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7/04
- 帖子
- 922
- 获得点赞
- 42
- 声望
- 0
肺论治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天气通于肺”之记载。明代张景岳《类经图翼》中记载华佗对肺的描叙时说“肺叶白莹,谓之华盖,以覆诸脏,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簦”。肺在体腔内位置最高,被覆于心脏的上面,故称“华盖”。肺吸进的清气与水谷之气结合形成宗气,所以说“肺为宗气之化源”。故《灵枢·邪客篇》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动输篇》又说:“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宗气贯注心脉。又通过心主血脉而布散周身,从而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而宗气的形成与肺有关,所以说“肺主一身之气”,或“诸气者,皆属于肺。” 肺主气,除上述“司呼吸”与“形成宗气”外,从《素间·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 宣发与肃降,是 “肺司呼吸”“肺主皮毛”、“通调水道”功能体现。
宣发,是指肺的宣散与输布功能,以及这种功能所体现的肺与皮毛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肺“一呼一吸,消息自然”进行气体交换,将体内浊气宣散至体外,二是肺气将卫气和津液等布散于周身以温润肌腠和皮毛,即《灵枢·决气篇》所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上焦开发”就是指肺气的宣发作用。皮肤位于体表,为人体卫外的屏障,肺能“宣五谷味,熏肤……,泽毛……”。使皮肤与汗毛滋润以发挥卫外之功, “肺主皮毛” “外合皮毛”,皮毛又通过“鬼(通魄)门”(又称气门、汗孔、玄府)泄汗液,并有一定的呼吸、散气作用,从而维护肺宣发功能的协调。《素间,咳论》说:“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肺气不宣因而喘咳。《难经》说:“形寒饮冷则伤肺”。反之,若肺有病变,亦必影响皮毛发生病变,《素间·痰论》说:“肺主身之皮毛,……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癖也。”《难经.二十四难》说:“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气弗营,则皮毛焦,……则皮枯毛折……。”肺病因热而焦,则宣发不能,皮毛失去滋养而“皮枯毛折……”。“肺主皮毛、肺虚则多汗”皮毛多汗与肺虚的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所以肺气宣发作用,除表现于司呼吸外,主要表现于肺与皮毛密切关系。肃降,从字意来讲是清肃下降之意,肺居胸中,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气以清肃下降为顺。
肺的形 “虚如蜂窠”,质地轻清松软,虚静而有弹性,为之橐簦,不容异物奎滞,故称为“肃”,即清肃、清净之意。又肺居胸中,如“华盖”以覆诸脏,所以不论吸入之清气,还是“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的水谷精微之气,均以下降为顺,若“雾露之溉气方能布散全身。所以“降”是概括气与水液在肺气主司下趋,与“肃”二者是互为因果的。。津气才能得以下行,“通调水道”以使水津“下注膀胧”称“肺为水之上源”。 宣发与肃降,宣降正常,则肺气出入通畅,水道通调,呼吸调匀,水津下达。如果这种功能失去协调,就会发生“肺气不宣”或“肺失肃降”的病变,出现咳嗽、喘息,胸闷涨满,痰湿阻肺或水肿等症。
肺脏位于横膈之上,与心同居胸中,其位最高,为五脏六腑之盖,故有华盖之称。张景岳《类经图翼》说:"肺叶自莹,谓为华盖,以覆诸脏,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息,消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龠。"
鼻为肺之外窍,喉为肺之门户,皮毛属于体表最外一层,是防御外邪的屏障。汗孔又称玄府,有泄汗、散气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称之为"气门",亦称"鬼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肺主皮毛。"皮毛曲肺脏输布的卫气和津液所温养。故皮毛、汗孔和肺有密切联系常以"肺卫"来概括。手太阴肺经起于胸中,属肺,下络大肠,故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司呼吸。通过肺的吸入呼出,使体内之气与自然之气进行交换,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通于肺"之理。但是,整个呼吸运动之完成,则不仅限于肺,还与心、肾等脏功能有密切的关系。肺主气是指宗气的作用。宗气是肺吸入自然之气与水谷精气的结台。由于肺朝百脉,宗气才得以上循喉咙而司呼吸,贯注心脉而布于周身。肺司呼吸和主一身之气,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肺主一身之气,主要取决于肺司呼吸的功能。肺脏吸清呼浊,为宗气的生成提供物质来源,是肺主一身之气的基本条件。宗气生成之后,又是肺司呼吸的基本动力。两者相辅相成,体现了肺气的主要生理功能。其余肺主治节,助心行血;肺气肃降,通调水道;肺气宣发,布散气津;温润肌肤,开窍于鼻,主司嗅觉等等。宣发,即宣布发散之意。《灵枢?决气篇》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肺的宣发,实际是指肺气能使卫气和津液布散全身,以温煦肌肤,充养身体,润泽皮毛的功能。皮肤的汁孔-气门,也有助肺散气、布津的作用。《素问.咳论》说:"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从共其合也。"指出了外邪侵袭多从皮毛而犯肺,这也就是肺多表证的原因。肃降,即清肃下降之义。肺气肃降在气机的升降和水津的输布。肝肾同居下焦,居于下者主升。肝喜条达,其性升发;肾寓元明元阳,肾阴之上济心阳,水液之赖肾阳的气化、蒸腾而五经并行,都是在下者主升的功能。心肺同居上焦,在上者主降。心阳之下交肾阴,肺气之肃降下行。如果肺气失降而上逆,不但可以直接引起脏病变,出现喘咳等证,还可影响脏腑间的气机升降。另外,肺主肃降,还有通调水道,促进相维持人体津液输布。水谷津液,经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之后,由肺气宣发到皮毛以温润肌肤膜理,其中多余部分,通过汗孔排出体外,是为汗。另一方面,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使津液由上达下,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营运于五脏六腑,气化于三焦水道,最终下输膀胱,保持小便的通畅,以维持水液代谢谢的正常协调,故又称"肺为水之上源"。如果肺失肃降,通调水道的功能失常,就会造成津液代谢谢的障碍,或因津液不布失于滋润而成燥,或停聚体内而成痰成饮,或因水道不通泛溢肌肤而发为水肿。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天气通于肺”之记载。明代张景岳《类经图翼》中记载华佗对肺的描叙时说“肺叶白莹,谓之华盖,以覆诸脏,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簦”。肺在体腔内位置最高,被覆于心脏的上面,故称“华盖”。肺吸进的清气与水谷之气结合形成宗气,所以说“肺为宗气之化源”。故《灵枢·邪客篇》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动输篇》又说:“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宗气贯注心脉。又通过心主血脉而布散周身,从而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而宗气的形成与肺有关,所以说“肺主一身之气”,或“诸气者,皆属于肺。” 肺主气,除上述“司呼吸”与“形成宗气”外,从《素间·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 宣发与肃降,是 “肺司呼吸”“肺主皮毛”、“通调水道”功能体现。
宣发,是指肺的宣散与输布功能,以及这种功能所体现的肺与皮毛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肺“一呼一吸,消息自然”进行气体交换,将体内浊气宣散至体外,二是肺气将卫气和津液等布散于周身以温润肌腠和皮毛,即《灵枢·决气篇》所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上焦开发”就是指肺气的宣发作用。皮肤位于体表,为人体卫外的屏障,肺能“宣五谷味,熏肤……,泽毛……”。使皮肤与汗毛滋润以发挥卫外之功, “肺主皮毛” “外合皮毛”,皮毛又通过“鬼(通魄)门”(又称气门、汗孔、玄府)泄汗液,并有一定的呼吸、散气作用,从而维护肺宣发功能的协调。《素间,咳论》说:“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肺气不宣因而喘咳。《难经》说:“形寒饮冷则伤肺”。反之,若肺有病变,亦必影响皮毛发生病变,《素间·痰论》说:“肺主身之皮毛,……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癖也。”《难经.二十四难》说:“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气弗营,则皮毛焦,……则皮枯毛折……。”肺病因热而焦,则宣发不能,皮毛失去滋养而“皮枯毛折……”。“肺主皮毛、肺虚则多汗”皮毛多汗与肺虚的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所以肺气宣发作用,除表现于司呼吸外,主要表现于肺与皮毛密切关系。肃降,从字意来讲是清肃下降之意,肺居胸中,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气以清肃下降为顺。
肺的形 “虚如蜂窠”,质地轻清松软,虚静而有弹性,为之橐簦,不容异物奎滞,故称为“肃”,即清肃、清净之意。又肺居胸中,如“华盖”以覆诸脏,所以不论吸入之清气,还是“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的水谷精微之气,均以下降为顺,若“雾露之溉气方能布散全身。所以“降”是概括气与水液在肺气主司下趋,与“肃”二者是互为因果的。。津气才能得以下行,“通调水道”以使水津“下注膀胧”称“肺为水之上源”。 宣发与肃降,宣降正常,则肺气出入通畅,水道通调,呼吸调匀,水津下达。如果这种功能失去协调,就会发生“肺气不宣”或“肺失肃降”的病变,出现咳嗽、喘息,胸闷涨满,痰湿阻肺或水肿等症。
肺脏位于横膈之上,与心同居胸中,其位最高,为五脏六腑之盖,故有华盖之称。张景岳《类经图翼》说:"肺叶自莹,谓为华盖,以覆诸脏,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息,消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龠。"
鼻为肺之外窍,喉为肺之门户,皮毛属于体表最外一层,是防御外邪的屏障。汗孔又称玄府,有泄汗、散气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称之为"气门",亦称"鬼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肺主皮毛。"皮毛曲肺脏输布的卫气和津液所温养。故皮毛、汗孔和肺有密切联系常以"肺卫"来概括。手太阴肺经起于胸中,属肺,下络大肠,故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司呼吸。通过肺的吸入呼出,使体内之气与自然之气进行交换,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通于肺"之理。但是,整个呼吸运动之完成,则不仅限于肺,还与心、肾等脏功能有密切的关系。肺主气是指宗气的作用。宗气是肺吸入自然之气与水谷精气的结台。由于肺朝百脉,宗气才得以上循喉咙而司呼吸,贯注心脉而布于周身。肺司呼吸和主一身之气,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肺主一身之气,主要取决于肺司呼吸的功能。肺脏吸清呼浊,为宗气的生成提供物质来源,是肺主一身之气的基本条件。宗气生成之后,又是肺司呼吸的基本动力。两者相辅相成,体现了肺气的主要生理功能。其余肺主治节,助心行血;肺气肃降,通调水道;肺气宣发,布散气津;温润肌肤,开窍于鼻,主司嗅觉等等。宣发,即宣布发散之意。《灵枢?决气篇》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肺的宣发,实际是指肺气能使卫气和津液布散全身,以温煦肌肤,充养身体,润泽皮毛的功能。皮肤的汁孔-气门,也有助肺散气、布津的作用。《素问.咳论》说:"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从共其合也。"指出了外邪侵袭多从皮毛而犯肺,这也就是肺多表证的原因。肃降,即清肃下降之义。肺气肃降在气机的升降和水津的输布。肝肾同居下焦,居于下者主升。肝喜条达,其性升发;肾寓元明元阳,肾阴之上济心阳,水液之赖肾阳的气化、蒸腾而五经并行,都是在下者主升的功能。心肺同居上焦,在上者主降。心阳之下交肾阴,肺气之肃降下行。如果肺气失降而上逆,不但可以直接引起脏病变,出现喘咳等证,还可影响脏腑间的气机升降。另外,肺主肃降,还有通调水道,促进相维持人体津液输布。水谷津液,经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之后,由肺气宣发到皮毛以温润肌肤膜理,其中多余部分,通过汗孔排出体外,是为汗。另一方面,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使津液由上达下,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营运于五脏六腑,气化于三焦水道,最终下输膀胱,保持小便的通畅,以维持水液代谢谢的正常协调,故又称"肺为水之上源"。如果肺失肃降,通调水道的功能失常,就会造成津液代谢谢的障碍,或因津液不布失于滋润而成燥,或停聚体内而成痰成饮,或因水道不通泛溢肌肤而发为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