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7/07
- 帖子
- 18223
- 获得点赞
- 367
- 声望
- 113
- 年龄
- 47
热病(1)
我今天讲两个专题,上午主要讲发热的辨证论治,发热也是比较常见的证候;下午讲一讲这个心病,心病就是中医心病的范畴,主要是讲这两个内容吧。因为我一直在临床工作,我主要是接触临床一些经验体会,谈一谈自己的认识。我现在说说我的情况,我是从1971年开始学习中医的,到现在也是30多年了吧,在临床我跟的一个老师刘渡舟先生,已经过世了,就是在经方方面跟他学的也比较多,临床应用的也比较多,首先就是讲方论,因为我跟着刘老师他学伤寒学,中医伤寒学是一个外感热病的范畴,所以治疗一些热证,用这个伤寒的理法,在临床上还是非常有用的,所以我就围绕着这个问题谈一谈,大概讲几个方,它不是像咱们讲课,主要是讲临床经验,所以体制系统不一定特别强,所以我主要从下面十个方面介绍一下。也不用记,因为我主要是针对接触一些临床的实际病例,结合病例谈谈有的问题。比如说这里具体运用的方子,大家不一定特别记,因为上次办学习班也是,大家都记一些方子,记一些方子我个人觉得倒不是主要的,因为主要的,因为我运用的经方,经方大部分在原方的基础上或者有稍微的变化,主要还是在辨证这一块上。我就是想通过在临床上遇到的一些情况,我是怎样辩证的?我是怎样选择用方的?至于实际具体的药物一般了解就行,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说,咱们都是从各地来看看有没有什么绝招学一学,但是这里头大部分都是经方嘛,我觉得用好了都是够用的,他不一定是自己创造什么东西,这是发热的一个情况。
我再谈谈发热的一些概念。根据《灵枢》所说:“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体内饮食基础”。也就是说:“生于寒暑这一类,也就是外感病,因为体内饮食这是内伤病”。因为整个发热也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病咱们学过了一些比较常用的辩证方法,有《伤寒论》的六经辩证,另外还有清代叶天士提出的卫气营血辨证,还有吴鞠通的三焦辨证,这些方法流传到现在,就是用的比较多,比较多的肯定。还有一些一般性的有些外感病的辩证方法,有些就应用的不多,咱们一般学中医的也很少涉猎到。那么内伤方面呢,也就是内部的饮食呀还有什么情志呀,导致脏腑的阴阳气血的紊乱,有些虚实的变化,这样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发热。所以总的来说有个原则。你辨外感发热,它既然是外感病,他先有外感病有个外感的因素,外感以后它可以由表入里,重点是辨表里寒热,这是一个重点。它位置是一开始是在表呀,时间久了,它就先辩寒邪热邪之分,这个大家要辨清。这杂病呢也表现为虚实寒热,总的原则,尤其是治疗外感病,要用因势利导的办法,这是一个大的原则。
那么从临床分析症候学来讲,我就选了一本书就是王永炎编的《临床中医内科学》,它大概是这么分的,把外感病分成寒温统一了,把温病和伤寒的概念都组合在一块,大概分成表证还是热性病就是伤寒、风热、暑热。像这它远远不够,它燥呀湿呀还很多呢。举这个例子,它卫气同病吗,把气分证呢主要放在肌体的脏腑了,这就分了很多情况,这是外感。
内伤发热分为阴虚、气虚、饮食、食滞、淤血等等不同的情况,这些基本教科书上或者有些咱们的临床手册上都有这些东西。这一部分,第二部分前面讲了概念。这一部分我就重点讲讲解表法,这是今天讲课的重点。因为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还是用《素问》的说法:‘就是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再次治经脉,最后治六腑治五脏,治五脏半死半生也’。很有意思就是:得病都是由浅入深的。那么好的医生应该从很表浅的时候就抓住它就要治疗。咱们的《史记》上也记载扁鹊给蔡桓公看病的时候也是说:‘他病在肌表你赶快治,不治将益深’。他不听就一步步的病入膏肓,最后就没法治了。所以说解表法为什么要重视,这很多病都是大的病从小病开始的,好的医生就该在这个阶段就把问题解决,所以要重视解表法。
解表法呀分很多情况,主要的就是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两大类,它们都有各自的适应症,但现在有一种趋势就是辛凉解表好像比较盛行,辛温发汗的办法相对来说比较受冷落的。当然,也有的医生是两条腿走路,该用辛凉用辛凉该用辛温用辛温。但是很多的人他一看发热,老是说什么感染、炎症挂钩,脑子里老想着是清热解毒,老是想银翘散一类辛凉解表药,甚至就是用于清热解毒药,这是个很片面的东西,这个是有问题的。而且现在的中成药大家看一看,治疗感冒的中成药有几个是辛温发表的?基本没有。咱们的医保目录上只介绍了正柴胡饮,把它列在了辛温解表了,它根本就不是辛温解表药,它列也是列错了,再一个九味羌活饮,这咱们的医保目录,就辛温解表药很少,那辛凉解表药这些有的是,甚至清热解毒的什么羚翘啦、银翘散啦、桑菊饮啦、双黄连啦这是大量的,所以从整个现在的趋势上来讲,好像大家对辛凉用的多,所以医生也是习惯用这个,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这就因为它就不符合中医的辨证论治这个思想啦。因为中医它是效法天地,你看它不能见发热就清热是吧?不能这样。看它的病情属性,是寒邪是热邪该怎么治就怎么治,用得其所,它有良效。当然这个药方可能和每个医生的用药习惯还有你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和患者得病的季节也可能有影响。有的说可能这地方风温的多一些,用清热的多一些,用辛凉的多。相对来说,我把这个辛温放在主要的地方和大家介绍一下。
辛温解表呢,一个原则,咱们刚才讲了,治疗发热你要因势利导,那么表证,‘其在皮者,汗而发之’。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既然是表证嘛,就要用解表的办法去治疗。
这个辛温解表,咱们首推是桂枝汤。
一, 桂枝汤。
这是《伤寒论》上的一个名方,在《伤寒论》列在第一张的方子。这个方子一共药物很简单,就五个药物。但是张仲景对药物怎么吃,治疗什么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述。现在我和大家一块复习一下桂枝汤它的一些服用办法,这个很重要,这个看起来中医辨证它怎么用药?桂枝汤这张方子就五个药,这个药大家都熟悉,我不知道大家对《伤寒论》看的多不多,有人把这个《伤寒论》所用的药物统计了一下,你比如桂枝汤里面有桂枝就写上‘一’,这个麻黄汤里面直接有桂枝就写上‘一’,结果统计下来哪个药用的最多,在《伤寒论》当中用的最多的前五个药正好就是桂枝汤里面的这五个药。这是甘草、桂枝、生姜、芍药、大枣,就说张仲景用的最多的药。但是这些药,大家看起来大枣,生姜甚至桂枝,好多都是药食同源,实际上你看了非常普通,但是用的好能解决很大问题,而且那个时候讲究发汗是非常有讲究的,这个我就引用了它的方后注。《伤寒论》它就说了,首先把这个药煎好了,煎好了要分三次服,怎么吃不具体讲了,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zhezhe,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这是一种,这是让他吃了药以后要盖被子,要喝点热稀粥、热水,帮助他发汗。帮助他发汗也不能太过。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通过这个,看书的时候,对发汗的重视。就一个桂枝汤,张仲景把它讲得非常的具体。怎么用药?根据病人的反应,怎么调整用药的频率,量讲得非常清楚,所以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咱们现往往临床上开的方,回家吃吧,一天两次。咱慢性病是可以的,慢性病你一天给他吃两次。外感病不行,治疗外感病,你要一天按两次吃是不合适的。当然有些长期发热,那就不一定是外感了,内伤或者有一些外感,可能时间拖得比较长了,这倒不一定喝的多,两次可以一般三次。但是像这种新得的病,一定要根据病人的反应掌握次数,这需要咱们医生给病人交代。你吃了药有什么反应?你让病人喝热水了、盖被了,这你不告诉病人病人不知道,他吃了发汗药就出去了,或者空调房间一呆,那汗出不出来,病好不了。所以怎么调理,医生一定要向病人讲清楚。你说我这药有什么反应,应该怎么办?就像你说你吃了药不出汗,你可以隔两三小时再吃一次,都要给病人交代清楚。所以说张仲景这个通过桂枝汤的煎服法就是说明了很多问题。我总结了一下,他就非常有法度,这法度大概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既然是外感,它指的是太阳中风证,现在咱们就说是表虚证,它是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这是它的基本症状。那么既然是外感,那么就要发汗,不能不发汗,为了发汗采取了种种的措施。一个就是喝热稀粥温服令一时许,这是一个。再一个如果不汗的话后服小促其间,这缩短用药的间隔。再就是不汗出的话,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也就是日夜兼服,一天你可以晚上睡着觉甚至可以把他叫起来吃。病证犹在者,更作服。就是吃一付药不行再来一付药,所以说一定要把这个表解了才行,这是第一个原则。所以为了达到发汗的目的就采取了这么多的办法。但是呢,咱也不能去说病人我这药喝三付,你一天三付回去吃三次,回去吃了吃三天。那病人有可能吃了一次两次好了怎么办?出了汗了。那也得给病人交代清楚。这个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这个也是张仲景说的。好了就算了,是吧?另外有经验的医生就大概知道:我这个病我就开一服药,或者加点味什么的开两服药,那一付药不好,第二付也就够了。像任何表证,一般两付药不会超过三付药,就能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我觉得如果要是达到治疗目的,后边的药就不要再吃了。我给他开了一付药,吃了两回好了,我觉得浪费了,那就不必要了。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控制发汗的程度。遍身微微有汗者益佳,这是发汗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说,也许是这种表虚证,他要浑身发潮,所有的部位都有这种潮潮的很微微的汗,这就把邪透出来了,这是最好的标准。但是有的临床上往往达不到,达不到就想办法通过调整药量,或者采取办法,反正不能让他发汗太过。如果说出大汗,这个病人出汗像水洗的那样,一个表虚证,你再把汗出的像水洗的那样,如水流离病必不除。所以一个简单的桂枝汤,张仲景就把它说的这么具体,这么详细。另外下面呢,好多办法张仲景就这么说了,如桂枝汤法将息。就是别的方子,很多时候,你就参考桂枝汤的办法吃药就行了,实际上也是这一套东西。你看,他这个桂枝汤的加减方,所以通过这个咱们就说要学会医生不是开了方子就完了,要给病人把该说的交代清楚,这样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像这种桂枝汤这种方子,实际上临床还是用得到的,有一些体质弱一点的,受到风寒的侵袭,这个药还是非常好用的,这是一个桂枝剂。
二,麻黄剂。
麻黄剂张仲景是用来治疗太阳伤寒的。桂枝汤是太阳中风,现在所谓的表虚证;麻黄证呢是太阳伤寒,所谓的表实证。它就不一样了,别的是解表,这个是明显的发汗。所以说:“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这是《内经》里的一句话。就是这种因为感受寒邪引起的发烧,高烧又不出汗。那么,一出汗就能解除了。
麻黄汤很简单,就四个药。这个方子我是用的非常多的,我用麻黄剂一年最少几百个病例甚至上千个病例,非常好用,尤其像北方地区外感风寒没有比这个方子更好用的了,当然这些我可能有些加减。
我举一个例子:这是今年的病人,这个病人是北京某一个银行的行长,他比较操劳,24号马上过年了,今年1月29号是春节。发高烧,着凉了,着凉了以后,他得了伤寒症。他的具体症状就是高烧、恶寒、头痛、浑身痛。这是麻黄汤的症状吗,没有汗、咳嗽、嗓子痛,那非常痛苦了,还有心烦,他就是很难受,又不爱动,谁跟他说话多了他就特别烦躁的那种感觉,脉是紧数的,舌苔白。已经烧了好几天了,他是在我们医院的高干病房。西医就给他对症治疗了,也用退烧药,吃完药就出汗,体温暂时能下降,接着就回去,再烧。而且呢,就他出的汗,用西药出的汗,他浑身还是痛,解决不了。所以说你别看这一个发汗的方子,轻一点的,当然用一点阿司匹林,也行。要吃中药也可以。像这种重症, 那西医根本就不行,他出汗他那个症状解决不了。当时我辩证太阳伤寒证。我在这里临时加个条文给大家复习一下。为什么是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这个张仲景他就说了:“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这个是麻黄汤的第39条讲的。这个病人,这个症状基本上除了那个喘,他所谓的喘没有,其它的都有。当然了这个喘,实际上现在也有人说,他可能呼吸快一点,不一定是那种憋着的那种喘,有些人是这样认为的,这一种都有。当然他还有刚才我说了,这个病人还特别比较烦躁,又浑身酸痛难受,烦躁。38条也说了:“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主之”。就是到这个不汗出之前这个条文和上面是一致的。发热、恶寒、无汗,这些条文是一样的,但是他多了一个烦躁,所以他就用大青龙汤。大青龙汤和麻黄汤最大的不同,它里面多了一个石膏。为什么用石膏?它里面有郁热。这郁热是怎么造成的?这里有个讲究,它这个热和我们讲的有一些热是单纯的里热证,它是不一样的。它的这种热主要是表气拂郁,阳气拂郁不得越嘛,这个《伤寒论》上也说过吗。这就是外感风寒以后,这个寒邪收敛,他这个病人就是外寒束缚肌表,就造成营卫的滞塞,这样的话,人体本来是内外都是通的嘛,他感受外寒,他就不通了,不通了里面自然就产生郁热,这种郁热你不能就说是我给用大量的清热解毒药,那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它的原因是因为表气郁闭,所以问题的关键在这,你要把郁闭打开。怎么打开?就是发汗。所以说就张仲景用大青龙汤,重点是用麻黄,麻黄六两吗,当然也用点石膏,兼清清郁热。所以我这个病人他有烦,所以我就认为他是个太阳伤寒,表气郁闭,然后他自然产生一些郁热,我就给他用大青龙汤。大青龙汤也是一天让他吃三回。像这个方子这么厉害,它和桂枝汤不一样,它一般用不了吃好几天的药,这个方子最多开两付就解决问题了。所以说基本上也就是吃了这些药以后,病人就出汗,出了汗以后,他浑身这种酸痛难受劲就解决了,体温就降的很快,他这一天之内体温基本上降的就接近正常了,然后又吃了,大概这病人吃了也就两付药以后,第一付药就基本解决问题,第二付药可能就是没吃完,好像就给他吃了一付半,后来我就给改方了,改了一个条理的方子,大概是这样,很快就治好了。在西医那边已经治了五六天了。你说中医辨证,就这种病,就我讲的是今年新的例子,就这样的病人,每年大量的治疗,所以我麻黄用的最多的。好多人讲他说:“我不敢用麻黄”。我们上学的时候,有些讲温病的老师,讲温病的人他就不太主张用这个药,都不太主张用,包括一些很有名的老教授,温病学的,像这种咱们不排斥,你要是真的风温了,温病了,你该用这些辛凉的清热药那都是可以的。问题是,这个辛温解表得法一定不能废,它能解决非常多的问题,你像这种病,比如假如我就用些西医抗发高烧,他有些西学中医根本不懂,就给你上一些清热解毒药,那肯定不管用。你想我这一两天就给退下来,你那么治再治多少天也不行。是吧?那还能出别的毛病。不会辩证,又怎么辩证?我刚才通过讲那个条文就说了,张仲景这个方子,它有好多疗效,它里面一个是你把他的理论吃透了。另外一个,我就假如说我一下子说不太清楚,哪些证对应什么方,它都有个对应。刚才讲麻黄汤那八个证候,是吧?那么你见着这个,这我简单的归纳,发热、恶寒、浑身痛、头痛、腰痛、骨节疼痛、凡是痛,伴有不出汗,基本上这就是一个表寒证,这就能定下来。然后你就根据情况,选麻黄汤呀还是什么其它的,但是现在咱们的人,我原来实习的时候,我还以为下了医院,那个老师,其实我当时跟他学了荆防败毒散,这就了不起了。荆防败毒散,那也是辛温解表的药,但是要真用到这种病人身上,那它比麻黄汤差远了!这麻黄汤一付药的问题,那它呢一付药两付药也解决不了。是不是?这个麻黄汤起效非常迅速,好方子。
在这里我就讲讲我为什么这么用麻黄?这里头也是很多年了,基本上十年了,尤其是这二年北京闹流感的时候,用得特别多。北京市在1998年的冬天,有一个流感大流行,那病人特别多,医院全都满了。我当时记得它报道是百分之十几的发病率,但是我但是估计比这多,我估计可能四分之一的发病率,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人得流感,就到那种程度。以后过了二年,看了他们一个材料,好像发病率是23%,那就和我感觉上还是比较接近的。它表现的是什么呢?就是流感。恶寒、高烧、浑身疼痛、没有汗、头痛、咳嗽、鼻塞、流涕,这要主要症状,脉是浮弦紧数,这样的比较多一些。另外,还有一些其它的情况,有些个别的病人,嗓子干、嗓子痛,但是它这种,我原来学中医,我有个印象,我觉得感冒了要嗓子痛了,就可能是一般的风热感冒,这我自己的一种感觉,早年我就这样想的。嗓子痛了肯定就是有炎症了,就可能就是风热了,要清热利咽。但是实际上这些年,我观察,这不一定。嗓子痛是风热的这非常多,但是风寒的也有,风寒的这种你可以看,我们认为往往这病人就说,一看我去会诊,他们有发烧不退的,一看查体,咽部充血。你自己要看,你不要看他们的描述,很多情况不是这样,他有的这种咽痛咽干,你真正看起来,他充血并不明显。假如特别红肿的话,那确实是一种热了。有的病人,他嗓子痛他嗓子不一定红,他就是这种寒性的这种或者是一种淡红,不是那种特别腥红的那种,咱们形容就是特别红得厉害,他实际上没有这种,就是像这种咽喉肿痛,你就不能用清热的药。所以说流感,这次大流感表现出一个非常典型的风寒表实证。还有的病人,就是说上西医那面也没办法,用点抗生素或者用点抗病毒药,再就是用点退烧的药。也有的人他不懂,把中医一些清热解毒、辛凉解表的中成药也都给你开上,它不管用,吃好几天他也高烧不退,两三天三四天都有不退的,但是他仍然出现还是那些症状。那么这样的话,既然他是一个风寒证,那我们在医院搞了一个制剂,就基本上以麻黄汤为主,搞了一个处方,搞了一个处方我们就是加工成一个浓缩剂,加工成一个口服液,就煎后浓缩装瓶100ml一瓶,就用高温消毒以后放在那,来了一个患者开一瓶,一瓶就是一付药,这个我觉得这个剂型还是比挺好用的,因为100ml嘛,成人一天分三次吃,一次30左右,小儿剂量减半。这个我自己出了一千瓶,因为我哪个医院当时我们也没宣传,就给附近的病人看,基本上一个病人一瓶药吃不了就解决问题,就是80%的病人,一般吃两次就退烧,我让他吃三次吗,所以这是非常好用。甚至有的一瓶药拿回去他吃了退了,他家里还有一个发烧再吃了又退了,一付药治好了两个病人,也是有的。但那时这个地方东直门医院,就发财了。为什么发财了?他们也搞了一个制剂,搞了一个制剂以后,因为它是大医院吗,它又宣传,造成一个什么局面?周围的汽车都走不动,都上这来开药,最后都交通阻塞,他是卖了几十万制剂到六位数,他就十万或者二十万的药就卖出去了。事后我看了看,也有麻黄,它那个方和我那个方比较接近,但是他们用的炙麻黄我用的是生麻黄,我那个效果要比他那个要好,但是他们是作了一些宣传的病人非常多。我那地方因为我开始就是自己用,当时我们就各自为战,以后做经验交流的时候,我看了他们的方子了,但是一看他那方子,他吃一两付可能解决不少,大部分解决,我这个方子就是一付解决。为什么?最关键的就是,我用的是生麻黄,他用的炙麻黄,那效果就差远了。但是退烧是退了,一退烧风寒证这症状就随着减轻,是吧?当时我一汗就退烧了,有的病人还有点咳嗽,我用那个感冒二号,实际上就是那么杏苏散变化,就把这剩下的症状解除了。一个病人就开了三付药,一瓶一号药,两瓶二号药,还有些二号药就不开了,光用一号药吃了就完了,这一个病人开一瓶,这个非常好用。所以说我现在一年开几百个麻黄汤,确实这样,要赶上流感的话,可能都不止,是吧?当然不除了这个,还有别的情况也用,麻黄用得非常多。当然你说麻黄这个药厉害呀,出汗呀、有麻黄碱呀,怎么怎么样。我用麻黄这么多病人,这个里头,还有个问题,我确实比较慎重,就是这药基本上是我们中医科的人掌握着它,我并没有说让他们急诊室呀,什么呼吸科,他们就诊的感冒病人也比较多,我并没有让他们开药。为什么?他们不知道,不会辩证,而且我给开药都讲清楚,我这瓶药不是让你都喝完,就是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这里一定要交代病人,你本来吃了发了汗,差不多解决问题了,你病人不知道,我药没吃完,浪费了,我都吃了吧,那很可能就出毛病。我这么多病人,有两个病人给我反馈就是出汗太多,有一个病人还是我们医院的人,哎,就这么点药,我一口就喝进去了,结果他出汗,出汗都不行了,快虚脱了,输了点液,这是我本院的一个人,反而除了大汗后还有低烧,这就是发汗太过了,这是不行的。还有一个病人也是吃得多,但是他自己也没有到医院来,就在家里休息几天也就好了。就是说用这种药一定给病人交代清楚,就不能说是,虽然是个好药,你用不好也弄出事,所以我这个方子,我们都掌握在我们中医科。这里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它对高血压有什么影响?麻黄不升压吗?收缩血管,这是大家都公认的,那怎么样呢?我说实话,我确实对很高的高血压我没敢用。但是对这些一般的特别老年人的那种血压高的,我确实基本上没怎么用。但是对这个中年人青年人有些血压高的,你就说160--170mmHg,给人感觉这个人还可以,我用了,然后观察,用了几十个病人,吃了没关系,不是说吃了药血压就上去了,反而是他随着发汗血压往下走。
我在这举个例子,这个例子是李克。他就治疗过这么一个病人,他不是一个外感病,这个病人是中年妇女,高血压时间比较长了,突然出现了蛛网膜下腔出血,那剧烈的头痛,而且这个病人恶寒,眼睛也有什么问题,当时他就辨这类证是麻黄汤证。你想想,高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它的表现是个麻黄证,就给用得麻黄汤,这样的结果是怎么样的?病人吃了药以后出汗,同时大量的排尿,所以那一两天尿了几千毫升的尿,然后头痛迅速的缓解了,就颅内压增高好多的症状迅速的缓解了,血压也降下来了。所以说中医是辩证,一般情况下咱们要考虑这个药它有哪些药理作用呀,有什么情况是要考虑,要慎重。但是像他这个有这种胆识,像这种病人敢这么用药,就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你这个人要有一定的临床经验,要有一定的把握,同时你还敢担责任,这里头挺难的。通过这个例子,就是说你不能说血压高的人就不能用麻黄,他要是有麻黄汤证你就可以用。
我再举个例子:我个人的一个例子,我的老父亲80多了,前几年我正好回家,也是个秋天的时间,他是个高血压,一般都是在160--170mmHg。80多了,发高烧,就是感冒了,发烧40度以上,烧糊涂了。我当时一看,就从辩证上来说是风寒表证,这是没错呀,麻黄汤证呀。但是这是自己的老父亲,你敢不敢用药啊?当时给他看病的那个大夫说:“赶紧上医院,这么大的岁数,烧坏了”。但是我觉得,我就看着给他用,就是我原来治流感的那个药,以后就改成冲剂了,原来那个药方药物比较多,以后就精简成了六七个药了,以后我就做成一个冲剂,我在家里放了几包。它的量就是咱们熬的药1/3的量,就给他吃了,吃了以后然后喝点热水,过了大概一个小时左右,他就出汗,40度开始出汗,出汗之后体温降到39度,但是没低于38.5度,还是很高,降了一会又上去了,又上去以后大概隔了三个小时,我就给他吃第二次药,这次药又出的汗更多,体温基本上就下来了,就慢慢地降。因为我在家吗我掌握这个量,不能让他出太多的汗。像这种病人他出汗肯定要比桂枝汤证的那种发汗量要大,不然的话解决不了问题,发汗的时候就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这用麻黄汤的时候你很难达到他,尤其这种表寒郁闭的非常厉害的话,往往要出透汗才行,所以这个第二次药一出汗体温基本上就下来了,到了下午两三点钟体温基本这体温基本就讲到38度多,这我就不着急了,38度多不那么烧了人也就舒服了,晚上又吃了一次,这一付药病人就好了。当然他身体发高烧出汗,他疲劳这种症状还得恢复还好几天,岁数这么大了,这感冒很快就好了。那我也当场就量了一下血压,他血压也没说是吃了我这药麻黄汤使劲往上走,没看见,我这几个小时就量一下血压。所以说中医呀,咱们西医的东西要知道,但是说还是要辩证。另外你还是要看这老年人用,我是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但是你老年人用麻黄汤一定要慎用。因为老年人肾气比较虚,第二个你发汗太多了以后啊,这是讲的足太阳膀胱经呀,膀胱它和肾气是相表里的,你这个发汗太过以后,它容易造成阳气亡脱。我们老师就说把那个肾气给伤了,就往往出现这种病,那就非常危险了,那反过来可能就会用回阳救逆的药,是吧?所以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人,用麻黄汤的话要慎用重,没把握的话你可以不用,要是年轻人我觉得大家可以试一试用这个药。
我今天讲两个专题,上午主要讲发热的辨证论治,发热也是比较常见的证候;下午讲一讲这个心病,心病就是中医心病的范畴,主要是讲这两个内容吧。因为我一直在临床工作,我主要是接触临床一些经验体会,谈一谈自己的认识。我现在说说我的情况,我是从1971年开始学习中医的,到现在也是30多年了吧,在临床我跟的一个老师刘渡舟先生,已经过世了,就是在经方方面跟他学的也比较多,临床应用的也比较多,首先就是讲方论,因为我跟着刘老师他学伤寒学,中医伤寒学是一个外感热病的范畴,所以治疗一些热证,用这个伤寒的理法,在临床上还是非常有用的,所以我就围绕着这个问题谈一谈,大概讲几个方,它不是像咱们讲课,主要是讲临床经验,所以体制系统不一定特别强,所以我主要从下面十个方面介绍一下。也不用记,因为我主要是针对接触一些临床的实际病例,结合病例谈谈有的问题。比如说这里具体运用的方子,大家不一定特别记,因为上次办学习班也是,大家都记一些方子,记一些方子我个人觉得倒不是主要的,因为主要的,因为我运用的经方,经方大部分在原方的基础上或者有稍微的变化,主要还是在辨证这一块上。我就是想通过在临床上遇到的一些情况,我是怎样辩证的?我是怎样选择用方的?至于实际具体的药物一般了解就行,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说,咱们都是从各地来看看有没有什么绝招学一学,但是这里头大部分都是经方嘛,我觉得用好了都是够用的,他不一定是自己创造什么东西,这是发热的一个情况。
我再谈谈发热的一些概念。根据《灵枢》所说:“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体内饮食基础”。也就是说:“生于寒暑这一类,也就是外感病,因为体内饮食这是内伤病”。因为整个发热也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病咱们学过了一些比较常用的辩证方法,有《伤寒论》的六经辩证,另外还有清代叶天士提出的卫气营血辨证,还有吴鞠通的三焦辨证,这些方法流传到现在,就是用的比较多,比较多的肯定。还有一些一般性的有些外感病的辩证方法,有些就应用的不多,咱们一般学中医的也很少涉猎到。那么内伤方面呢,也就是内部的饮食呀还有什么情志呀,导致脏腑的阴阳气血的紊乱,有些虚实的变化,这样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发热。所以总的来说有个原则。你辨外感发热,它既然是外感病,他先有外感病有个外感的因素,外感以后它可以由表入里,重点是辨表里寒热,这是一个重点。它位置是一开始是在表呀,时间久了,它就先辩寒邪热邪之分,这个大家要辨清。这杂病呢也表现为虚实寒热,总的原则,尤其是治疗外感病,要用因势利导的办法,这是一个大的原则。
那么从临床分析症候学来讲,我就选了一本书就是王永炎编的《临床中医内科学》,它大概是这么分的,把外感病分成寒温统一了,把温病和伤寒的概念都组合在一块,大概分成表证还是热性病就是伤寒、风热、暑热。像这它远远不够,它燥呀湿呀还很多呢。举这个例子,它卫气同病吗,把气分证呢主要放在肌体的脏腑了,这就分了很多情况,这是外感。
内伤发热分为阴虚、气虚、饮食、食滞、淤血等等不同的情况,这些基本教科书上或者有些咱们的临床手册上都有这些东西。这一部分,第二部分前面讲了概念。这一部分我就重点讲讲解表法,这是今天讲课的重点。因为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还是用《素问》的说法:‘就是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再次治经脉,最后治六腑治五脏,治五脏半死半生也’。很有意思就是:得病都是由浅入深的。那么好的医生应该从很表浅的时候就抓住它就要治疗。咱们的《史记》上也记载扁鹊给蔡桓公看病的时候也是说:‘他病在肌表你赶快治,不治将益深’。他不听就一步步的病入膏肓,最后就没法治了。所以说解表法为什么要重视,这很多病都是大的病从小病开始的,好的医生就该在这个阶段就把问题解决,所以要重视解表法。
解表法呀分很多情况,主要的就是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两大类,它们都有各自的适应症,但现在有一种趋势就是辛凉解表好像比较盛行,辛温发汗的办法相对来说比较受冷落的。当然,也有的医生是两条腿走路,该用辛凉用辛凉该用辛温用辛温。但是很多的人他一看发热,老是说什么感染、炎症挂钩,脑子里老想着是清热解毒,老是想银翘散一类辛凉解表药,甚至就是用于清热解毒药,这是个很片面的东西,这个是有问题的。而且现在的中成药大家看一看,治疗感冒的中成药有几个是辛温发表的?基本没有。咱们的医保目录上只介绍了正柴胡饮,把它列在了辛温解表了,它根本就不是辛温解表药,它列也是列错了,再一个九味羌活饮,这咱们的医保目录,就辛温解表药很少,那辛凉解表药这些有的是,甚至清热解毒的什么羚翘啦、银翘散啦、桑菊饮啦、双黄连啦这是大量的,所以从整个现在的趋势上来讲,好像大家对辛凉用的多,所以医生也是习惯用这个,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这就因为它就不符合中医的辨证论治这个思想啦。因为中医它是效法天地,你看它不能见发热就清热是吧?不能这样。看它的病情属性,是寒邪是热邪该怎么治就怎么治,用得其所,它有良效。当然这个药方可能和每个医生的用药习惯还有你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和患者得病的季节也可能有影响。有的说可能这地方风温的多一些,用清热的多一些,用辛凉的多。相对来说,我把这个辛温放在主要的地方和大家介绍一下。
辛温解表呢,一个原则,咱们刚才讲了,治疗发热你要因势利导,那么表证,‘其在皮者,汗而发之’。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既然是表证嘛,就要用解表的办法去治疗。
这个辛温解表,咱们首推是桂枝汤。
一, 桂枝汤。
这是《伤寒论》上的一个名方,在《伤寒论》列在第一张的方子。这个方子一共药物很简单,就五个药物。但是张仲景对药物怎么吃,治疗什么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述。现在我和大家一块复习一下桂枝汤它的一些服用办法,这个很重要,这个看起来中医辨证它怎么用药?桂枝汤这张方子就五个药,这个药大家都熟悉,我不知道大家对《伤寒论》看的多不多,有人把这个《伤寒论》所用的药物统计了一下,你比如桂枝汤里面有桂枝就写上‘一’,这个麻黄汤里面直接有桂枝就写上‘一’,结果统计下来哪个药用的最多,在《伤寒论》当中用的最多的前五个药正好就是桂枝汤里面的这五个药。这是甘草、桂枝、生姜、芍药、大枣,就说张仲景用的最多的药。但是这些药,大家看起来大枣,生姜甚至桂枝,好多都是药食同源,实际上你看了非常普通,但是用的好能解决很大问题,而且那个时候讲究发汗是非常有讲究的,这个我就引用了它的方后注。《伤寒论》它就说了,首先把这个药煎好了,煎好了要分三次服,怎么吃不具体讲了,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zhezhe,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这是一种,这是让他吃了药以后要盖被子,要喝点热稀粥、热水,帮助他发汗。帮助他发汗也不能太过。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通过这个,看书的时候,对发汗的重视。就一个桂枝汤,张仲景把它讲得非常的具体。怎么用药?根据病人的反应,怎么调整用药的频率,量讲得非常清楚,所以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咱们现往往临床上开的方,回家吃吧,一天两次。咱慢性病是可以的,慢性病你一天给他吃两次。外感病不行,治疗外感病,你要一天按两次吃是不合适的。当然有些长期发热,那就不一定是外感了,内伤或者有一些外感,可能时间拖得比较长了,这倒不一定喝的多,两次可以一般三次。但是像这种新得的病,一定要根据病人的反应掌握次数,这需要咱们医生给病人交代。你吃了药有什么反应?你让病人喝热水了、盖被了,这你不告诉病人病人不知道,他吃了发汗药就出去了,或者空调房间一呆,那汗出不出来,病好不了。所以怎么调理,医生一定要向病人讲清楚。你说我这药有什么反应,应该怎么办?就像你说你吃了药不出汗,你可以隔两三小时再吃一次,都要给病人交代清楚。所以说张仲景这个通过桂枝汤的煎服法就是说明了很多问题。我总结了一下,他就非常有法度,这法度大概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既然是外感,它指的是太阳中风证,现在咱们就说是表虚证,它是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这是它的基本症状。那么既然是外感,那么就要发汗,不能不发汗,为了发汗采取了种种的措施。一个就是喝热稀粥温服令一时许,这是一个。再一个如果不汗的话后服小促其间,这缩短用药的间隔。再就是不汗出的话,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也就是日夜兼服,一天你可以晚上睡着觉甚至可以把他叫起来吃。病证犹在者,更作服。就是吃一付药不行再来一付药,所以说一定要把这个表解了才行,这是第一个原则。所以为了达到发汗的目的就采取了这么多的办法。但是呢,咱也不能去说病人我这药喝三付,你一天三付回去吃三次,回去吃了吃三天。那病人有可能吃了一次两次好了怎么办?出了汗了。那也得给病人交代清楚。这个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这个也是张仲景说的。好了就算了,是吧?另外有经验的医生就大概知道:我这个病我就开一服药,或者加点味什么的开两服药,那一付药不好,第二付也就够了。像任何表证,一般两付药不会超过三付药,就能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我觉得如果要是达到治疗目的,后边的药就不要再吃了。我给他开了一付药,吃了两回好了,我觉得浪费了,那就不必要了。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控制发汗的程度。遍身微微有汗者益佳,这是发汗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说,也许是这种表虚证,他要浑身发潮,所有的部位都有这种潮潮的很微微的汗,这就把邪透出来了,这是最好的标准。但是有的临床上往往达不到,达不到就想办法通过调整药量,或者采取办法,反正不能让他发汗太过。如果说出大汗,这个病人出汗像水洗的那样,一个表虚证,你再把汗出的像水洗的那样,如水流离病必不除。所以一个简单的桂枝汤,张仲景就把它说的这么具体,这么详细。另外下面呢,好多办法张仲景就这么说了,如桂枝汤法将息。就是别的方子,很多时候,你就参考桂枝汤的办法吃药就行了,实际上也是这一套东西。你看,他这个桂枝汤的加减方,所以通过这个咱们就说要学会医生不是开了方子就完了,要给病人把该说的交代清楚,这样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像这种桂枝汤这种方子,实际上临床还是用得到的,有一些体质弱一点的,受到风寒的侵袭,这个药还是非常好用的,这是一个桂枝剂。
二,麻黄剂。
麻黄剂张仲景是用来治疗太阳伤寒的。桂枝汤是太阳中风,现在所谓的表虚证;麻黄证呢是太阳伤寒,所谓的表实证。它就不一样了,别的是解表,这个是明显的发汗。所以说:“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这是《内经》里的一句话。就是这种因为感受寒邪引起的发烧,高烧又不出汗。那么,一出汗就能解除了。
麻黄汤很简单,就四个药。这个方子我是用的非常多的,我用麻黄剂一年最少几百个病例甚至上千个病例,非常好用,尤其像北方地区外感风寒没有比这个方子更好用的了,当然这些我可能有些加减。
我举一个例子:这是今年的病人,这个病人是北京某一个银行的行长,他比较操劳,24号马上过年了,今年1月29号是春节。发高烧,着凉了,着凉了以后,他得了伤寒症。他的具体症状就是高烧、恶寒、头痛、浑身痛。这是麻黄汤的症状吗,没有汗、咳嗽、嗓子痛,那非常痛苦了,还有心烦,他就是很难受,又不爱动,谁跟他说话多了他就特别烦躁的那种感觉,脉是紧数的,舌苔白。已经烧了好几天了,他是在我们医院的高干病房。西医就给他对症治疗了,也用退烧药,吃完药就出汗,体温暂时能下降,接着就回去,再烧。而且呢,就他出的汗,用西药出的汗,他浑身还是痛,解决不了。所以说你别看这一个发汗的方子,轻一点的,当然用一点阿司匹林,也行。要吃中药也可以。像这种重症, 那西医根本就不行,他出汗他那个症状解决不了。当时我辩证太阳伤寒证。我在这里临时加个条文给大家复习一下。为什么是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这个张仲景他就说了:“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这个是麻黄汤的第39条讲的。这个病人,这个症状基本上除了那个喘,他所谓的喘没有,其它的都有。当然了这个喘,实际上现在也有人说,他可能呼吸快一点,不一定是那种憋着的那种喘,有些人是这样认为的,这一种都有。当然他还有刚才我说了,这个病人还特别比较烦躁,又浑身酸痛难受,烦躁。38条也说了:“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主之”。就是到这个不汗出之前这个条文和上面是一致的。发热、恶寒、无汗,这些条文是一样的,但是他多了一个烦躁,所以他就用大青龙汤。大青龙汤和麻黄汤最大的不同,它里面多了一个石膏。为什么用石膏?它里面有郁热。这郁热是怎么造成的?这里有个讲究,它这个热和我们讲的有一些热是单纯的里热证,它是不一样的。它的这种热主要是表气拂郁,阳气拂郁不得越嘛,这个《伤寒论》上也说过吗。这就是外感风寒以后,这个寒邪收敛,他这个病人就是外寒束缚肌表,就造成营卫的滞塞,这样的话,人体本来是内外都是通的嘛,他感受外寒,他就不通了,不通了里面自然就产生郁热,这种郁热你不能就说是我给用大量的清热解毒药,那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它的原因是因为表气郁闭,所以问题的关键在这,你要把郁闭打开。怎么打开?就是发汗。所以说就张仲景用大青龙汤,重点是用麻黄,麻黄六两吗,当然也用点石膏,兼清清郁热。所以我这个病人他有烦,所以我就认为他是个太阳伤寒,表气郁闭,然后他自然产生一些郁热,我就给他用大青龙汤。大青龙汤也是一天让他吃三回。像这个方子这么厉害,它和桂枝汤不一样,它一般用不了吃好几天的药,这个方子最多开两付就解决问题了。所以说基本上也就是吃了这些药以后,病人就出汗,出了汗以后,他浑身这种酸痛难受劲就解决了,体温就降的很快,他这一天之内体温基本上降的就接近正常了,然后又吃了,大概这病人吃了也就两付药以后,第一付药就基本解决问题,第二付药可能就是没吃完,好像就给他吃了一付半,后来我就给改方了,改了一个条理的方子,大概是这样,很快就治好了。在西医那边已经治了五六天了。你说中医辨证,就这种病,就我讲的是今年新的例子,就这样的病人,每年大量的治疗,所以我麻黄用的最多的。好多人讲他说:“我不敢用麻黄”。我们上学的时候,有些讲温病的老师,讲温病的人他就不太主张用这个药,都不太主张用,包括一些很有名的老教授,温病学的,像这种咱们不排斥,你要是真的风温了,温病了,你该用这些辛凉的清热药那都是可以的。问题是,这个辛温解表得法一定不能废,它能解决非常多的问题,你像这种病,比如假如我就用些西医抗发高烧,他有些西学中医根本不懂,就给你上一些清热解毒药,那肯定不管用。你想我这一两天就给退下来,你那么治再治多少天也不行。是吧?那还能出别的毛病。不会辩证,又怎么辩证?我刚才通过讲那个条文就说了,张仲景这个方子,它有好多疗效,它里面一个是你把他的理论吃透了。另外一个,我就假如说我一下子说不太清楚,哪些证对应什么方,它都有个对应。刚才讲麻黄汤那八个证候,是吧?那么你见着这个,这我简单的归纳,发热、恶寒、浑身痛、头痛、腰痛、骨节疼痛、凡是痛,伴有不出汗,基本上这就是一个表寒证,这就能定下来。然后你就根据情况,选麻黄汤呀还是什么其它的,但是现在咱们的人,我原来实习的时候,我还以为下了医院,那个老师,其实我当时跟他学了荆防败毒散,这就了不起了。荆防败毒散,那也是辛温解表的药,但是要真用到这种病人身上,那它比麻黄汤差远了!这麻黄汤一付药的问题,那它呢一付药两付药也解决不了。是不是?这个麻黄汤起效非常迅速,好方子。
在这里我就讲讲我为什么这么用麻黄?这里头也是很多年了,基本上十年了,尤其是这二年北京闹流感的时候,用得特别多。北京市在1998年的冬天,有一个流感大流行,那病人特别多,医院全都满了。我当时记得它报道是百分之十几的发病率,但是我但是估计比这多,我估计可能四分之一的发病率,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人得流感,就到那种程度。以后过了二年,看了他们一个材料,好像发病率是23%,那就和我感觉上还是比较接近的。它表现的是什么呢?就是流感。恶寒、高烧、浑身疼痛、没有汗、头痛、咳嗽、鼻塞、流涕,这要主要症状,脉是浮弦紧数,这样的比较多一些。另外,还有一些其它的情况,有些个别的病人,嗓子干、嗓子痛,但是它这种,我原来学中医,我有个印象,我觉得感冒了要嗓子痛了,就可能是一般的风热感冒,这我自己的一种感觉,早年我就这样想的。嗓子痛了肯定就是有炎症了,就可能就是风热了,要清热利咽。但是实际上这些年,我观察,这不一定。嗓子痛是风热的这非常多,但是风寒的也有,风寒的这种你可以看,我们认为往往这病人就说,一看我去会诊,他们有发烧不退的,一看查体,咽部充血。你自己要看,你不要看他们的描述,很多情况不是这样,他有的这种咽痛咽干,你真正看起来,他充血并不明显。假如特别红肿的话,那确实是一种热了。有的病人,他嗓子痛他嗓子不一定红,他就是这种寒性的这种或者是一种淡红,不是那种特别腥红的那种,咱们形容就是特别红得厉害,他实际上没有这种,就是像这种咽喉肿痛,你就不能用清热的药。所以说流感,这次大流感表现出一个非常典型的风寒表实证。还有的病人,就是说上西医那面也没办法,用点抗生素或者用点抗病毒药,再就是用点退烧的药。也有的人他不懂,把中医一些清热解毒、辛凉解表的中成药也都给你开上,它不管用,吃好几天他也高烧不退,两三天三四天都有不退的,但是他仍然出现还是那些症状。那么这样的话,既然他是一个风寒证,那我们在医院搞了一个制剂,就基本上以麻黄汤为主,搞了一个处方,搞了一个处方我们就是加工成一个浓缩剂,加工成一个口服液,就煎后浓缩装瓶100ml一瓶,就用高温消毒以后放在那,来了一个患者开一瓶,一瓶就是一付药,这个我觉得这个剂型还是比挺好用的,因为100ml嘛,成人一天分三次吃,一次30左右,小儿剂量减半。这个我自己出了一千瓶,因为我哪个医院当时我们也没宣传,就给附近的病人看,基本上一个病人一瓶药吃不了就解决问题,就是80%的病人,一般吃两次就退烧,我让他吃三次吗,所以这是非常好用。甚至有的一瓶药拿回去他吃了退了,他家里还有一个发烧再吃了又退了,一付药治好了两个病人,也是有的。但那时这个地方东直门医院,就发财了。为什么发财了?他们也搞了一个制剂,搞了一个制剂以后,因为它是大医院吗,它又宣传,造成一个什么局面?周围的汽车都走不动,都上这来开药,最后都交通阻塞,他是卖了几十万制剂到六位数,他就十万或者二十万的药就卖出去了。事后我看了看,也有麻黄,它那个方和我那个方比较接近,但是他们用的炙麻黄我用的是生麻黄,我那个效果要比他那个要好,但是他们是作了一些宣传的病人非常多。我那地方因为我开始就是自己用,当时我们就各自为战,以后做经验交流的时候,我看了他们的方子了,但是一看他那方子,他吃一两付可能解决不少,大部分解决,我这个方子就是一付解决。为什么?最关键的就是,我用的是生麻黄,他用的炙麻黄,那效果就差远了。但是退烧是退了,一退烧风寒证这症状就随着减轻,是吧?当时我一汗就退烧了,有的病人还有点咳嗽,我用那个感冒二号,实际上就是那么杏苏散变化,就把这剩下的症状解除了。一个病人就开了三付药,一瓶一号药,两瓶二号药,还有些二号药就不开了,光用一号药吃了就完了,这一个病人开一瓶,这个非常好用。所以说我现在一年开几百个麻黄汤,确实这样,要赶上流感的话,可能都不止,是吧?当然不除了这个,还有别的情况也用,麻黄用得非常多。当然你说麻黄这个药厉害呀,出汗呀、有麻黄碱呀,怎么怎么样。我用麻黄这么多病人,这个里头,还有个问题,我确实比较慎重,就是这药基本上是我们中医科的人掌握着它,我并没有说让他们急诊室呀,什么呼吸科,他们就诊的感冒病人也比较多,我并没有让他们开药。为什么?他们不知道,不会辩证,而且我给开药都讲清楚,我这瓶药不是让你都喝完,就是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这里一定要交代病人,你本来吃了发了汗,差不多解决问题了,你病人不知道,我药没吃完,浪费了,我都吃了吧,那很可能就出毛病。我这么多病人,有两个病人给我反馈就是出汗太多,有一个病人还是我们医院的人,哎,就这么点药,我一口就喝进去了,结果他出汗,出汗都不行了,快虚脱了,输了点液,这是我本院的一个人,反而除了大汗后还有低烧,这就是发汗太过了,这是不行的。还有一个病人也是吃得多,但是他自己也没有到医院来,就在家里休息几天也就好了。就是说用这种药一定给病人交代清楚,就不能说是,虽然是个好药,你用不好也弄出事,所以我这个方子,我们都掌握在我们中医科。这里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它对高血压有什么影响?麻黄不升压吗?收缩血管,这是大家都公认的,那怎么样呢?我说实话,我确实对很高的高血压我没敢用。但是对这些一般的特别老年人的那种血压高的,我确实基本上没怎么用。但是对这个中年人青年人有些血压高的,你就说160--170mmHg,给人感觉这个人还可以,我用了,然后观察,用了几十个病人,吃了没关系,不是说吃了药血压就上去了,反而是他随着发汗血压往下走。
我在这举个例子,这个例子是李克。他就治疗过这么一个病人,他不是一个外感病,这个病人是中年妇女,高血压时间比较长了,突然出现了蛛网膜下腔出血,那剧烈的头痛,而且这个病人恶寒,眼睛也有什么问题,当时他就辨这类证是麻黄汤证。你想想,高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它的表现是个麻黄证,就给用得麻黄汤,这样的结果是怎么样的?病人吃了药以后出汗,同时大量的排尿,所以那一两天尿了几千毫升的尿,然后头痛迅速的缓解了,就颅内压增高好多的症状迅速的缓解了,血压也降下来了。所以说中医是辩证,一般情况下咱们要考虑这个药它有哪些药理作用呀,有什么情况是要考虑,要慎重。但是像他这个有这种胆识,像这种病人敢这么用药,就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你这个人要有一定的临床经验,要有一定的把握,同时你还敢担责任,这里头挺难的。通过这个例子,就是说你不能说血压高的人就不能用麻黄,他要是有麻黄汤证你就可以用。
我再举个例子:我个人的一个例子,我的老父亲80多了,前几年我正好回家,也是个秋天的时间,他是个高血压,一般都是在160--170mmHg。80多了,发高烧,就是感冒了,发烧40度以上,烧糊涂了。我当时一看,就从辩证上来说是风寒表证,这是没错呀,麻黄汤证呀。但是这是自己的老父亲,你敢不敢用药啊?当时给他看病的那个大夫说:“赶紧上医院,这么大的岁数,烧坏了”。但是我觉得,我就看着给他用,就是我原来治流感的那个药,以后就改成冲剂了,原来那个药方药物比较多,以后就精简成了六七个药了,以后我就做成一个冲剂,我在家里放了几包。它的量就是咱们熬的药1/3的量,就给他吃了,吃了以后然后喝点热水,过了大概一个小时左右,他就出汗,40度开始出汗,出汗之后体温降到39度,但是没低于38.5度,还是很高,降了一会又上去了,又上去以后大概隔了三个小时,我就给他吃第二次药,这次药又出的汗更多,体温基本上就下来了,就慢慢地降。因为我在家吗我掌握这个量,不能让他出太多的汗。像这种病人他出汗肯定要比桂枝汤证的那种发汗量要大,不然的话解决不了问题,发汗的时候就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这用麻黄汤的时候你很难达到他,尤其这种表寒郁闭的非常厉害的话,往往要出透汗才行,所以这个第二次药一出汗体温基本上就下来了,到了下午两三点钟体温基本这体温基本就讲到38度多,这我就不着急了,38度多不那么烧了人也就舒服了,晚上又吃了一次,这一付药病人就好了。当然他身体发高烧出汗,他疲劳这种症状还得恢复还好几天,岁数这么大了,这感冒很快就好了。那我也当场就量了一下血压,他血压也没说是吃了我这药麻黄汤使劲往上走,没看见,我这几个小时就量一下血压。所以说中医呀,咱们西医的东西要知道,但是说还是要辩证。另外你还是要看这老年人用,我是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但是你老年人用麻黄汤一定要慎用。因为老年人肾气比较虚,第二个你发汗太多了以后啊,这是讲的足太阳膀胱经呀,膀胱它和肾气是相表里的,你这个发汗太过以后,它容易造成阳气亡脱。我们老师就说把那个肾气给伤了,就往往出现这种病,那就非常危险了,那反过来可能就会用回阳救逆的药,是吧?所以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人,用麻黄汤的话要慎用重,没把握的话你可以不用,要是年轻人我觉得大家可以试一试用这个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