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1/09/19
- 帖子
- 3254
- 获得点赞
- 149
- 声望
- 83
- 年龄
- 44
蔡友敬
发扬古义融会新知的蔡友敬
蔡光斗林禾禧整理
编者按蔡友敬,男,福建泉州人,1916年生。早年毕业于名医丁甘
仁创办的上海中医学院。解放后曾先后担任泉州市联合中医院院长,
泉州大学医学院、泉州市卫生学校、福建中医学院教授,泉州市中医院
院长、名誉院长。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副会
长,福建省泉州市人大常委副主任,民革泉州市主委。
蔡氏早年崇尚“丁氏学派”,中年以后治病用药力倡顾护脾胃之
气,注意调节肾阴肾阳,疑难病症,沉疴痼疾,亦经蔡氏从脾肾入手每
获良效。他毕生著作丰硕,有《中医学基础》、《中医内科学》、《蔡友敬
医案选》等。并有学术论文数十篇分别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影响甚广。
由于蔡氏在医疗、教学中的杰出贡献,1992年受国务院表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本文着重介绍蔡氏早年崇尚“丁氏学派”,中年以后力倡顾护脾胃、注意调节肾之阴阳的学
术思想。临证特色则重点反映蔡氏临床思路以辨证辨病相结合的特点,以及益气法的临床运
用,四味消毒饮治疗感染性疾病,蝉衣防风汤治疗过敏性疾病和水肿病的治疗经验等。医论医
话所言及的“论火”、“瘀血证”、“释劳风”等均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力作,所选医案及经验方又为
蔡氏经验之结晶。总之纵观全文,蔡氏崇尚“丁氏学派”,强调脾胃之治的思路与方法,对后学
之人皆为很好的借鉴。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若有疾厄求救者,不得问
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
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蔡友敬,字锡桂,别名适季,男,福建省泉州市人,生于1916年9月,幼习经史,中学毕业
后,赴沪就学于近代名医丁甘仁创办的私立上海中医学院(前身即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尽得
“丁氏学派”之传。毕业后,返回桑梓,行医执教50多年。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福建中医
学会副会长,泉州市中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教授。
第三卷429
####
解放前,他悬壶奔走,饱受国难之苦。解放后,他深受党和人民的信赖,选任他为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第1~4届委员会委员。1983年起当选为福建省第6~8届人民代表大
会代表。新旧社会的不同境遇,使他体会到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医事业才能够得到继承和
迅速发展,个人的智慧和才干,才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1954年他联合泉州市名老中医,创办
泉州市联合中医院(1958年后并入泉州市人民医院),被选任院长。1983年,泉州市人民政府
重办泉州市中医院,他又被委以院长重任。
1958年9月他被调泉州大学医学院中医系任教,1959年并入晋江地区卫生学校。当时福
建省卫生厅在中等卫生学校开设中医专业,学校指定他主持制订该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
纲,并由他编写《中医学基础》和《中医内科学》等讲义,作为供全省中医士专业使用的教材。从
此,开始了他的中医教学生涯。1960年4月他参加卫生部在成都召开中等中医学校教材编审
会议,1979年又在西安参加编写全国中等中医教材《方剂学》一书,其中有5章出自他手。在
70年代全国掀起西医学习中医高潮中,福建医科大学及厦门、福州、南平、漳州、莆田、泉州等
地部队医院纷纷举办高级班和普及班,均请他去授课,受到了好评。他的严肃认真,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的教学作风和方法,为师生们交口赞誉,受到了表彰。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他酷爱读书,以“勤”、“苦”两字作为学习方法,应
诊、教学之暇,总是手不释卷,数十年如一日。他虽然诊务、教务繁忙,但仍注意总结自己几十
年医疗和教学经验,已完成的专著有《蔡友敬临床经验集》、《蔡友敬医学讲稿》等。最近已完成
《内经病候类诠》一书的定稿工作。
他早年受“丁氏学派”的影响极深,临证多以《孟河丁氏医案》和《丁甘仁用药法》为准绳。
中年以后,加深经典著作及各家学说和现代医学的学习,古今医学,兼收并蓄,学术思想大为开
阔。他强调要“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发展为辨证和辨病相结合。他致
力于医学研究,博取众长,不拘成见,既从中医中药中探索,又从现代医学中求新。经方、时方、
单方、验方,莫不广为采用。临床时悉心体验,如陈士铎之“散偏汤”治疗偏头痛,从实践体会到
川芎非30克以上不为功,白芍宜15克以制川芎之辛燥,确是配合得当,历验不爽。治内耳性
眩晕,取《金匮》泽泻汤(重用泽泻30~60克)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疗效颇佳。对泌尿系感染的
治疗,按中医辨证属于下焦湿热者,大都采取清热利湿之八正散。但效果往往不理想,若加以
四味消毒散(银花、连翘、蒲公英、地丁)则效果大为显著,它既辨证清热利湿,又能辨病抗菌消
炎,从而使疗效提高。中年后期,临床所见以慢性病为多,以脾肾论治者大都有所收获,因而他
钻研了脾肾学说。他认为“水为万物之源,土为万物之母,二脏安和,则一身皆治,二脏不和,则
百病丛生”。所以治病用药,力倡顾护脾胃之气,注重调节肾之阴阳。一些疑难杂症,沉疴痼
疾,每从脾肾入手而奏效。晚年则侧重于命门学说的研究,他认为调节命门的水火,对恢复机
体阴阳协调更有裨益。他写了《命门学说的探讨》一文,对命门的含义、位置、功能及对全身脏
腑的关系加以探讨,并从实践中悟出哮喘一病,由于气逆,但与命门关系颇大。盖肺为气之主,
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而命门之水火,即十二经之化源,肺得命门而主治节,脾得命门而司
运化,肾得命门而作强。故自制“咳喘丸”一方,以紫河车、紫石英、蛤蚧、补骨脂、巴戟、肉苁蓉
温命门之阳,胡桃、五味子、枸杞滋命门之阴,人参补益脾肺,白术、陈皮健脾和中。用于治疗哮
喘缓解期,疗效甚佳,痼疾可除。对一些疑难杂症,如老年性痴呆,病毒性脑炎后遗症,他都以
命门学说进行辨证、立法、拟方,疗效皆有提高。
第三卷430
####
他历来主张做一个医务工作者,最重要是树立高尚的医德。他始终以唐代名医孙思邈为
榜样,虚怀若谷,平易近人,从不以“大医”自居。《千金要方·大医精诚》曰:“凡大医治病,必当
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若有疾厄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
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护惜身命。如此,可为苍生大医。”这段古训,成
为他行医处世的座右铭,而躬身力行。长期以来,他除上班外,其余时间不论白天夜晚,严寒酷
暑,随时随地都有患者跟踪求诊,他总是来者不拒,一视同仁,满腔热情地为病人服务。至于下
乡期间,顶风冒雨,长途跋涉为病人出诊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多年来,他自付邮资,默默地
干着一份额外的“函诊”工作,每年来自各地的求诊信达100~200封,他都有求必应,一一回
复。由于他每日清晨、中午、晚上休息时间都不避免为人们看病,因而人们给他一个雅号———
“五班制医生”。1982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为福建省劳动模范。1984年又被卫生部授
予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称号。1985年荣获福建省工会发给他“五一劳动奖章”。1992年又被
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的奖状、奖品。1992年受国务院表彰享受政府特殊津
贴。他的事迹被列入《中国当代医学家荟萃》及《当代福建科技名人》,他的经验被采收《中华名
医特技集成》一书。
学术精华
一、继承“丁氏学派”的学术思想
丁氏学派的创始人是孟河丁甘仁氏。他学有渊源,从师马培之先生,平生勤学深研,无问
寒暑。1916年联合沪上夏应堂、谢谢利恒诸同道,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门墙桃李,遍及华夏,
师传愈广,丁氏学派得以逐步形成。著作《孟河丁氏医案》及《丁氏用药法》等,其主要传人丁济
万、程门雪、黄文东、管理平等是丁氏学派的主要力量。他们编写了《伤寒讲义》、《金匮讲义》、
《杂病讲义》以及《脉学辑要》、《舌苔学》、《古今医案讲解》等作为授课教材,是丁氏学派临床辨
证用药的依据。蔡氏读之,倍感亲切,至今仍珍藏其书以为借鉴。丁氏对外感热病及内伤杂
病,均有独特诊治方法,这也是蔡氏早期临诊的主要依据。概要介绍如下:
(一)外感热病注意察舌辨证
丁氏学派对外感热病的研究,是宗《伤寒论》而不拘于伤寒方,宗温病学而不拘于四时温
病。指出读了《内经·热论》以后,必须熟悉《伤寒论》和《温热经纬》、《温病条辨》等方书,这才能
全面学习外感病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丁氏医案》和《杂病讲义》对外感热病即贯穿这个观
点。所以蔡氏在学校就读四年中,认真对上述书籍进行阅读。当时,上海正在流行湿温病(即
肠伤寒),在丁济万院长亲自带领实习期间,湿温病例特多,在他的临床记录中,集案例共九
本,其中三分之一是湿温病,蔡氏感受特深,故其毕业论文《温病之史的发展及其理论体系》即
由此而总结的。
蔡氏认为丁氏诊治外感热病,注意察舌辨证。从湿温病来说,湿温之邪,表里兼受,其热弥
第三卷431
####
漫,蕴蒸气分时间最长,湿与温合,或从阳化热,或从阴化寒,与伤寒六经之传变相符合。概
言之:
1.邪在卫分、气分按三阳经治法。如初起表邪未解,舌苔必白腻,而胸闷泛恶,脉濡,用三
仁、桂枝、栀豉等方。如邪入气分,舌苔白腻而黄,壮热有汗不解,于甘露消毒丹之中加二三分
甘凉,如竹茹、芦根、滑石之类。如湿邪偏盛而见舌苔白厚腻,口渴喜热饮,小便短赤,用三仁汤
加滑石、黄芩同用。若湿在太阳热在阳明,热重于湿,而见苔白腻,质红绛、汗多、口渴、喜饮、脉
洪数者,用苍术白虎汤。若舌中有一圈无苔而边厚腻者,阴虚而湿盛也,此症难治,养阴不可,
燥湿不能,惟先用藿香、佩兰、橘皮、竹茹、苡仁等。数日后,苔见黄边厚腻而白,口渴稍引饮,或
口苦者,宜苦温中夹一分苦寒,用平胃散加黄芩五六分。若苔腻渐渐化黄,苔中带黄,口渴欲
饮,不辨冷热者,宜苦寒苦温并用。若苔黄较深,口苦反甚者,为热重于湿,宜七分苦寒,三分
苦温,用黄芩、黄连加白蔻、陈皮。如苔腻厚黄,而边红绛,口渴喜饮,小便短赤者,为湿有化燥
之象,用苦寒淡渗同用,黄连、黄芩、芦根、滑石、通草、苡仁等。如苔中黄腻厚,扪之干燥边红
绛,寒热胸闷,宜淡渗夹寒凉同用,银花、连翘合四苓散之类。如苔黄腻,口渴喜饮,胸中痞闷,
宜苦辛开泄,泻心汤主之,此乃湿热互结之征。如苔白腻,口甜盛者,用平胃散加省头草等,而
甜不去者,用乌梅、干姜,木来泻土法。若苔厚腻而白,兼见胸痞、脘闷、寒热往来,湿邪内伏募
原,轻则小柴胡去黄芩(苔转黄腻可加入),重则达原饮,此湿温病本治法也。
2.湿胜阳微,按三阴经治法。如身热泄泻,渴喜热饮,舌质淡苔灰黄,脉濡数,用理中合小
柴胡汤等。如舌质淡苔厚白,腹满肤肿,脉象迟弱,为湿困太阴,健运无权,用五苓真武等方。
如湿温月余不解,身热汗多,神识昏糊,舌质淡苔干腻,脉沉细,急用参附回阳、龙牡潜阳之法,
得以转危为安。
3.邪热从阳入阴,按温病热传营治法。如舌质红,苔干燥无津,身灼热有汗不解,烦躁少
寐,脉弦数,邪热入营,宜大剂生津凉营之品,用鲜生地、鲜石斛、天花粉等。若出现痉厥,则加
羚羊角等。甚则舌质红绛,唇焦齿干,神昏谵语,用犀角地黄汤及清心牛黄丸。
从以上所述,蔡氏根据丁氏治湿温病采取六经和卫气营血辨证,从舌苔的变化进行辨治,
是独出心裁,在实际应用中取得疗效,找出了湿温病的治疗规律。
(二)内伤杂病辨别气血虚实
丁氏学派对内伤杂病认为除经典著作外,金元四大家各有所长,不得偏执。蔡氏早年深领
教诲,坚持“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的学习精神,做到汇集群言,知所选择。并认真学习明清两代
的名家著作及其医案,对他的后学启迪很大,在临床实践中更有所发展。例如:
1.对中风闭证和脱证的辨治:蔡氏认为中风当分闭脱两证,目定口呆,牙关拘急,痰声拮
据,气粗息高,面赤唇红,脉急洪大,皆为闭证之确据。若目合口开,气息微续,昏倦无神,面色
白,痰声隐约,脉急细微,皆是欲脱之显象。尤有甚者,则脉伏不见,自汗如油,肢冷青,撒手
遗尿,更甚极危之候。然而闭甚亦有目合神昏身僵者,必须以“四肢厥冷,汗出如油,小便自遗,
脉虚”为准,疑似之间,尤当细辨,至于治法,则闭证宜开,惟开亦有法,一切芳香走窜如牛黄、至
宝、苏合类均不相宜,应用潜降。但当痰涎壅盛,药无下行之路,故不得不暂借开道之药,以稀
痰涎,通关散为佳。凡属闭证,先开其闭,即用大剂潜降,平其上逆之势,再用清滋之品,清其气
火,滋其阴液,腻补之药,非到最后时期,不宜妄用。脱证宜固,中风之本,由于肝肾阴虚,阴虚
发扬古义融会新知的蔡友敬
蔡光斗林禾禧整理
编者按蔡友敬,男,福建泉州人,1916年生。早年毕业于名医丁甘
仁创办的上海中医学院。解放后曾先后担任泉州市联合中医院院长,
泉州大学医学院、泉州市卫生学校、福建中医学院教授,泉州市中医院
院长、名誉院长。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副会
长,福建省泉州市人大常委副主任,民革泉州市主委。
蔡氏早年崇尚“丁氏学派”,中年以后治病用药力倡顾护脾胃之
气,注意调节肾阴肾阳,疑难病症,沉疴痼疾,亦经蔡氏从脾肾入手每
获良效。他毕生著作丰硕,有《中医学基础》、《中医内科学》、《蔡友敬
医案选》等。并有学术论文数十篇分别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影响甚广。
由于蔡氏在医疗、教学中的杰出贡献,1992年受国务院表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本文着重介绍蔡氏早年崇尚“丁氏学派”,中年以后力倡顾护脾胃、注意调节肾之阴阳的学
术思想。临证特色则重点反映蔡氏临床思路以辨证辨病相结合的特点,以及益气法的临床运
用,四味消毒饮治疗感染性疾病,蝉衣防风汤治疗过敏性疾病和水肿病的治疗经验等。医论医
话所言及的“论火”、“瘀血证”、“释劳风”等均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力作,所选医案及经验方又为
蔡氏经验之结晶。总之纵观全文,蔡氏崇尚“丁氏学派”,强调脾胃之治的思路与方法,对后学
之人皆为很好的借鉴。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若有疾厄求救者,不得问
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
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蔡友敬,字锡桂,别名适季,男,福建省泉州市人,生于1916年9月,幼习经史,中学毕业
后,赴沪就学于近代名医丁甘仁创办的私立上海中医学院(前身即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尽得
“丁氏学派”之传。毕业后,返回桑梓,行医执教50多年。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福建中医
学会副会长,泉州市中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教授。
第三卷429
####
解放前,他悬壶奔走,饱受国难之苦。解放后,他深受党和人民的信赖,选任他为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第1~4届委员会委员。1983年起当选为福建省第6~8届人民代表大
会代表。新旧社会的不同境遇,使他体会到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医事业才能够得到继承和
迅速发展,个人的智慧和才干,才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1954年他联合泉州市名老中医,创办
泉州市联合中医院(1958年后并入泉州市人民医院),被选任院长。1983年,泉州市人民政府
重办泉州市中医院,他又被委以院长重任。
1958年9月他被调泉州大学医学院中医系任教,1959年并入晋江地区卫生学校。当时福
建省卫生厅在中等卫生学校开设中医专业,学校指定他主持制订该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
纲,并由他编写《中医学基础》和《中医内科学》等讲义,作为供全省中医士专业使用的教材。从
此,开始了他的中医教学生涯。1960年4月他参加卫生部在成都召开中等中医学校教材编审
会议,1979年又在西安参加编写全国中等中医教材《方剂学》一书,其中有5章出自他手。在
70年代全国掀起西医学习中医高潮中,福建医科大学及厦门、福州、南平、漳州、莆田、泉州等
地部队医院纷纷举办高级班和普及班,均请他去授课,受到了好评。他的严肃认真,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的教学作风和方法,为师生们交口赞誉,受到了表彰。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他酷爱读书,以“勤”、“苦”两字作为学习方法,应
诊、教学之暇,总是手不释卷,数十年如一日。他虽然诊务、教务繁忙,但仍注意总结自己几十
年医疗和教学经验,已完成的专著有《蔡友敬临床经验集》、《蔡友敬医学讲稿》等。最近已完成
《内经病候类诠》一书的定稿工作。
他早年受“丁氏学派”的影响极深,临证多以《孟河丁氏医案》和《丁甘仁用药法》为准绳。
中年以后,加深经典著作及各家学说和现代医学的学习,古今医学,兼收并蓄,学术思想大为开
阔。他强调要“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发展为辨证和辨病相结合。他致
力于医学研究,博取众长,不拘成见,既从中医中药中探索,又从现代医学中求新。经方、时方、
单方、验方,莫不广为采用。临床时悉心体验,如陈士铎之“散偏汤”治疗偏头痛,从实践体会到
川芎非30克以上不为功,白芍宜15克以制川芎之辛燥,确是配合得当,历验不爽。治内耳性
眩晕,取《金匮》泽泻汤(重用泽泻30~60克)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疗效颇佳。对泌尿系感染的
治疗,按中医辨证属于下焦湿热者,大都采取清热利湿之八正散。但效果往往不理想,若加以
四味消毒散(银花、连翘、蒲公英、地丁)则效果大为显著,它既辨证清热利湿,又能辨病抗菌消
炎,从而使疗效提高。中年后期,临床所见以慢性病为多,以脾肾论治者大都有所收获,因而他
钻研了脾肾学说。他认为“水为万物之源,土为万物之母,二脏安和,则一身皆治,二脏不和,则
百病丛生”。所以治病用药,力倡顾护脾胃之气,注重调节肾之阴阳。一些疑难杂症,沉疴痼
疾,每从脾肾入手而奏效。晚年则侧重于命门学说的研究,他认为调节命门的水火,对恢复机
体阴阳协调更有裨益。他写了《命门学说的探讨》一文,对命门的含义、位置、功能及对全身脏
腑的关系加以探讨,并从实践中悟出哮喘一病,由于气逆,但与命门关系颇大。盖肺为气之主,
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而命门之水火,即十二经之化源,肺得命门而主治节,脾得命门而司
运化,肾得命门而作强。故自制“咳喘丸”一方,以紫河车、紫石英、蛤蚧、补骨脂、巴戟、肉苁蓉
温命门之阳,胡桃、五味子、枸杞滋命门之阴,人参补益脾肺,白术、陈皮健脾和中。用于治疗哮
喘缓解期,疗效甚佳,痼疾可除。对一些疑难杂症,如老年性痴呆,病毒性脑炎后遗症,他都以
命门学说进行辨证、立法、拟方,疗效皆有提高。
第三卷430
####
他历来主张做一个医务工作者,最重要是树立高尚的医德。他始终以唐代名医孙思邈为
榜样,虚怀若谷,平易近人,从不以“大医”自居。《千金要方·大医精诚》曰:“凡大医治病,必当
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若有疾厄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
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护惜身命。如此,可为苍生大医。”这段古训,成
为他行医处世的座右铭,而躬身力行。长期以来,他除上班外,其余时间不论白天夜晚,严寒酷
暑,随时随地都有患者跟踪求诊,他总是来者不拒,一视同仁,满腔热情地为病人服务。至于下
乡期间,顶风冒雨,长途跋涉为病人出诊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多年来,他自付邮资,默默地
干着一份额外的“函诊”工作,每年来自各地的求诊信达100~200封,他都有求必应,一一回
复。由于他每日清晨、中午、晚上休息时间都不避免为人们看病,因而人们给他一个雅号———
“五班制医生”。1982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为福建省劳动模范。1984年又被卫生部授
予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称号。1985年荣获福建省工会发给他“五一劳动奖章”。1992年又被
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的奖状、奖品。1992年受国务院表彰享受政府特殊津
贴。他的事迹被列入《中国当代医学家荟萃》及《当代福建科技名人》,他的经验被采收《中华名
医特技集成》一书。
学术精华
一、继承“丁氏学派”的学术思想
丁氏学派的创始人是孟河丁甘仁氏。他学有渊源,从师马培之先生,平生勤学深研,无问
寒暑。1916年联合沪上夏应堂、谢谢利恒诸同道,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门墙桃李,遍及华夏,
师传愈广,丁氏学派得以逐步形成。著作《孟河丁氏医案》及《丁氏用药法》等,其主要传人丁济
万、程门雪、黄文东、管理平等是丁氏学派的主要力量。他们编写了《伤寒讲义》、《金匮讲义》、
《杂病讲义》以及《脉学辑要》、《舌苔学》、《古今医案讲解》等作为授课教材,是丁氏学派临床辨
证用药的依据。蔡氏读之,倍感亲切,至今仍珍藏其书以为借鉴。丁氏对外感热病及内伤杂
病,均有独特诊治方法,这也是蔡氏早期临诊的主要依据。概要介绍如下:
(一)外感热病注意察舌辨证
丁氏学派对外感热病的研究,是宗《伤寒论》而不拘于伤寒方,宗温病学而不拘于四时温
病。指出读了《内经·热论》以后,必须熟悉《伤寒论》和《温热经纬》、《温病条辨》等方书,这才能
全面学习外感病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丁氏医案》和《杂病讲义》对外感热病即贯穿这个观
点。所以蔡氏在学校就读四年中,认真对上述书籍进行阅读。当时,上海正在流行湿温病(即
肠伤寒),在丁济万院长亲自带领实习期间,湿温病例特多,在他的临床记录中,集案例共九
本,其中三分之一是湿温病,蔡氏感受特深,故其毕业论文《温病之史的发展及其理论体系》即
由此而总结的。
蔡氏认为丁氏诊治外感热病,注意察舌辨证。从湿温病来说,湿温之邪,表里兼受,其热弥
第三卷431
####
漫,蕴蒸气分时间最长,湿与温合,或从阳化热,或从阴化寒,与伤寒六经之传变相符合。概
言之:
1.邪在卫分、气分按三阳经治法。如初起表邪未解,舌苔必白腻,而胸闷泛恶,脉濡,用三
仁、桂枝、栀豉等方。如邪入气分,舌苔白腻而黄,壮热有汗不解,于甘露消毒丹之中加二三分
甘凉,如竹茹、芦根、滑石之类。如湿邪偏盛而见舌苔白厚腻,口渴喜热饮,小便短赤,用三仁汤
加滑石、黄芩同用。若湿在太阳热在阳明,热重于湿,而见苔白腻,质红绛、汗多、口渴、喜饮、脉
洪数者,用苍术白虎汤。若舌中有一圈无苔而边厚腻者,阴虚而湿盛也,此症难治,养阴不可,
燥湿不能,惟先用藿香、佩兰、橘皮、竹茹、苡仁等。数日后,苔见黄边厚腻而白,口渴稍引饮,或
口苦者,宜苦温中夹一分苦寒,用平胃散加黄芩五六分。若苔腻渐渐化黄,苔中带黄,口渴欲
饮,不辨冷热者,宜苦寒苦温并用。若苔黄较深,口苦反甚者,为热重于湿,宜七分苦寒,三分
苦温,用黄芩、黄连加白蔻、陈皮。如苔腻厚黄,而边红绛,口渴喜饮,小便短赤者,为湿有化燥
之象,用苦寒淡渗同用,黄连、黄芩、芦根、滑石、通草、苡仁等。如苔中黄腻厚,扪之干燥边红
绛,寒热胸闷,宜淡渗夹寒凉同用,银花、连翘合四苓散之类。如苔黄腻,口渴喜饮,胸中痞闷,
宜苦辛开泄,泻心汤主之,此乃湿热互结之征。如苔白腻,口甜盛者,用平胃散加省头草等,而
甜不去者,用乌梅、干姜,木来泻土法。若苔厚腻而白,兼见胸痞、脘闷、寒热往来,湿邪内伏募
原,轻则小柴胡去黄芩(苔转黄腻可加入),重则达原饮,此湿温病本治法也。
2.湿胜阳微,按三阴经治法。如身热泄泻,渴喜热饮,舌质淡苔灰黄,脉濡数,用理中合小
柴胡汤等。如舌质淡苔厚白,腹满肤肿,脉象迟弱,为湿困太阴,健运无权,用五苓真武等方。
如湿温月余不解,身热汗多,神识昏糊,舌质淡苔干腻,脉沉细,急用参附回阳、龙牡潜阳之法,
得以转危为安。
3.邪热从阳入阴,按温病热传营治法。如舌质红,苔干燥无津,身灼热有汗不解,烦躁少
寐,脉弦数,邪热入营,宜大剂生津凉营之品,用鲜生地、鲜石斛、天花粉等。若出现痉厥,则加
羚羊角等。甚则舌质红绛,唇焦齿干,神昏谵语,用犀角地黄汤及清心牛黄丸。
从以上所述,蔡氏根据丁氏治湿温病采取六经和卫气营血辨证,从舌苔的变化进行辨治,
是独出心裁,在实际应用中取得疗效,找出了湿温病的治疗规律。
(二)内伤杂病辨别气血虚实
丁氏学派对内伤杂病认为除经典著作外,金元四大家各有所长,不得偏执。蔡氏早年深领
教诲,坚持“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的学习精神,做到汇集群言,知所选择。并认真学习明清两代
的名家著作及其医案,对他的后学启迪很大,在临床实践中更有所发展。例如:
1.对中风闭证和脱证的辨治:蔡氏认为中风当分闭脱两证,目定口呆,牙关拘急,痰声拮
据,气粗息高,面赤唇红,脉急洪大,皆为闭证之确据。若目合口开,气息微续,昏倦无神,面色
白,痰声隐约,脉急细微,皆是欲脱之显象。尤有甚者,则脉伏不见,自汗如油,肢冷青,撒手
遗尿,更甚极危之候。然而闭甚亦有目合神昏身僵者,必须以“四肢厥冷,汗出如油,小便自遗,
脉虚”为准,疑似之间,尤当细辨,至于治法,则闭证宜开,惟开亦有法,一切芳香走窜如牛黄、至
宝、苏合类均不相宜,应用潜降。但当痰涎壅盛,药无下行之路,故不得不暂借开道之药,以稀
痰涎,通关散为佳。凡属闭证,先开其闭,即用大剂潜降,平其上逆之势,再用清滋之品,清其气
火,滋其阴液,腻补之药,非到最后时期,不宜妄用。脱证宜固,中风之本,由于肝肾阴虚,阴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