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医革命与医学革命(9) 再论中西医结合

岳毅科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11/06
帖子
455
获得点赞
23
声望
18
多年来,“中西医结合”工作同样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中国人的各种非议铺天盖地。这几年,社会上几乎形成了一种共识:认为我们的中医药发展方向有问题,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有问题,“中医现代化”的提法有问题。追索到上世纪就是:建国初制定的“中西医结合”道路有问题,理由当然是花费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中西医结合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家对“中西医结合”的可能性失去了信心。更有甚者,认为上世纪50年代的“中西医结合运动”葬送了中医。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向,是上世纪50年代由毛泽东主席制定,“中西医结合”运动也是毛泽东主席发动。抛开诸多的政治运动是非功过不再讨论。就“中西医结合”运动而言,其历史功过,定论尚早。
这些年来,我也反复思考一个问题。毛泽东主席拥有现代最高智慧。在战争年代,他在军事上常常以少胜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创先了中国革命的辉煌业绩。他深通中华文化,熟读《二十四史书》、《资治通鉴》;精通《周易》、《道德经》、《孙子兵法》,深悟阴阳五行、六十四卦、奇门遁甲;他悉知中医疗效,善服中药治病。那么,他为什么不让中医学坚持原先的道路呢?他为什么非要多此一举,开辟这么一条被后人指责的“中西医结合”道路呢?难道真是心血来潮?
建国初,国家满身创痍,亟待修复战争创伤,毛主席日理万机。哪里还有对中医心血来潮的时间和精力?
我们从正面理解,毛主席高瞻远瞩,超前看到中医未来的发展前景,企图为中国万民和世界人民以及子孙后代开创万年医疗基业。才提出了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创建新医学的道路。

1、“中西医结合”的思想渊源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近代史,以便更清楚的认识“中西医结合”的思想渊源。
清朝末年,朝廷软弱,内忧外患,官府腐败,民不聊生。帝国主义掠夺刮索,国内各反清组织不断向朝廷发起攻击。从表面上看,清政府气数已尽,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中山先生看到了中国社会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以推翻清廷为救国目标。 清王朝在民国革命的强烈冲击下宣告结束。但中国的国情依然如故。 后来孙先生连续发动二次革命、三次革命,将历届民国政府作为打击的对象,总统们象走马灯似地粉墨登场,军阀混战达十年之久。其结果导致中华民族更加灾难深重。东邻日本看到了中国混乱已久,及时发动了侵华战争。从而不仅加剧了病情,还导致了亡国危机。
中山先生早年留学日本,修学西医。他运用西医诊治思想和方法,只看到清廷腐败,内忧外患,将各反清组织与朝廷的矛盾冲突视为“病”。以推翻清廷,实现共和视为“治病”;
然而,推翻了皇帝,成立民国,内忧外患的问题丝毫没有改善。无论谁当总统,国家仍受外强欺凌,百姓仍旧饥寒交迫。西医出身的中山先生只知治其“病”,未辨其“证”,所以医治始终无效。 他连续发动二次革命、三次革命,结果导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只能使国家病情更严重。
毛泽东主席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出了中国革命的崭新之路。将“唯物辩证法”哲学运用到具体学科的实践上。
清朝政府腐败,各反清组织与朝廷的矛盾冲突视为西医的“病”。国家内忧外患视为中医的“证”。
然而,毛泽东并没有完全按照中国古代革命的方法,仅仅把着眼点落在“更替政权”上。也没有按照西方的革命方法,采取城市工人暴动。毛在辨证方面的重大突破,就是将二者结合运用。西医只能看到“病”之所在,中医辨证只能辨出“证”之所在。西医的“病”反映了一个状态,中医的“证”型反映了一个过程。毛的创新就是借助于东方哲学和西方马列主义理论,走进中国社会的微观世界,最终辨出了中国长期处于“内忧外患”过程之中,其“证”之核心在于--“土地问题”。
“土地问题”不单单涉及到土地的主人和土地的耕作者那么简单。它涉及到中国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还涉及到经济发展与技术革命。“土地革命”有着“阴阳”双重功效。一是推翻了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挖倒了封建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脚;二是焕发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从而根治了中国“内忧外患”百年之证。
毛泽东主席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成功的创出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建国后,毛泽东主席将这一成果的原理运用到中医学术创新上来。提出走“中西医结合”道路。这就是“中西医结合”的思想渊源。

2、 “中西医结合”时代背景
鸦片战争爆发后,在西方近代医学科学传入中国,以“阴阳五行”为理论核心的千年古医,显得如此的苍白和缺乏招架之力。直到19世纪末上海名医恽铁樵以大家之慧眼,看到了中医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出:‘“中医有演进之价值,必能吸收西医之长,与之化合,以产生新中医”;随后天津名医张锡纯出版《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对当时中医的生存和发展找到了出路。后被称为“汇通医学”。
“汇通医学”属民间行为,道路十分艰难。而由于战争连绵,汇通派的道路并没有走多远。真正能够汇通的中医只能用十位数来计,而主要集中在京、津、沪等发达城市---西医相对发达的地区。就是说,汇通派名气虽大,但人数绝少。
直到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9月,国家召开第一次卫生工作会议。会前毛主席和周总理否定了余云柚废止中医的议案之后,与当时在京的“汇通派”名医孔伯华、施今墨、肖龙友等人反复磋商,最终确定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随之国家筹建了一大批中西医医疗机构。1956年国家有建立了一大批中医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西医结合”规模之大,涉及之广,前所未有。
由此看来,“中西医结合”,是从清末“汇通派”演化出来的。并非毛之心血来潮,只是与他的革命思想不谋而合,因此将其继续发扬,规模扩大。

中医学发展已有两千年,一直围绕着古代哲学理念运行。虽说先后涌现出过黄岐、越人、仲景以及王叔和、张从正、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薛立斋、吴有可、叶天士、喻嘉言、王孟英等一代代创新大家。但终究跳不出阴阳、五行、藏象的古代学术圈子。直到恽铁樵、张锡纯引进西学,才算是两千年迈出的第一步!建国后,在“汇通派”名医的建议下,国家出资筹建“中西医结合”机构,国家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跳出这一古代学术圈子,创建新中医。
半个世纪以来,中西医学结合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理论上并没有突破性进展。也就是说,我们始终没有实现中医与西医在医学理论上的结合。中医与西医始终还是两个分别独立的体系在平行运行或交叉运行。大家始终没能享受到,甚至没有看到“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医学上的优势。
这两门医学初看起来不难结合,但经过实践之后才发现,二者存在着20世纪中国人无法逾越的学术障碍。这里不单是科学落后之障碍,还有思维禁锢的障碍。中医“二元论”哲学,与西医科学的起源“一元论”哲学在哲学面层的冲突。马克思的创新哲学“唯物辩证法”,本来可以从哲学面层解决这一冲突。而最推崇马克思的中国人却将“唯物辩证法”误解释为“一元论”哲学。长期纠缠在物质与精神谁先谁后这类无聊问题上。导致了中医科研人员思维混乱,只能用“一元论”的科学和西医来研究中医,最终被科学和西医所误导。

3、 崇拜《经典》与医学创新
中医有一句古话“用药如用兵”。千百年来,成千上万的沙场战将,最熟读的就是《孙子兵法》,既然“兵法”是战略经典,读了都能打胜仗。那么,就不会有人吃败仗!没有人吃败仗,胜仗又如何打?
事实告诉我们,读过兵法的人,有人称“常胜将军”,创下千古伟业。还有人一败涂地。而且一败涂地的人往往比“常胜将军”的兵法学的好得多。这一反逻辑现象在历史上比比皆是。以《三国》马谡为例,马谡自幼精通兵法,所有战法都非常符合兵法所述,却失掉了街亭。
打败仗的人都是谨遵《经典》,不折不扣。他们永远无法理解的是,《经典》为什么老让他们吃败仗?别人的胜仗究竟是如何打出来的?
中医人将《内经》、《伤寒》崇为经典,自幼攻读直至老死,大家应该都是名医。可事实上,名医百年才出一两个。从张仲景到叶天士,两千年来所有的名医大家,哪一个是靠遵循《内经》、《伤寒》来获取高端临床技术?这就说明,中医的所谓“经典”,虽说颠扑不破,永恒真理。却离看病相距甚远。在我看来,《内经》、《伤寒》只不过是中医的启蒙教材,不是克敌法宝。我们曾考证过自仲景以来,张从正、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薛立斋、吴有可、张景岳、叶天士、吴鞠通、喻嘉言,王孟英,直至近代恽铁桥、张锡纯,以及现代名医浦甫周、祝谌予等多位名医大家。他们的医疗技术之所以精湛,除了《内经》、《伤寒》启蒙之外,更多地是他们个人的创新。如果不会创新只会读书,那么就只能成为“套古方”“治未病”的一代庸医。如同军界的“常败将军”。
在这个中西医共存时代,共存的价值在于,中医能够治疗西医无能为力的疾病。如果失去这一支撑点,中医并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更没有继续留在国家医疗建制内吃经费的理由。
中医的存在,就在于针对西医谬误展开的创新。西医的理念与方法对,对在哪里?错又错在哪里?要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中西医结合”方向并没有错,关键是如何结合?西医的哪些东西有价值,应该结合到中医的哪个地方,哪个部位?西医的哪些东西是错的,为什么错,错在哪里?中医应该如何吸取教训,规避这些错误?这才是最重要的。
前面说过,中医是“哲学医学”和“哲学技术学”。为什么要这样提?是为了强调中医的支持理论是哲学,而不是科学。我们在读《内经》《伤寒》时,一定不要将其误解为医学科学。它里面确实充满了科学原理。但从古至今,都还没有被揭示出来。即便揭示出来,也不能直接用于临床。中医这门“自然医学”有着独特的自然属性,与科学的关系还不是一个直接对应的线性关系。科学原理在中医里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绝不要误解为揭示出中医的科学原理,就能够破解中医绝技之谜。我们称中医为“阴阳医学”,就是说,即便破解了中医的科学原理,充其量破解了“阴阳医学”的一个“阳”面;还有一个“阴”面潜藏着。
中医的高端临床绝技存在于阴与阳之间,破解一个 “阳”面只能帮助我们降低难度,不可能让我们直接获得高端绝技。
古代经典的精髓并不在于具体医疗技术上,而是它的思维方式,它是如何运用阴阳五行哲学来认识和治疗疾病。阴与阳并没有具体的特指,只是一个认识论面层的一个法则。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在《内经》中挑出一百个医学错误,也没有必要非要将《内经》中的“先天之气”解释为“先天细胞”。 如果将它具体化解释,那就犯了马谡的错误。
对于西医及科学原理,我们不要直接将其往中医上套,对号入座。西医及科学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其中充满了谬误,直接套同样会犯下马谡的错误。当然大家一定会问:既然西医及科学中充满了谬误,为什么我们还要如此重视它?
这个问题不难理解。西医既然已经诞生,就必有它的合理性。有了合理性也就有了可利用的价值。如同自古帝王身边多奸臣,帝王明知奸臣还要重用他们一样。自古帝王都会玩阴阳、搞平衡,追求政治的完整性。
西医及科学在中医上的运用,绝不是当今“中医西化派”的那种用法。既不是简单地拿着西医的诊断报告开处方;也不是简单的将中药的化学成分提出来喂老鼠。 西医及科学只是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人体、认识疾病的一个侧面。充其量只是疾病的病灶与微观形态。绝不要把它当作疾病的“真身”,更不要当做疾病的全部。不过,我们有了这个侧面,有了这个微观形态,还是要比我们在黑暗中摸索强得多。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