2,凡阴虚阳亢和邪热内积的病症皆不可灸;如阴虚痨lao瘵zhai,吐血咯zge 血,心悸ji怔zheng忡chong,多梦遗精,肝阳头痛,中风闭证,高热神昏等,以及微数之脉慎不可灸。
3,凡颜面、眼球、重要脏器、血管浅在、筋腱jian所在部位、妇女妊ren娠shen期的少腹部、腰尻kao部、乳头、阴部等不能灸。
三,施灸jiu的顺序
由上及下,先阳后阴,先背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先少后多,但不能拘执不变,应因病情制宜。
四,灸jiu法六种
1,有无瘢ban痕灸,2,瘢痕灸,3,隔姜灸,4,隔蒜灸,5,隔饼灸,6,隔盐灸。附艾条处方。
(1)无瘢ban痕灸:施术部涂少量凡士林,局部充血,红润run为度;
(2)瘢痕灸:也叫化脓灸。施灸前,施术前,施术部位涂大蒜汁,灸后结痂jia脱落,留下瘢痕;
(3)隔姜灸:姜切成一分厚,用于虚寒性疼痛,麻痹bi证;
(4)隔蒜灸:用于外科痈yomh、疳gan、疮chuang毒、或用于治疗肺痨lao证;
(5)隔饼灸:根据需要,附子、或豆豉chi、或胡辣粉末和酒,用于回阳救逆ni;
(6)隔盐灸:盐敷fu于脐部,上边置zhi艾柱灸。用于配制药即成。用于虚寒性疝shan痛,腹痛,下痢li等。并有回阳救逆作用以及大汗亡阳,肢冷,脉微症。
(7)艾条处方:肉桂、干姜、丁香、木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等分研为细末,每支药条在艾绒内掺can入8克 1,温通经气:祛散寒气,治一切寒温痹bi痛;

《第四章》各种针型、针具用法、及疗治作用
【二十四针的针具用法及治疗作用】
1,毫针,2,鑱chan针,3,员针,4,圆利针,5,三陵针(锋针),6,梅花针,7,皮内针,8,揿xian针,9,芒针,10,角针,11,陶针12,挑刺。13,鍉di针,14,铍pi针,15,大针,16,长针,17,皮肤针,18,电针,19,温针,20,火针,21,水针;22,头针;23,耳针;24,眼针;25,小儿针;
1,毫针:是九针七律为星,是常用的针具,26号针体0.45毫米、27号针体0.42毫米、28号针体0.38毫米、29号针体0.34毫米、30号针体0.32毫米、31号针体0.30毫米、32号针体0.28毫米、33号针体0.26毫米、34针体0.23毫米、35号针体0.22毫米规格,毫针常用的针具针体由26至35号共10个规格,针号小针体粗、反之针号大针体细。针体过粗了对皮肤、肌肉、血管、神经等都有损伤。针体过细了,刺激的力量太弱,也不能达到治疗目的,一般28至30号恰好。针的长度有半寸、一寸、一寸半、二寸、二寸半、三寸、三寸半、四寸。用时长短可备多种针具。
毫针:毫针用针时必须达到:进针不痛,出针不觉,短针无钩,长针不弯的基本要求。检查针具方法:针具有钩:用一小团棉花撕得蓬松,把针插入拔出反复几次,如针尖有小钩就会带出棉花纤维,应立即磨针,针若弯了用手或镊nie子修直。总之,使修的针恢复原状,才能使用。如硬伤、断痕就不要用了。毫针使用必须是:不带弯,不带钩,不生锈,挺直发亮。 进针的角度可分为以下:
直刺90度,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深刺或浅刺均可适用。使用三棱针,皮肤针也可采用。
横刺15度左右,适用于皮肉浅簿处的腧穴,有时在施行透穴时也应用。
斜刺45度左右,适用于骨骼ge边缘和不宜深刺的腧穴,或避开血管及瘢ban痕部位。
平刺180度,沿着皮肤下刺,如头部、胸部的穴位。
反刺:就是在穴位的相反的方向向穴位点刺针,
正刺:在穴位点正方向进针刺入,单手刺:用一只手握针刺入穴位,双手刺:双手握针刺入穴位。针灸可治很多种疾病。
用毫针不论何种手技,必须达到“进针不痛,出针不觉,短针无沟,长针不弯的基本要求。穴位皮肤要消毒,必须严格用酒精棉球消毒,以穴位为中心由内向外涂擦,必要时还要擦两遍,不能拿同一个棉球反复涂擦,而起不到消毒作用。手亦要清洁干净,要用镊nie子夹棉球和针具,不要用手直接拿棉球及针具,以防交叉感染。
2,鑱chan针:是九针一律为天,针长为一寸六分(针头大,尾锐如箭),治病在皮肤无常处,热在身者,浅刺皮肤,泻阳气。
3,员针:是九针二律为地,治分肉间的邪气,楷kai摩体表不伤肌肉(针身如园柱,针尖卵形)。
4,圆利针:是九针的六律为律,治痈症,痹气暴发者,,可深内(针园而锐,针头微大,身反小,调和阴阳之分)是一种针身短针头比较粗的短针,有24、26号两种,一寸到一寸五分长的规格。点刺见血挤出适量以泻血分,深刺截根用于疔疮,瘰luo疬li,良性肿瘤liu,痤cuo疮chuang,疖jie肿,发际疮,湿疹等。
A,用于点刺:如刺十宣、十二井、四缝穴等,点刺一下就急速抬起,把刺的穴位挤出适量血,用干棉球擦净即可。
B,用于截根:如疔ding毒,瘰luo疬li ,良性肿瘤liu,痤cuo疮chuang,疖jie肿,发际疮,湿疹等,有在后背截根法,可用圆利针。
后背截根法操作:用皮尺量两乳头,松开未端,将尺从颈后绕过,再放到松开的乳头,尺的两头比齐,再由颈前向后背,两端比齐看到脊椎某处,再旁开1.5寸,其穴因人而定,大约在肝俞、胆俞附近。捏起皮肤,以圆利针,快速刺入,约1寸许,留针20分钟,不用手法。起针快速拔出,急以消毒干棉球按压轻柔,每隔四、五日,见针孔已平复,只留小小黑点,仍可再刺,进针处略移一针尖许。最多可针五次,有效果。因在针刺四缝时,三陵针太粗,毫针太细,圆利针恰好适用。
5,三陵针(锋针):是九针四律为时,三棱针一般用白锈钢制成,针长约六厘米,针柄较粗呈园柱形,针身三棱形,尖端、三面有刃,针尖锋利。针粗细长短用时方便,主要针头三棱型,头尖无钩。在针灸临床中常用于患者身体上的一定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也称刺络法。三棱针的刺法具有通经活络,醒脑开窍,泄热消肿,祛瘀止痛等作用,适用于急证、热证、实证、瘀yu证、痛证,适用于络脉壅yong滞zhi,血瘀yu不通的疾病,急性热病,局部充血,闪挫cuo扭伤,痈yong肿,疖jie疮chuang引起的全身症状和剧烈吐泻,风寒湿引起的疼痛,麻木等症。对由经滞zhi络,久病入络luo的慢性病患亦有效。点刺多用于高热,惊厥jue,中风,中暑,昏迷,喉痹bi,扭伤;散刺多用于静脉曲张,丹毒,痈yong疮,外伤性瘀血疼痛病等具有独特的疗效。如:点刺十宣、十二井可治中风闭证、昏迷、晕厥jue、高热抽
 
6,皮肤针:(又叫五支针称梅花针、七支针称七星针、十八支称罗汉针):叩kou击皮肤可以疏导经络脏腑之气,从而起到调整作用,适应于临床各种疾病。是用一根筷子,在下端钻一小圆孔插入五根缝衣针缠chan紧即可使用。梅花针的用法:运用腕力,一举一叩弹跳如鸡食米一般,如蜻蜓点水,那么一落即起。先用轻刺法后逐渐加重,最后到适应病的情况並随治疗次数而改变,有的重刺才会有效,甚至有的人叩打见血才能感到症状减轻。平刺法是最轻:是用针尖轻轻在皮肤上一条一条沿着经络划去。操作时一定要准确掌握经络名称及走向,才能使用自如。叩打的部位各处都可以,间单的方法只叩打脊穴就行,或脊穴某一段穴位,也可单打一个穴位连着叩打,也可打双穴。
7,皮内针(又叫七里针):皮内针是以白锈钢制成的小针,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作用,因而有二种治法。分为有颗粒式(麦粒型)、揿qin钉式(图钉型)两种。颗粒型皮内针针长约一厘米,针柄形似麦粒呈环形,针身与针柄成一直线;揿针型皮内针针身长0.2厘米~0.3厘米、针柄呈环形,针身与针柄呈90度垂直线,皮内针刺入体表穴位的皮内或皮下后,用胶布固定埋藏于人体内并可留置于腧穴皮内较长时间,给皮部以长期持续的微量刺激,从而调整脏腑、经络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是一种独特针刺方法,又称埋针法。临床上多用于顽固性疼痛与久治难愈的慢性病症。
A,治标:如神经性头痛,胃病,高血压,膝关节疼等。特别是:
(1)高血压:在双膈俞穴埋藏皮内针,可在十秒钟后降压;
(2)失眠:用安眠1或安眠2往往当晚可熟睡。
(3)习惯性便秘用左腹结。当日即可排便。
(4)遗尿用中极。数次可止,有的一次即效。
(5)食欲不振用中脘。针后感到食欲逐渐旺盛。
(6)一度冻疮:直接埋藏疮面中央,三日就好。
(7)一切疼痛;以痛为输,以最痛点埋针可以止痛。
(8)膝关节痛:屈膝在膝关节上二寸,用手抱膝使皮肤崩紧,用手指按压找出最痛点处,埋针一支,当时止痛不能上楼立可上楼。治标法找不到痛点的不适用。
B,治本:即调整经络的平衡,其症逐渐减轻,直到痊quan愈。先用知热感度测定,或用经络测定仪查经络的虚实,在虚的一侧相应俞穴埋藏皮内针一支,再测定两侧平衡,症状渐减轻,一周后再次测定,如出现另一经不平衡,则在治另一经,直到十二经左右平衡为度。
C,埋藏法:(1)颗粒(麦粒)型皮内针的操作方法:选好穴位,常规皮肤消毒,左手拇、食指按压在穴位上下皮肤,用鑷子夹住皮内针,针刺入的方向即是食指绷开着的方向,针尖紧靠皮肤,向真皮中水平刺入0.5~1厘米,将皮肤稍微向针尖方向引回,如针头立即竖起。说明针尖刺到皮下,需拔回一点在重刺入真皮内,然后用手指在前、后、左、右按压如没有痛感,则完成刺入操作。一般针刺方向采取与经脉循行呈十字交叉。针刺入皮内后,露在外面针身和针柄下的皮肤之间,粘贴一块1厘米×1厘米的胶布,然后再用一块稍大的胶布覆盖在针上,以保护针身不致因运动等影响而移动或丢失。
(2)揿钉(图钉)型操作方法:选定穴位常规消毒,用小镊子夹住针柄,将皮内针的针尖垂直对准选定的穴位,轻轻刺入皮内,以指按压,患者不觉疼痛,刺入完成。然后用小方块胶布覆盖在针柄上加以粘贴固定。此外,也可用小镊子夹针,将针柄放在预先剪好胶布上粘住,手执胶布连针直接贴刺在选定的穴位上,此方法常用在面和耳部穴位。
(3)背部穴位操作:向脊椎方向刺入。限于皮内,不得深入皮下。先把针尖刺入少许,用手压住针柄附近,则针尖翘起,继续刺入1/2,手压针柄以针尖不再翘起为恰好。然后测定经络平衡,用胶布固定,可持续埋藏到十余日。
(4)揿针是用于极小的痛点:治疗面肌痉jing挛luan,抽缩次数较多的一些病变。操作:先用梅花针轻叩je患侧面部,普遍叩到,如某处反应过快,一叩即抽缩,就是主要的点。就在此点埋上揿针一个,用胶布固定好,隔三或五日后去掉揿针,再用梅花针重新寻找主痛点,再埋揿针就这样反复的治痛点。
(5)皮内针临床应注意事项:a,选用位最好是背部,胸腹部,四肢须离关节较远的穴位,以免受关节运动的影响。埋针后患者感觉疼痛或防碍肢体活动时,应将针取出重埋或改用其它穴位,一般取1~2个穴位,可取单侧或双侧对称同名穴。b,埋针时间长短可根据病情而决定,一般1~2日,多者可埋6~7日,暑热天埋针不宜超过2日,以防感染。埋针处不要着水,发现感染立即处理。c,埋针期间,应告知患者每日按压数次,每次1~2 分钟,以加强刺激,提高疗效。d,溃疡、炎症、不明原因的肿块处,禁忌埋藏皮内针。
9,芒针:芒针的结构与毫针相同,但针身较长,是一种特制的长针,是用较细而有弹性的不锈钢制成,其形状细长如麦芒,故称芒针。通过穴位、经络而起到通经接气,疏理气机的作用。选穴一般只选1—2个穴位,捻转的角度在180—360度。多用于深刺的慢性病,如精神病,肠胃病,水肿哮喘,月经不调,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风湿痹证及一切疼痛性疾患。
操作:芒针要两手操作,左手拇、食两指持针刺入穴位,右手持针柄,两手同一步调,一节一节的刺入皮下,沿皮保持一定深度,不宜过深。在四肢和腹背部可适应,必多练手法精。可一针沿皮刺入,连贯许多穴位,起到一定治疗作用。
10,角针:是先用牛角做的,后改用塑料制做。形如緑豆大,上尖下平,好像艾炷的样子。主治关节僵硬强直等。操作如:一指不能弯屈,可以用角针尖端,对准关节处,用胶布固定好,一周后往往就会运动自如,如屈而不能伸亦可应此法。
11,陶针:在广西壮族流行。制法:取碎陶器若干片,用砂锅煮半小时消毒並用消毒布包好击碎,拣取最锋利和针相同的碎片,选好后用酒精侵泡,以代毫针用这就是所畏的陶针。选穴、针刺法与豪针一样,但不能刺入过深。在治疗效果上它优先于毫针,因它是绝缘体不导电。
12,挑针:挑针也叫挑刺、亦称截根法。是用针或刀割断皮下纤维组织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操作:挑刺的穴位及用具要常规消毒,穴位可用1—2%普鲁卡因局麻。三棱针在75%的酒精中侵泡15分钟,刺入穴位0.3—0.5寸,将针上下划拨数次。或采用局麻用刀切口,用针尖挑断纤维组织亦可。术后盖好消毒棉纱,用胶布並固定好。有时不用局麻,用锐利三棱针挑开皮部,刺入2—3分深,挑断纤维组织,亦可收到效果。操作时手法要轻、动作要敏捷,就不甚痛,患者易接受。
挑刺法适应于痔疮、疖肿、淋巴结核、哮喘等。具体操作如下:
(1)痔zhi疮chuang:在腰骶部寻找痔点。痔点的特征是:略突出皮肤,有大头针帽大小,压之不变色的灰、红、褐色等血疹,上唇龈yin交线处的丘疹zhen。
(2)疔ding疮:肩胛部,心俞至肝俞之间脊ji柱旁,寻找丘疹样突起点,若找不到,可取心俞、身柱、灵台。
(3)疖jie肿或麦粒肿:胸椎两侧、肩胛区内的反应点,可挑断皮下纤维组织。找不到反应点的可于椎旁开0.5寸骑竹马穴进行挑刺,见效。
(4)淋巴结核:百劳(大椎上2寸,旁开1寸)结核穴(大椎旁开3.5寸)、肝俞、膈俞。
(5)哮喘:膻中、肺俞、定喘。
13,鍉di针:是九针三律为人,治病在脉,鍉针长三寸半,(针身较大,头如黍粟状,园而微尖)针尖不是尖的而是圆头,有米粒大小,是在穴位上下压其针不深入肌肉内,气穴砉xu的人、怕针的人、儿童都可使用。,气少使用补法时在穴位上按压轻点勿陷,使用泻法时在穴位上按压重点,以泄邪气。优点是不伤皮肤、不出血、不害怕,病人乐于接受,也有一定疗效。
14,铍pi针:是九针的五律为音,人声应音,五针骨。针四寸长,治脓肿外症,切开排脓。(针形如剑,峰利。有冬夏之分,子午之分,阴阳之分)。
15,大针:是九针的九律为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九针通九窍。针长四寸,治水肿,大气不能到关节者,泻水,后人用作火针治瘰luo疠l,痈肿。
16,长针:是九针的八律为风,人出入气应风,八针风。针长七寸,治深邪远痹bi,因得深刺(针身最长,针锋锐利,可入股肱gong八节)。
17,电针:是毫针针刺腧穴后取得针感后,在针上通过微量电源,以针和电的综合作用,来达到治疗目的。优点:1)毫针的刺激与电的生理效应相结合能提高毫针的治疗效果并扩大针灸治疗范围。2)能代替人工作较长时间持续运针,节省人力,3)能比较客观地控制刺激量。电针治疗仪使用:在使用前必须先将输出强度旋钮调到零位(无输出),再将电针仪器上每对输出2个电极分别连接在毫针上,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也有不分正负极的,在将两根导线任意接在两根针柄上。一般将同一对输出电极连接在身体的同侧。在胸、背部的穴位上使用电针时,不可将2个电极跨接在身体两侧,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
18,温针:(在留针期间,针尾附艾团或艾卷燃烧)。作用于宣通气血,又温通经络,治寒滞经络及气血痹阻。
19,火针(又叫燔fan针):所畏火针,因针体粗,直接刺入稍觉疼痛,用香油灯将针烧红,趁热刺入人体的一定穴位或部位,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病人无感觉,也无痛苦。现流行较少。 根据火针形状、刺法、用途等分为点刺火针、散刺火针、烙刺火针、焠刺火针。
A,点刺火针:以刺穴点为其特点,是由钨锰合金冷拔制成,形如豪针,1)粗火针:针体直径1.1毫米或更粗,主要用于治疗囊nang性肿块、痈yong肿等。2)中粗火针:针体直径0.8毫米,应用范围较广,除面部及肌肉浅薄部位外,其它部位均可施用,包括四肢、躯干所有的压痛点和病灶周围。3)细火针:针体直径0.5毫米,主要用于肌肉浅薄部位,老年人、儿童及体质虚弱者,疼痛感轻,不会遗留瘢ban痕。
B,散刺火针:以刺一个面为其特点,刺得浅,但为多头并进。常用散刺火针为三头火针,每针的直径0.75毫米,针尖稍园钝dun,不会刺深,反次面较大,三头并进,故称散刺火针。主要用于中等大小的痣zhi,高出皮肤0.5毫米以上的疣、雀斑、老年斑、粘nian膜溃kui疡等。
C,烙刺火针:是一类平头或钝dun 园状火针,以灼烙浅表部病变为特点,多用三棱针尾部或大头针尾帽代替作烙刺火针,常用于治疗胬nu肉或高出皮肤的较大面积的皮赘zhui。
D,焠刺火针:焠cui刺用于痹bi证及痈yong疽ju排脓。临床上主要用长针深刺:治疗瘰luo疬li和疖jie、疮、chuang痈疽,短针浅刺:治疗乌痣zhi,风湿及冷麻痹痛及沉寒痼gu疾。
E,火针的特点是通过借火助阳,以热引热而起作用,表现为温壮阳气,生肌敛lian疮,散寒除湿,祛风止痒yang,祛腐排脓,散结消肿,止痛缓急,清热解毒等。适用于痹症,胃下垂,慢性泄泻,痢疾,阳痿,痛经,痈疽,痔疮,瘰luo疬li,腱jian鞘qiao囊nang肿,象皮腿,月经不调,小儿疳积,以及某些皮肤病,如疣you, 痣zhi, 癣xuan,疮疖等病症。
F,火针的操作要点:1)施术前应给患者解釋shi火针的感应,消除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配合。
2)做好消毒、选穴及患者取穴体位。取穴后要采取合适体位,以卧位最佳,防止患者改变体位,影响取穴准确性。先用碘酒消毒,再用乙醇chun棉球脱碘。
3)烧针是针刺法关键火步骤的zhou。火针烧灼的程度是根据治疗需要可将针烧至白亮、通红、或微红三种,a,针刺较深者要烧至白亮,速进疾出,否fou则不易刺入,也不易拔出,而且剧痛;b,针刺较浅的点刺,可烧至通红,速进疾出,轻浅点刺;c,针刺浅表皮肤的烙熨刺,则将针烧至微红,在表皮部轻而稍慢地烙熨。
4)烧针用乙醇chun灯比较方便,一般左手持灯,右手持针,靠近施术部位,先烧针身后烧针尖,烧到所需成度后迅速针刺。如针身发红而针尖变冷则不宜进针。
5)针刺深度应根据病情、体质、年龄、以及针刺部位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即要能治病又不伤皮肉为佳,一般四肢及腰、腹可深刺0.2—0.5寸,胸、背部宜浅刺可在0.1—0.2寸,面部除面部的痣及扁平疣外,一般不用火针,尤其靠五官的穴位更不宜刺火针。
火针刺后要按压针孔,可以减少疼痛,但不可揉搓,以免出血。浅刺针眼不用处理,深刺针眼可用消毒纱布敷fu贴,胶布固定1—2日以防感染。针刺后局部呈红晕或红肿未完全消退时,应避免洗浴。局部发痒,不能用手抓以防感染。
 
21,水针:是一种针刺与药物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适应针灸的病症。
22,头针:头针是以针刺头皮上特定区及线,是结合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的理论。在头皮上划分相应的刺激区,进行针刺的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1)额中线:在额部正中属督脉,自神庭穴向头前透过前发际,沿皮刺一寸。主治神志病和鼻病等。
(2)额旁一线: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zi,属足太阳膀pang胱guang经,自眉冲穴向前透过前发际,沿皮刺一寸。主治胸部疾病和鼻病等。
(3)额旁二线:在额旁一线外侧直对瞳tong孔,属胆经,自头临泣qi穴向前透过前发际,沿皮刺一寸。主治腹部疾病和眼病等。
(4)额旁三线:在额旁二线外侧,直对目外眦zi属胆经和胃经。自头维穴内侧0.75寸处向前透过前发际,沿皮刺一寸。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wei,早泄、子宫脱垂chui、眼病等。
(5)顶ding中线:在顶部正中属督脉。自前顶穴向百会穴,沿皮刺1.5寸。主治腰腿足瘫tan痪huan、麻木和疼痛等。
(6)顶颞nie前斜线:在头部侧面自前顶穴沿皮刺向颞部的悬厘穴,贯穿督脉膀胱经和胆经。自上而下分别主治下肢、上肢及面部瘫痪等。
(7)顶颞nie后斜线:在头部侧面,自百会穴沿头皮刺向颞部的曲鬓bin穴,贯穿督脉、膀胱经、胆经。自上而下分别主治下肢、上肢及头面部感觉异常等。
(8)顶ding旁一线:在顶中线旁开1.5寸,属膀胱经自通天穴沿头皮向后刺1.5寸。主治腰腿瘫痪,麻木和疼痛等。
(9)顶旁二线:在顶旁一线外侧,顶中线旁开2.25寸处,属胆经自正营穴沿头皮向后刺1.5寸。主治肩臂bei手瘫tan痪huan、麻木和疼痛等。
(10)颞nie前线;在颞部鬓bin角内,属胆经自頜he厌yan穴向下,沿皮刺向悬厘穴。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bi等。
(11)颞nie后线:在颞部耳上方,属胆经自率lv谷穴向前下方,沿皮刺向曲鬓bin穴。主治偏头痛、耳鸣、耳聋、眩晕等。
(12)枕上正中线: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直线属督脉。自强间穴向下,沿皮刺1.5寸到达脑户穴。主治眼病等。
(13)枕上旁线:与枕上正中线平行往外0.5寸属膀胱经。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和近视眼等。
(14)枕下旁线:在枕外粗隆两侧向下的垂直线属膀胱经,自玉枕穴向下,沿皮刺2寸。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等。
(15)焦氏头针疗法:是山西焦顺发根据大脑皮层功能定位与头皮空间,在头皮上确定16个刺激区的发明。根据头颅lu外表设定了两条标准定位线。一条是前后正中线,是从两眉间中点至枕外粗隆顶下缘,经过头顶的直连线。另一条是眉枕线,是从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顶点的头侧面直连线。十六个刺激区如下:
1)运动区:上点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后o.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与鬓bin角前缘相交处,两点连线即为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瘫痪;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下2/5(言语1区)治疗对侧中枢shu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涎xian、发音障碍等。
2)感觉区:运动区平行后移1.5厘米。上1/5治疗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及后头痛、颈项痛;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下2/5治疗对侧头面部麻木、偏头痛、镊nie颌关节炎等。
3)舞蹈dao震颤chan控制区:运动区平行前移1.5厘米。主治对侧肢体不自主运动及震颤等。
4)血管舒缩区:舞蹈dao震颤控制区平行前移1.5厘米,主治原发性高血压及皮层性水肿等。
5)晕听区: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主治眩晕、耳鸣、皮层性听力障碍、幻听等。
6)语言2区:从顶ding骨结节引一与前后正中线的平行线,为顶骨结节沿该线向后2厘米处往后下3厘米长的直线。主治命名性失语。
7)语言3区: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厘米长的水平线。主治感觉性失语。
8)运动区:从顶骨结节起分别引一垂直线和与该线夹角为40度的前后两线,长度均为3厘米。主治失用症。
9)足运感区: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向后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主治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针刺双侧治疗小儿夜尿、皮层性尿频、尿失禁、排尿困难等。
10)视区:从枕外粗隆顶点旁开1厘米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的直线。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
11)平衡区:从枕外粗隆顶点旁开3.5厘米处,向下引平行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的直线。主治小脑性平衡障碍。
12)胃区:从瞳tong孔直上的发际处为起点,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的直线。主治胃痛及上腹部不适等。
13)肝胆区:从胃区下缘向下引与于前后正中线相平的2厘米长的直线。主治肝胆疾病引起的右上腹疼痛等。
14)胸腔区:在胃区与前后正中线之间,发际上下各引2厘米长直线。主治支气管哮喘、胸部不适等。
15)生殖区:从额角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2厘米长直线,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白带多等。
16)肠区:从生殖区下缘向下引于前后正中线相平行的2厘米长的直线,主治下腹部疼痛。
(16)头针的操作:1)选穴:单侧肢体疾病选对侧刺激区,双侧肢体疾病选双侧刺激区,内脏及全身疾病或不易区分左右的疾病,可双侧取穴。根据疾病选用相应的刺激区,并可选用有关刺激区配合治疗,如下肢瘫痪,可选用下肢运动区配足运感区。
2)体位:根据患者的病情、治疗要求和施术部位,可分别取站、坐、卧位。
3)进针:选用28~30号的1.5~2.5寸毫针,进针应是针与头皮呈30度夹角快速刺入头皮下,当针尖抵达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时,针与头皮平行沿刺激区继续刺入相应深度。如针角度不当,针尖抵达颅lu骨或仅达皮下层,患者有疼痛感或医者手下有抵抗感,此时应改变进针角度或重新刺入。
4)行针:头针行针只捻转不提插,针身左右旋转,保持在200/分钟左右,根据病情及耐受程度可在180~720度,可连续捻转2~3分钟,留针20~30分钟。病变区可出现热、麻、胀、抽动等感应。也可用电针代替手法捻针。
5)出针:刺手轻捻松动针身,押ya手固定穴位周围头皮,如针下无涩感,可快速拔出毫针也可慢出针,按压针孔片刻以防止出血。
6)一般每日或隔日针1次,10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日。
23,耳针:是用针刺其它方法刺激耳部内各区穴位,是治疗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治疗范围较广,操作方便,应用得也多。
(1)穴位的分布:与头部相应的耳穴在耳垂和对耳屏ping,与上肢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舟,与驱干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分布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盆腔相应的耳穴分布在三角窝,与腹腔脏器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甲艇,与胸腔脏器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甲腔,与消化道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轮脚周围,与耳、鼻、咽喉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屏四周。
(2)寻找耳穴的刺激点有:用肉眼察看法:直接用眼或用方大镜在自然光线下,对耳廓由上而下、由内而外,分区察看,仔细查找与疾病有关的变色、变形、丘疹、充血、脱屑等阳性反应。
(1)变色:耳穴部位颜色不同于周围耳廓皮肤颜色,常见的变色有:点状、片状、或环状红晕、暗红、暗灰、苍白、褐色、中央白色边缘红晕等。多见于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肠炎、阑尾炎、肝炎、肺炎、肾炎、心脏病、关节炎、高血压、低血压及妇科病等。在阳性各种疾病中反应约占百分之四十五。
(2)变形:常见的变形的有点状凹陷、条索状或结节状隆起。多见于器质性病变,如结核病、肝脾肿大、肿瘤、心脏病、骨质增生、脊椎肥大、截瘫、胆石症等。在阳性各种疾病中反应约占百分之二十。
(3)丘疹:耳穴部位点状隆起高于周围皮肤,有水泡样、红色、白色丘疹。多见于妇科病、肠道病、慢性胃炎、膀胱炎、心肌炎、气管炎、阑尾炎等。在阳性各种疾病中反应约占百分之一十五。
(4)充血:耳穴部位的血管过于充盈或扩张,多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血管瘤、支气管扩张等,在阳性各种疾病中反应约占百分之十。
(5)脱屑:在耳部呈白色片状糠样皮痟xiao,不易擦去。多见于皮肤病、肺病、便秘、代谢谢功能不良、内分泌紊wen乱等。在阳性各种疾病中反应约占百分之十。
(3)压痛点探测法:用弹簧探棒等在与疾病有关的部位由周围向中心,以均匀的压力仔细探查,或由上而下、由外而内对整个耳轮廓进行普查。探查时在病人配合的请况下,探找出压痛最敏感的部位作为耳穴刺激点。
(4)电测定位:采用一定仪器,测定耳穴电阻、电容及电位的变化,以电阻值降低,导电量增加,形成良好导电点作为耳穴刺激点。
(5)A,进针操作:进针时医者左手拇指、食指固定耳廓kuo,中指托着针刺部的耳背,即可掌握针刺的深度,又可减轻针刺疼痛。然后用右手拇指、食指持针,在有压痕的敏感点针刺即可。B,手法及留针:针刺手法以小幅度捻转为主,刺激强度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耐痛程度灵活掌握,若局部感应强烈可不行针。留针时间一般在20~30分钟,慢性病、疼痛疾病可适当延长,老人、小孩不宜留针。C,出针:左手托住耳背,右手起针,并用消毒棉球压迫针孔以防出血,必要时再用2.5 %碘酒棉球涂擦一次。治疗急性病两侧耳可同时用,慢性病每次用一只耳廓kuo穴位,双耳交替针刺。7~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时间为2~3日。
(6)耳穴贴压法:耳穴贴压法是指用园而质硬,表面光滑,适合耳穴大小的药籽、药丸或磁珠贴压在耳穴表面,通过按压刺激耳穴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贴压物的选择,可因地制宜选用材料,均可作为贴压物。如植物种子油菜籽、肾虚水肿选绿豆等,药物种子如王不留行子、胃脘不适选莱服子、黄荆子、急性子、痹痛选白芥子等,药丸如仁丹、喉症丸、热证选六神丸、牛黄消炎丸等,其它还可用聚苯珠、磁珠等。种子等贴压材料的直经为1~1.5毫米,贴用胶布为0.7厘米×0.7厘米大方块。每次每穴自行按压1~2分钟,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3~7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按病情增减或更换耳穴。
24,眼针:是用针刺方法刺激眼区内的穴位,治疗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25,小儿针:因小儿体质柔弱,针刺要使用30号或32号极细的五分针,以右手拇指、食指捏住针体,微露针尖少许,在穴位上迅速敏捷一下即可:针一下,必要时亦可连刺(点)几下,立即提出,并无很大痛苦,小儿也容易接受。所以叫小儿针。
 
【二】 九针针具的用法及治疗作用:
1,鑱chan针(天),2,员针(地),3,鍉di针(人),4,锋针(时)(三棱针),5,鈹pi针(音),6,员利针(律),7,毫针(星),8,长针(风),9,大针(野)。
1,鑱chan针:一为天,针长一寸六分,针头大尾锐如箭,主治:病在皮肤无常处,热在身者,浅刺皮肤,主泻阳气。肺为五脏之首,故一针皮。
2,员针:二为地,针长一寸六分,针身如圆柱,针尖如卵形,主治:分肉间的邪气,揩摩体表不伤肌肉,以泻分歧;人肉应地,故二针肉。
3,鍉ti针:三为人,针长三寸半,针身较大,头锋如黍粟状之锐,主治:病在脉,气少当补者,按脉勿陷以泻邪气,人脉应人,故三针脉。
4,锋针:四为时,针长一寸六分,针身圆柱形针头锐利,三面有锋棱故又叫三棱针,主治:痈yong、痹bi、以发痼gu疾,泻热出血;四时八风。人筋应时。故四针筋
5,鈹pi针:五为音,针长四寸、宽二分,针如剑峰,;主治:脓肿外症,切开排脓,有冬夏之分,子午之分,阴阳之分,人声应音,故五针骨。
6,员利针,六为律,针长一寸六分,尖如牦,且员且锐,针短而粗微大,身反小。主治:点刺浅以泻,痈症,痹气暴发者,可深刺。人阴阳合气应律,故六针调阴阳。
7,毫针:七为星,针长五分至四寸,长短不一。纤细如毫毛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以取痛痹;七星,人齿面目应星,故七针益精。
8,长针:八为风,针长七寸,针锋利锐利针身最长,可入股肱八节以取远痹;人出入气应风,八针除风。
9,大针:九为野,针长四寸,尖如梃,其锋微员,主治:水肿,以泻关节之水。后人用作火针治瘰luo疬li、痈yong肿。九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九针通九窍。

【三】针灸基本手法、验证及应注意事项。
一,怎样用针
1,刺入口诀:持针旋捻,全神贯注,龙眼运针,凤眼刺入。提出口诀:拇前食后,形呈龙眼,轻巧提出,宁近勿远。针具应予消毒处理,用过氧乙酸侵暴泡或高压灭菌。针要必多备以便周转。毫针要保管好,经常修理、达到针不带弯、不带钩、不生锈、光亮闪闪。
2,进针手技:(1)左手比右手作用要大,左手叫押手,右手叫刺手。押手在针刺前,在已选好的穴位所属经脉上循经检查,是否有经络失调变化;
(2)进针:左手为押手放在穴位两旁,拇、食指的中间是穴位。在刺入时,指切穴位,需长针针刺时,左手的手指要扶持针体,以防针弯。右手为刺手持针按照龙眼运针,凤眼刺入后,用提插、旋转、探索、摇刮等不同的手法使病人达到得气,即:酸、麻、胀、痛、蚂蚁爬行样、通电样上下窜动感觉。
(3)进针刺手标准是:配穴精干、找穴准确、迅速利落、不痛有效。
3,起针手技:(1)起针时,左手先拿一个(消毒过的)干棉球 ,放在针穴位处,放而不压。右手把针柄活动几下,不快不慢轻轻拔出。如果感觉针很牢固拔不出来,可以再往深刺点,然后顺势拔出。如还拔不出,押手循经上下循按,血行气通就易出针。针刺时,必须在穴位体外留有一定量的针体,绝不能深刺到针柄的根部与皮肤紧贴。留有一定量的针体一来为了针拔不出时,可以再深刺一点;二来为防止断、折针,以便好取针。
(2)消毒的干棉球是在针尖将出来的时候,少停几秒钟,这时用棉球按压,遂即出针。拔针太慢当时微痛,出后不痛;拔针太快,当时不痛,出后微痛。
(3)起针标准是:起针应不快不慢,起针以后不起包、不出血、针孔不痛、皮肤没有很大变化。
4,针刺作用的六法;青龙摆尾法(浅部催气);白虎摇头法(深部催气);苍龟探穴法(四方催气);青凤迎源法(上下催气);子午捣臼jiu法(调和阴阳);龙虎交战法(理气止痛)。
5,利气四法:提气法(提气除痹bi):运气法(利气止痛);流气法(破气散结);纳气法(纳气散结)。
二,四种基本手法:进,退,捻nian,留。
1,进(插):将针刺入天、人、地部,从浅层向深层进针(得气取针感的方法)
2,退(提):将针由地部退到人或天部,或从深退到浅层(散气减轻针感的方法);
3,捻nian:针刺到一定深度后,一前一后交替转动的动作,或内外来回捻,捻转不得超过360度(催气、行气、补泻的方法);
4,留:“静留针”以等待气的方法。“动留针”得气或达到补泻的方法。慢性、顽固、疼痛、痉jing挛nuan性病针时间多留长点。
三,六种辅佐手法:循、弹、刮、摇、飞、捣。
1,循(摄she):无针感时,以手随经脉顺逆方向,轻柔按摩施术,是一种催气法(用于邪气有余,经气滞zhi实证);
2,弹:在留针过程中,如气不行,将针轻轻弹之,使气速行(作用激发针感,用于得气迟缓的病人);
3,刮:针刺达到一定深度后,用指甲刮动针柄(作用催气、行气。加强针刺感应的扩散);
4,摇:针刺达到一深度后,摇以行气,出针摇以泻作。直摇加强得气感应,卧倒摇感应向一定方向传导;
5,飞:针刺达到一定深度后,先行捻nian转,然后放手,反复数次,使针刺感应增强(为强力催气,行气方法);
6,捣(震zhen颤chan):A,针刺达到一定深度后,大幅度连续提插动作称“捣”,应掌握针刺方向、深浅、距离,相同,指力也要相等。
B,如作小幅度,较快速的提插状如颤chan动者,称“震颤法”,均可增强针感。
四,得气:
得气:针刺入肌体后所产生的特殊感觉和反应称“针感”,又叫“得气。如:痠suan、麻、胀、重的自觉反应,有时还可能出现凉、热、痒、痛、触chu电感、马蚁行走感、水波样感觉等。在行针中只产生一、二种感觉。
五,行气:有逼针法、推气法、按截法。
1,行气:针刺后在得气的基础上,使针刺的感应向一定的部位传导或扩散,使气直到病所,目的为了进一步激发经气,以推动气血的运行。如: “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行气时应注意脉的虚实,形体的虚实,以及针下反应的虚实,配合相应补泻手法。
2,逼针法:得气之后,如:气不行或行气不远,可将针尖于得气之处,压住不动,欲要气向上行,针尖略朝向上;欲要气向下行,针尖略朝向下。术者应集中精神,意气于针,停留片刻以逼迫经气运行。应用此法需患者配合体会针感是否向意愿方向扩散。(逼针泻气便须吸气,若补气应随呼气自调。应用逼针法同时配合呼吸补泻最好)。
3,推气法:得气后,若气行不远时,可用拇指、食指将针由得气处轻轻提起,使针尖朝意欲行气的方向,拇指向前(外)均匀有力地推捻nian针柄,当拇指达到指腹后横纹时,即轻轻退后。如此反复施术,直至针下之气到达远端病所。但推针时必须徐徐缓进匀整有力。
4,按截jie法:得气后,右手握住针柄,左手按压针穴上方,然后施以捻nian转,提插等手法,可使经气下行为补;反之按压针穴下方,可使经气上行为泻。“按之在前,施手法在后补,按之在后,施手法在前泻”。应用此法,必需掌握针刺方向下针,病所下方取穴针刺时,针尖应斜作向上。病所上方取穴,针刺时针尖应斜作向下。一般针体于皮肤角度40—60度为宜。其次充分应用押手,也可配合其它手法使用。
 
六,验证得气的方法
用眼睛看、咀zui问、手下感觉三种。
3,医生手下感觉到针下沉、紧为得气,需要补泻必须在得气以后才能使用补泻手法。
4,治疗中除对腧穴的主治功能必须熟悉外,还要注意腧穴配伍,刺灸时间,针刺的深浅,传导感应,补泻手法等。这些与腧穴治疗效果均可直接发生关系。 1,用眼观看,病人是否难受强忍的表情,如:感觉麻、酸、胀、沉、触chu电样等,就是得气;
2,问病人有没有发麻、发胀、发酸、发沉的感觉;如有就是得气。
2,滞zhi针:主要是患者不能耐受疼痛而引起肌肉痉jing挛luan所致。要让患者精神放松不要紧张。
3,弯针:主要是进针用力过猛,强烈针感引起肌肉急剧收缩或病人体位变动所致。要顺着针弯的方向慢慢拔出,拔出后用手或用镊nie子效直,有伤痕的针不要用,以防断针。
4,折zhe针:主要是针体早有损伤,进针前失于检查,或发生过滞zhi针、弯针后处理不当所致。
5,血肿:多由于针体太粗,或用力过猛等原因,误伤血管,出针后,皮肤呈现青紫色或肿起。
6,后遗感:多系手法过重,在针刺局部留下酸痛不适感觉

《第五章》针灸的各种刺法
【1】针刺五法:1,半刺,2,豹纹刺,3,关刺,4,合谷刺,5,输刺。
(1)半刺(肺):浅刺。疾出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和肺相应刺法。
(2)豹纹刺(心):多刺出血。此法左右前后均刺,以刺中血络luo,使之出血,和心脏相应刺法。
(3)关刺(肝):直刺左右筋上,及四肢关节附近筋端,治疗筋痹bi。刺时要谨慎,不可出血,和肝相应刺法。
(4)合谷刺(脾):刺四肢分肉间,各方向针斜刺,如鸡爪状,治肌肉痹证,和脾相应刺法。
(5)输刺(肾):直入直出,深刺至骨,治疗骨痹,“输”是内外输道意思,和肾相应刺法
【2】针刺九法:以九种不同的针刺方法治疗九种不同的病变。1,输刺,2,远道刺,3,经刺,4,络luo刺,5,分刺,6,大泻刺,7,毛刺,8,区刺,焠刺。
(1)输刺:刺诸经腧穴、脏俞穴及取它穴,是五脏的配穴方法。
(2)远道刺:病在上取下,病在下取上,刺腑腧,是腑的合穴选穴方法。
(3)经刺:刺大经的结络经分,在经脉取穴,治瘀yu血,压痛,硬结现象。
(4)络刺:刺小络之血脉,在络脉取穴,用于泻血络,用锋针(三棱针)刺。
(5)分刺:刺分肉之间,在分肉间取穴,作用于肌肉间痹证,痿wei证。用圆利针。
(6)大泻刺:刺大脓,作用于外症泻脓排脓,引流放血方法。用铍pi针。
(7)毛刺:刺浮痹bi皮肤,是皮肤的浅刺,治皮肤麻木或不仁、或疼痛的病症。用皮肤针。
(8)巨刺:是左病右取,或右病左取的交叉取穴,病在五脏间,脉引而痛,时发时止,脉象正常,经末受邪病在络,可刺四肢井穴和所属皮部的血络,可交叉取穴。
A,繆liao刺:缪刺刺络,治络病,病轻浅可用浅刺。
B,巨刺:巨刺刺经,治经病,病较深用深刺。
(9)焠cui刺:刺燔fan针(火针)则取痹bi,随痛取穴,用很快的手法刺之即出,针刺的次数以见效为止。以治疗瘰luo疬li、乳痈yong等症时应用最多。
【3】针刺十二法:十二刺适应于十二经不同的病症。1,偶刺,2,报刺,3,恢刺(放射刺),4,齐刺,5,扬刺,6,直刺,7,输刺,8,短刺,9,浮刺,10,阴刺,11,旁刺,12,赞zan刺。
(1)偶刺:一刺前(胸腹),一刺后(背)直对病所,主治心痹bi,又称阴阳斜刺。
(2)报刺:进针不即拔针,以左手随病痛按之,再刺,进针后可立即出第一针,再用左手随着痛处所在按其痛处,然后将针拔出,重刺另一处,报为复之意,治痛无常处,上下行者游走。
(3)恢刺(放射刺):刺筋旁,时提针,或前或后地提插捻nian运不出针地改换方向,治筋痹bi,适应于筋肉挛luan急之痹痛,以舒缓筋急症状。
(4)齐刺(集合刺):正入一针,傍ang入二针,治疗寒气稭jie留部位较小而较深的痹证。
(5)扬刺:正入一针,傍bang入四针,治疗寒气稭jie留部位较大而浅的病症。
(6)直针刺:引起皮肤乃刺入,治疗寒痹之浅者,“直针刺”并非将针垂直而刺入,而是沿皮卧针直刺的方法,多用于肌肉浅簿处,是一种浅刺中的深刺。
(7)输刺:直出直入,取穴宜少,而针刺深,治疗气盛而热的病症。“输”表示通的含义,能通邪热。
(8)短刺:慢慢进针并稍稍摇针,而遂sui渐刺入深处,使针尖迫近骨部,然后上下提插,有如摩擦样子,治疗骨痹,“短”表示慢慢进针意思。
(9)浮刺:旁入其针而浮,治疗肌肉因寒而拘急的病症。近代应用的皮内针就是浮刺法的演变。
(10)阴刺:左右并刺,如刺足太阴太溪穴,治寒厥jue、中寒厥。
(11)傍bang针刺:正一针,旁入一针,治疗邪气久居留痹,正旁配合而刺。
(12)赞zan刺:直入直出,多针而浅刺出血,治疗痈yong肿、丹毒等症,助其痈肿消散。
 
【4】针刺十四法:1动,2退,3搓cuo,4摇,5进,6盘,7弹,8捻nian,9循,10摄she,11扪men,12按,13爪,14切。
(1)动:作用是行气:下针时,如气不行,将针摇动,如摇铃之状,动而振之每穴每次,须摇五息,一呼一吸为一息,按针五转,一吸摇提针右转。
(2)退:作用是清气:先出针豆许,补时出针宜泻三吸,泻时出针宜补三呼,再停少时方可出针。出针缓慢可减少出血。
(3)搓cuo:作用能寒热:下针之后,将针或内或外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左转插之为热,右转提之为寒,各停五息久,多捻nian能增强针感。
(4)摇:作用是泻气:退针出穴时,必须摇动,摆撼han而出之,出针时,边摇边退可加强刺激。
(5)进:作用是助气:下针后,气不至,男左女右转而进一,外转为左,内转为右。又法即一退三针,转而进之,可以推动经气,对催cui气有一定帮助。
(6)盘:作用是补泻:如循环之状(360度环形盘转针尾)。左盘按针为补,右盘提针为泻。在肚腹肉软处施针,对加强刺激有一定作用。
(7)弹:作用是催cui气:下针不得气时,以指轻轻弹之,每穴各七下。行补法时用大指甲轻弹针尾,可使气即行,又起补气作用(360度左盘转按针为补,右转盘提为泻)。
(8)捻nian:作用是行气:左转为补,右转为泻。治上病左转,治下病右转。捻转时不要拘泥左右,在不得气时应用又有催气作用。
(9)循:作用是调和气血:在不得气时,以指循之,可使气血循经而来。
(10)摄she:作用是宣行气血:下针后,气或滞zhi涩se,用大指、食指、中指三指甲,于所属经分来往摄之。与循法相近用于不得气时,使气血循经而来。
(11)扪men:作用是补法:补时出针,用手掩闭其穴。出针扪穴,真气留存,故命曰yue补。
(12)按:作用是添气:欲补之时,以手紧捻nian其针按之,毋wu得挪nuo移,每次按之,令患者细细吹气五口。按之添助其气,气出针入,故为补法,而且可以行气。
(13)爪:作用是取穴:用指爪切定穴位(进针不痛),是取穴进针的一种方法。用左手大指甲着力掐qia穴,右手持针,插穴有准。
(14)切:作用是宣散气血:下针时,用两手大指甲于穴傍上下左右四圈掐qia而动之,如刀切割之状。此法用两手切压,以宣散气血,若用于爪切押手,进针时可减少疼痛,防止刺伤血管。
【5】针刺十五法:1,轻刺,2,点刺,3,浅刺4,深刺,5,快刺,6,慢刺,7,直刺,8,斜刺,9,旁刺,10,横刺,11,反刺,12,倒刺,13,多刺,14,少刺,15,重刺。(轻刺、点刺、浅刺、深刺都为深度刺,快刺、慢刺为速度刺,直刺、斜刺、旁刺、横刺为角刺,反刺、倒刺为方向刺,多刺、少刺、重刺为作用刺。)
(1)轻刺:轻到针进不痛,针出不觉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从心所欲,左右逢源。
(2)点刺:点刺是轻刺施用于临床治疗的一种刺法。通常用五分短针,拇指、食指捏nie针柄,针体与皮肤呈15度角,一般横行一条线,且点且退,针尖点一下即退,不能出血。例:用于口眼喎wai斜,上睑jian不能闭合,小面积皮肤瘙sao痒yang症。
(3)浅刺:只在皮内、有直刺、横刺两种。例:用于上睑jian痉jing挛luan跳动不止的。可用1.5寸、30号针治疗。
(4)深刺:根据所取穴位,刺入应刺的深度。胸背部应停在胸膜以外;腹部则达腹膜以外;腰部可以深点,肌肉肥厚的地方可深点,如环跳穴胖人可以深刺8寸,天突穴也有深刺8寸的报道(过深有发生气胸的危险);其它四肢合穴之类可透穴,如阳陵泉透阴陵泉穴;在肌肉上的穴,穴下有骨骼ge则针尖将达骨膜为止;穴位应根据部位而定所需刺法。
(5)快刺:速度快,如:十宣抢救食物中毒病人;中风刺十二井、涌泉穴;用的是三棱针,因此穴甚痛,非快刺不可。
(6)慢刺:应用在重要的穴位上。如:内睛明、天鼎dang、人迎等。
(7)直刺:是从上而下,从前而后,从内而外,垂直90度角刺入,保持针体,不歪不弯,直达应刺的深度,周身大部分穴位都适应。
(8)斜刺:斜刺由经穴所在部位而决定,针尖必须在30—60度角内斜刺。如:人中、列缺、华佗夹脊ji等。
(9)旁刺:旁刺有四种:第一种是依穴针刺,欲增加针刺效果,在其旁再加一针,又叫“双刺”;第二种是病邪较深而寒气或寒痹bi的面积较小,先在最痛处刺入,然后在其两旁各刺一针,又叫“齐刺”;第三种是病邪面积较大而浅,先在正中刺一针,然后在四面各刺一针,又叫“扬刺”;第四种是除先刺一针外,都叫“旁针”。
(10)横刺:又叫“沿皮横刺”。先把针放倒,使针尖沿皮下10—20度角向前行进 。循着经脉的循行路线,一针刺数穴。此法可让病人少受痛苦。例:耳门透听会、上脘透下脘、心脊ji横透心俞达神堂来治耳聋、耳鸣、胃病、神志病有效。
(11)反刺:反刺有数种:一是刺穴的另一面,如里内庭;二是找穴的方法 ,例:取养老穴时须翻转手腕在手背反手刺入。三是虚人实证,应补的则反泻之。四是实人虚证应泻则反补之。这些都叫反刺。缪liao刺也属于反刺之类。属进针方向取穴。
(12)倒刺:倒刺属于进针方向的用针。例:廉泉穴刺时针柄在下,针尖在上。神门穴、间使穴时必须握拳使尺侧向上,手背对胸,而针柄向下刺之。
(13)多刺:例:鬼病十三穴治癫dian狂,单穴共五穴,双穴共八穴,实际上二十一穴。四缝、八邪、八风、中风七穴,十二井等都属多刺法。
(14)少刺:牙痛刺翳yi风、防感冒独取身柱,妇人避孕针石门、难产灸jiu右至阴、小儿抽风取印堂、中风脱症灸神阙que等,都为一穴治病。
(15)重刺:有些病人皮坚肉厚,扎一针不解渴,要求多取穴,扎粗针、扎火针,非如此不减其苦,只好使用重刺手法;因穴不麻不胀,反应迟钝dun,无感觉非重刺不可;惯用梅花针的患者重刺见血,才能去其症状。
 
【二】脉 象
二十八脉:(正常脉)、浮、沉、迟、数、虚、实、滑、涩se、长、短、洪、微、紧、缓huan、芤kou、弦xian、革、牢、濡ru、弱、散、细、伏、动、促cu、结、代。
1,正常脉:(1)正常人的脉象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呼一吸之间为四次,又称一息四至,即每分钟七十二次。超过四次为数,不足四次为迟)。脉来博动,神气充足柔软、一息四至、节律整齐、来去从容、和缓有力(如织机经线,应指均匀一致,不是快一阵、慢一阵)。瘦人脉多带浮,胖人脉多带沉,少壮脉多大,老年脉多虚,酒后脉必数,饭后脉多洪,运动或走路时脉多疾,久肌脉必空。
(2)个别人由于桡动脉先天分布在高骨“关部”之外侧面,称“反关脉”,亦属正常范围。其它如:气候、环境、情绪、静脉输液等,都可影响脉象发生一时性的变化,如:无病态亦属正常脉。
(3)小儿脉膊次数,小儿脉一般比成人脉快,三岁以上儿童可按成人切脉方法,二、三岁的儿童为成人的一呼吸脉跳动六次为正常,超过六次为数,不足六次为迟。随着年龄渐增则脉次相对减少。以睡眠安静时诊察较为准确。初生儿每分钟是120—140次(合成人每次呼吸7—8次)。一岁儿童是110—120次(合成人每次呼吸6—7次)。二——四岁儿童是110次(合成人每次呼吸6次)。八岁儿童是90次。(合成人每次呼吸5次)。14岁儿童75—80次(合成人每次呼吸四次)。
(4)察小儿指纹:察指纹是补充切脉不足,仅适合三岁以下儿童。作诊断参考。即指虎口直至食指内侧顶尖所呈现的脉络(小血管)。分为风、气、命三关,食指根部第一节为(风关);中部第二节为(气关);尖部第三节为(命关)。察指方法:将小儿抱到光线良好地方,医者以两指轻轻掐qia住小儿指尖端,另一指从命关及指尖轻轻向风关及指根推按,使指纹浮露,根据观察指纹的浮沉、色泽和透达到的部位来确定病情轻重。正常指纹:红黄色,隐约若现于风关;疾病指纹:纹浮病多在表,纹沉病多在里,红鲜色而露的为外感风寒;淡红而不显露为虚寒;深红紫色为热邪郁yu滞zhi;青紫而黑为风热深重;多系重危病。指纹现于风关病轻,气关较重,命关重危。
2,浮脉:浮在肌表,轻取即得,重按不足,如水漂木。多属风寒表症精气不足,虚风内动。手指轻轻按着皮肤就感到脉跳,这种脉象多为表证,久病为虚证,是阳气虚浮不能内守所致。浮脉在秋天见到,是身体健康的表现。浮而兼迟兼紧多为风寒;浮而兼数多为风热,脉浮而有力为表实、多为风寒,浮而无力为表虚、为风热、为气血表虚,浮而博动无力属血虚里症。区分:浮有力,多为风、寒、痰、热等病邪的象征;无力,多为气血虚损。脉象区别:浮而显大,稍重按中间空虚感为芤kou脉;脉浮来时拍pai拍博动有力,去时又慢慢减弱为洪脉。(浮表证)
3,沉脉:轻取不足,重按能得。轻按不明显,重按的力量直到筋骨之间,才能触到它的脉动。这种脉多见于里证、虚寒症。多为感冒初期,寒邪深入,气陷、气郁、有所积滞,一时不能发越。沉而数内有热邪,沉而迟内有寒邪,沉而滑内有痰饮,沉而无力为里虚阳虚气陷,沉而有力为里实积滞、寒凝。肿疡yang脉沉多为毒邪深滞遗毒在内。(属里、虚寒证)
4,迟脉:一呼一吸之间,一息不足四至,仅三至。多为脏气不充,元气大虚,阴寒冷积,邪气留连不解的阴症。脉膊慢,阳虚阴盛,这种脉多见于寒证。浮而迟寒邪在表,沉而迟寒邪在里,迟而有力寒,是寒积疼痛里寒实症,迟而无力多为阳气亏损的虚寒症。如脾阳虚,痰湿盛,往往能见到迟脉,沉寒痼gu疾,癥zheng瘕jia、等也能见迟脉。肿疡yang脉迟多为寒邪内侵正气不足,溃疡脉迟多为邪毒已去,正气已衰之象,脉紧有寒。脉象的区别:一般沉脉都是靠近筋骨之间,软滑而均匀跳动;如比沉脉还深,必须手指用力推移到筋骨才触chu到为伏脉;如脉沉而细如绵为弱脉;脉沉而弦xian大有力为牢脉。(属迟寒证)
5,数脉:(读勺shao音,快的意思)。脉膊一呼一吸之间一息脉超过五次。(六次为热,七次以上为疾脉)这种脉多是热证。主要是由于阳气亢进,火热太盛,多为风热伤经,邪气在表的阳症。邪火积盛,阳热燔fan灼zhuo了阴液的缘故,新病有力、数大实热,实火、热宜凉泻;久病无力、数细虚热、热宜温补。如肿疡yang脉数,邪气盛或酿niang脓nong.之象,(疒+贵tui)疡脉数为邪气犹在,正气渐衰。肺病伤阴的人,在秋季最忌见到数脉。(属数热证)
6,虚脉:浮而无力极软迟缓。用指轻按,觉得大而迟缓;稍加重按,更觉得松软无力,甚至还有一种极度空虚感觉。虚脉是气血俱虚亏损所致。卫气不固是自汗症,心虚血少的怔zheng忡chong症,常见外伤暑shu邪的身热,因元气先伤而见虚脉,当益气以清暑。阴虚内热因阴不足,宜养阴以退热。血虚养营,气虚宜益气。辨别虚脉:以虚大而软无力为要点,无论是中取、或重按,都是软弱无力。虚:不外乎阴、阳、气、血、四个方面,阴虚脉虚而数,阳虚脉虚而迟,气虚脉沉而虚,血虚脉浮而虚。脉象区别:虚脉愈加重按愈加显得软弱浮大;芤脉浮大中空如葱叶。三部举、按、寻无力,气血俱虚。(属虚里证)
7,实脉:比牢坚实极强有力。为邪实症虚,无论在浮或沉部都可出现,脉来大而且长,略带弦xian象,无论在浮部轻取,或是重按到沉部,都有大而长的状态,并感觉到在指下有一种坚实、强劲有力。是由于三焦邪热蘊wen积过甚所致。热邪在表用辛凉发汗以解热;热邪在里用苦寒泻下以清热。邪去正安,才能恢复健康。由于阳热邪盛,郁yu积不散在临床上可见病症有:发狂、谵zhan语、呕吐、阳毒、伤食、便秘、气痛等实症。脉象区别:实脉的博动在浮举、中按、沉寻部都是强劲有力地跳动;紧脉脉来紧急,好象绞动绳索,有频凡地左右弹动感觉;牢脉虽也是实大微弦而长,但只在筋骨之间的沉寻部才能出现。三部举按寻有力,邪实正虚。(属实表证)
8,滑脉:主痰主热,脉往来流利。都是极其圆滑不断,如一颗圆珠在指下博动有力。滑脉属阳气盛,稍有热的象征。博动是一往一来,一前一后,同时又有些象水的流动,一往无前地(欲脱)流着。滑脉本为阳气有余的脉象,亦有元气衰少,不能摄she持肝肾之火,以致血分有热,而脉见滑象。这种脉多是痰证,痰饮内盛、风痰上壅yong、饮食停滞而诸种病变,或者上逆而呕吐,或者下瘀yu而成蓄xu血,亦可见于孕妇、食积、或惟wei有妇女经停期。肿疡yong脉滑数,为热有痰或酿niang脓。溃疡yang脉滑而大,为热邪未退,或痰多气虚。(属实痰证)
9,涩se脉:脉艰涩、往来迟滞不利,是极不流利、脉来迟细,艰涩困难。细小而短;甚至还三、五不匀。前人比“轻刀刮竹”,“如雨占沙,”“病蚕食叶。”这种脉多是营血虚少、精液损伤,严重反胃,大汗伤津亡阳以后,气血阻瘀或气滞难通如血痹一类病症。妇人有孕或血不足以养胎,无孕精血枯竭难以受孕等见涩脉。心血虚损而见胸部疼痛,寸部见涩脉;脾胃虚弱,而两胁气滞胀满的关部见涩脉;下焦精血两伤而见肠结便秘、小便淋沥、肠风下血等证的尺部见涩脉。脉象区别:脉来迟细、艰涩不流利为涩脉。血虚精伤、不能濡润经脉的病变。惟“一止复来”为结脉。浮散无根、至数不齐为散脉。涩脉往来迟难,有类乎止而实非止;浮多沉少,有类乎散而非散。(属迟证)
10,长脉:跳动超越本位,大小均匀。柔和条达不急不紧。长度即超过寸、尺的本位部,脉动虽长而具有一种柔和安定如“手持长杆未稍”之状,是正气旺盛的象征。若如绳索拉直僵硬或怃摸长杆样直硬,脉长而紧、张度大,多为阳热炽chi盛,它的紧张度虽与弦xian脉近似,但弦脉没有长过寸、尺部位。血热的阳毒,风痰的癲dian痫xian以及胃、大肠的里热炽chi盛都可见长脉。脉象区别:长脉的紧张度虽与弦脉近似但超出本位。弦脉紧张度相似但没有长过寸、尺部位。(属实表证)
11,短脉:脉不及本位。不足短缩,刚触chu到就没。只在寸部或尺部而表现不满足,跳动非常短暂,最不好辩认,由于气不足,不能条畅是血行所致,当其博动之初,似乎应指有力,但它既不满部,往来又非常短促cu是气血虚损的反影并易见短脉。伤于酒毒或湿热内盛在短脉中兼见滑数脉;血涩不充多见浮而短;胸腹痞pi满多见沉而短;阳气虚于上而头痛的,寸部多见短脉;阳气虚于下而腹痛的尺部多见短脉。(属虚里证)
12,洪脉:来盛去稍衰。(又称大脉)脉形粗大博大而有力,来势即其充盛去势缓慢减弱。夏令最合乎时令好,脉应指浮大而有力。春、秋、冬出现洪脉大起大落多是阳热亢盛、阴血虚少的病变证。心火上炎多见洪脉。如果胃热郁yu盛,胀满翻胃(即反胃、呕吐)而见洪脉。多属实证,当及时清泻胃热。如因寒邪遏e抑yi阳气,火热内郁yu,还当用“升阳散火”的方法进行治疗莫迟疑。如果泄泻或下痢,反见洪脉,这是阴津气大伤、阳热犹亢的虚证,宜养阴以清热,不能当做实证治。在虚实之间最重要的是慎重考虑。(属浮表证)
13,微脉:脉形模糊,极轻极软而细小稍长。稍用力按,轻便有象要断的细丝,隐隐约约似有似无。微脉是由于阳气衰竭,凡是气血两虚,尤其阳气虚少的人,必然要出现微脉的脉象。这种脉多见于亡阳、阳虚、气虚。阳气虚弱,体表不固,多见于恶寒、发热、汗出较多地虚表症等。男子的“五劳”“六极”诸虚损症,以及妇女的崩漏带下等病可见微脉。肺气不足而喘,心阳不敛lian而惊悸ji的病变,两手寸部常见微脉;脾胃虚损而胀满时,两手关部常见微脉;肾中元阳亏损而身寒腹痛,精血虚竭jie而病、消渴症等两手尺部常见微脉。(属虚证)
14,紧脉:脉往来绷紧有力。犹如指左右按紧、急转动的绳索,轻按或重按都可感到捆竹木筏绷紧有劲的绳子。这种脉多是寒证、痛证。寒邪太盛而引起疼痛诸症,多见紧脉,假使阳热为寒邪束shu缚fu的时侯,也可见到紧数脉的脉象。肺因有寒而喘咳,肝因有寒郁yu而风痫xian,脾因受寒而吐冷痰等。寒邪在表脉多浮紧,可用辛温方药以发散寒邪;寒邪在里,脉多见沉紧,可用辛热方药以温散里寒。左寸(称人迎)部见到紧脉为内伤寒盛;右寸(称气口)部见到紧脉为外感风寒;两关部见到紧脉,中焦脾胃(即心腹部)寒湿凝ning滞zhi而腹内作痛;两尺部见到紧脉,下焦寒邪盛,而见阴冷、奔豚tun、疝shan痛等病。(属数证)
15,缓脉:脉一呼一息刚好四至。搏动比迟脉稍快一点,如织机的经线,应指和缓而均匀跳动,神气充足柔软为正常脉。病变缓脉:风邪在表,营气不足,卫气有余多见脉来浮缓;湿滞经络脉来沉缓;脾胃虚弱,脉来迟缓而细;风湿在上而见颈项强直等症,脉多见浮缓有力;风湿在下而见痿wei痹bi等症,脉多见沉缓有力。总之,各种不同的病症缓脉必须参合浮、沉、大、小各方面情况来具体区分。如:外伤风寒,项背拘急时寸部脉多浮缓;风动头眩xuan关部脉常缓纵有力;胃气虚弱,右关部脉多见迟缓无力;脾肾阳虚而濡ru泻,尺部脉往往迟缓;津液燥涩se而风秘,尺部脉多缓中带涩se;气虚湿滞zhi,两足蹒pan跚shan无力,行动缓慢,尺部脉便迟缓而弱。(属迟证)
 
16,芤kou脉:浮大中空而柔软。稍重按即无力,如按葱叶(芤kou为葱的别名),外实内空,又多见于浮部。这种脉多见于大失血之后的血亏证。火热邪气侵犯阳经(三阳经)的经络,而引起吐血、呕血、流鼻血之后,或火热邪气侵犯阴经(三阴经)的经络,而引起便血、血崩之后,往往就会出现芤kou脉。失血后,血不足以荣养心脏,以致心悸怔zheng忡chong寸部见芤脉;胃中大量呕吐脓血或红血,关部必多见芤脉,血淋、红痢、便血、血崩、经漏等大量出血尺部可见芤脉。(属浮证)
17,弦xian脉:弦脉有两特点:1,脉紧张有力,挺直而长于指下。状如按琴弦或按若筝弦; 2,端直以长按之不移、从中直过挺然指下。由于肝气亢盛,不断上逆,势别影响脾胃消化。肝气郁滞最易使病人胸胁胀满。如肝亢不巳化为风热,更会使两眼生翳、迎风流泪等症。肝胆病变时无论阳邪症或阴邪症都可见弦脉。阳邪脉弦大兼滑;阴邪弦紧兼细;剧痛、饮症、痰症、寒热往来证、疟疾等病变也往往见弦脉。但要在浮、沉、迟、数之间仔细分辨它。支饮(咳嗽、喘息、气短、浮肿)脉见浮弦;悬饮(咳嗽、胸胁痛,胁下有蓄xu水)脉多沉弦;热盛脉来弦数;寒盛脉来弦迟;虚证脉多弦大;拘急(手足拘挛luan强直,不能伸屈)脉见弦小;饮癖pi(口吐涎沐清水,胁腹有积快,嗳ai酸、嘈cao杂、胁痛,饮食减退)常见单手脉弦;寒痼gu(腹痛泄泻,寒气上冲,手足逆冷、疝shan痛等)常见双手脉弦;病轻脉来弦软,病重脉来弦硬病多弦大兼滑,阳邪热盛脉来弦数;阴邪病多见弦见细。凡痰滞胸膈以及头痛等症病在上焦,寸部多见弦脉;寒热往来,癥zheng瘕jia等病多属肝胆的病变,左关部可见弦脉;如寒邪盛于脾胃,腹中疼痛,右关部往往见弦脉;阴疝shan(睾gao丸痛引少腹)、两脚拘挛luan,为肝肾虚寒的病变,两尺部见弦脉。而临床上多为寒热邪气夹杂而成又属寒症。疟疾、剧痛、肝病是弦脉最多的病变。(属半表半里,浮证)
18革脉:脉来轻取坚急,重按而中空外坚。浮取弦急,如按鼓皮,比芤kou脉、弦xian脉急。如重按指觉空虚,实际是芤脉和弦脉的复合。在浮举部出现,这种脉因精血内虚又感风寒所造成,多见于妇女小产、血崩、经漏、男子营气虚损、遗精等病,多半可见虚寒性的革脉。(属浮证)
19牢脉:牢脉沉而实大有力,兼弦急长而沉牢坚。坚实深在、实大而长极沉的部位,还带有弦急,近于伏脉。凡沉寒里实,是邪气有余的病变。心腹寒痛,肝气郁yu积,脾呆不运化等病时,都可出现牢脉;疝shan、疒+颓tui、癥zheng 、瘕jia一类的积聚病出现牢脉;因实证实脉,脉症相合,一时还可不发愁;如果失血阴虚一类大虚症出现牢脉,这是虚症实脉,脉症相反,是正气大伤、泄邪气犹盛的征象,临床时应引起注意,防止骤zhou变。区别分清牢脉在极沉的部位出现形状实大而长,微弦,长见于大实证。而革脉是在浮候部出现形状是弦xian而芤kou。多大于虚证。(属沉证)
20,濡脉:脉膊浮小而细软,浮弱而无力,轻按即感到,稍重按则无。必须轻手细审,如飘浮水面上的棉絮,这种脉多是湿证、营血亏损、精液虚积的病症。如髓海空虚、丹田不足、阴虚盗汗(汗雨夜来)、骨蒸烦热、妇女血崩、脾湿濡泻等可见濡脉。阳气微弱,表虚不固,以致汗出不止寸部可见濡脉;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的关部可见濡脉;下焦虚寒,精血两伤的,两尺部出现濡脉的宜用甘温大剂,峻补真阴,才能治愈久病。大病之后或妇人生产之后,气血损伤还没有复元的症候可见濡脉;虚症虚脉,虚能受补比较好治疗。如濡脉出现在平常人身上,尽管没有什么me大病,也应多加注意。“这是无根之脉”是脾肾两虚的征象,必须及时防治才无后患。脉象区别:濡脉形象特征是浮而细柔,重按则无。弱脉沉细而极软弱,轻取不得,重按才摸着。微脉浮而微细、重按便象要断的细丝。细脉细如丝线,软弱无力。重按可得。(属浮证)
21,弱脉:脉膊细小,沉而细柔无力,轻取不得,重按才感到。在浮候部摸不到脉,必须在沉侯部才摸着脉。由于阳气衰微,掐qia不能振奋,精血虚弱,这种脉多是气血两虚的脉象。见于老年人(白头)可理解,若见于青少年,便要查找原因;因营气卫气不足,最易感受外邪侵袭而见恶寒发热;如恶寒发热而脉不浮而弱,此人阳气衰弱可想见了;阳气阴精久久不得恢复,更会变生多种疾病,如精气不足,不能滋养骨髓,病见骨痿wei症(足痿软不能起立行动);不能滋养筋膜病见筋痿症(筋急挛luan缩);营血不足不能养心安神,病见惊悸ji症;卫气不足不能充肤固表的自汗症;脾胃虚损,中气不振便病精神困乏症等;有出现弱脉的可能。都只能用补益阳气,调养营血方法治疗。凡心肺阳气虚弱,寸部多见弱脉;脾胃虚弱关部多见弱脉;下焦阳气掐qia而不振,阴精亏乏至极的,两手尺脉多见弱脉。(属虚证)
22,散脉:浮散无根。涣散不敛lian,轻取觉虚大,稍重按便觉涣散不清,再加重按就摸不着。博动极无规则,浮而虚大飘散无根,不是去多来少,就是来多去少。临产孕妇见散脉;堕duo胎、久病、见散脉,表示脾肾阳气损伤严重必须急于救治;心阳不足怔zheng忡chong症,左寸部可见散脉;卫气不固的自汗症,右寸部可见散脉;阳不化阴的溢yi饮病左关部可见散脉;脾阳不足,水湿下注而足胫jing 、足背肿胀的右关部可见散脉;久病两尺部可见散脉,以上是元气溃散、乱的征候,应以特别注意,宜温补元气。(属虚证)
脉象区别:散脉博动极无规则,浮而虚大,轻飘无根。濡脉浮而细软,好比水里飘浮的棉絮一样。虚脉只是浮而虚大,按之无力。芤脉浮而中空。四种脉都在浮候部出现,但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四种脉都属虚脉,但有程度轻重不同。
23,细脉:脉细如蛛丝,脉形清楚,软弱无力,有规律不中断,指下始终可很明显地摸着到它。这种脉多见于血虚,或气血两虚,血少证。春夏阳气盛人体相应地血行畅旺,如果少年这时反而脉来细弱,应该提防身体是否fou有不适之症;老年人脉、秋冬脉都相对细点是正常。因气血衰、或因七情不和而致的虚损劳伤诸病;或阳气虚弱,水湿侵袭而得的腰肾病;或精气内伤阳不固外而得自汗症等可出现细脉。凡呕吐频繁而气虚至极的,寸部脉来多细;脾胃虚弱,腹胀形瘦的关部脉来多细;元阳大衰,丹田(脐下三寸)寒冷,泄痢遗精,阴精脱失,失血过多,精液枯竭jie也叫阴脱。尺部脉来多细;脉来沉细如丝,叫细脉又叫小脉,主要见于血虚、气血两虚、血少症。(属虚症)
24,伏脉:重按至骨,沉深用力,隐隐约约,在筋膜下跳动,比沉脉还深指感,必须按之到最深的骨骼ge上,然后推动筋肉按骨寻,才能脉在深处隐隐约约地跳动。这种脉是由于寒热邪气凝ning聚滞zhi经络脏腑,气血阻塞所致。见于热症少,寒症多尤其是见于剧痛症的时候。尽管是伤寒表症,如寒凝经络,阳气不能发越时,也见伏脉;待阳气回苏,突破寒凝就能汗出而解,以伤寒表症见伏脉;阴寒内郁症,邪气郁结于里,以致经脉阻滞,气血壅yong塞见伏脉;霍乱频频呕吐,因宿su食而阵阵腹痛,以及水饮停蓄xu,老痰积聚等症能见伏脉。只宜用温里散寒的方法以畅通气血,解郁破积,化痰逐zhu饮;凡急遽ju发作的呕吐腹泻,过去称霍乱,不完全是指现在传染病而言。它主要病变为伤于饮食,阳热外逼,阴寒内伏而成。饮食停留,胸中气郁不舒,以致想吐又吐不出,心里十分难受时,两手寸部常见伏脉;中焦寒湿凝聚,以致腹痛身困时两手关部常见伏脉;下焦寒凝气滞,而致剧烈疝痛时,两手尺部见伏脉。(属沉症)
25,动脉:脉是数紧有力,数而兼紧、兼滑、兼短,只见于关部的脉象(现代医学认为:错误不现实,应是寸、关、尺三部都可见到动脉)。特点:呈豆圆形、无头无尾突出一点在指下跳动。所未“虚者摇兮xi胜者安”。出现动脉多因阴阳两气相互博击,胜一方脉气安静,虚的一方便表现出坚紧有力,如豆大摇动的动脉就出现在虚方。脉书所未“阳虚则阳动,阴虚则阴动的道理”。凡寒胜于阳的疼痛,气乱窜扰的惊悸ji,阳不胜阴的自汗,阴不胜阳的发热,脾胃不和,寒热杂处的腹泻,脏腑传化失职、气血相干的痢疾,阴寒邪盛、经气受伤的经脉拘挛luan,阴虚阳盛的男子亡精(即失精或精液亡失)、女子血崩等见动脉。(属数症)
26促cu脉:脉膊急数,数而时或歇xie止,多见寸部,随时有间歇,一来一去较快,间歇次数多少极不规律。好象行走偶一跌倒,促脉多是实热证。由于三焦郁yu火内积,以致阳热炎盛、阴液消亡,血气运行受到严重阻遏e的结果。如歇xie止次数逐渐增加,说明病情还向不良方向发展;如歇止的次数逐渐减少,便说明病情有一些好转的趋势。凡气、血、痰、饮、食等都见到郁积时候,医书有“五积”停中之说,如见时时咳嗽,甚至喘逆ni、痰涎xian壅yong盛见促cu脉,多为痰积;其它类推,至火热内盛应根据不同情况加以分辨,如邪火在脏,神志失常而促脉见发狂症;如热毒入营,营气逆滞zhi而促脉常见发斑;如热在肌肉,血气郁腐而见促脉,便是多发毒疳gan。无论是热还是郁,都必须有留滞zhi不通现象才能见促脉。总因邪热内盛有留滞不通病变所致,歇xie止少则病轻,歇止多则病重,特别是病后见促脉最要注意。(属数症)
27,结脉:脉膊迟缓,时而有一歇xie止,复而又来。脉断而复续、续而又断为结脉。因阴寒偏盛,邪结于里;阳热不足,正气衰减的症候;若脉浮而有力,时或见结,是寒邪滞于经脉,宜辛温发汗祛散表寒;若脉沉而有力,时或见结,则为阴寒固结,气机受阻,宜用辛通导滞的方法以下积开郁,结脉自然就会消失。结脉多由阴邪固结,气血阻滞而来。临床上常见因气血渐衰、精力不继的久病或虚痨lao病;老痰结滞,各种积聚,痈肿,疝瘕等病见结脉。这些属于阴阳虚损一类的病变,应加强注意。否则只知结脉是气血凝滞所致,在临床上就会犯片面性错误。(属迟缓症)
28,代脉:脉博动有规律的间歇xie,跳三歇一、或跳二歇一、或跳五歇一,止有定数,良久复动,次数比较有规律,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二联率、或三联率。这种脉表示脏器有衰败之象征。似于现代医学的心脏病。代脉博动到一定至数时,必然要歇止一次再行博动。但是它有两个特点:第一,前后歇止的距离是均匀而有定数的,非常有规则。第二,歇止的时间比较长,所謂“良久方来”。血脉首先由尺部经过、再经过关部、再流到寸部,也就是由内向外的方向流动。当它歇止时,血脉好象还原流入尺部,所以三部都没有脉博跳动,这就是“脉至还入尺”的意思。若脉歇止一次后,再来时能极快地博动两次,这叫做“脉能自还”,说明它有自补能力。如果歇止一次后,再来时仅是照常博动,只是减少一次,没有补偿chang的能力就叫做“不能自还”。由于气血亏损、元阳不足所致久病而见代脉,只要分辨它的虚损情况进行准确治疗仍无妨。如果正常人而忽然见代脉,必须很好仔细检查,以免发生意外。凡因下元亏损而病的腹痛、泄痢,中阳不足所致脾胃虚弱、呕吐泄泻等;妇女怀孕三个月后都可见代脉
 
脉象区别及病症:促cu脉博动一来一去较快,数而时止,随时都有间歇,而间歇次数极不规则。结脉脉来迟缓,时或有一歇止,歇后复来博动,脉来断而复续,续而复断。代脉“不能自还”的歇止,脉博很均匀次数有规则,歇止时间又较长。只能照旧博动,不能连续博动两次。促、结脉病变较轻,代脉的病变较重。(迟症)
另有损脉一息二至,精气衰竭jie;败脉一息一致,精气衰绝;夺精脉一息半至,精气欲绝。
浮轻取、沉重按;迟为一息不足四至、数一息超出五至;无力为虚为气血俱虚;有力为实、为邪实正虚;寒实有力、虚寒无力;实热新病有力、虚热久病无力。
浮脉为表:革、芤kou、濡ru、洪、弦xian六种;沉脉为里:伏、牢三种;迟脉主寒:缓、涩se、结、代五种;实脉:长、滑脉三种;虚脉:微、弱、散、细、短六种;数脉为热:紧、动、促cu、疾五种。
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见浮脉多属风寒表症;见沉脉多为脏气不充,邪气留连不解的阴症;数脉多为风热伤经,邪气在表的阳症。
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见浮脉多为精气不足,虚风内动;见沉脉多为气陷、气郁、有所积滞;见迟脉多为元气大虚,阴寒冷积;见数脉多为邪火积盛,阳热燔fan灼zhuo。
A, 复脉:病脉可单得出现,但临床上往往是几种脉象可同时并见,最常见的为两种脉象同时出现,叫复脉。如以下的脉象:
B,复脉主病:1,浮而有力为外感表症;浮而无力为里虚血弱;浮紧脉为风寒滞于经脉;浮数脉为外伤风热;浮缓脉为风湿邪气留于肌肉;浮虚脉暑伤元气;浮芤脉大失血后;浮洪脉阴虚火旺;浮微脉虚损痨极;浮软脉阴精虚损;浮散脉气血极虚;浮弦脉痰饮内盛;浮滑脉痰热壅滞;浮迟脉气虚伤风;浮滑脉为风痰;浮芤脉为失血;
2,沉而有力痰饮或伤食;沉而无力气机郁滞;沉迟脉为冷结里寒、虚寒;沉数脉为热邪内伏;沉紧脉为寒凝冷痛;沉缓脉寒水邪气蓄积;沉牢脉久患冷病;沉实脉里热盛极;沉弱脉阴精虚损;沉细脉为湿邪痹着、为血少;沉弦脉为痰饮、为病的痛症;沉滑脉为宿食、为病积症;沉伏脉为阴毒和积聚不消发、为剧烈吐泻时候;滑数脉为实热;滑大脉为胃热;弦滑脉为肝火;细数脉为虚热。
29,几种危重脉象;不治脉:春得肺脉、夏得肾脉、长夏得肝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临床上如遇到以下脉象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中西结合进行抢救。
(1)十种怪脉(危重脉象):雀啄脉、屋漏脉、解索脉、虾游脉、釜fu沸脉、弹石脉、鱼翔xiang脉、偃yan刀脉、转豆脉,麻仁脉。
1)雀啄脉:脉沉而极数,三、五跳一停,停而又来,犹于麻雀啄食的样子。
2)屋漏脉:脉沉,较长时间一跳,而且无力,如雨后屋梁上残留的水,良久一滴,溅起无力。
(3)解索脉:脉跳一阵快,一阵慢,如解绳一样,松紧不一。
(4)虾游脉:脉浮,隐隐不显,但忽然一下跳动有力,犹如吓游水面。
(5)釜沸脉:脉浮而极数,如沸水在锅中形成的水泡一样,次数不清,空乏无力。
(6)弹石脉:脉沉数而时止,硬如指弹石。
(7)鱼翔脉:脉浮,似有似无,如鱼停在水面,鱼尾微微摆动。
(8)偃 刀脉:(9)转豆脉:(10)麻仁脉。

【三】针灸治病应掌握中医的基本治疗法则
针灸除了用针或用灸外,在治疗疾病上应本着中医的治疗法则去治病。以调和阴阳为主,治病必求治本,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病在外、邪气、病状、短病、新病为标病),缓则治本(病在内、正气、病因、长病、旧病为本病),标本同治。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正治与反治,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祛邪与扶正,虚则补与实则泻。布阵用针应根据辨证八法(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与治疗八法(发汗、催吐、攻下、和解、温热、清凉、补养、消导)相结合,要善于掌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即重视原因治疗,又要重视证状的治疗,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有利于提高疗效给病人去治疗疾病。
作者: 汤秀云
二零零八年一月六日第一次完成——二零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第六次完成
 
全文贴完了,我的手机号码是13802055794,如果有问题可以跟我打电话交流
 
是楼主老师自己写的吗?非常好!收藏了,谢谢分享
 
真是一本好书,我得慢慢看一些时间了。谢谢分享。向你老人家学习,致敬!!!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