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拜读李荣伟老师的大作《“迎春阁”医述》有感

呵,我记得学方剂学时,讲课的老师都是在讲完经方的方解后都是对症的作加减。辩证是中医的特色,我们也不

呵呵,慢慢来。
 
本帖最后由 李荣伟 于 2013-12-18 23:43 编辑


你见到的不是全部吗?呵呵,你也不可能见到全部,因为还没有到盖棺定论的时候。呵呵……
 
本书是作者的临床实际体验,最大特点是真实.
 
呵呵,老实说,咱认为来点加减就不是原方了,不是原方了你还认为是经方?呵呵,来点加减也不能叫创新吧?

这个答得真切,现在有的医院专家一般是用几个经方加几味对症状的药合方治病。
 
这个答得真切,现在有的医院专家一般是用几个经方加几味对症状的药合方治病。

经方就像是经文,是我们用药的指导思想。我们的病患总不能依照经方去生病吧?活学活用是毛主席常教导我们的。呵许多经方经后人的开发,有的大大超过了原来的疗效和病症,我们总不能说他们没有进步。因为,前总书记江泽民说过,模仿本身是学习,也是一种创新。
 
经方就像是经文,是我们用药的指导思想。我们的病患总不能依照经方去生病吧?活学活用是毛主席常教导我们

“病患总不能依照经方去生病吧”,能认识到这一点儿就是你的进步。别的咱也不想多说了。
 
本帖最后由 橘井四时春 于 2013-12-19 09:59 编辑

ote]

关于经方和时方的争论,学生也有困惑,这一段正在苦读《伤寒论》,老师的《迎春阁》中对学习伤寒的方法也提到 “学伤寒之辨证、治疗之法,是学仲景之精,学伤寒之方,是学仲景之术”吾辈才疏学浅,现在只到学伤寒之方的地步,至于提到“病患总不能依照经方去生病”,想多问几点,病人当然不会按照经方生病,但也不会按照其他方子生病,但可以适当加减。我的理解是,立法组方是不是总应该有个依据吧,比如说,我国的立法要以宪法为依据,总不能超越宪法的范畴,因为我见过很多中医的方子,有的很明显就是取自《伤寒论》或者《医宗金鉴》之方而加减,而有的医生怎么也看不出来出处,有点像是自己的创意,但效果也很好。我就很困惑了,经方毕竟是经过上千年的验证,虽然时过境迁,但总可以变通一下使用,如果自己组方,会不会有点冒险或者效果不好呢,两者那个更好一点呢,谢谢
 
关于经方和时方的争论,学生也有困惑,这一段正在苦读《伤寒论》,老师的《迎春阁》中对学习伤寒的方法

呵呵,多谢老师的信任。
立法组方是不是总应该有个依据吧?立法组方必须有个依据,依据就是患者所有症状表现,患者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患者的生活经历。
方子无论取自《伤寒论》或者《医宗金鉴》,或者医生怎么也看不出来出处,其方都是出自方者之心。
我就很困惑了,经方毕竟是经过上千年的验证,虽然时过境迁,但总可以变通一下使用,如果自己组方,会不会有点冒险或者效果不好呢,两者那个更好一点呢?我认为如果你是初学者,还没有较多的临床经验,就用经方、成方、验方,如果你临床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呵呵,哪就不用我说了,再说就是班门弄斧了。
呵呵,互相学习。
 
呵呵,多谢老师的信任。
立法组方是不是总应该有个依据吧?立法组方必须有个依据,依据就是

谢谢老师及时回复,学生是初学者,老师二字万不敢当,折煞我也。我也承认有了临床经验和理论功底,组起方来会游刃有余,但也见过马有度先生的文章说的,有个小柴胡先生,来来回回,就靠一张小柴胡汤来回加减也闻名一方啊,另外还有麻杏石甘汤先生 小半夏汤先生等等,我就在想经方能学到这种地步是不是就算登峰造极了呢,我个人比较保守,喜欢墨守成规,喜欢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呵呵。
 
谢谢老师及时回复,学生是初学者,老师二字万不敢当,折煞我也。我也承认有了临床经验和理论功底,组起

呵呵,就靠一张小柴胡汤来回加减也闻名一方,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就能得到。慢慢来,急不得。
 
不是方的问题,关键是思想,有了思路,才有出路。张圣的方体现在理法方药,而且小而精。专攻有术。这是人们所忽视的。
 
加了一点量,就变了一个方名。
 
现在不少的中基没学到,动不动就言张师。其实离题万里。
 
李老师这本书哪里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