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罗天益医论

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出自《伤寒论.伤寒例第三》

从诸篇医论中看,罗氏对《伤寒》也是非常有研究的
 
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出自《伤寒论.伤寒例第三》

后世医家中对伤寒的注解、研究的人为数不少啊。
 
泻火伤胃

经历晋才卿,膏粱而饮,至春病衄。医曰:诸见血者为热,以清凉饮子投之,即止。越数日,其疾复作。医又曰:药不胜病故也。遂投黄连解毒汤,既而或止,止而复作。易医数回,皆用苦寒之剂。俱欲胜其热而已,然终不愈。而饮食起居,浸不及初。肌寒而时躁,言语无声,口气臭秽,恶如冷风,然其衄之余波,则未绝也。

或曰:诸见血者热。衄,热也。热而寒之,理也。今不惟不愈而反害之,何哉?

《内经》曰:以平为期;又言下工不可不慎也。彼惟知见血为热,而以苦寒攻之,抑不知苦泻土。土,脾胃也。脾胃,人之所以为本者。今火为病而泻其土,火固未尝除而土已病矣。土病则胃虚,胃虚则营气不能滋荣百脉,元气不循天度,气随阴化而无声肌寒也。意粗工嘻嘻以为可治,热病未已,寒病复起。此之谓也。
 
肺痿辨
华严寺和上座代史侯出家,年未四十。至元癸酉四月间,因澡浴大汗出,还寺剃头,伤风寒。头疼,四肢困倦,就市中购通圣散服之。又发之汗,头疼少减。再日复作,又以通圣散发之。发汗数回,反添劳动喘促,自汗恶风,咳而有血,懒于言语,饮食减少。求医治之,医与药,多以生姜为引子。至六月间,精神愈困,饮食减少,形体羸瘦,或咳或唾红血极多,扶而后起。

请予治之,具说前由。诊其脉,浮数七八至,按之无力。予曰:不救矣。

或曰:何谓不救?《内经》曰:血之与汗,异名而同类,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金匮要略》云:肺痿之病,从何而得之?师曰:或从汗出,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今肺气已虚,又以辛药泻之,重虚其肺,不死何待?《藏气法时论》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盖不知《内经》之旨。仲景云:祸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世上之士,但务彼翕习之荣,而莫见此倾危之败,惟明者居然能识其本。近取诸身,夫何远之有焉?其僧不数日,果亡。
 
下工绝气危生

丁巳予从军至开州,夏月,有千户高国用谓予曰:父亲年七十有三,于去岁七月间,因内伤饮食,又值霖雨,泻痢暴下数行,医以药止之。不数日又伤又泻,止而复伤,伤而复泄。至十月间,肢体瘦弱,四肢倦怠,饮食减少,腹痛肠鸣。又以李医治之,处以养脏汤,治之数日,泻止后添呕吐。又易以王医,用丁香、藿香、人参去白、橘皮、甘草,同为细末,煎生姜数服而呕吐止。延至今正月间,饮食不进,扶而后起,又数日不见大便。予问医曰:父亲数日不见大便,何以治之?医曰:老官人年过七旬,气血衰弱,又况泻痢半载,脾胃又虚,津液耗少,以麻仁丸润之可也。众亲商议,一亲知曰:冯村牛山人,见证不疑,有果决。遂请治之,诊其脉,问其病证,曰此是风结也,以搜风丸百余丸服之,利下数行而死。予悔恨不已,敢以为问。

予曰:未尝亲见,将何以言?

高千户退而去。或者曰:予亲见之,细说其证。予曰:人以水谷为本,今年高老人久泻,胃中津液耗少,又重泻之,神将何依?《灵枢经》云: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俱不足也,不可泻之,泻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少者不复矣。又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绝气危生,其牛山人之谓欤!



搜风润肠丸
https://www.tcmbe.com/threads/169093
 
酸多食之令人癃

至元己巳上都住,夏月,太保刘仲晦使引进史柔明来曰:近一两月,作伴数人,皆有淋疾,是气运使然,是水土耶?

予思之,此间别无所患,此疾独公所有之,殆非运气水土使然。继问柔明近来公多食甚物?曰:宣使赐木瓜百余对,遂多蜜煎之。每客至以此待食,日三五次。予曰:淋由此也。《内经》曰:酸多食之令人癃。可与太保言之,夺饮则已。

一日,太保见予问曰:酸味致淋,其理安在?予曰:小便主气。《针经》云: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则留胃中,胃中和温则下注膀胱之胞,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而涩,乃作淋也。又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过焉,五味过则皆能伤其正,岂止酸味耶?太保叹曰:凡为人子不可不知医。信哉!
 
冬藏不固

刑部侍郎王立甫之婿,发二十五岁,至元丁卯十一月间,困劳役忧思烦恼,饮食失节而病。时发躁热,肢体困倦,盗汗湿透其衾,不思饮食,气不足一息,面色青黄不泽。请予治之,具说前证。

诊其脉,浮数而短涩,两寸极小。予告曰:此危证也,治虽粗安,至春必死,当令亲家知之。夫人不以为然,遂易医。至正月躁热而卒。

异日,立甫同外郎张介夫来谓予曰:吾婿果如君言,愿闻其理。予曰:此非难知也。《内经》曰:主胜逆,客胜从,天之道也。盖时令为客,人身为主。冬三月人皆惧寒,独渠躁热盗汗,是令不固其阳,时不胜其热。天地时令,尚不能制,药何能为?冬乃闭藏之月,阳气当伏于九泉之下,至春发为雷,动为风,鼓坼万物,此奉生之道也。如冬藏不固,则春生不茂,又有疫疠之灾。且人身阳气,亦当伏潜于内,不敢妄扰,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藏之应也。令婿汗出于闭藏之月,肾水已涸,至春何以生木?阳气内绝,无所滋荣,不死何待?二君乃叹息而去。
 
主胜客则逆

古廉韩子玉父,年逾六旬有三,病消渴。至冬添躁热,须裸袒,以冰水喷胸腋乃快。日食肉面数回,顷时即饥,如此月余,命予治疗。诊得脉沉细而疾,予以死决之。

子玉及弟泣跪予前曰:病固危笃,君尽心救治,则死而无悔。

予答曰:夫消之为病,其名不一,曰食亦,曰消中,曰宣疾,此膏粱之所致也。阳明化燥火,津液不能停,自汗,小便数,故饮一溲二。胃热则消谷善饥,能食而瘦。王叔和云:多食亦饥虚是也。此病仲景所谓春夏剧,秋冬瘥,时制故也。令尊今当瘥之时反剧,乃肾水干涸不能制其心火,而独旺于不胜之时。《经》曰:当所胜之时而不能制,名曰真强,乃孤阳绝阴者也。且人之身为主,天令为客。此天令大寒,尚不能制其热,何药能及?《内经》曰:主胜逆,客胜从。正以此也。设从君治疗,徒劳而已,固辞而归。遂易医与灸,不数日而卒。其后子玉感予之诚,相好愈厚。



皆知天人相应,真能落于实处的貌似不多,此案或可做一参考
 
用药无据反为气贼


北京按察书吏李仲宽,年逾五旬。至元己巳春,患风证,半身不遂,四肢麻痹,言语謇涩,精神昏愦。一友处一法,用大黄半斤、黑豆三升,水一斗,同煮豆熟,去大黄,新汲水淘净黑豆,每日服二三合,则风热自去。服之过半,又一友云:通圣散、四物汤、黄连解毒汤,相合服之,其效尤速。服月余,精神愈困。遂还真定,归家养病。亲旧献方无数,不能悉录。又增喑哑不能言,气冷手足寒。
命予诊视,细询前由,尽得其说。予诊之,六脉如蛛丝细。予谓之曰:夫病有表里虚实寒热不等,药有君臣佐使大小奇偶之制。君所服药无考凭,故病愈甚。今为不救,君自取耳。未几而死。

有曹通甫外郎妻萧氏,六旬有余,孤寒无依。春月忽患风疾,半身不遂,语言謇涩,精神昏愦,口眼歪斜,与李仲宽证同。予刺十二经井穴,接其经络不通,又灸肩井、曲池。详病时月,处药服之,减半。予曰:不须服药,病将自愈。明年春,张子敬郎中家见行步如故。

予叹曰:夫人病全得不乱服药之力。由此论李仲宽乱服药,终身不救。萧氏贫困,恬淡自如获安。《内经》曰:用药无据,反为气贼,圣人戒之。一日,姚雪斋举许先生之言曰:富贵人有二事反不如贫贱人,有过恶不能匡救,有病不能医疗。噫!其李氏之谓欤!


人命至重,贵如千金,用药岂能无据乎?富贵反送性命,钱能买命乎?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癸丑春,槀城令张君,年三十有余。身体丰肥,精神康健,饮食倍于常人。太医王彦宝曰:君肥盛如此,若不预服凉药,恐生热疾。张君从之,遂服三一承气汤二两,下利三十余行。异日,觉阴阴腹痛,且不欲食,食而无味,心下痞满,精神困倦。次添胸膈闭塞,时作如刀刺之痛。稍多食则醋心腹胀,不能消化,以此告予。予曰:昔君刚强,饮啖如常,血气周流,循其天度,十二脏之相使,各守所司,神气冲和,身体太平。君自戕贼,冲气败乱而致病如此。虽悔何及?予遂以四君子汤甘温之剂,补脾安胃,更加人参、黄芪 、升麻,升阳补气,戒以慎起居,节饮食。服之月余,胸中快利而痛止。病气虽去,终不复正气,未几三旬中风而死。

《灵兰秘典》云: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启玄子云:心不明,邪正一;邪正一,则损益不分;损益不分,则动之凶咎,陷身于羸瘠矣,故形乃大伤。夫主不明,则委于左右;委于左右,则权势妄行;权势妄行,则吏不奉法;吏不奉法,则民众失所,而皆受枉曲矣。且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本不获安,国将何有?宗庙之主,安得不至于倾危乎?故曰戒之戒之!张君安危不察,损益不分,妄加治疗以召其祸,可痛也哉!此既往不可咎,后人当以此为明鉴。
 
时气传染

总帅相公,年近七旬。戊午秋南征,过扬州,俘虏万余口。内选美色室女近笄年者四,置于左右。

予因曰:总帅领十万余众,深入敌境,非细务也。况年高气弱,凡事宜慎。且新虏之人,惊忧气蓄于内,加以饮食不节,多致疾病。近之则邪气相传,其害为大。

总帅笑而不答,其副帅时亦在坐。异日召予曰:我自十三岁从征回鹘,此事饱经,汝之言深可信矣。

至腊月中班师,值大雪三日,新掠人不禁冻馁,皆病头疼咳嗽,腹痛自利,多致死亡者。逮春正月至汴,随路多以礼物来贺,相公因痛饮数次,遂病。脉得沉细而弦,三四动而一止。其证头疼,咳嗽,自利腹痛,与新虏人病无异。其脉短涩,其气已衰,病已剧矣,三日而卒。

邪气害人,其祸如此。《内经》云:乘年之虚,遇月之空,失时之和,因而感邪,其气至骨。又曰:避邪如避矢石。钱仲阳亦曰:粪履不可近襁褓。婴儿多生天吊惊风,亦犹正气尚弱,不能胜邪故也。由是观之,圣贤之言,信不诬矣!
 
戒妄下

真定钞库官李提举,年逾四旬,体干魁梧,肌肉丰盛。其僚友师君告之曰:肥人多风证,君今如此,恐后致中风。搜风丸,其药推陈致新化痰,宜服之。李从其言,遂合一料,每日服之。至夜下五行,如是半月,觉气短而促。至一月余,添怠惰嗜卧,便白脓,小便不禁,足至膝冷,腰背沉痛,饮食无味,仍不欲食,心胸痞满,时有躁热,健忘,恍惚不安。凡三易医皆无效,因陈其由,请予治之。

予曰:孙真人云:药势有所偏助,令人脏气不平。药本攻疾,无病不可饵。平人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依。君本身体康强,五脏安泰,妄以小毒之剂,日下数行。初服一日,且推陈下行,疏积已去。又何推焉?今饮食不为肌肤,水谷不能运化精微,灌溉五脏六腑,周身百脉,神将何依?故气短而促者,真气损也;怠惰嗜卧者,脾气衰也;小便不禁者,膀胱不藏也;便下脓血者,胃气下脱也;足寒而逆者,阳气微也;时有躁热、心下虚痞者,胃气不能上荣也;恍惚健忘者,神明乱也。《金匮要略》云:不当下而强下之,令人开肠洞泄便溺不禁而死。前证所生非天也,君自取之,治虽粗安,促君命期矣。

李闻之,惊恐,汗浃于背,起谓予曰:妄下之过,悔将何及!虽然,君当尽心救其失。予以谓病势过半,命将难痊,固辞而退。

至秋疾甚作,医以夺命散下之,躁热喘满而死。

《内经》曰:诛罚无过,是谓大惑。如李君者,盖《内经》所谓大惑之人也,卫生君子,可不戒哉?
 
轻易服药戒

何秀才一女子病,其父谓予曰:年十三时,五月间,因伤冷粉,腹中作痛,遂于市药铺中,赎得神芎丸服之。脐腹渐加冷疼,时发时止。今逾七八年不已,何也?

答曰:古人云,寒者热之。治寒以热,良医不能废其绳墨而更其道也。据所伤之物,寒也;所攻之药,亦寒也。重寒伤胃,其为冷痛,岂难知哉?凡人之脾胃,喜温而恶冷。况女子幼小,血气尚弱,不任其寒。故阳气潜伏,寒毒留连,久而不除也。治病必先求其本,当用温中养气之药,以救前失。服之月余方愈。

呜呼!康子馈药,孔子拜而受之,以未达不敢尝,此保生之重者也。奈何常人命医,拱默而令切脉,以谓能知病否。且脉者,人之血气附行于经络之间。热胜则脉疾,寒胜则脉迟。实则有力,虚则无力。至于所伤何物,岂能别其形象乎?医者不可不审其病源,而主家不可不说其病源。如何氏女子,不以病源告医,而求药于市铺,发药者亦不审其病源,而以药付之,以致七八年之病,皆昧此理也。孙真人云:未诊先问,最为有准。东坡云:只图愈疾,不图困医。二公之语,其有功于世大矣。
 
妄投药戒

高郎中家好收方书,及得效药方,家人有病,自为处治,亦曾有效。

中统庚申五月间,弟妇产未盈月,食冷酪苦苣及新李数枚,渐觉腹中痛。太夫人以自合槟榔丸七十丸服之,至夜痛尤甚。恐药力未达,又进五十丸,须臾间大吐且泻,其痛增极,肢体渐冷,口鼻气亦冷。急求医疗,未至而卒。

后太夫人见予,诉其由,曰:天命耶?药之过耶?君试裁之。予曰:非难知也。凡医治病,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此定法也。人以血气为本,今新产血气皆损,胃气虚弱,不能腐熟生硬物,故满而痛也。复以寒剂攻之,又况夏月阴气在内,重寒相合,是大寒气入腹,使阴盛阳绝。其死何疑?《难经》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非天命也。太夫人然其言。

噫!《曲礼》谓: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其慎如此!彼过已往而不可咎,后之用药者,当以此为戒之。
 
福医治病

丙辰秋,楚丘县贾君次子二十七岁。病四肢困倦,躁热自汗,气短,饮食减少,咳嗽痰涎,胸膈不利,大便秘,形容羸削。一岁间更数医不愈。或曰:明医不如福医。某处某医,虽不精方书,不明脉候,看证极多,治无不效,人目之曰福医。谚云:饶你读得王叔和,不如我见过病证多。颇有可信,试命治之。

医至,诊其脉曰:此病予饱谙矣,治之必效。于肺腧各灸三七壮,以蠲饮枳实丸消痰导滞。不数服,大便溏泄无度,加腹痛,食不进,愈添困笃。其子谓父曰:病久瘦弱,不任其药。病剧遂卒。

冬予从军回,其父以告予。予曰:思《内经》云: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俱不足。泻之则重不足,此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故曰不足补之。此其理也。令嗣久病羸瘦,乃形不足;气短促乃气不足;病潮作时嗜卧,四肢困倦,懒言语,乃气血皆不足也。补之惟恐不及,反以小毒之剂泻之。虚之愈虚,损之又损,不死何待?贾君叹息而去。

予感其事,略陈其理。夫高医愈疾,先审岁时太过不及之运,察人之血气饮食勇怯之殊;病有虚实浅深在经在脏之别;药有君臣佐使大小奇偶之制;治有缓急因用引用返正之则。孙真人云:凡为太医,必须谙《甲乙》、《素问》、《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仲景、叔和诸部经方。又须妙解五行阴阳,精熟《周易》,如此方可为太医。不尔,则无目夜游,动致颠损。正五音者,必取师旷之律吕,而后五音得以正;为方员者,必取公输之规矩,而后方员得以成。五音方员,特末技耳,尚取精于其事者。况医者人之司命,列于四科,非五音方员之比,不精于医,不通于脉,不观诸经本草,赖以命通运达而号为福医。病家遂委命于庸人之手,岂不痛哉!

噫!医者之福,福于渠者也。渠之福安能消病者之患焉?世人不明此理而委命于福医,至于伤生丧命,终不能悟。此惑之甚者也,悲夫!
 
福医治病

丙辰秋,楚丘县贾君次子二十七岁。病四肢困倦,躁热自汗,气短,饮食减少,咳嗽痰涎,胸膈

凡为太医,必须谙《甲乙》、《素问》、《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仲景、叔和诸部经方。又须妙解五行阴阳,精熟《周易》,如此方可为太医。
此句甚妙。
 
凡为太医,必须谙《甲乙》、《素问》、《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



孙思邈的 《大医精诚》 和 《大医习业》 都是值得反复阅读的佳作
 
无病服药辨

谚曰:无病服药,如壁里安柱。此无稽之说,为害甚大。

第一次了解这么多,受益匪浅。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