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阴阳五行理论和中医的关系

hyt1992214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4/04/06
帖子
426
获得点赞
132
声望
43
年龄
69
所在地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
阴阳的概念最早出自于《周易》,出自于上古时期,中华民族的老祖宗伏羲氏所画的八卦,原意是把世间万物万事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具有阳的属性的,一种是具有阴的属性的,世间天地万物万事都可以用阴阳来归类划分;同时,万事万物都有阴阳的二重属性,阴和阳两种事物各有不同的属性,相对独立存在,又相互依存紧密联系,例中医理论中:气为阳、血为阴,气依靠血而存在,血依靠气的推动而运行,气血不可须臾分离。
但是,仅有阴阳这个概念还不够,周易又把万事万物,进一步用木、火、土、金、水这五行来归类划分,即分别把具有金的属性,木的属性,水的属性,火的属性,土的属性的物和事,称作属金、属木、属火、属土、属水,例中医理论肺属金、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肾属水,即说明五脏各自具有不同的五行属性,中医通过这种划分,从而确定五脏各自具有的生理病理特点和互相生克的关系。
传统文化借助阴阳五行的理论,对世间万物万事进行分类,说明万物万事都具有阴阳属性五行属性,物和事之间都按照阴阳关系、五行生克关系而互相发生关联,例如心属火、肾属水,心火必须下降以温肾水,肾水必须上升以制心火之亢,心肾必须相交,但肾水心火的相交,又必须依靠中宫的脾土,所以中医的理论是离不开阴阳五行的。
在现代科学发达的今天,阴阳五行理论不能用现代科学来解释,所以,中医被某些“精英”们说成是“不科学”、“伪科学”是不足为怪的,但是作为现代人,不了解传统文化,不了解中医,不了解历史,不能不说是无知和可悲的。
 
回复楼主:你认为【在现代科学发达的今天,阴阳五行理论不能用现代科学来解释。】
我认为阴阳五行、黄帝内经都能应用现代科技解释只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有几篇黄帝内经的现代解读,希望你能一读。
 
回复楼主:你认为【在现代科学发达的今天,阴阳五行理论不能用现代科学来解释。】
我认为阴阳五行、黄帝内经都能应用现代科技解释只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有几篇黄帝内经的现代解读,希望你能一读。
 
回复楼主:你认为【在现代科学发达的今天,阴阳五行理论不能用现代科学来解释。】
我认为阴阳五行、黄帝内经都能应用现代科技解释只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有几篇黄帝内经的现代解读,希望你能一读。
 
同在一个义乌,就有好多种方言相互沟通困难。而普通话如果让只懂方言的人来听也一样是听不懂的。先提醒你一句,阴阳不是周易提出的。伏羲八卦为先天八卦,现在常用的是后天八卦,周易是周文王在八卦的基础上扩展的易经研究。


阴阳互生谓之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互转换,有无相交,有生于无,有有则有无,无有则无无。

玩过剪刀石头布吗?玩过老虎杠子鸡虫吗?五行也和这种小游戏有相通之理。
 
阴阳五行,源于史前的天文历法,即源于殷商之前的天文历法。

刘明武先生《换个方法读内经》第三次印刷出版说明
 

附件

  • 142.3 KB 查看: 53
中国哲学界和中医学界认为,阴阳源于《周易》的卦爻符号,如高校教材第二版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说:“阴阳的概念大约形成于西周。……《周易》中的易卦由阴爻(- -)和阳爻(—)组成。‘- -’表示阴;‘—’表示阳。阴爻和阳爻分别以符号的形式表示了阴阳的概念,说明西周时期阴阳的基本概念已经形成。”而五行则源于《尚书•洪范》篇,如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主编《内经》说:“据考证,‘五行’最早的文献是《尚书•洪范》。”然据当代学者刘明武先生研究认为,阴阳五行源于史前天文历法,是用《河图》《洛书》符号表示的。此语一出,可谓颠覆了传统的、权威的、公认的说法,见于其著作《换个方法读<内经>》及《黄帝文化与皇帝文化》等书中。读了此类书后,则会发现刘先生的说法令人信服。
 
在《换个方法读<内经>》中,刘明武先生认为,阴阳五行,是中医文化的根本,也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一部《黄帝内经》,阴阳五行无处不在。与赵洪钧先生《内经时代》所说的“《内经》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最高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内经时代》说:“阴阳五行说是《内经》的统帅、灵魂。有了它,尽管各篇错乱重复,矛盾之处举不胜举,仍不失为一个整体。没有它,《内经》只剩下一堆零碎的臆测和经验知识。”

刘明武先生认为,阴阳五行,由何而来?由史前的天文历法而来。史前的天文历法如何表达?用河图洛书表达。如果解释不了河图洛书,就解释不了史前的天文历法。解释不了史前的天文历法,也就解释不了阴阳五行。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4-5-4 21:26 编辑



《周易•系辞传》:“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而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仍然有这句话,说明在《周易》之中,河图洛书比圣人伏羲氏八卦更为根本。但是河图洛书在中原早已失传,当代易、医学家杨力在《周易与中医学》中说:“因易图图象《河图》《洛书》及先后天图等传统皆认为图早已佚失,后经道家藏匿得以保存,至宋方由陈抟推出。”但是,从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开始,对图书的真伪就有了争论。而对图书的质疑,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顾颉刚教授。顾教授在《三皇考•河图洛书的倒坠》一书中,彻底宣判了河图洛书的死刑。万幸的是,刘明武先生在云南、贵州彝族文化中有了重大发现:彝族同胞完整地保存了河图洛书,而且完整地保存了对河图洛书的解释,彝族文化是以天文历法解释河图洛书的。彝族文化解释河图洛书,没有解释在神话上,而是解释在了天文历法上。在彝族经典《土鲁窦吉》中,图书前后的顺序是,洛书在前,河图在后。洛书表达的是十月太阳历,河图表达的是以太阳历为基本框架,又加进了北斗星因素的十二月阴阳合历。

对于这个重大发现,刘明武先生认为,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文化的理论基础,而阴阳五行源于天文,奠定于历法。源于天文,奠定于历法的阴阳五行学说,首先是在十月太阳历中出现的。文字之前的十月太阳历,是用洛书符号表达的;文字之前的十二月阴阳合历,是用河图符号表达的。归根结底,中医文化的根源在天文历法。
 

附件

失液的形成与中西医学不同的补液治疗
消化道失液性疾病,多出自腹泻!
但目前医学,还没有说明为什么会有腹泻这个问题!
其实古人早有定论:大道至简!这就是胃肠肝脏组织细胞持续变冷而过度舒张储能储水后再被供血加热,剧烈的产热并热痉挛性收缩,组织细胞外排能量水分的吐泻,就是脱水的必然出现!
这个原理出自树木阴面皮厚而阳面皮薄,植树时不能反种了,如果将阴面皮厚侧错对了阳面,就是树木错对阳面处剧烈产热炎症与皮暴烈收缩死亡的必然发生。但维持原来位置,阳面低储能面对高热阳面,就不会有低储能原阳面继续面对高热阳面产生剧烈炎症与暴烈收缩树皮死亡的发生!
这就是如同胃肠肝脏持续变冷高储能舒张,冷而向日葵阴面舒张,冷舒张供血动脉增加持续高储能胃肠肝脏高供血出现!这就是胃肠肝脏持续高储能后高供血,剧烈产热并痉挛性热收缩-吐泻外散热出现!
而回流血液在下腔静脉过热收缩后,回流血液不能正常进入心脏,所以外出肠道与肝脏进入吐泻外排能量与水分的途径!
这就是人体循环补液减少,外循环供氧供能减少出现,这必然是外周组织细胞变冷,冷而外周组织细胞舒张自保储能储水出现,这必然是循环液体减少而严重脱水出现!
此时表现病人无力,就需大量补液出现!
西医学快速静脉补液,增加循环液量,有维持生命血压与微循环供应的能力。
但中医学也有用热药补药口服进行看不见补液的补液治疗!
具体原理是如下的!
因为人体胃肠肝脏与四肢任何组织细胞外,都会有被水分所包围的事实!而水分内都会有溶解状态的氧气与一氧化氮共存。一氧化氮分子量是30,而氧气的分子量是32,一氧化氮与氧气有近乎一样的容水性。但一氧化氮分子量小于氧气,所以一氧化氮增加,就是氧气进入细胞减少出现,而一氧化氮组织内减少,就是氧气进入细胞增加出现!
所以有强力吸附一氧化氮能力的热药-也是吸附一氧化氮吸附剂物质进入胃肠肝脏,就是能吸附减少组织内一氧化氮,增加氧气进入胃肠肝脏组织细胞,剧烈产热并像向日葵热收缩出现,这就是胃肠肝脏吸收热药后收缩增加胃肠肝脏给心脏供液出现,也是全身循环液的被补充出现! 也就是全身组织供血增加变热出现。
另外热药进入外周组织细胞,继续吸附组织内一氧化氮,增加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这必然是外周组织变热,热而细胞外排能量与水分-像向日葵阳面热并合成能量,但总热收缩并外送能量与水分而阳面总乏能乏水出现!
这就是中医使用热药口服,使热药进入全身组织,吸附人体组织内一氧化氮,增加氧气进入细胞产热并外排能量水分,补充人体液体与循环出现而治疗疾病!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