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阴阳五行(学说) 源于史前天文历法

3、杨力的解释(杨力《周易与中医学•第十三章 河图洛书与中医理论》)

据言《河图洛书》出自宋•刘牧的《易数勾隐图》。《河图洛书》是两种数字图象的合称。关于《河图洛书》的来源,相传《河图》为龙马负图,《洛书》为神龟背图。即言远古时期,伏羲氏据龙马蓝图治理国家,夏朝,大禹据神龟图案治水。即《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之据。河,指黄河。洛,系洛水。相传八卦出于伏羲氏,据后人传曰:伏羲时,有龙马出于河,身有文如八卦,伏羲取法之,以画八卦;夏禹时,有神龟出于洛水,背上有文字,禹取法之,以作书。《广博物志》十四引的《尸子》:“禹理洪水,观于河。见白面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图而还于渊中。”《墨子•非攻》载:“天命文王,伐殷有国。泰颠来宾,河出缘图。”

河图洛书究竟出自何书?

《系辞传》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说明伏羲八卦出自河图、洛书。

记载《河图洛书》最早的文献是《尚书•顾命》,其云:“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即河图与大玉、夷玉、天球(三种天体仪)同列于东序。《河图》在此书中被记载为系一种为龙马负图一样的玉仪,在周成王时与大玉、夷玉、天球共陈列于东厢祭室。故《顾命传》曰:“河图,八卦;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汉书•五行志》亦曰:“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而陈之,《洪范》是也。”

易图为易学的主要内容,易图包括符号与图象两个内容。符号指《易经》八卦、六十四卦,图象则有《河图》、《洛书》及先后天图,皆为《易经》的主要内容。其中,符号源于殷周时期,而《河图》《洛书》先天图等传统皆认为图早已佚失,后经道家藏匿得以保存,至宋方由陈抟推出。刘大钧先生考证,根据1977年,阜阳县双古堆发掘的西汉汝阳侯墓,出土文物“太乙九宫占盘”的“洛书”记载,以及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经》六十四卦先天图排列,证实了《周易》图说在西汉初即已有之。再则《河图》数字起导于《易•系辞》“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洛书》最在记载于汉郑玄《乾凿度》也可说明(刘大钧《“图”、“书”二学与西汉古易》载于金文杰《大易探微》序言)。如是说明易图学说源于《易经》,发展于汉代,推出于宋元,是易学的主要组成内容。

河图洛书的数字,《易传•系辞》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易学称之曰“天地数”。这些数字代表生数及成数,生数为一至五,象征事物的发生;成数六至十,代表事物的形成。《尚书•洪范》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河图”、“洛书”的生成数,象征五行,即阴阳化生五行,五行衍生万物。关于五行,《尚书•洪范》载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数为一,代表阴,阴为阳之基,故生数起于一;火数为二,代表阳,阴无阳无以化,故火数为二;水阴火阳,阴阳气化,万物始能化生,有水火才有木,故三数为木;有木才有金,故金数四;土为万物之母,“土者,万物所资生也”,土为生数之祖,故生数、成数皆为五。河图与洛书,土皆居于中,五为万物之母,故其余成数皆必加五乃成。《类经图翼》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张景岳说:“水为万物之先,故水数一。化生已兆,必分阴阳。既有天一之阳水,必有地二之阴火,故火次之,其数则二。阴阳既合,必有发生,水气生木,故木次之,其数则三。既有发生,必有收杀,燥气生金,故金次之,其数则四。至若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图之阳数生于一,极于九,阴数生于二,极于八。以九为阳数之极,一为阳数之始,此即《素问•三部九候论》所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这是中国古代数字的特点。河图与洛书的数字体系是相互关联的,河图总数为五十五,洛书总数为四十五,二数之和为一百。河洛皆以五数居中央,以奇数统偶数,以阳统阴,方圆相藏,奇偶相合。故有“河图以天地合五方,乃大衍之数;洛书以阴阳合五行,称生成数”之说。故汉•刘歆曰:“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
 
将河图洛书与天地之数及九宫之数联系在一起的,当始于宋刘牧的《易数钩隐图》,其数为图九书十。而目前沿用流行的河图洛书之数是图十书九,当始于宋朱熹《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如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二•易类二》:“《易数钩隐图》三卷,附《遗论九事》一卷。宋•刘牧撰。……汉儒言《易》多主象数,至宋而象数之中复歧出图书一派。牧在邵子之前,其首倡者也。牧之学出于种放,放出于陈抟,其源流与邵子之出于穆李者同;而以九为《河图》、十为《洛书》,则与邵异。其学盛行于仁宗时,黄黎献作《略例隐诀》,吴祕作《通神》,程大昌作《易原》,皆发明牧说。而叶昌龄则作《图义》以驳之,宋咸则作《王刘易辨》以攻之,李觏复有删定易图论,至蔡元定则以为与孔安国、刘歆所传不合,而以十为《河图》、九为《洛书》,朱子从之,著《易学启蒙》。自是以后,若胡一桂、董楷、吴澄之书皆宗朱、蔡,牧之《图》几于不传。”

清•毛奇龄《毛奇龄易著四种•河图洛书原舛编》说:“乃赵宋之时,当太平兴国之年,忽有华山道士陈抟者,骤出《河图》、《洛书》并《先天图》、《古易》以示世,称为三宝。并不言授自何人,得自何处,传自何家,出之何书之中,嬗之何方术技士之手,当时见之者亦未之信。惟游其门者有种放、李溉,二人深契其说,而放受先天四图,溉受《图》《书》,各得一宝。溉传许坚,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至牧而其说始行于世。……抟所授先天古易,种放传之穆修,修传之李挺及周敦颐,挺传之邵雍,敦颐传之程颢、程颐。”

图示如下:
 
中华文化的起源,不是始于文字,更不是始于儒家道家,而是始于远远早于文字的天文历法。
 
古人以太阳作为参考系,用竹竿测量时间的轨迹,发现时间的周期性(阴阳)规律,时间运动的结构五行,时间运动产生的矢量:辛散,酸收,苦坚,甘缓,咸软。现在可以用竹竿重复实验。
 
用竹竿在平整高台上刻画很多很多年太阳的投影,可以发现一天一月,一年,六十年,几百年的时间轨迹。
 
易理这部书,也讲阴阳。
 
从《内经》看,阴阳五行本来就是说的天文、天道、自然。
一直如此,好象并没什么可疑的。
 
后退
顶部