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enyu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09/12 帖子 218 获得点赞 2 声望 16 年龄 70 2014/03/10 #1 本帖最后由 李荣伟 于 2014-3-11 13:22 编辑 有一患者,自诉口干口苦,但不欲饮,胃部隐痛,便溏而粘,腹胀,舌淡红,苔白滑。请问此证的病机是什么?用何治法呢?谢谢。
中医那些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06/09 帖子 2376 获得点赞 220 声望 63 2014/03/16 #2 有一患者,自诉口干口苦,但不欲饮,胃部隐痛,便溏而粘,腹胀,舌淡红,苔白滑。请问此证的病机是什么?用何治法呢?谢谢。 有脉诊的结果吗?似乎是肝胆的问题!可用小柴胡探路一试!
江海余生 声名远扬 核心会员 注册 2013/11/10 帖子 8610 获得点赞 1723 声望 113 2014/03/16 #3 “口干口苦,但不欲饮,胃部隐痛,便溏而粘,腹胀,舌淡红,苔白滑” 是湿热,试一试甘露饮。
libenyu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09/12 帖子 218 获得点赞 2 声望 16 年龄 70 2014/03/16 #4 中医那些事 说: 有一患者,自诉口干口苦,但不欲饮,胃部隐痛,便溏而粘,腹胀,舌淡红,苔白滑。请问此证的病机是什么?用何治法 点击展开... 谢谢您的关注,我是这板块的一年级学生,故不懂脉诊,我发此帖本想与大家讨论一下口干口苦除了从热论治之外,还是有从寒从湿而论的. 认同您说的肝胆问题,但从所有的症状表现来看病因似乎不在肝胆的,肝胆只是标,我这认为不知对否,万望指教,
中医那些事 说: 有一患者,自诉口干口苦,但不欲饮,胃部隐痛,便溏而粘,腹胀,舌淡红,苔白滑。请问此证的病机是什么?用何治法 点击展开... 谢谢您的关注,我是这板块的一年级学生,故不懂脉诊,我发此帖本想与大家讨论一下口干口苦除了从热论治之外,还是有从寒从湿而论的. 认同您说的肝胆问题,但从所有的症状表现来看病因似乎不在肝胆的,肝胆只是标,我这认为不知对否,万望指教,
江海余生 声名远扬 核心会员 注册 2013/11/10 帖子 8610 获得点赞 1723 声望 113 2014/03/16 #5 江海余生 说: “口干口苦,但不欲饮,胃部隐痛,便溏而粘,腹胀,舌淡红,苔白滑” 是湿热,试一试甘露饮。 点击展开... 呵呵,湿热分很多种种滴,有热重湿轻,有湿热并重,有湿重于热。
小 小医大道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10/06 帖子 1538 获得点赞 19 声望 38 2014/03/16 #6 本帖最后由 小医大道 于 2014-3-16 22:03 编辑 确为寒湿内阻。 腹胀便溏苔白滑为太阴寒湿,寒湿内停,阻遏气机,枢机不畅,少阳郁热故口干口苦,但有寒湿故不欲饮(追问饮当喜热)。胃阳被遏,故胃痛。半夏厚朴汤合四逆散加干姜。 论坛里有个帖子讨论口苦非必从热治的帖子,可自行搜索。
本帖最后由 小医大道 于 2014-3-16 22:03 编辑 确为寒湿内阻。 腹胀便溏苔白滑为太阴寒湿,寒湿内停,阻遏气机,枢机不畅,少阳郁热故口干口苦,但有寒湿故不欲饮(追问饮当喜热)。胃阳被遏,故胃痛。半夏厚朴汤合四逆散加干姜。 论坛里有个帖子讨论口苦非必从热治的帖子,可自行搜索。
中医那些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06/09 帖子 2376 获得点赞 220 声望 63 2014/03/16 #7 中医那些事 说: 有一患者,自诉口干口苦,但不欲饮,胃部隐痛,便溏而粘,腹胀,舌淡红,苔白滑。请问此证的病机是什么?用何治法 点击展开... 苔白滑,这是有痰湿的表现! 小柴胡有什么作用,从方药里可以看出来! 柴胡 生姜 半夏 黄芩 人参 炙甘草 大枣 疏肝行气,降逆和胃,敛阴生津,清热化痰! 这是我对小柴胡的理解,不管别人怎么看! 其余的自己理解吧!
中医那些事 说: 有一患者,自诉口干口苦,但不欲饮,胃部隐痛,便溏而粘,腹胀,舌淡红,苔白滑。请问此证的病机是什么?用何治法 点击展开... 苔白滑,这是有痰湿的表现! 小柴胡有什么作用,从方药里可以看出来! 柴胡 生姜 半夏 黄芩 人参 炙甘草 大枣 疏肝行气,降逆和胃,敛阴生津,清热化痰! 这是我对小柴胡的理解,不管别人怎么看! 其余的自己理解吧!
libenyu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09/12 帖子 218 获得点赞 2 声望 16 年龄 70 2014/03/16 #8 小医大道 说: 确为寒湿内阻。 腹胀便溏苔白滑为太阴寒湿,寒湿内停,阻遏气机,枢机不畅,少阳郁热故口干口苦,但有寒湿 点击展开... 老师您好,学习了,这本来是我给家人治理的一案例,因见很多时候口干口苦都是从热而论,故发出来探讨而己.谢谢.
小医大道 说: 确为寒湿内阻。 腹胀便溏苔白滑为太阴寒湿,寒湿内停,阻遏气机,枢机不畅,少阳郁热故口干口苦,但有寒湿 点击展开... 老师您好,学习了,这本来是我给家人治理的一案例,因见很多时候口干口苦都是从热而论,故发出来探讨而己.谢谢.
江海余生 声名远扬 核心会员 注册 2013/11/10 帖子 8610 获得点赞 1723 声望 113 2014/03/16 #9 江海余生 说: “口干口苦,但不欲饮,胃部隐痛,便溏而粘,腹胀,舌淡红,苔白滑” 是湿热,试一试甘露饮。 点击展开... 这样分析吧:口干是阴液不能上承,口苦是胆热上泛,便溏而粘正是湿热形质,寒湿的便溏当不黏腻;腹胀是胆逆肝郁,舌淡红苔白滑,是湿重于热之征。
江海余生 说: “口干口苦,但不欲饮,胃部隐痛,便溏而粘,腹胀,舌淡红,苔白滑” 是湿热,试一试甘露饮。 点击展开... 这样分析吧:口干是阴液不能上承,口苦是胆热上泛,便溏而粘正是湿热形质,寒湿的便溏当不黏腻;腹胀是胆逆肝郁,舌淡红苔白滑,是湿重于热之征。
libenyu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09/12 帖子 218 获得点赞 2 声望 16 年龄 70 2014/03/16 #10 江海余生 说: 这样分析吧:口干是阴液不能上承,口苦是胆热上泛,便溏而粘正是湿热形质,寒湿的便溏当不黏腻;腹胀是胆 点击展开... 老师,学生班门弄斧了,在我实践中总觉得便粘是气滞所至的,如果有热的话便后是肛门灼热的,不知对否,请指教.
江海余生 说: 这样分析吧:口干是阴液不能上承,口苦是胆热上泛,便溏而粘正是湿热形质,寒湿的便溏当不黏腻;腹胀是胆 点击展开... 老师,学生班门弄斧了,在我实践中总觉得便粘是气滞所至的,如果有热的话便后是肛门灼热的,不知对否,请指教.
江海余生 声名远扬 核心会员 注册 2013/11/10 帖子 8610 获得点赞 1723 声望 113 2014/03/16 #11 libenyu 说: 老师,学生班门弄斧了,在我实践中总觉得便粘是气滞所至的,如果有热的话便后是肛门灼热的,不知对否,请指教. 点击展开... 那为何会气滞呢?胆逆于上则肝郁于下,胆经不降肝经不升,木不疏土,脾湿泛溢,如何不泻?然夹杂肝经郁热故而粘腻不爽。
libenyu 说: 老师,学生班门弄斧了,在我实践中总觉得便粘是气滞所至的,如果有热的话便后是肛门灼热的,不知对否,请指教. 点击展开... 那为何会气滞呢?胆逆于上则肝郁于下,胆经不降肝经不升,木不疏土,脾湿泛溢,如何不泻?然夹杂肝经郁热故而粘腻不爽。
libenyu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09/12 帖子 218 获得点赞 2 声望 16 年龄 70 2014/03/16 #12 江海余生 说: 那为何会气滞呢?胆逆于上则肝郁于下,胆经不降肝经不升,木不疏土,脾湿泛溢,如何不泻?然夹杂肝经郁热 点击展开... 老师,是这样的,胆逆于上故口苦,肝郁于下故口干这样理解对吗?因我老婆时有患此疾,通常我都是用胃苓汤加理气,活血之品而治的,如有下次的话就按老师的这个思路看看吧,谢谢了.
江海余生 说: 那为何会气滞呢?胆逆于上则肝郁于下,胆经不降肝经不升,木不疏土,脾湿泛溢,如何不泻?然夹杂肝经郁热 点击展开... 老师,是这样的,胆逆于上故口苦,肝郁于下故口干这样理解对吗?因我老婆时有患此疾,通常我都是用胃苓汤加理气,活血之品而治的,如有下次的话就按老师的这个思路看看吧,谢谢了.
江海余生 声名远扬 核心会员 注册 2013/11/10 帖子 8610 获得点赞 1723 声望 113 2014/03/16 #13 libenyu 说: 老师,是这样的,胆逆于上故口苦,肝郁于下故口干这样理解对吗?因我老婆时有患此疾,通常我都是用胃苓汤加理气 点击展开... 就本例来说可以这样理解,但是一般来说津液不能上承责之于脾,因脾主散津而为胃行其津液。甘露饮用时当加减,供参考吧!
libenyu 说: 老师,是这样的,胆逆于上故口苦,肝郁于下故口干这样理解对吗?因我老婆时有患此疾,通常我都是用胃苓汤加理气 点击展开... 就本例来说可以这样理解,但是一般来说津液不能上承责之于脾,因脾主散津而为胃行其津液。甘露饮用时当加减,供参考吧!
libenyu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09/12 帖子 218 获得点赞 2 声望 16 年龄 70 2014/03/20 #16 养生达人 说: 都是脾虚的表象呀!脾虚呀,准确地讲,是脾阳虚。 点击展开... 您好,您说脾阳虚是对的,是此证之本,脾阳一虚湿亦而至,然湿有寒热之偏这才是争议之处,我还是比较认同小医大道老师的观点,但江海余生老师的观点亦不无道理,在我的实践中都是以寒湿而论而获效的,但有时还是佐一味黄芩或其它清热的药的, 此证的治理,畅通气机是为首要,这是我的一点体会.谢谢老师的回复.
养生达人 说: 都是脾虚的表象呀!脾虚呀,准确地讲,是脾阳虚。 点击展开... 您好,您说脾阳虚是对的,是此证之本,脾阳一虚湿亦而至,然湿有寒热之偏这才是争议之处,我还是比较认同小医大道老师的观点,但江海余生老师的观点亦不无道理,在我的实践中都是以寒湿而论而获效的,但有时还是佐一味黄芩或其它清热的药的, 此证的治理,畅通气机是为首要,这是我的一点体会.谢谢老师的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