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医或医学原理(连载)

兄台抬爱了。不过我也认为整理中医学当仁不让。如果只是停留在现代中医学应该怎样的描述就路更窄了。我发的帖子其实是一门学科的架子。我力图用来解释目前所有的医疗现象,中西医,物理的,意识性的,食品的,等等。那也就开启了新领域新研究的空间。前者是认识世界,后者是改造世界,只有在中医上才结合得这么紧密。但也只是一个很粗的框架,需要有人来一起改进和充实
给出的结论其实每一条都来得不容易,我希望在实践上也对现有的医学模式进行大的改进,目前正在寻找投资方
 
水的代谢谢平衡
(过度)(过度)
(正常)水摄入和吸收 水排放(正常)
(不足)(不足)
结果只有两种,人体内环境的水含量相对正常含量是过多还是不足。过多即是传统中医所讲的“湿”气或其他水气为病,如水肿,结胸等;不足即是传统中医所讲的“阴虚”,当然传统中医所讲的“阴虚”可能还包括其他物质不足,但水份不足是重要内容。
如果是人体内环境的水含量过多,则再来判断是水的摄入和吸收过多还是水的排放不足;同理,如果是人体内环境的水含量不足,则再来判断是水的摄入和吸收不足还是水的排放过多。
水的摄入途径有:饮食、呼吸及皮肤
水的排放途径有:大小便、呼吸、出汗、出血等
如同光合作用一样,水环境对生命活动意义重大,特别是在体温过高的情况下,在传统中医而言,“存津液而已”。但要注意的是,水的吸收是需要能量和受人体自主控制系统管理的,并不是喝的水都能转化为人体内环境的水份,或者可以笼统地将人体内环境的水份说成是“活化水”,总之是不一样的。
 
温,水,从这两个方面以这种真切易懂的角度来阐述病与治,确实很鲜明,很巧妙。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