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林指月》之《本草崇原》,注释《神农本草经》第一书

对头。见微知著。这本是说中医对于疾病的诊察方面,但对于任何事情都可以通用。正是如此,才觉得中医的博

是啊!中医的很多理论是可以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能够引申触类,才是大学问呢。
 
时候不早了啊。再发一则。《本草崇原》对于山药究竟是如何注释的?

薯蓣
气味甘平,无毒。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薯蓣即今山药,因唐代宗名预,避讳改为薯药,又因宋英宗名署,避讳改为山药。始出嵩高山谷,今处处有之,入药野生者为胜。种薯蓣法,以杵打穴,截块投于杵穴之中,随所杵之窍而成形,如预备署,所因名薯蓣也,今时但知山药,不知薯蓣矣。)
山药气味甘平,始出中岳,得中土之专精,乃补太阴脾土之药,故主治之功皆在中土。治伤中者,益中土也。补虚羸者,益肌肉也。除寒热邪气者,中土调和,肌肉充足,则寒热邪气自除矣,夫治伤中,则可以补中而益气力。补虚羸,则可以长肌肉而强阴。阴强,则耳目聪明。气力益,则身体轻健,土气有余,则不饥而延年。
凡柔滑之物,损即腐坏,山药切块,投于土中,百合分瓣种之,如种蒜法,地黄以根节多者,寸断埋土中,皆能生长。所以然者,百合得太阴之天气,山药、地黄得太阴之地气也。
 
好书!医灯老师辛苦了!这部书同时也收录在《张志聪医学全书》里,可以查看。
 
我是在读《温病条辨》后购进《本草崇原》的。

后购一本《本草经解》,原以为是叶桂写,到手后发现是姚球写的,有些失望。
 
石斛是一味好东西,有人称之为人间仙草。我们来看看张志聪是如何注释《神农本草经》所载石斛的。

石斛
气味甘平,无毒。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益精。久服,厚肠胃。(石斛始出六安山谷水旁石上,今荆襄、汉中、庐州、台州、温州诸处皆有。一种形如金钗,谓之钗石斛,为俗所尚,不若川地产者,其形修洁,茎长一二尺,气味清疏,黄白而实,入药最良。其外更有木斛,长而中虚,不若川石斛之中实也。又有麦斛,形如大麦,累累相连,头生一叶,其性微冷。又有竹叶斛,形如竹,节间生叶。又有雀髀斛,茎大如雀之髀,叶在茎头,性皆苦寒,不堪用之。石斛丛生石上,其根纠结,茎叶生皆青翠。干则黄白而软,折之悬挂屋下,时灌以水,经年不死,俗呼为千年润。)
(愚按:今之石斛,其味皆苦,无有甘者,须知《本经》诸味,皆新出土时味也,干则稍变矣。善读圣经当以意会之。)
石斛生于石上,得水长生,是禀水石之专精而补肾。味甘色黄,不假土力,是夺中土之气化而补脾。斛乃量名,主出主入,治伤中者,营运其中土也。除痹者,除皮脉肉筋骨五脏外合之痹证也。夫治伤中则下气,言中气调和,则邪气自下矣。除痹则补五脏虚劳羸瘦,言邪气散除,则正气强盛矣,脾为阴中之至阴,故曰强阴。肾主藏精,故曰益精。久服则土气营运,水精四布,故厚肠胃。
《本经》上品,多主除痹,不曰风寒湿,而但曰痹者,乃五脏外合之痹也。盖皮者,肺之合。脉者,心之合。肉者,脾之合。筋者,肝之合。骨者,肾之合。故除痹即所以治五脏之虚劳羸瘦,是攻邪之中而有补益之妙用。治伤中即所以下气,是补益之中而有攻邪之神理云。
 
我是在读《温病条辨》后购进《本草崇原》的。

后购一本《本草经解》,原以为是叶桂写,到手后发现是姚球

阁下是对《本草经解》失望吗?觉得是托名叶桂,就觉得不好,还是书中内容不好呢?
 
原著作者也大力提倡“维旧尊古”,宗法《内》《难》《本经》,作者有感于《神农本草经》“词古义深,难于窥测”,有加之“后人篡集药性,不明《本经》,但言某药治某病,某病须某药,不探其原,只言其治”的乱象丛生,遂作“崇原”之论。作者从药物性味、生成、阴阳五行属性、形色等入手,结合主治疾病之机理,阐明功效,崇本求原思想,崇古而不泥古,敢于纠正前人之偏见,阐发五运六气对用药的指导性,倡导格物的用药思想,详细辨别药物的相似与优劣,采撷百家学说却又立论中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此段写得很好,顶一个。
 
原著作者也大力提倡“维旧尊古”,宗法《内》《难》《本经》,作者有感于《神农本草经》“词古义深,难于窥

多谢淮岸老人,
 
谢谢老师无私的分享,辛苦了
 
本帖最后由 菩提医灯 于 2013-12-9 22:13 编辑

现在来看看《本草崇原》对酸枣仁的注解。

酸枣仁
气味酸平,无毒。主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痛,湿痹。久服安五脏,轻身延年。
(酸枣始出河东川泽,今近汴洛及西北州郡皆有之。一名山枣,《尔雅》名樲,孟子曰:养其樲棘是也。其树枝有刺,实形似枣而圆小,其味酸,其色红紫。八月采实,只取核中之仁。仁皮赤,仁肉黄白。)(按:酸枣肉味酸,其仁味甘而不酸。今既云酸枣仁,又云气味酸平,讹也,当改正。)
枣肉味酸,肝之果也。得东方木味,能达肝气上行,食之主能醒睡。枣仁形园色赤,禀火土之气化。火归中土,则神气内藏,食之主能寤寐。《本经》不言用仁,而今时多用之。心腹寒热,邪结气聚者,言心腹不和,为寒为热,则邪结气聚。枣仁色赤象心,能导心气以下交,肉黄象土,能助脾气以上达,故心腹之寒热邪结之气聚可治也。土气不达于四肢,则四肢酸痛。火气不温于肌肉,则周身湿痹。枣仁禀火土之气化,故四肢酸痛,周身湿痹可治也。久服安五脏,轻身延年。言不但心腹和平,且安五脏也。五脏既安,则气血日益,故又可轻身延年。
 
请问,《本草疏证》这本书怎么样呢?
 
请问,《本草疏证》这本书怎么样呢?

《本经疏证》这本书也不错,以《本经》解读“伤寒”,是继张志聪《本草崇原》之后的又一部较好的本草作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